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最优美的散文 - 玫瑰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玫瑰[英国]洛根·皮尔索尔·史密斯洛根·皮尔索尔·史密斯(1865—1946),生于美国费城,但大半生在英国度过,主要致力于英国语言的研究。主要作品有《亨利·沃顿爵士传记》、《读莎士比亚》、《弥尔顿和他的现代评论家》、《难忘的年代》等。本文是一篇围绕玫瑰展开的一个触动人心的爱情故事。这位老太太总以她花园中那棵巨大的玫瑰树为荣。她会津津有味地告诉你她头一次结婚时,从意大利带回来的一根枝条,是怎么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回想当年她和丈夫乘马车从罗马旅行归来(那时还未通铁路),途经锡耶纳南部的一段路时,道路很难走以至于马车都坏了,没有办法他们只好就宿于路边的一间小店。住宿条件的恶劣致使她彻夜无眠,很早就起身穿好衣服,站在窗前等待黎明。凉风不时从窗外袭来。事隔多年,她依然记得一轮明月挂在那蓝色的群山上,远山上的小城一点一点地变白,直到月亮渐渐落下,初升的太阳为群山抹上一层淡淡的粉色。突然之间,一束光辉照亮小城,小城扇扇窗户亮了起来,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最后,小城如满天繁星般在蓝天下熠熠生光。早上,得重须等一段时间马车才能修好,他们便乘当地的交通车上了那个山顶小城,听说在那可以找到较好一点的住处。之后,他们在山上逗留了两三天。那是个意大利小城,有一个高高的教堂,一个虚华的市场,一些窄窄的街道,几座小小的宫殿,稠密而完美地立于山顶。被城墙围着的城区并不比英国人的菜园子大多少,但这里生机勃勃,喧闹嘈杂,昼夜回荡着脚步声和话语声。他们居住在当地一个名流云集的小酒店里,有市长、律师、医生,还有其他几个人。在他们当中,一位英俊、高个儿而又健谈的老人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乌黑的眼睛,雪白的头发,腰板挺直,像年轻人一样。但是酒店的侍者却自豪地告诉他们实际上这位伯爵已届高龄,明年是他的80寿辰。侍者还说到伯爵是这个家族的最后一员,曾是豪门大户,但一生无子嗣。但事实上,这个侍者还甚是得意地说,伯爵情场失意,终生未娶,似乎是一季地值得炫耀的事情。不过幸好,这位老先生看起来活得还挺开心;显然对陌生人很感兴趣,愿意与之结交。很快这位好心的侍者促成了他们之间的认识。刚聊一会儿,老人就邀请他们参观他郊外的别墅和花园。因此,第二天下午,日落之时,当他们从门口和窗口瞥见蓝色的阴影覆盖了褐色的山峦时,就动身去造访这位老伯爵了。其实别墅比较一般,只是一座拉毛粉饰的现代小别墅,铺有石子的花园里有些热,石盆中的鱼儿无精打采,狄安娜和猎犬的雕像倚墙而立。然而,一棵巨大的玫瑰树为这个花园增色不少,它高过房顶,几乎掩住了窗户,散发出诱人的花香。嗯!确实是棵美丽的玫瑰树,在人们的赞美声中老先生很自豪地说,而且他很乐意为这位女士讲述玫瑰树的故事。当大家坐在那儿,喝着老人提供的葡萄酒时,老伯爵忘却了自己已届高龄,向大家娓娓道起自己当年的爱情故事,就好像他们早已经听说过似的。“多年以前,当我还是个年轻人时,那个小姐住在那座山背后的山谷对面。我常骑马去与她约会;虽然路很长,但年轻人性子急——这位女士无疑是知道的,所以我骑得很快。但那位小姐很不友善,总是让我等啊等,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吧。一天,久候不来之后,我勃然大怒。在我们约会的那个花园里不停地踱步,借着怒火砍了她的一棵玫瑰树,把上面的一根树枝折走了。清醒之后,我立马将它藏进外套。事情就是这样。回家之后我把它种到花园里,它现在的情形这位女士已经看到了。当然这位女士要是喜欢的话,我愿意送根插条给她种在艘的花园里。听说英国人的花园很漂亮,到处绿油油的,不像我们的园子都被太阳烤焦了。”翌日,马车已修好,上山来接他们。正要乘车离开小酒店时,伯爵的老仆人来了。送了他们一根包扎好的玫瑰插条,并转达了老伯爵的问候与祝辞,祝他们旅途愉快。全城人都出来目送他们离去,孩童们追随马车一直到小城门外。开始还能听到身后阵阵的脚步声,但不久马车就驶入山谷,喧闹的小城依然在他们上面高高立于山巅。她将玫瑰插条种在家里,长势十分良好,枝繁叶茂。每年的六月,枝繁叶茂的玫瑰树都会开出深红的花儿,花香四溢。就好像它的根须中依然燃烧着那个意大利爱人的愤怒和爱情中没有实现的的渴望。当然,老伯爵已经辞世多年;她也忘记了老伯爵的名字,连曾经住过的小城名字也遗忘了。只记得初见时,它犹如满天的繁星在黎明的薄暮中熠熠生光。
或许您还会喜欢:
摆脱危机者的调查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1明明那是别人说过的话,而且我还记得别人说那些话时的情景;可是,我总觉得那才是发自我灵魂深处的话。不过,既然语言得有两个人参与才能成立,也就不能不说是由于我的存在才成为别人的语言的真正的源泉了。有一回,那位核电站的原工程师,也就是和我相互排斥的那个人,他既想让我听见,却又装做自言自语似地说:“没有比选上救场跑垒员①更令人胆战心惊而又最雄心勃勃的了!那是为业余棒球殉难啊。 [点击阅读]
摩尔弗兰德斯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第1章序近来,世人颇感兴趣于长篇小说和浪漫故事,而对个人经历很难信以为真,以致对此人的真名及其它情况都予以隐瞒;鉴于此,对于后面的文字,读者如何看待均随其所愿。可以认为,笔者在本书中写出了她自身的经历,从一开始她就讲述自己为何认为最好隐瞒自己的真名,对此我们毋须多言。 [点击阅读]
放学后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九月十日,星期二的放学后。头顶上方传来“砰”的一声,我反射动作的抬起头,见到三楼窗户丢出某黑色物体,正好在我的上方,我慌忙避开。黑色物体落在我刚才站的地点后,破碎了。那是天竺葵的盆栽!那时放学后,我走在教室大楼旁时发生的事。不知从何处飘来的钢琴声。我呆然凝视那破碎的陶盆,一瞬,无法理解发生什么事,直到腋下的汗珠沿手臂滴落,我才忽然清醒过来。紧接的瞬间,我拔腿往前跑。 [点击阅读]
数字城堡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丹·布朗(DanBrown)是美国当今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之一。2003年3月出版的《达·芬奇密码》创造了一个书市奇迹,旋风般地横扫了美国各大畅销书榜,至今全球销量已超过800万册。丹·布朗也凭这部小说而大红大紫。丹·布朗出生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埃克塞特镇长大,在阿默斯特学院和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度过了大学生涯,毕业之后留在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教授英语。 [点击阅读]
斯塔福特疑案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布尔纳比少校穿上皮靴,扣好围颈的大衣领,在门旁的架子上拿下一盏避风灯,轻轻地打开小平房的正门,从缝隙向外探视。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典型的英国乡村的景色,就象圣诞卡片和旧式情节剧的节目单上所描绘的一样——白雪茫茫,堆银砌玉。四天来整个英格兰一直大雪飞舞。在达尔特莫尔边缘的高地上,积雪深达数英所。全英格兰的户主都在为水管破裂而哀叹。只需个铝管工友(哪怕是个副手)也是人们求之不得的救星了。寒冬是严峻的。 [点击阅读]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曾经轰动一时,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兴趣的“斯泰尔斯庄园案”,现在已经有点冷落下来了。然而,由于随之产生的种种流言蜚语广为流传,我的朋友波洛和那一家的人。都要求我把整个故事写出来。我们相信,这将有效地驳倒那些迄今为止仍在流传的耸人听闻的谣言。因此,我决定把我和这一事件有关的一些情况简略地记下来。我是作为伤病员从前线给遣送回家的;在一所令人相当沮丧的疗养院里挨过了几个月之后,总算给了我一个月的病假。 [点击阅读]
新人呵,醒来吧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0
摘要:去国外旅行时,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我经常要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每次做这种旅行时,我都像一棵无根之草,在陌生的国度里设法处理可能出现的困难。为此我都要做一点准备,至少可以保持心理平衡。实际上,我不过是在旅行时带上出发前一直在读的一系列丛书,不久我将独自一人生活在异国他乡,可是一读到在东京时读的这些书,胆战心惊、急躁、沉靡的我就会得到鼓舞。 [点击阅读]
新人来自火星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侯维瑞赫-乔-威尔斯与另两位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和阿诺德-贝内持并称为本世纪初英国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三杰。19世纪中叶,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在狄更斯和萨克雷等大师手中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高峰。19世纪末、20纪初英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现实主义小说依然发挥着它的批判作用,从道德、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暴露与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点击阅读]
新宿鲛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01鲛岛脱下牛仔裤与POLO衫,正要迭好,忽然听见一阵惨叫。鲛岛停顿了一会儿,随后关上储物柜,上了锁。钥匙吊在手环上,而手环则用尼龙搭扣绑在手腕上。他用浴巾裹住下身,走出更衣室。这时又听见了一声惨叫。更衣室外是一条走廊。走到尽头,就是桑拿房了。桑拿房前,还有休息室与小睡室。惨叫,就是从小睡室里传来的。小睡室大概二十畳①大,里头只有一个灯泡亮着,特别昏暗。 [点击阅读]
新探案系列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我担心福尔摩斯先生也会变得象那些时髦的男高音歌手一样,在人老艺衰之后,还要频频地向宽厚的观众举行告别演出。是该收场了,不管是真人还是虚构的,福尔摩斯不可不退场。有人认为最好是能够有那么一个专门为虚构的人物而设的奇异的阴间——一个奇妙的、不可能存在的地方,在那里,菲尔丁的花花公子仍然可以向理查逊的美貌女郎求爱,司各特的英雄们仍然可以耀武扬威,狄更斯的欢乐的伦敦佬仍然在插科打诨,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