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涨潮时节 - 第三部 5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本来就担心他们会这么判决,”验尸官用抱歉的口吻说,“地方观念太重了!只用感情,不用逻辑。”
  审讯结束之后,验尸官、警察局长、史班斯督察和赫邱里-白罗坐在一起商讨。
  “你已经尽力了。”警察局长说。
  “这样判决实在太贸然了,”史班斯皱眉道,“也会妨碍我们的工作。你认识赫邱里-白罗先生吗?是他帮忙找到波特的。”
  验尸官亲切地说:“久仰!久仰!
  白罗先生。”白罗想要做出谦虚的态度,但却没有成功。
  “白罗先生对这个案子也有兴趣。”史班斯微笑着说。
  “是啊,”白罗说,“老实说,在这个案子发生之前,我就卷进去了。”
  在他们好奇的眼光下,他说出初次在惧乐部中听人提及罗勃-安得海名字的奇特情形。
  “正式审判的时候,除了波特的证词之外,这也可以算是一点证据,”警长若有所思地说,“事实上安得海早就计划好要装死,也提到要用恩纳可-亚登这个假名字。”
  督察喃喃说:“喔,可是那能算是证据吗?说话的人都已经死了。”
  “也许不能,”白罗沉吟道,“但是却是很有趣、很有价值的提示。”
  “我们要的不是提示,”史班斯说,“是具体的事实。譬如星期六晚上有人确实在史秦格旅馆或者那助近看到过大卫-汉特。”
  “应该很简单。”警长皱眉道。
  “如果在我国,一定很简单,”白罗说,“附近一定有小咖啡馆,喝咖啡的客人一定会看到……可是在英国……”他耸耸肩。
  督察点点头。
  “酒店里的客人大部分会留到打烊的时候,其他人都在家听九点的新闻。要是你八点半到十点之间走到大街上,根本一个人都看不到,一个人都没有!”
  “凶手就是看准了这个?”警长问。
  “也许吧。”史班斯说,他的表情并不高兴。
  一会儿,警长和验尸官就离开了,只剩下史班斯和白罗两个人。
  “你不喜欢这个案子,是吗?”白罗同情地问。
  “那个年轻人让我很担心,”史班斯说,“那种人最叫人摸不清了。即使他们一点罪都没有,举动却往往像犯了罪一样。可是要是真的犯了罪,却又一副无邪的样子。”
  “你觉得他有罪?”白罗问。
  “你不觉得吗?”史班斯反问。
  白罗一摊手。
  “我很想知道,”他说,“你到底掌握了多少财他不利的证据?”
  “你是指可能性,而不是法律上吧?”
  白罗点点头。“首先是打火机。”史班斯说。
  “在什么地方找到的?”
  “尸体下面。”
  “上面有指纹吗?”
  “一个也没有。”
  “喔!”白罗说。
  “不错,”史斑斯说,“中我也不喜欢这种情形。其次是死者的手表停在九点十分,这和法医检验的结果相符——还有罗力-柯罗德说安得海正在等一个随时会到的客人,看来也没错——那个客人几乎马上就到了。”

  白罗点点头。
  “对,一切都很干脆。”
  “而且我觉得,白罗先生,我们不能否认一件事,他(也就是说他和他妹妹)是唯一可能有杀人动机的人。要不是大卫-汉特杀了他,就是另外有个局外人跟踪安得海到这里,为了我们不了解的某种原因杀了他——可是这太不可能了。”
  “嗯,我同意,我同意。”
  “你知道,温斯礼村任何人都不可能有杀他的动机——除非住在这儿的某个人(除了汉特兄妹)刚好过去和安得海有过节儿。我从来不排除巧合的可能,可是目前一点迹象都看不出来。除了那对兄妹之外,谁都不认识那家伙。”
  白罗点点头。
  “对柯罗德一家来说,罗勃-安德海无异是他们最可能的救命恩人,他们一定不惜想尽办法让他活命。只要罗勃-安得海活着,他们就可以平分一大笔财产。”
  “不错,我还是完全赞成你的意见。柯罗德家需要的是活生生的罗勃-安得海。”
  “所以我们又回到原来的主题上了——罗莎琳跟大卫-汉特是唯一有谋杀动机的人。当时罗莎琳-柯罗德在伦敦,可是我们知道大卫当天在温斯礼村。他是五点半到火车站的。”
  “好,现在我们已经掌握很明显的动机,还有五点半到某个不确定时间他也在场的证据。”
  “不错,我相信碧翠丝-李平考特的故事,她确实听到那些对话,虽然可能经过加油添醋,可是这也是人之常情啊。”
  “不错,这的确是人的通病。”
  “不但因为我很了解她,也因为有些事实在捏造不出来,譬如说,她以前从来没听过罗勃-安得海这个名字。所以我相信她的话,而不相信大卫,”
  “我也是,”白罗说,“我觉得她实在是个可靠的证人。”
  “我们已经证明她的话是真的。照你看,那对兄妹到伦敦做什么?”
  “这一点我也很想知道。”
  “瞩,目前的情形是这样:罗莎琳-柯罗德只能终生享用戈登-柯德德财产的利息部分,不能动用本金——我想顶多只能用一千镑、但是珠家首饰全都是她的,所以她第一步一定是拿最珍贵的珠宝到庞德街出售。她急需用于大笔钱——付给一名敲诈者。”
  “你认为这是对大卫-汉特不利的证据?”
  “你不同意?”
  “不错,这可以证明有人在敲诈他们,但是却不能证明他企图杀人。先生,你可不能太贪心,两者只能取其中,那个年轻人要不是打算付钱,就是打算动手杀人,你所提出的证据只能证明他准备付钱给敲诈者。”
  “对……对,也许是吧。不过说不定他临时又改变了主意。”
  白罗耸耸肩。
  “我很了解他那种人,”督察沉吟道,“在大战期间表现得非常好,勇气、体力十足,对本身的安全毫不在乎。他们敢面对任何拂战,很可能会得到维多利亚勋章——不过啊,多半都是死了以后的事。不错,在战场上他们是英雄。可是一旦战争结束了,哼,这种人多半在监牢里过完下半辈子。他们喜欢刺激,没办法安安分分过日子,对社会毫不关心——甚至一点也不把人命看作一回事。”

  白罗点点头。
  “告诉你,”督察说,“我对这种人太了解了。”
  沉默了几分钟之后,白罗终于开口道:
  “好,我们同意他是典型的杀人凶手,可是也只有这样,不能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史班斯好奇地看看他。
  “你对这件事非常有兴趣,是不是?自罗先生。”
  “是的。”
  “可以请问为什么吗?”
  “老实说,”白罗摊摊双手说,“连我自己也不太懂。也许是因为两年以前当我觉得很恶心(我不喜欢空袭,因为我表面上虽然不在乎,心里却不大勇敢)的时候,”白罗用力拍招自己的胃,又接着说:“到我朋友惧乐部的吸烟室,就碰到那个烦人的家伙,滔滔不绝地说些没人想听的故事,可是我却听得很专心,因为我想转移自己对炸弹的害伯,而直他说的事情似乎很有意思。我当时想,也许他说的故事还会演变出其他枝节来,现在果然没错。”
  “发生了最令人料想不到的事,对吗?”
  “不,刚好相反,”白罗纠正道,“刚好是意料中的事——只是这件事本身就已经非常引人注意。”
  “你早就想到会发生谋杀案?”
  “不是,不是,不是!可是一个结过婚的女人再度结婚,她前夫不是有可能还活着吗?不错,他是活着。他有可能出面?对,他的确出面了,可能会提出勒索?确实发生了勒索案!还有,勒索购人也许会被人做掉?,点都不错,他给做掉了!”
  “嗯。”史班斯用很怀疑的眼光看看白罗,“我想这些都是很常见的犯罪情形——因为勒索而被杀。”
  “你觉得没意思?不错,通常都投什么意思。可是这个案子却非常有趣,因为你知道,”白罗平静地说,“一切都很不对劲。”
  “一切都不对劲?你指的是什么?”
  “该怎么说呢?我觉得这件事没有一点对劲的地方。”
  史班斯张大眼睛蹬着他。
  “贾普督察老是说,”他说,“你的头脑最难懂了。能不能举个例子告诉我,你所谓的不对劲指的是什么?”
  “好,拿那个死人来说,就根本不对劲。”
  史班斯摇摇头。
  “你不同意?”白罗问,“喔,好吧,也许是我太爱想象了。那我们换个方向来说好了,安得海住进史泰格旅馆之后,写信给大卫-汉特,第二天早上吃早饭的时候,汉特接到那封信。”
  “对,没错,他承认收到亚登的信。”

  “这是他初次知道安得海到了温斯礼村,对吗?他首先采取什么行动呢?——打发他妹妹到伦敦去!”
  “这应该是可想而知,”史班斯说,“他希望能旗手照他的方式去处理这件事。也许他担心他妹妹太脆弱,别忘了,一直都是他在做主,柯罗德太太完全受他的控制。”
  “喔,对,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好,他把她送到伦敦,然后去见思纳可-亚登,碧翠丝-李平考特已经把他们的对话说得很清楚,最奇怪的,就是大卫-汉特汉办法肯定,跟他谈话的人到底是不是罗勃-安得海。他心里虽然怀疑,但是却没办法知道。”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啊,白罗先生,罗莎琳-汉特在开普顿嫁给罗勃-安得海,又直接跟他到奈及利亚,所以汉特跟安得海一直没见过面。所以就像你所说的,汉特虽然怀疑亚登是安得海,却没办法肯定——因为他从来就没看过他。”
  白罗若有所思地着着史班斯督察。
  “所以你觉得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他问。
  “我知道你在暗示什么,安得海为什么不干脆说自己就是安得海?我想这也是可想而知的。有身份的人一旦做坏事,必然想隐瞒自己的身分,避免直接暴露自己——希望你明白我的意思,不……我不觉得这有什么奇怪,我们总得考虑到人性啊。”
  “对,”白罗说,“人性!我想也许这就是我为什么对这件案子有兴趣的真正答案吧!审讯的时被,我一直到处在观察人,尤其是柯罗德全家——他们一家那么多人,各有各的思想和个性,各有各的感觉,但是却有一项共同关心的事。许多年来,他们全都依赖着全家的强人——戈登-柯罗德!我指的不一定是直接依赖,他们各有各助生存方式,可是一定有意无意间变得少不了他。所以……我想请问你,督察……如果橡树倒了,缠绕在树上的藤该怎么办呢?”
  “我对这个可不内行。”史班斯说。
  “你这么想吗?我可不同意。先生,人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能集中力量,也会一败涂地。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只有接受考验的时候才看得出来——也就是一个人挺立或者倒下的时候。”
  “我不大了解你的意思,自罗先生,”史班斯似乎很困惑,“无论如何,柯罗德一家人现在没事了,或者说等法律手续办好之后,他们就没事了。”
  白罗提醒他,这也许还得等一段时间。他说:“还要粉碎柯罗德太太的证词。无论如何,女人看到自己丈夫总该认得出来吧!”
  他歪着头用疑问的眼神看着大督察先生。
  “可是如果假装不认识就可以得到好几百万镑的话?不是也很值得一试吗?”督察用讽刺的态度说,“何况,如果他不是罗勃-安得海,又怎么会被谋杀呢?”
  白罗喃喃道:“那……倒真是个问题。”
或许您还会喜欢:
我是猫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夏目漱石,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代表作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 [点击阅读]
我的名字叫红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0
摘要: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尽管我已经死了很久,心脏也早已停止了跳动,但除了那个卑鄙的凶手之外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事。而他,那个混蛋,则听了听我是否还有呼吸,摸了摸我的脉搏以确信他是否已把我干掉,之后又朝我的肚子踹了一脚,把我扛到井边,搬起我的身子扔了下去。往下落时,我先前被他用石头砸烂了的脑袋摔裂开来;我的脸、我的额头和脸颊全都挤烂没了;我全身的骨头都散架了,满嘴都是鲜血。 [点击阅读]
我的爸爸是吸血鬼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0
摘要:序幕那是萨瓦纳的一个凉爽春夜,我的母亲走在石子路上,木屐像马蹄似的敲得鹅卵石哒哒响。她穿过一片盛开的杜鹃,再穿过铁兰掩映下的小橡树丛,来到一片绿色空地,边上有一个咖啡馆。我父亲在铁桌旁的一张凳子上坐着,桌上摊了两个棋盘,父亲出了一个车,仰头瞥见了我母亲,手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兵,棋子倒在桌面,滑下来,滚到一旁的走道上去了。母亲弯下身子,捡起棋子交还给他。 [点击阅读]
战争与和平
作者:佚名
章节:361 人气:0
摘要:“啊,公爵,热那亚和卢加现在是波拿巴家族的领地,不过,我得事先对您说,如果您不对我说我们这里处于战争状态,如果您还敢袒护这个基督的敌人(我确乎相信,他是一个基督的敌人)的种种卑劣行径和他一手造成的灾祸,那么我就不再管您了。您就不再是我的朋友,您就不再是,如您所说的,我的忠实的奴隶。啊,您好,您好。我看我正在吓唬您了,请坐,讲给我听。 [点击阅读]
户隐传说杀人事件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没有想到拉动门栓时竟然发出惊人的响声,令男子吓了一大跳,好在风声掩去了这一声响,没有惊动房间里的人。从太阳落山的时候起就起风了。风儿摇动着树林里粗壮的树枝。整座山峦开始呼啸,呼啸声掠过屋子的屋顶。已经到了11月的月底,天空却刮起了在这季节里不可能出现的南风。据村子里的老人说,现在这个时候刮这样的风,不是一个好兆头。但愿这不是出事的征兆。对男子来说,就是靠着这风声,才使他在拉动门栓时没有被人发现。 [点击阅读]
手机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0
摘要:“脉冲”事件发生于十月一日下午东部标准时间三点零三分。这个名称显然不当,但在事情发生后的十小时内,大多数能够指出这个错误的科学家们要么死亡要么疯癫。无论如何,名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影响。那天下午三点,一位籍籍无名的年轻人正意气风发地在波士顿的波伊斯顿大街上往东走。他名叫克雷顿·里德尔,脸上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步伐也特别矫健。他左手提着一个艺术家的画夹,关上再拉上拉链就成了一个旅行箱。 [点击阅读]
拇指一竖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贝瑞福夫妇对坐在早餐桌前,他们和普通的夫妇没什么不同,这时候,全英格兰至少有好几百对像他们这样上了年纪的夫妻正在吃早餐,这一天,也是个很普通的日子——一星期七天之中,至少有五个这样的日子。天空阴沉沉的,看起来像是会下雨,不过谁也没把握。 [点击阅读]
拉贝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胡绳60年前,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犯严重罪行之一,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虽然日本当时当权者和以后当权者中的许多人竭力否认有这样的惨案,企图隐瞒事实真相,但事实就是事实,不断有身经这个惨案的人(包括当时的日本军人)提供了揭露惨案真相的材料。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共同翻译出版了《拉贝日记》。 [点击阅读]
挪威的森林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编者语我们为什么选择村上春树?不是因为他连获日本文艺界的奖项:也不是因为他的作品高居日本畅销书榜首:更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掀起年轻一代的抢购热潮,突破四百万部的销量!那么,为什么?答案是:他和他的作品带给我们思想的特异空间,而轻描淡写的日常生活片断唤起的生活气氛令我们有所共鸣。更重要的是他以六十年代的背景道出九十年代,甚至世世代代的年轻心声。 [点击阅读]
推销员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前言阿瑟·米勒,美国剧作家,1915年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人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时装商人,他在哈莱姆上小学,布鲁克林上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工作了两年,后来进入密执根大学,大学期间开始戏剧创作,写了4部剧本,并两次获奖。他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作是《鸿运高照的人》(1944),成名作是1947年创作的《全是我的儿子》,作品获当年度的纽约剧评界奖。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