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阴谋与爱情 - 第五幕4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最后一场
  斐迪南、宰相、伍尔穆和众侍从。
  宰相和他的一帮人惊惶失措地冲进房间,随后米勒和一些群众也跟进
  来。法庭的差役们集中站在房间最里边。
  宰相(手握着信)儿子,这是怎么啦?——我可永远不愿相信——
  斐迪南(把杯子扔在他脚下)那你就瞧吧,凶手!
  宰相(踉跄倒退。所有人都惊呆了。可怕的寂静)我的儿子啊!为什么你对我这么干?
  斐迪南(不正眼瞧他)噢,当然!我本该先听一听大政治家的意见,看这么做是否也符合他的安排?——真巧妙,真令人佩服,你们这个用嫉妒来拆散我俩同心结的阴谋,我承认!——出谋划策的肯定是位行家;遗憾的只是,被激怒的爱情不像你手中的玩偶,不会乖乖儿听任摆布!
  宰相(目光四处搜寻)这里没有任何人为一位绝望的父亲哭泣吗?
  米勒(在后台呼喊)让我进去!看在上帝分上,让我进去!
  斐迪南这姑娘是位圣女——她该有另外的人照顾。(为米勒打开门。米勒、群众和法庭的差役一拥而入)
  米勒(惊恐万状)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有人喊叫:“这儿有人服毒啦!这儿有人服毒啦!”)——我的女儿哟,你在哪里啊?
  斐迪南(把他领到宰相和露意丝的尸体之间)不是我的错。该感谢这儿这位!
  米勒(倒在女儿身边)救世主耶稣啊!
  斐迪南简单说几句,爸爸——言语对我来说已变得宝贵了……我好端端地被夺去了生命,被爸爸您!我怎样面对上帝啊,我直打哆嗦……可我从来不是坏蛋。我将遭到怎样的永劫,只好听天由命了——但愿不惩罚您!——然而我杀了人。(声音尖锐得可怕)这桩杀人罪,您该不会妄想我一个人背着去见上帝吧!这儿,我郑重地把更大、更丑恶的一半奉还给你,至于拿它怎么办,就是你自己的事了。(把父亲拽到尸体跟前)这儿,野蛮人,品尝品尝你狡诈的可怕果实吧:在这张脸上,歪歪扭扭写着你的名字,行刑的天使将会认出来的呀!——这个形象,将在您入睡时扯下你床前的帷幔,把她冰冷的手伸向你!这个形象,将在你临终时站到你的灵魂前,挤掉你最后的祈祷!这个形象,将伫立在你的坟墓上,当你希望复活的时候——将站在上帝的旁边,当他审判你的时候!(即将昏厥,被侍从们扶住)
  宰相(手臂举向天空,恐怖地)别怪我!别怪我,上帝!——向这人索取他们的灵魂吧!(走向伍尔穆)
  伍尔穆(气愤地)向我?
  宰相该死的,向你!向你,魔鬼!——是你,是你定下的毒计。责任在你身上——我两手清白!

  伍尔穆在我身上?(一阵怪笑)有意思!有意思!这下我可知道魔鬼是怎么报恩的喽。——在我身上?愚蠢的流氓!难道他是我儿子,我是你主子不成?——责任在我身上?哈!一见这情形我骨髓全凉了!要我来负责任!——现在我算完了,可你也得一块儿完。走!走!咱们去大街小巷喊“杀人啦!杀人啦”,去把法官们都叫醒!法警,把我捆起来吧!从这里带走吧!我要揭露一些阴谋,叫听见的人浑身打冷战。(欲下)
  宰相(拦住他)他真的会吗,疯子?
  伍尔穆(拍拍宰相的肩)我会的,伙计!我会——我是疯了,真的——多亏了你嘛——现在我真要发发疯——我要和你手挽手地上断头台!——手挽手地下地狱!我真巴不得和你一道受诅咒啊,恶棍!(被带出房间)
  米勒(一直默默地把头埋在露意丝怀里,痛不欲生。这时突然站起来,将钱包皮掷到少校脚下)投毒犯,收回你造孽的金子吧!——你想拿它买下我的女儿是不是?(冲出房去)
  斐迪南(嗓音嘶哑)追上他!他绝望了——这钱得替他收起来——它是我可怕的报答。露意丝——露意丝——我来了——多保重!——让我在这座祭坛前离开人世吧——
  宰相(大梦初醒似的走向儿子)斐迪南——儿子!难道你不屑于再看一眼你悲惨的父亲吗?
  斐迪南(被放在露意丝身边)最后一瞥属于仁慈的上帝。
  宰相(痛苦不堪地跪在斐迪南跟前)造物和造物主全抛弃了我——再看我一眼,给我最后一点安慰,都不行吗?
  斐迪南(把手无力地伸给他)
  宰相(迅速站起身)他饶恕我了!(对其他人)现在把我抓起来吧!(下,法警们跟在他后面。幕落)
  1759年11月10日出生在德国符腾堡公国的小城马尔巴赫,父亲是军队的外科医生,母亲是一位面包皮师的女儿。席勒出生时恰逢德国的七年战争(17561763),比同时代的重要作家歌德小十岁,比赫尔德小十五岁,比莱辛小三十岁。席勒童年时代即对诗歌、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764年全家迁居到罗尔希,开始念小学。学校的拉丁文教员莫塞尔生性庄重严肃,给幼小的席勒留下深刻印象,成了他日后创作戏剧《强盗》的重要原型之一。
  1766年迁居路德维希堡。
  1768年进入拉丁语学校学习,以便将来按照父亲的意愿学习神学。
  1773年遵照符腾堡公国国君卡尔.欧根公爵的旨意,被强制选入公爵创办的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诗人舒巴特愤怒地称这所设在斯图加特的军校为“奴隶养成所”。不过在校期间,席勒养成了思辨的习惯,特别重要的是通过心理学教师阿尔贝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的作品,加快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同时逐渐具有了爱好自由和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

  1776年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抒情诗。
  1777年在舒巴特等狂飙突进作家影响下开始创作第一部剧作《强盗》。
  1781年完成《强盗》的创作,于5月出版。
  1782年1月曼海姆剧院首次上演《强盗》引起轰动。据史料记载,“公演时剧院如同一座疯人院”,有评论家甚至认为就此诞生了“德国的莎士比亚”。5月席勒第二次秘密前往曼海姆剧院观看演出,被卡尔.欧根公爵发现后关禁闭两周,并禁止再写剧本。9月22日夜间化名在朋友陪伴下逃出符腾堡公国,匿居在乡村里写成第二个剧本《斐哀斯科的叛乱》。创作进入了第一个旺盛期。
  1783年受聘担任曼海姆剧院的编剧。
  1784年写成市民悲剧《露意丝.米勒》,4月在法兰克福和曼海姆上演大获成功,并接受演员伊夫兰建议更名为《阴谋与爱情》。《阴谋与爱情》是席勒早年创作的高峰,与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同为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被恩格斯誉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1785年结交诗人克尔纳,生活得以安定下来,创作走向成熟。9月写成了《欢乐颂》,贝多芬以此诗谱成第九交响曲主要的合唱部分,从此在世界上广为传唱。
  1786年完成并发表短篇小说《罪犯》,成为开德语Novelle先河的作家之一。
  1787年写成诗剧《堂.卡洛斯》。此剧系席勒创作风格的转折点,标志着他的思想已由向往狂飙突进似的激进革命转化为了主张温和的改良。同时,创作反映尼德兰解放斗争史的《堂.卡洛斯》诱发了他对历史学的兴趣,自此至1796年几乎没再进行文学创作,而是潜心历史学和美学研究,痴迷于康德哲学之中。7月迁居已成为文学艺术中心的魏玛,受到维兰和赫尔德等的欢迎。
  1788年12月,经旅居意大利归来的歌德举荐,受聘担任耶那大学历史学副教授。
  1789年5月迁居耶那就任教职。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0年2月与夏洛特.冯.伦格菲尔德小姐结婚。婚后工作更加勤奋、辛劳。年底受聘担任艾尔福特实用科学院院士,在前往出席聘任仪式途中罹患重感冒。
  1791年1月感冒引发肺炎,5月病情危重加紧治疗,后前往温泉疗养,由此而经济拮据。贫病交加之中,不得不请求魏玛公爵提高薪酬待遇,并接受丹麦王子的资助接济。
  1792年9月21日法兰西宣布成立共和国,10月10日巴黎国民议会决定授予席勒法兰西荣誉公民称号。同年完成了《论悲剧艺术》和《三十年战争史》等学术著作。

  1793年1月21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5月开始极端的雅各宾专政,席勒对法国革命由热烈同情而转为反感。
  1794年在耶那创办《季节女神》杂志,邀请歌德和洪堡兄弟等参与编辑、撰稿。7月在耶那的一次自然科学研讨会上再次见到歌德,会后两人在席勒家中长谈,推心置腹,互敬互谅,两位生性、气质殊异的大文豪终于成为朋友,实现了传为文坛佳话的“诚与爱的结盟”。从此与歌德交往频繁,文学创作获得了新的动力,新的生机。
  1795年发表《审美教育书简》等美学论著,曲折婉转地表示对暴力革命不以为然,主张通过美育,以情操品格的完善、精神境界的提高实现社会变革和改良,延续了《堂.卡洛斯》中宣扬的开明君主思想。发表《论朴素的诗和伤感的诗》。与歌德共同创作一系列针砭文坛流俗积弊的讽刺性短诗《赠辞》。
  1796年主编《诗神年鉴》,创作逐渐进入第二个旺盛时期。
  1797年与歌德竞相创作叙事谣曲,写成了《手套》《潜水者》《波吕克拉特斯的指环》《托根堡骑士》《伊庇库斯的仙鹤》《人质》等著名叙事诗,以至这一年成了德国文学史上的“叙事谣曲年”。
  1798年完成《华伦斯坦》三部曲的第一部《华伦斯坦的军营》,并于10月12日在魏玛剧院首次公演。
  1799年完成并公演《华伦斯坦》三部曲的第二部《皮克罗米尼父子》和第三部《华伦斯坦之死》。创作抒情长诗《大钟歌》(发表于第二年的《诗神年鉴》)。年底迁居魏玛,因健康状况恶化辞去教职,以便集中精力从事文学创作。
  1800年开春后罹患伤寒。带病完成《玛利亚.斯图亚特》。
  1801年完成《奥里昂的姑娘》,9月11日在莱比锡首演获得成功。改编成功意大利作家哥齐的童话剧《中国公主图兰朵》。
  1802年春天全家迁入在魏玛购置的住宅,即今日离歌德故居仅一箭之遥的席勒故居。
  1803年完成《墨西拿的新嫁娘》,3月19日在魏玛剧院首演成功。
  1804年利用歌德提供的素材成功写成《威廉.退尔》,3月相继在魏玛、柏林、曼海姆、汉堡公演均获成功,受到欢迎。此作为席勒以《华伦斯坦》开始的晚期戏剧创作高峰,特点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风格悲壮、雄浑。4月至5月间,携妻子儿女离开是非之地魏玛,在柏林受到普鲁士国家剧院经理、老友伊夫兰热烈欢迎。为让席勒重返魏玛,公爵接受歌德建议,成倍地提高席勒的薪俸,改善其生活状况。席勒也因眷恋挚友歌德而重返魏玛。7月旧病复发,10月病情稍有减缓又开始了新的创作。
  1805年2月再次病倒,5月9日与世长辞,享年仅四十六岁。(王荫祺编译)
或许您还会喜欢:
被偷换的孩子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田龟规则1古义人躺在书房的简易床上,戴着耳机专注地听着录音机。“好了,我该到那边去了。”接着“咚”地响了一声,隔了一会儿,吾良又接着说:“不过我和你之间的通信并不会中断,因为我特意准备了田龟程序。现在你那边的时间已经很晚了,你休息吧。”古义人听不明白吾良什么意思,只感觉一阵撕心裂肺的痛楚。默然良久,他才把田龟放回书架,打算睡觉。 [点击阅读]
迷茫的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2
摘要:1去年春天,三泽顺子刚从东京的一所女子大学毕业,就立刻进了R报社工作了。当时,在入社考试时,有关人员问她希望到哪个部去,她回答说,想到社会部。有关人员看了她的履历表说:“你的英语不错嘛!”是的,三泽顺子毕业的那所女子大学,英语教学是相当有名气的。然而,后来顺子没有能到社会部去,却被分配在R报社的资料调查部。和顺子同时考入报社的女性还有事业部的一个,校阅部的一个。 [点击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
作者:佚名
章节:129 人气:2
摘要:《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 [点击阅读]
透明的遗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好像睡着了,尽管只是短暂的时间,感到“咯噔”一下小小的震动,醒了过来,西村裕一条件反射般站了起来,急忙朝车门方向走去。“咯噔”一声响过以后,不到二十秒钟将抵达Y车站。但站起身来,立即发觉窗外的景色与往常不同。只见一片广阔的河滩,电车临近铁桥,从脚下传来“轰隆、轰隆”重重的金属声。西村苦笑了一下,心想习惯这东西实在太可怕了。 [点击阅读]
银河系漫游指南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书评无法抗拒——《波士顿环球报》科幻小说,却又滑稽风趣到极点……古怪、疯狂,彻底跳出此前所有科幻小说的固有套路。——《华盛顿邮报》主角阿瑟·邓特与库尔特·冯尼格笔下的人物颇为神似,全书充满对人类社会现实的嘲讽和批判。——《芝加哥论坛报》一句话,这是有史以来最滑稽、最古怪的科幻小说,封面和封底之间,奇思妙想随处可见。 [点击阅读]
雪国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一】你好,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没有牵挂的人了,为了美的事业,他穷尽了一生的心血,直到七十三岁高龄,还每周三次伏案写作。但他身体不好,创作与《雪国》齐名的《古都》后,住进了医院内科,多年持续不断用安眠药,从写作《古都》之前,就到了滥用的地步。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2燃烧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壶中茶水的热气早已散发到冰冷的空气中,可我双手仍紧紧地握着茶壶。我的肌肉因为冷而绷得紧紧的。此时如果有一群野狗来袭击,我肯定来不及爬到树上,就会遭到野狗的撕咬。我应该站起来,活动一下僵硬的四肢,可我却坐着,像顽石一样一动不动。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了,周围的树丛已隐隐显露出轮廓。我不能和太阳搏斗,只能看着它一点点地把我拖入白昼,而即将到来的这一天是几个月来我一直所惧怕的。 [点击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麦田的守望者》简介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 [点击阅读]
黄金假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人世间,每隔五十年,或者一百年,要发生一次异常怪的事情。这如同天地异变、大规模战争和瘟疫大流行一样,比人们的恶梦和小说家变的凭空臆想要怪诞得多。人间社会不啻不头庞然巨兽,不知什么时候患上莫名其妙的怪病,脾气会因此变得乖戾反常,不可捉摸。因而,世上往往会突如其来地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关于“黄金面具”的荒唐无稽的风情,兴许可算作这每五十年或者每一百年发生一次的社会疯狂和变态吧。 [点击阅读]
黑暗的另一半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砍他,”马辛说,“砍他,我要站在这儿看。我要看血流出来。快点,别让我说第二遍。”——乔治·斯达克:《马辛的方式》人们真正的生活开始于不同的时期,这一点和他们原始的肉体相反。泰德·波蒙特是个小男孩,他出生在新泽西州伯根菲尔德市的里杰威,他真正的生活开始于1960年。那年,有两件事在他身上发生。第一件事决定了他的一生,而第二件事却几乎结束了他的一生。那年,泰德·波蒙特十一岁。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