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伊利亚特 - 读《伊利亚特》有感——从《伊利亚特》看远古希腊的军事与社会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伊利亚特》这本书写得很残忍。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阿基琉斯的愤怒”,而是很有临场感的战斗场景。这里边儿有名有姓的人死掉的时候,荷马都不会一带而过,他会跟你说,这标枪掷中、石头投中、弓箭射中或短剑砍中的是受害者的哪个部位,这个身体部位又被破坏成什么样子。但看过以后又觉这战争真是简单得很,首先是不讲阵法,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强力将领的冲杀。强力将领不仅在战斗力上远高于一般人,而且他起了一个鼓舞士气的作用。所谓的鼓舞士气,一方面是对己方士兵的激励,这激励有正面的鼓励,也有反激;另一方面则是对对方士兵的震慑,后者见到前者杀人的威力时,往往会大面积地向后逃跑。
  除了肉搏之外,《伊利亚特》也提到了攻城战。首先荷马用间接的手法指出特洛伊城的城墙是牢不可破的,只要特洛伊人逃进城墙,希腊人就没什么办法。希腊人没有任何攀爬城墙和攻击城门的尝试。但我们也可以从特洛伊人进攻希腊营地的木樯时获知一些攻城和防御的战法。攻击一方知道木墙不比土墙或砖墙,只要对其进行猛烈的冲击即可推倒之,特洛伊将领赫克托尔就是推倒营门冲进去的。而防守一方有投掷标枪、石块和射击弓箭三种战法,显然居高临下的他们可以在城内造成很强的杀伤力。

  荷马也为我们描述了双人战车的情形。这种战车一般有两到三匹马拉着,配有一名御者,另一名战士则备有标枪,在移动中杀伤敌人。我似乎没有见到在战车上使用石块和弓箭的,也没有见到骑兵。石块在大部分情况下必须从地上找一块来投掷,而弓箭手经常躲在前线的后方,对敌方施以冷箭,但弓箭的威力并不大,在《伊利亚特》一书中无法造成致命的伤害,只能降低对方的战斗力,或迫使对方退出战场。只有将领才佩带的短剑并非主战武器,将领往往先以标枪使对方受伤倒地,再上前以短剑造成致命的伤害。
  《伊利亚特》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远古希腊的战争,而且也道出了一些当时的社会状况。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女性在当时很少被视为与男性一样的人类。女性不仅在战争中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在己方战败时,成为战利品的一种。这些参与特洛伊之战的希腊和特洛伊的贵族,对自己在战争中抢夺对方的女性成为自己的奴婢甚至妻子毫不在意;女性在《伊利亚特》中只有影响事件发展的作用,而没有说话的权利。我们只知道因为女性,希腊人大举围攻特洛伊,因为女性,阿基琉斯拒绝出战。另外,在整个史诗的末尾处阿基琉斯分配战利品时,一位女性被陈列在一口“三脚大锅”的旁边,被认为是与器皿同等的“东西”(卷23,第700-705行):

  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为第三个项目激烈的摔跤,
  又取来奖品陈列在达那奥斯人(希腊人)面前:
  奖给获胜者一口可烧火的三脚大锅,
  按阿开奥斯人(希腊人)估算可值十二头壮牛;
  一名女子被带到场中奖给输方,
  那女子熟悉各种活计值四头壮牛。
  可见,这名女性的“价值”还不如一口大锅。在卷23分配战利品这一部分中,我们可以获知不少物品的价值,这些锅子啊、杯子啊、罐子啊、铁块啊,它们的价值甚至用多少个“塔兰同”黄金(约26千克,近期金价为人民币170元/克,当然我这种以今日价格来衡量古代黄金是否稀有是很不恰当的)来衡量。所以,现在墓葬中出土的这些不起眼的器皿,因古代的制造技术所限,都是宝贝。不过,让现代人在博物馆里对着那些罐子再凝视多久,也想不出来古人为什么更多地以容器陪葬而不是以珠宝陪葬了。看看这几行诗,我们就更明白了(卷23,第262-270行):

  他首先为战车竞赛优胜者提出奖励:
  把一个精于各种手工的妇女和一只
  能盛二十二升的带耳三脚鼎奖给第一名;
  奖给第二名的奖品是一匹六龄母马,
  从未接触过辕轭,腹中还怀着马驹;
  奖给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只精制大锅,
  四升容量,晶莹闪亮从未见过火;
  奖给第四名的奖品是两塔兰同黄金,
  奖给第五名的奖品是双耳罐,也未见过火。
  马很贵,妇女也不便宜,按照上一次我引用的诗句推测,一头壮牛也是珍稀之物了。所以尽管妇女被视为物品,我们也可以说她们连一口锅都不如,但不能忽略的是,当时的锅确实很贵啊。我想到过去教科书上常常形容奴隶社会的奴隶有多悲惨,说三个奴隶可以换一匹马,但这个价格可不是一般平民可以消费得起的。
或许您还会喜欢:
最后的莫希干人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美国才开始摆脱对英国文学的依附,真正诞生了美国的民族文学。而书写这个文学《独立宣言》的代表人物,是欧文和库柏,他们同为美国民族文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而库柏则是“美国小说的鼻祖”。库柏的长篇小说《间谍》(一八二一),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蜚声世界文坛的小说。他的代表作边疆五部曲《皮裹腿故事集》,影响更为广远;而《最后的莫希干人》则为其中最出色的一部。 [点击阅读]
死亡区域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约翰·史密斯大学毕业时,已经完全忘记了1953年1月那天他在冰上重重地摔了一跤的事。实际上,他高中毕业时已不太记得那件事了。而他的母亲和父亲则根本不知道有那么一回事。那天,他们在杜尔海姆一个结冰的水塘上溜冰,大一点的男孩们用两个土豆筐做球门,在打曲棍球,小一些的孩子则很笨拙可笑地在水塘边缘溜冰,水塘角落处有两个橡胶轮胎在呼呼地烧着,冒出黑烟,几个家长坐在旁边,看着他们的孩子,那时还没有摩托雪车, [点击阅读]
死亡终局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这本书的故事是发生在公元前二○○○年埃及尼罗河西岸的底比斯,时间和地点对这个故事来说都是附带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无妨,但是由于这个故事的人物和情节、灵感是来自纽约市立艺术馆埃及探险队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一年间在勒克瑟对岸的一个石墓里所发现,并由巴帝斯坎.顾恩教授翻译发表在艺术馆公报上的埃及第十一王朝的两、三封信,所以我还是以这种方式写出。 [点击阅读]
消失的地平线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烟头的火光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也渐渐感觉到一种幻灭般的失落:老同学又相聚在一起,发现彼此之间比原来想象的少了许多共同语言,这使得我们有一些难过。现在卢瑟福在写小说,而维兰德在使馆当秘书。维兰德刚刚在特贝霍夫饭店请我们吃饭,我觉得气氛并不热烈,席间,他都保持着作为一个外交官在类似场合必须具有的镇静。 [点击阅读]
清洁女工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赫尔克里-波洛从维拉饭店出来,迈步朝索霍区走去。他竖起大衣领护住他的脖子,他这样做,与其说是一种需要,不如说是处于谨慎,因为这时的夜晚并不太冷。“不过,在我这种年龄,一个人还是别冒什么风险的好。”波洛习惯这样说。他心情愉快,两眼睡意朦胧。维拉饭店的蜗牛实在是美味极了,真是一个好地方,这个地道的小餐馆,这次总算是找对了。 [点击阅读]
猫知道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再把地图拿来给我看一看,悦子。”站在拐角处向左右两侧张望的哥哥说。我从提包皮中取出一张已经被翻看得满是皱纹的纸片。“说得倒轻巧,很不容易!牧村这家伙画的地图,怎么这么差劲!”哥哥一边嘟嚷着,一边用手背抹去额头顶的汗。就在这时,右边路程走过来一个人。这是一个穿着淡青色衬衫。夹着一半公文包皮的青年男子。 [点击阅读]
琥珀望远镜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猛兽们从深邃的山谷走来看着熟睡中的少女——威廉?布莱克紧挨着雪线有一个杜鹃花遮蔽的山谷,山谷里哗啦啦地流淌着一条乳白色的雪水融化而成的小溪,鸽子和红雀在巨大的松树间飞翔,在岩石和其下簇拥着的又直又硬的树叶间半遮半掩着一个洞。 [点击阅读]
癌病船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处女航一父母及幼小的弟弟、妹妹,四个人正围着一个在梳妆的少女淌眼泪。这是一套两间的公寓住房。父母住一间,三个孩子住一间。当然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有一张桌子。孩子们每天在这狭小的房间里埋头苦读。大女儿夕雨子,已经十三岁了。但她却无法继续学习下去。她得了白血病。开始时觉得浑身无力,低烧不退。父母整天忙于自身的工作,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父亲大月雄三,是个出租汽车司机。 [点击阅读]
直捣蜂窝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四月八日至十二日据估计,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约有六百名妇女参战。她们女扮男装投身军旅。在这方面,好莱坞错过了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章,又或者就意识形态而言,这段历史太难处理?历史学者经常努力研究那些不遵守性别分际的女性,然而没有其他议题比武装战斗更清楚地画出这条分际线。(直至今日,女性参与瑞典传统的麋鹿狩猎活动仍会引发争议。 [点击阅读]
睡美人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客栈的女人叮嘱江口老人说:请不要恶作剧,也不要把手指伸进昏睡的姑娘嘴里。看起来,这里称不上是一家旅馆。二楼大概只有两间客房,一间是江口和女人正在说话的八铺席宽的房间,以及贴邻的一间。狭窄的楼下,似乎没有客厅。这里没有挂出客栈的招牌。再说,这家的秘密恐怕也打不出这种招牌来吧。房子里静悄悄的。此刻,除了这个在上了锁的门前迎接江口老人之后还在说话的女人以外,别无其他人。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