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夜幕下的哈尔滨 - 63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王一民赶到花园街那熟悉的院门前时,已经是深夜十一点半了。今夜由于塞上萧被捕,他特别小心仔细。他站在板墙下往左右看看,整条街静悄悄地没有一个行人;又借着街灯月色,凑在门扇上看,那条被利用为“平安警号”的小纸条依然存在。纸条上写着“小心,本院有恶犬”。实际院里连一条叭儿狗都没有,是房东老玛达姆贴上吓人的。当王一民断定没有出现异常情况以后,就不敲院门翻院墙,轻车熟路地来到了院当中,院里两栋房子没有一盏灯光,他穿过他原先住房前的丁香树丛,伏身窗上听了听,房里有男女唠嗑声,细一听是李汉超和石玉芳的声音,他便放心地用手指轻轻弹了两下窗户,停一下又弹两下,这时他听见李汉超高兴地说了一句:“一民来了!快开门!”房门轻轻地开了一道缝,王一民一侧身进去了。屋里灯光亮着,窗户都用厚窗帘遮得严严的,李汉超两口子穿得整整齐齐地站在门里迎接王一民,显然他们都没睡。李汉超先伸出大手拉住王一民说:“可把你盼来了!见到柳絮影没有?”王一民忙点着头说:“见到了,一切情况都知道了。”这时石玉芳已经插好门,回过身说:“快进屋唠吧。”她伸着手往西屋让。西屋是李汉超夫妇的卧室,小超睡在里面。王一民便对李汉超说:“我们到东屋吧,估计今天晚上不会出什么事,让大嫂休息吧。”“对。”李汉超对石玉芳一挥手说,“你安心睡吧,有一民在这,来几条‘狗’也不在话下。”石玉芳说:“你们要不要吃点什么?”王一民说:“饿了我们自己动手,你休息吧。”说完,就和李汉超走进东屋,关严门,两人首先分析了塞上萧被捕的原因,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像卢秋影所说的那样,他埋下的仇恨种于结出了恶果;一是塞上萧拒绝写汉奸剧本激怒了敌人。前者好办,解铃系铃,卢秋影一去问题就可解决。后者就麻烦了,弄不好会危及塞上萧的生命,甚至波及塞上萧好友的安全。因此王一民建议李汉超在最近几天先不要回花园街住处,由他想办法进行营救。他打算先听听卢秋影的信儿,如果不成,就去找王旨一郎,请他出面要人。假如再不成,他就想发动北方剧团,向社会发起呼救。塞上萧是有广泛影响的知名作家,只要剧团出面一呼吁,定会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借此还可以发动一场公开的抗日活动。李汉超对前几个办法都同意了,惟独对后一项涉及广泛群众运动的活动,他表示要经省委讨论后才能决定。营救塞上萧的问题研究完以后,接着两人又一同修改了宣传汤原大捷的传单。他俩修改得很快,因为李汉超已经通知印刷、发行机关,今天夜里要不眠地等待着,争取天亮以前把传单印好,明天晚十点以前分发完毕,夜十二时,全市各区统一行动,将这传播胜利消息的传单散发、张贴到每一个地方去。;凌晨一点,王一民把传单的修改稿送到印刷和发行机关。因为要油印三千份,蜡纸必须连续刻,所以他又留在那里一直工作到黎明。他原打算趁天还没大亮赶回卢家,从后院墙进去,装成在后园里锻炼的样子,漫步回楼。但是走到大街上一看,火红的太阳已经从东边升起来了,扫大街的,送牛奶的,赶早市的人们也都开始活动了。这时候再去翻墙,万一被人看见岂不坏事!从前门走更会引起卢家人的议论,何况这正是卢运启在前院打太极拳的时间呢。这样一想他就决定先不回卢家,在大街上逛荡一会儿再说。于是他就把脚步放慢,整个身子也松弛下来了。身子一松弛肚子却紧张起来,昨天晚上他只吃了几块酥皮点心,喝了几杯葡萄酒和一碗醒酒汤,经过一夜的紧张劳动,三根肠子早已空起两根半,现在这一松弛肚子立刻就咕噜咕噜叫上了,连胃部都觉得难受起来。肠胃这一造反却使他想起了白露小吃铺,最近老何头的买卖越做越起色,还安上了一部电话,自己何不赶到他那里连解决肚子问题再给淑娟挂个电话,一举两得,岂不胜似大街散步。顺便还可以从老何头嘴里了解一下社会上的情况。想到这里他便甩开大步,向白露小吃铺奔去。这时候老何头刚打开铺面闸板,正在屋里擦抹那几张白漆方桌。今天不知是什么缘故,这老头儿显得特别高兴,把桌子擦了又擦,椅子掸了又掸,一边忙活着还一边唱起小调来:“正月十五庙门开,大鬼小鬼两边排,牛头那个马面哪……”正在他倒背着身子唱得高兴的时候,王一民进来了,这老头儿竟没有看见。王一民一看整个店铺还没有一个顾客,就老何头一个人自得其乐地唱着,不由得笑了。他一笑,老何头觉出来了,一转身,看见王一民,差点没乐得蹦起来。他不会握手,这时却也扑过去,一把拽住王一民的手,一边抖擞着一边说:“王老师!您简直像知道我的心事一样,知道我有喜事要告诉亲朋好友,就起大早赶来了!”王一民忙笑着问:“您有什么喜事?是要娶儿子媳妇?还是要扩大营业开饭店?”“哎,那算啥喜事。再说这年头能让我把这小吃铺长年经营下去就心满意足了。那‘小鼻子’都是暑伏天气猴子脸,说变就变,这会儿要把哈尔滨捧成国际都市给外国人看,一天到晚打肿脸充胖子,让咱们商铺赚两个钱,好给他们壮门面。过一阵子他腰杆子一硬,还不把手伸进咱们钱柜里乱抓挠,那苛捐杂税往上一加,我这小吃铺还不得关门大吉。”“高见,高见。”王一民一边对他点着头一边向电话走去。他见老何头还在后边跟着,怕他话匣子一打开收不住,一会儿再进来别的客人挂电话就不方便了,便回头对他说,“何大爷,您那喜事我一会儿听,您先给我预备早点,我得先挂个电话。”“好啦,我给您端到‘熬姆’(单间)里去,我还要敬你一杯葡萄酒呢。”说完他就转身上后屋去了。王一民忙挂通了卢家的电话,卢淑娟很快地来到了电话跟前,王一民忙问她道:“秋影回来没有?他办的事情怎么样?你不用说具体内容,详细情形等我回去再说,光告诉我结果就可以。”“好,我明白你的意思。”淑娟应声道,“弟弟被碰了软钉子,对方往上推,看样子情形不好。”“我知道了。那位小姐还在不?精神怎么样?”“她一直在你屋里,一夜没睡,我真替她担心。”‘你告诉她,我们正在想办法,让她一定要坚强,要……“这时,有两个商人打扮的顾客走进来,王一民忙改口说:“要让她好好休息,今天如果她那办公的地方没急事,最好能在家休息,不要出去,等晚上我回去再商量,你明白我的意思吧?”当卢淑娟答应明白以后,王一民就放下电话,向后屋那个被唤为“熬姆”的单间走去。在“熬姆”里,老何头已经给他摆好一杯牛奶,一盘面包皮,一小碟奶酪和果酱。看见王一民走进来,老何头一边喊他儿子到前面去照顾顾客,一边又端来一盘酱牛肉和一高脚杯葡萄酒。他把酒菜放在桌子上,回身放下门帘,走过来坐在王一民对面,带有神秘色彩地问道:“王老师,我才寻思过味来,您这么早就到小店里来,是不是也听到什么好消息了?”“没有。我等着听您的。”“那您喝了这一杯酒,喝完我告诉你。”“我清早从来不喝酒。”王一民推推酒杯说,“但是如果您告诉我的确实是值得庆贺的好消息,我一定干杯。”“值得,太值得了!”老何头把头探过来,压低声音,神采飞扬地说,“我有一个表弟,昨天晚间从下江来。他告诉我说:咱们中国的抗日大部队,在蛤蟆河子打了一个大胜仗!把日本鬼于最邪乎的关东军打死三千多人,有两千多伪军弃暗投明。”王一民听到这里不由得说了声:“有那么多?”老何头一瞪眼睛说:“这还是光算打死的和投降的数,那些受伤的、逃跑的还没算呢。”说到这,老头又把脑袋往前探了探,更加兴奋地说,“最让人听了解恨的是,咱们部队竞把那个罪大恶极,恶贯满盈的饭田大佐活抓了,他下边还有一串中不溜的,小不大点的鬼子军官,什么小泽中佐、松本大尉、山口军曹等等都活抓住了。咱们部队依照当地老百姓的恳求,把这帮恶鬼身上都缠上乱麻,浇上汽油,挂到黑松林外边的大树上,活活点了‘天灯’。那火势从‘天灯’扑向黑松林,直烧得浓烟滚滚,烈焰腾空,一霎时就变成了一片火海。咱们的部队这时候拉着胜利品,唱着胜利歌,转移到深山老林里去了。隔不大工夫,鬼子飞机来了,密密麻麻,好几十架,一顿狂轰滥炸,没炸着咱们一个人,倒把大火给炸灭了。接着又来了成千上万的鬼子兵,满山遍野地搜索寻找,找到的都是鬼子死尸,连我们一根毫毛他也没摸着。我们那是神兵天将,他小日本鬼子上哪找去!”老何头说到这里开心地笑起来,一边笑一边指着葡萄酒杯说,“怎么样?这么大的喜事,不该干一杯吗?”王一民忙说:“应该,应该!”说着,他举起酒杯,一饮而尽了。王一民听了这段叙述,心里确实高兴。虽然他明知道这里边有许多演义不实之外,但是这表明人民的心愿和感情。这里充满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的热爱,对抗日游击队的赞誉。更使他兴奋的是:这消息竟然传播得如此之快,几乎和省委交通员带来的信息同时进入了哈尔滨,真像电波一样不翼而飞不胚而走了。老何头看着王一民干杯以后,又把脑袋探过去说:“今天晚上我找了几位热心于抗日的‘至交好友’,也有贵校的李贵和周一勺老师傅,给我这表弟接风洗尘。到时候让他多给讲讲,他知道好多抗日部队的事儿。您要是有空,能不能也赏光……”“谢谢你老!我今天晚上要给卢家少爷小姐上课,不能分身。”王一民知道他所说的“至交好友”是指反日会员,这活动当然是有意义的。但他想到派出所警察狗子对老头儿那横眉立目的样子,便提醒他说,“您这集会很好,可是要少喝酒,您这块紧临大街,要多加小心。”“好,好。我一定多加小心!”老何头又说了几句闲话,就到前边照应客人去了。王一民吃完早点,留下饭钱,出了小吃铺,穿过马路,走进了一中的铁大门。这时候还没到七点钟,校园里只有零零星星的住宿学生在看书,散步,等着吃早饭。老李贵看他来了,忙迎出来。他俩一起走进了传达室的里屋。“二传达”吴素花正在吃早饭,看见王一民进来,赶紧扒拉几口,就把饭菜都端到外屋去了。王一民就把方才老何头当他讲的胜利消息都告诉李贵了。最后,他嘱告李贵,要在今天晚上老何头举行的“接风洗尘”聚会上,想法纠正一下那些传闻的不实之处,例如“点天灯”的说法等,以免造成不良影响。老李贵一边答应着一边打量着王一民,他见他眼球上有红丝,眼圈发暗,脸上也不像往日那样容光焕发,便问他是不是熬夜了?王一民也实党困倦,便笑着点点头。于是李贵便请王一民倒在床上睡上四十分钟,八点前十分再招呼他。王一民倒在床上就睡着了,这四十分钟睡得真香!如果不是李贵喊他,恐怕这一整天都不会起来。王一民睁开眼睛就问李贵看见玉旨一郎进学校没有?李贵说没有。王一民便急匆匆地离开传达室。今天第一堂就有他的课程。
或许您还会喜欢:
沉从文《边城》
作者:沉从文
章节:25 人气:3
摘要:内容简介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点击阅读]
良心作证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3
摘要:这是一部美丽而又令人激动,乃至荡气回肠的小说,或者说,它是一部完全来自生活与时代的撼人写真。作家以其大手笔抒写了社会转型时期,关于人性和感情的裂变……在市委家属楼三层的一个大厅里,正进行着一场热闹的婚礼。阵阵喧闹声不时地从窗户里传出来,像一朵朵绚烂的焰火在空气里炸开。很多马路上的行人忍不住驻足倾听观望。大厅里面,周建设眼角眉梢挂着掩饰不住的喜悦,不停地应付着前来道喜的各色宾客。 [点击阅读]
王小波《黄金时代》
作者:王小波
章节:18 人气:3
摘要:我二十一岁时,正在云南插队。陈清扬当时二十六岁,就在我插队的地方当医生。我在山下十四队,她在山上十五队。有一天她从山上下来,和我讨论她不是破鞋的问题。那时我还不大认识她,只能说有一点知道。她要讨论的事是这祥的:虽然所有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破鞋,但她以为自己不是的。因为破鞋偷汉,而她没有愉过汉。虽然她丈夫已经住了一年监狱,但她没有偷过汉。在此之前也未偷过汉。所以她简直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说她是破鞋。 [点击阅读]
阎连科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4
摘要:雨过天晴,昨天的雨水把青砖山墙洗得水汪汪的绿,连一星尘土也没有。中年男人距山墙一米远近急速下跌着,像一块巨石从沟崖朝着沟底落。他闻到了山墙上的清新浓烈扑鼻,还带着新砖出窑后的热暖味。一春三月天气很暖和,日头饼馍样烤在天上。五婶寒了一冬,见日光挤进屋里一丝,便恨不得把一个日头揽在怀里。他爹,五婶说,让我出去晒个暖儿吧。五叔说你好好睡着吧,满天下数你难侍候!五婶喉咙塞一下,就盯着房上的椽子看。 [点击阅读]
中国现代散文
作者:佚名
章节:294 人气:2
摘要:熟悉上海掌故的人,大概都知道城隍庙是中国的城隍,外国的资本。城隍庙是外国人拿出钱来建筑,而让中国人去烧香敬佛。到那里去的人,每天总是很多很多,目的也各自不同。有的带了子女,买了香烛,到菩萨面前求财乞福。有的却因为那里是一个百货杂陈,价钱特别公道的地方,去买便宜货。还有的,可说是闲得无聊,跑去散散心,喝喝茶,抽抽烟,吃吃瓜子。 [点击阅读]
国史大纲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2
摘要:钱穆着商务印书馆修订本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点击阅读]
北京北京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一九九四年北京的一个夏夜,我说:“我要做个小说家,我欠老天十本长篇小说,长生不老的长篇小说,佛祖说见佛杀佛见祖日祖,我在小说里胡说八道,无法无天。我要娶个最心坎的姑娘,她奶大腰窄嘴小,她喜欢我拉着她的手,听我胡说八道,无法无天。我定了我要做的,我定了我要睡的,我就是一个中年人了,我就是国家的栋梁了。 [点击阅读]
美学散步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李泽厚八十二岁高龄的宗白华老先生的美学结集由我来作序,实在是惶恐之至:藐予小子,何敢赞一言!我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朱光潜、宗白华两位美学名家就都在学校里。但当时学校没有美学课,解放初年的社会政治气氛似乎还不可能把美学这样的学科提上日程。我记得当时连中国哲学史的课也没上过,教师们都在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学习马列和俄文……。所以,我虽然早对美学有兴趣,却在学校里始终没有见过朱、宗二位。 [点击阅读]
倾城之恋
作者:张爱玲
章节:9 人气:3
摘要:娄家姊妹俩,一个叫二乔,一个叫四美,到祥云时装公司去试衣服。后天他们大哥结婚,就是她们俩做傧相。二乔问伙计:“新娘子来了没有?”伙计答道:“来了,在里面小房间里。”四美拉着二乔道:“二姊你看挂在那边的那块黄的,斜条的。”二乔道:“黄的你已经有一件了。”四美笑道:“还不趁着这个机会多做两件,这两天爸爸总不好意思跟人发脾气。”两人走过去把那件衣料搓搓捏捏,问了价钱,又问可掉色。 [点击阅读]
日光流年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2
摘要:嘭的一声,司马蓝要死了。司马蓝是村长,高寿到三十九岁,死亡哐当一下像瓦片样落到他头上,他就知道死是如期而至了。他将离开这鲜活生动的人世了。在耙耧山脉的深皱里,死亡自古至今偏爱着三姓村?,有人出门三日,回来可能就发现另一个人悄无声息地谢世了。出门半月或者一个月,倘若偶然一次没人死去,便会惊痴半晌,抬头望望西天,看日头是否从那儿出来了,是否成了蓝色或者绛紫色。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