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夜幕下的哈尔滨 - 1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清明过去,谷雨快到了。可是哈尔滨的夜晚,还是凉风扑面,寒气袭人。已经抽出嫩芽的柳枝在北风中摇曳着。真让人担心,那经过严冬酷寒,朔风吹打,挣扎而出的嫩绿小叶,会再被这塞外风吹刮得枯萎回去。一九三四年哈尔滨的春天,好像也被日本占领者卡住了一样,竟来得这样迟缓。夜越来越深了,热闹的哈尔滨站前,南来北往的人流早已断了线,通往道里、道外、南岗、马家沟的电车也没有几个乘客了。车站收票口前排列着出租的小汽车、马车和人力车,司机和车夫就好像吹了熄灯号后的寄宿学生一样,都在自己的车上闭起了双眼,只有列车进站的汽笛声,时时把他们从睡梦中惊醒。正常的行人减少,行动鬼祟的特务就显露出来。他们就像裹在鱼群里的虾米一样,鱼群远去,留下的虾米就历历可数了。今天晚上,车站前这样乱蹦乱窜的“虾米”要比往日多。为什么呢?是发生了什么重大案件,抑或是遇上了传统的“节日”?都不是。原来报上早已公布:明晨五时三刻,新近登基的大“满洲帝国”皇帝陛下特别任命的黑龙江省参事官、滨江警备司令部和哈尔滨特别市警察厅顾问王旨雄一,由首都新京乘特别快车到达哈尔滨。这家伙一身兼三职:军、警、政全包皮。名为参事、顾问,实际是执掌大权的太上皇。那些汉奸省长、警备司令、警察厅长,听起来官名比参事、顾问大得多,实际上,不过像木偶戏里的小戏人子一样,无论怎样蹦跳都是身不由己。现在小戏人子的提线人、操纵者就要到任。为保证这个侵略者的安全,哈尔滨的反动机器全部开动起来,宪兵、警察、特务在头一天就全部出动了。火车站自然是他们巡查、监视的重点。车站主楼上的大钟已经指向半夜一点,夜风更凉了,赶火车的乘客都钻进了票房子,个别警察。特务也相跟着溜进了背风的地方。这时,从南岗喇嘛台坡路上走下来一高一矮两个年轻人。这两个人从头到脚一身黑:黑帽子、黑衣服。黑袜子、黑鞋,连手里提的铁桶都用黑布缠上,真像武侠小说中的夜行人一样。这两个年轻人脚步轻快,行动机灵,顺着墙根儿很快就走到离“建国纪念碑”不远的马路边上。两人一拉手,站住了。矮个的又拉高个的一下,他们便同时退身到墙旮旯里,抬头向眼前的“纪念碑”望去。那个象征着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胜利的高大建筑物,才竣工不久,钢筋水泥的碑身夜晚看上去显得黑魁魁、阴沉沉。不知是由于修碑人的疏忽,还是由于匆忙建成,“纪念碑”旁竟没有照明设备,仅靠车站前和马路旁电灯的余光暗淡地投射到那里,使得它眼前的景物都变得影影绰绰不可捉摸了。两个年轻人,经过仔细观察,确认“纪念碑”南面空无一人,马路两旁也没有人行走的时候,便互相一扯,轻手轻脚地向“纪念碑”走去。他们贴身在“纪念碑”上,定了定神,又往车站那一面移动,当他们刚转到拐角地方的时候,忽然听见碑那一面有人在急促地讲话。两人急忙收住脚步,侧耳听去,一个被压低了的尖嗓子说:“不对,还有一份你没拿出来,你起坏心眼子了,想独吞……”又一个尖嗓子说:“我要起坏心眼子天打五雷轰,明天让‘狗子’抓去剁手指头……”“可我明明看见你从那个醉鬼西服兜里……”;前一个尖嗓子刚说到这,后一个尖嗓子忽然嘘了一声说:“‘狗子’!快走!”话音刚住,就从两个青年藏身的“纪念碑”拐角前面,嗖嗖蹿出两个瘦小的身形,哈着腰,一溜风似的钻进“纪念碑”西面小树林子里,一眨眼工夫就无影无踪了。两个青年刚要再从拐角处探头看看,忽然从马路那边传来咯咯的皮鞋响,还夹杂着哗啦哗啦的铁器相撞声。两个青年一听,便知是挎洋刀的警察狗子来了,忙屏住呼吸紧紧地贴身在碑壁上。这时,一个细长的身影从碑北面走出来,直向小树林走去。小树林里静悄悄的。细长的警察站住脚,伸着脖子向前望着。警察站的地方,离那两个青年只有七八步远,一回身就会看见他们。两个青年这时十分紧张。他们倒不是怕被警察发现、搜查,他们浑身上下一没带武器,二没藏禁物,只是提了一铁桶红色快干“拉哈油”,外带一把特号毛刷子。当这两样东西还未被使用的时候,谁也断定不了它会被派做什么用场。只有他们心里有数。但是他们还是怕被这些没事还要找事的敌人鹰犬按在爪下。盘问,搜查虽不要紧,但要带到他们的巢穴里,塞进黑屋子,关到明天欢迎他们主子的仪式过去再放出来,岂不误了大事!他们俩想到这里,就更加着急。矮个的一拉高个的,头向南边一歪,示意要贴着碑身溜走。高个的忙用力攥住对方的手,示意他千万不要乱动。是呀,离得这么近,一动就可能把警察的视线吸引过来,就这样,两个人紧贴碑身坚持着。他们恨这个警察动作这样缓慢,好像被谁用定身法定在那里一样。实际上警察只站那儿观察了一两分钟。当他刚要转身往回走的时候,忽然远处火车一声长啸,接着只见收票口前车上的司机和车夫,一哄而起,拉人力车的抓起把手拥向收票口,赶马车的吆喝着牲口,向前移动着,小汽车也发动了马达。收票口前的电灯刷的一下全亮了。这时,那个细长身子的警察忙转过身,向收票口奔去。与此同时,一些躲在票房子里的宪兵、警察、特务也都钻了出来,向同一地方聚拢。和收票口前的热闹景象构成对比,“纪念碑”前静悄悄空荡荡的不见人影了。“罗世诚,趁火车进站,赶快动手!”矮个的一边说着,一边拉着高个的罗世诚,就往碑北面转。转到了北面,罗世诚急将身子往下一蹲,对矮个的说:“肖光义,上!”肖光义手提铁桶,嘴叼大毛刷子,一抬腿踏上罗世诚的肩膀,说了声“起!”罗世诚那大个子便忽忽悠悠地站了起来。没等罗世诚站稳,肖光义就把大毛刷子插进“拉哈油”桶里,蘸饱了红油,高高举起右手,晃开臂膀,向“纪念碑”上奋力写去。“肖光义,大点写,越大越好!”站在下面当人梯的罗世诚本来看不见上面写的字,这时却像看见了一样,低声地、不断地鼓励着肖光义。“瞧好吧。”肖光义悄声说,“一出车站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哎,往下蹲蹲,再蹲点……”这时收票口那边人声嘈杂,下车的旅客开始往站外走。“还有几个字?”罗世诚问。“就完,剩下最后一个‘河’字了。”小汽车的喇叭鸣叫着,嘈杂的人声越来越大。肖光义在这短促的时间里,一口气写完了八个斗大的红字:“赶走日寇,还我山河!”现在正在画大惊叹号。就在这时,一个鬼魂一样的家伙摸上来了!这是警察厅特务科一个叫秦德林的便衣特务。他在车站蹲了半宿,越蹲越难熬,直觉肚子发空,浑身发冷,便溜进车站西南角一家叫欢乐园的有女招待的通宵酒馆里。他占了一个单间,要了二两烧酒,一盘芥菜肚,一盘酥鲫鱼。他一边喝着烧酒,一边和一个才来不久的女招待胡缠起来。二两烧酒进肚,又让续上二两。酒馆上上下下谁也不敢得罪这种人。年轻的女招待既缺少经验,又没办法,只得笑脸相赔,任他胡来。他喝呀,喝呀,喝得天旋地转,忽然一声火车汽笛长鸣,把他从酒乡中唤醒,伸手一看表,一点已过,这正是从满洲里开来的快车进站。他知道这是一趟途经几个抗日游击区,车上经常出现共产党传单和小册子的“特情”最多的列车。特务科长葛明礼对这趟车极为重视,有时还亲自前来查看。今天夜里更不同往常,可他……想到这里,吓出一身冷汗,一把推开紧靠在身上的女招待,恶狠狠地骂了句:“净他妈的发浪,你可误了我的大事!”女招待险些被他推倒。她趔趔趄趄地靠在墙上,直愣愣地看着这个便衣特务。他再也不看女招待一眼,伸手抓起桌上的帽子,摸了摸挂在屁股后边的手枪,脚步踉跄地冲出门去。酒钱、菜钱竞连问也不问一声就走了。秦德林出了酒馆,冷风一吹,稍觉清醒些。他举目向车站前边一看,糟糕!下车的人已经向外走了。收票口前边已经围满了他的同僚,那里面很可能就站着他的顶头上司葛明礼。他们俩虽说是多少年的老交情。可是到了节骨眼儿上,葛明礼还是毫不留情。如果这个时候跑上去,说不定当场就会给个“手贴脸”。若是不上去……正当他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的时候,忽然瞥见“纪念碑”北面碑壁上,好像有人影在活动。“真是见鬼了,那上面怎会有人?”他自语着,又用力眨巴眨巴眼睛,使劲朝那里望去。可不真有人!而且是两个人影摞在一起,上面那个还直动弹,在他头顶的碑壁上仿佛有些弯弯曲曲的东西在放亮。这是什么东西呢?这两人在干什么?凭着他那猎犬一样的嗅觉,使他立刻本能地感到这可能是个极重要的发现。如果真让自己遇上一桩重要案件,又在一时之间破获了,那升官、发财……这念头一起,他立刻精神百倍。他迅速地向左右瞥了一眼,发现没有任何人可以和他争功,便一伸手从屁股后面抽出手枪,猫着腰,轻手轻脚地向“纪念碑”前边摸去。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前边的目标,目标越来越清楚,不但看清了两个人的衣着,连“纪念碑”上“赶走日寇,还我山河!”八个大字也看清了。他险些惊讶得叫出声来:真是吃了熊心豹胆,竞有人敢往这圣灵的碑上写……这可是两条大鱼呀……他的心禁不住怦怦直跳,端着枪的手激动得哆嗦起来。他一边往前摸着,一边打着主意:先开枪把下边那个打伤,下边的一倒,上边的那个就会掉下来,自己再往前一跳,一伸腿就可以把他踩在脚下。那时所有围在车站前边的同事都会跑过来,对着他这个英雄称羡不已。而他的顶头上司,也会把伸出的巴掌蜷回去竖起大拇指……他越想越激动、兴奋,屏住呼吸,压住心跳,无声地往前摸着。眼看就要摸到跟前了,那两个黑衣人还没有发觉。秦德林手指钩在枪机上,正要对准下面那个人瞄准射击,猛然,他觉得端枪的胳膊一震,一酸,有谁准确地打在他的穴位上,使得手里的枪向天空飞去,就在枪和手分离的时候,枪弹发着哨音,从肖光义的身边擦过去,钻进“纪念碑”的碑墙里。从弹洞里飞出的水泥渣子直打在肖光义的脸上。他和罗世诚都惊得一抖,二人同时一回头,看见离他们身后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人正把另一个人按倒在地,挥拳猛击头部。两人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肖光义一翻身从罗世诚肩上跳下来,向前扑去……这时,车站前传来一连串的警笛声。笛声凄厉,人喊马嘶,一阵杂沓的皮鞋声同时向这个方向奔来。肖光义和罗世诚还没有扑到两个搏斗人的前面时,那个挥拳人猛抬起头来对他俩一指小树林喊道:“还不快跑!”他俩一看,眼前这个人几乎和他们一样,也穿了一身黑衣服。在微暗的光线下,他那一双清澈的大眼睛显得特别明亮,两道剑眉由于愤怒和激动而向上挑起。那椭圆的脸型、白皙的面孔、宽宽的额头和高高的鼻梁,显出一股英武之气。这个人肖光义和罗世诚都认识,所以当他们看清以后,不约而同地、惊喜地喊了一声:“是您?!”“快,快跑!”这时倒在地上的特务秦德林挣扎着要往起抬头,肖光义一咬牙,跨前一步,举起手中装“拉哈油”的铁桶,猛力地扣在秦德林的脑袋上。鲜红的油色,顺着秦德林的脖子淌下来……皮鞋的声音越来越近,成串的警笛哨音伴着杀猪一般的喊声:“抓活的呀!围过去抓呀!”这时,挥拳人一推肖光义厉声喝道:“快跑!”肖光义对着他那仿佛喷射着火焰的大眼睛说:“王一民老师!那你……”“不要管我!”被喊作王一民老师的人,一边说着,一边纵身一跳,轻似狸猫般地跳到秦德林那支手枪跟前,敏捷地拾起来,拉开枪栓,推上子弹。在这同时,肖光义和罗世诚已经飞快地向小树林跑去。敌人追过来了。跑在最前边的两个敌人,已经接近小树林。就在这时,接连响起两声清脆的枪声,两个敌人一前一后倒在地上。后边成群的敌人被这突然而准确的枪击惊呆了,像在奔跑中受惊的狍子一样,猛然收住脚步,张皇四顾,不知所措。有那乖觉些的,急往路旁一闪,躲到街灯的水泥柱子后面去了。就在这暂短的停顿里,肖光义和罗世诚已经钻进树林不见了。这时在惊呆的敌人堆里忽然发出一声像饿狼似的嚎叫:“八嘎牙路!哈牙哭!”这是一个穿着一身黄呢子军服,戴着红字白袖标的日本宪兵在嘶喊。他一边喊着,一边向“纪念碑”东边指着。人们顺着他的手望去,发现一个人影,已经爬上斜对火车站东南方向的铁路医院的院墙,正要往下跳。“射击!”十几支手枪同时响了。几乎和枪响同时,墙头上的人影一晃不见了。是打中了,还是跑掉了?这群宪兵、警察、特务互相看了看,便像一群猎狗一样,撒开蹄子,拼命地向院墙跟前跑去。跑到墙下,都伸长两手往高蹦,想要抓住墙头,翻上去。可是十几个人就像打地基的肉夯一样,咕咚咕咚地蹦了好多下,谁也没够着,最后只得用人驮人的办法爬上墙头。一连爬上去好几个,他们探着脑袋往下看,只见院子里黑洞洞阴森森,手电光在墙根下来回晃动半天,也没见到人的踪迹。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不省心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第一章说实话省心(1)红也分怎么用:天安门城楼,红墙、红灯笼、红旗配金瓦白石桥就是端庄;天安门要改成绿瓦,插彩旗再配电镀桥栏杆儿那就没法看了,信不信由您前几日去潭柘寺拍摄,临近山门,路两边小竹竿东倒西歪地插满了红黄绿粉蓝各色彩旗,这是哪儿跟哪儿呀?把一个佛教圣地弄得跟窑子似的,全然不顾宗教的庄严和淡泊,欺负佛祖不会说话,只能坐大雄宝殿里生闷气。当然这也不能怪插旗的人,他还以为这是隆重呢。 [点击阅读]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我早在搬进这栋板楼之前,就听老流氓孔建国讲起过朱裳的妈妈,老流氓孔建国说朱裳的妈妈是绝代的尤物。我和朱裳第一次见面,就下定决心,要想尽办法一辈子和她耗在一起。十七八岁的少年没有时间概念,一辈子的意思往往是永远。 [点击阅读]
城门开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光与影一二○○一年年底,我重返阔别十三年的故乡。飞机降落时,万家灯火涌进舷窗,滴溜溜儿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灯光足球场。那是隆冬的晚上。出了海关,三个陌生人举着“赵先生”牌子迎候我。他们高矮胖瘦不一,却彼此相像,在弧光灯反衬下,有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影子。欢迎仪式简短而沉默,直到坐进一辆黑色轿车,他们才开始说话,很难分辨是客套还是威胁,灯光如潮让我分神。 [点击阅读]
张小娴《面包树上的女人》
作者:张小娴
章节:70 人气:2
摘要:一九八六年,我们保中女子中学的排球队一行八人,由教练老文康率领,到泰国集训。我在芭提雅第一次看到面包皮树,树高三十多公尺,会开出雄花和雌花。雌花的形状象一颗圆形的钮扣,它会渐渐长大,最后长成像人头一样的大小,外表粗糙,里面塞满了像生面包皮一样的果肉。将这种果实烤来吃,味道跟烤面包皮非常相似。那个时候,我没有想过,我是一个既想要面包皮,也想要爱情的女人。八六年,我读中七。 [点击阅读]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先说小说。小说不是模仿着生活的世界。它自己就是生活,就是世界。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帕慕克新近在哈佛大学著名的诺顿讲座授课,他说“小说是第二生活”。让读者觉着“遇到并乐此不疲的虚构世界比现实世界还真实”,有一种“幻真的体验”。 [点击阅读]
杜拉拉升职记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大学毕业的第四年,历经民营企业和港台企业的洗礼后,拉拉终于如愿以偿地进了通讯行业的著名美资500强企业DB,任职华南大区销售助理,月薪四千。这个岗位有点像区域销售团队的管家婆,负责区域销售数据的管理,协助大区经理监控费用,协调销售团队日常行政事务如会议安排等。工作内容琐碎,又需要良好的独立判断,哪些事情得报告,哪些事情不要去烦大区经理,遇事该和哪个部门的人沟通,都得门儿清。 [点击阅读]
沧浪之水
作者:佚名
章节:93 人气:2
摘要:故事梗概我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本薄书:《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书第一页是孔子像,旁边写了“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八个字,是父亲的笔迹。还有屈原,“忠而见逐,情何以堪”;陶渊明,“富贵烟云,采菊亦乐”等一共12人。父亲在我出生那年被划为右派。他只是凭良心替同事讲了几句公道话。因此,他被赶出县中医院,带着我来到大山深处的三山坳村,当了一个乡村医生。 [点击阅读]
活着活着就老了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第1章序冯唐最爱议论“我爸我妈”,口角生风,调笑无忌。若落到批评家手里,这也许就是一个好例,“弑父”、“弑母”云云,有一大套理论等着他。但冯唐还“弑理论”,现成的理论运行到他这里都会死机。 [点击阅读]
王小波《白银时代》
作者:王小波
章节:21 人气:2
摘要:书名:白银时代作者:王小波白银时代大学二年级时有一节热力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说道:“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我坐在第一排,左手支在桌面上托着下巴,眼睛看着窗外。那一天天色*灰暗,空气里布满了水汽。窗外的山坡上,有一棵很粗的白皮松,树下铺满了枯黄的松针,在乾裂的松塔之间,有两只松鼠在嬉戏、做*爱。松鼠背上有金色*的条纹。教室里很黑,山坡则笼罩在青白色*的光里。 [点击阅读]
看见
作者:佚名
章节:111 人气:2
摘要: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话很普通,只是一句常识,做起这份工作才发觉它何等不易,“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