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许地山文集 - 道教史 第五章 秦汉底道家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从《庄子》内容底复杂看来,自战国末年直到汉初,道家思想几乎浸润了各派。最反对道家底儒墨也接受了多少道家的思想。墨子一派底思想与道家底关系比较地浅,然在今本《亲士篇》里有“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和“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都有道家底口气。《礼记》底《中庸》、《礼运》等篇,《易经》底《象太《承传》、《系辞传》,也染着浓厚的道家色彩。《苟子》底《天论》显是道家的思想;《解蔽》底“至人”,《礼论》底“太一”,都是道家的名词。即如性恶论也与道家思想有关。《渔父》底八疵四患,也暗示人性本恶底意思。法家底排斥仁义,以人为势利和私欲底奴隶,也是从道家思想而来,所差底只将道家虚静无为底消极观念转而为积极的治世术而且。《韩非子·主道篇》底“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虚静无事,以暗见疵。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是从《老子》十四章“不见”、“不闻”、“不知”所转出来底治术。又《扬权篇》及《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篇》所用底都是道家术语底法家化。《审分览·任数篇》所出申不害底话:“何以知其聋?以其耳之聪也。何以知其盲?以其目之明也。何以知其狂?以其言之当也。放日:去听无以闻则聪;去视无以见则明;去智无以知则公。去三者不任,则治;三者任,则乱。”这明是道家思想。汉代儒法结合,而道家又包皮容法家,所以汉儒多染黄老色彩。甚至名家也附在道家化的法家里头,而被称为“刑名之学”,或刑名法术之学。战国末年道家思想非常普遍,因为这种乱世哲学很适宜于当时底情境。那时道家底著作思想必很多,其思想底断片如今散见于《吕氏春秋》里头。到汉初淮南王乃集成一部系统的书名《鸿烈》。从这两部可以略窥当时道家思想底大概。甲《吕氏春秋》及养生说技记·目不韦传》载不韦为阳翟大贾,秦太子政立,尊他为相国,号称仲父。当时魏有信陵君,楚有着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都以下士纳客相倾。吕不韦以秦底强而不能礼贤下士为耻,于是也招致食客三千人。又因为当时诸侯所养底士多著书布于天下,不韦便使他底客人各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包皮罗天地万物古今底事情,名曰《吕氏春秋》。书成,不韦把它陈列在咸阳市上,悬千金于其上,说如有增损书中一字者给千金,至终没有人能够改易它。太史公亦称这书为相览》。事实上,这书是当时知识学说底总述,有些只是前人著作底节录,故《艺文志》把它列人杂家。书中记德墨道三家底学说特多,具道家思想底为《先识览》底《蔡微》,《审分览》底《君守》、《知度》、《不二人《执一》,《审应览》底《精谕》,《似顺论》底《有度人《分职》等篇。这书底编纂时期,在十二纪末篇《序意》里有“维秦八年,岁在帮滩”厢记载,注说“八年,秦始是即位八年也,岁在申,名沼滩”,可知现在的本子与目不韦当时所江底本子差不多。十二月组恐怕比《礼记》底《月令》还要早。卢文强说:“《玉海》云《书目》是书凡百六十篇。今书篇数与书目同,然《序意》旧不人数,则尚少一篇。此书分篇极为整齐:十二纪,纪各五篇;六论,论各六篇;八览,览当各八篇。今第一览止七篇,正少一。考《序意》本明十二纪之义,乃本忽载豫让一事,与序意不类。且旧校云,一作《廉孝》,与此篇更无涉,即豫让亦难专有其名,因疑《序意》之后半篇俄空焉。别有所谓《廉孝》者,其前半篇亦简脱,后人遂强相附合,并《序意》为一篇,以补总数之缺。然《序意》篇首无‘六日’二字,后人于目中专辄加之,以求合其数,而不知其迹有难掩也。”这书底脱漏在这一点上最显。其次如《有始览·应同》说五德恐怕是汉人所增改。此外改窜底痕迹极微,可以看为吕氏原本。儒、墨、法都是经世底法术,道只在自己生活底调护,所以在战国时代道家有“养生”、“贵生”、“全生”、“卫生”等名词,对于自己生活底调护至终分出两条路,一是纵性,一是尊生。如杨朱一流底思想是纵性底一条路。这是要人反到禽兽式的生活,肯定满足肉体的和感官的欲求是人生底自然状态。生活无它,享乐而已。这种风气在战国时代最盛。当时以这说法为“全生之说”。这当然与伦理和法治思想相违,故为儒、墨。法诸家所攻击。如《管子·立政论》说:“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是怕人人纵欲妄行,男女无别,反于禽兽,以致礼义廉耻不能存立,人君无以自守。尊生底思想却不主张放纵性情,是对于既得底生命加意调护,使得尽其天年。当时以尽天年为寿,即如病死也是横死,故人当尽力调摄身体,享乐不可过度,然后可以免除病患。尊生底意义,简单地说便是长生主义。《孟春纪·重已》说:“世之人主,责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木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室大则多阴,台商则多阳,多阴则蹑,多阳则瘦,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件热。蝉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勒,中大轨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昔先王之为苑困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其为宫室台树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其为舆马衣裘也,足以追身暖滚而已矣;其为饮食甜酸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其为声色音乐也,足以安性自娱而已矣。五者,圣王之所以养性也。非好检而恶费也,节平性也。”死是不可免的事实,圣人所要底是“终其寿,全其天”,使身心舒适,情欲有节,然后可以得寿。《孟春纪·本生》说:“人之性寿,物者拍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责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遁焉,性恶得不伤?万人操弓,其射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虚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惜,此之谓全德之人。资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口招慨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日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日伐性之斧。三患者,资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又《仲春纪·贵生》引子华子说:“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本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放日迫生不若死。”这里分生活底等为四。六欲,注解作生死耳目口鼻之欲。生固然是欲;感官底享受也是欲;死有为义底死,有为生无乐趣而自杀底死,亦可以看为一种欲。故六欲皆得其直,是不贪死,不慕死,不纵情于声色滋味。尊生须舍去功名富贵,因为这些给人伤生底机缘很大。在战国时代上流社会底物质享受很丰富,所以有这种反响。由于等生底理想,进而求生命在身体里所托底根本。知养生底必然要知道怎样保护生命底元素。《季春纪·尽数》说:“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威,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中国古代所推想底生命元素是形、神、精。形是肉体,神是情感,精是环境。生命底维持在乎精气与形气底流动,故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待君览·达郁》也说:“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气是合形神精而成底生命体。古人常以气息为生命,《庄子·秋水》以气为从阴阳受得。分开可以说形气。神气、精气。人受阴阳底气才能生存,故《管子·枢言》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季春纪·先已》说:“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真人。”当时底儒家好像不讲气,而讲神、命。心或性。《苟子·无论》说:“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在《苟子·正名》里底心与神同意。心有两个意义:一是官感底主宰,一是情感底元首,也称为神。从心生出性情,如《正名》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生之和所生,情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此“生之所以然’便是《中庸》底“天命”。在《苟子·修身》虽有“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底文句,但这是用道家底辞和思想,不能看为纯儒家的话。儒家所重底是养心,存心养性,或治心底方法,与养生底思想没有什么因缘。养生底方法,总一句话说,便是避免情底激动和气底受害。由此一变而为调和身心,使生活安适底全生长寿思想。榆县纪·适音》说:“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夫乐有适,心亦有适。人之情欲寿而恶夭,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四欲之得也,在于胜理。胜理以治身,则生全,生全则寿长矣。”田骄与庄子底齐物论到这时变为不害自然的身心,生命延长到得着知能如天地底理想。《仲春纪·情欲》说:“古人得道者,生以长寿,声色滋味,能久乐之”,人能体道、无欲,像天一样,故能长寿,寿长然后可以久乐。《季春纪·论人》说:“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欢,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凡被万物,得一后成。故知一,则应物变化,阔大渊深,不可测也;德行昭美,比于日月,不可息也;豪土时之,远方来宾,不可塞也;意气宣通,无所束缚,不可收也。故知知一则复归于朴:嗜欲易足,取养节薄,不可得也;离世自乐,中情洁白,不可量也;成不能惧,严不能恐,不可眼也。故知知一则可动作当务,与时周旋,不可极也;举错以数,取与遵理,不可惑也;言无遗者,集肌肤,不可革也;谗人困穷,贤者遂兴,不可匿也。故知知一则若天地然,则何事之不胜,何物之不应?”能够得一,就可以应任一切,什么欲、什么病都不能侵害,寿命自然也可以长久得像天地一样。从长寿思想生出彭祖、乔松底放事冲进而为不死药底寻求,唱不死之道底结果便助长了神仙底思想。乙《淮南子》及阴阳五行说淮南子刘安是汉高祖底孙,父为淮南厉王刘长。文帝封安于淮南,使袭文爵。安好读书、鼓琴,不喜田猎,得百姓爱戴;又广延宾客,招致方术之士数千人。其中以苏飞、李尚、左吴、田田、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八人为最著。这八人又称八公,今安徽寿县底八公山,《水经注·肥水》说山上有刘安庙,庙中有安及八士底像,庙前有碑,为齐永明十年所建。八公之外,还有大山、小山之徒。刘安与诸人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鸿烈解》。书底主旨近于老子底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号为“鸿烈”,鸿是大,烈是明底意思,刘向校定,名之为潍南太《汉书》说淮南王有《内书》二十一篇,外书三十三篇,忡书》八卷。《外书》与《中书》已亡,今存《内书介十一篇。这书与《庄子》有密切关系,今本《庄子》底纂集或者也是成于刘安宾客底手。《淮南》卷末底《要略》把全书各篇底大意总括起来说明其内容。现在把各篇底要旨抄录在底下。《原道》者:虚牟六合,混炖万物,象太一之容,测窈冥之深,以翔虚无之效;托小以苞大,守约以治广,使人知先后之祸福,动静之利害,诚通其志,浩然可以大观矣。欲一言而席,则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则贱物而贵身;欲参言而突,则外物而反情。执其大指以内治五藏,截港肌肤,被服法则,而与之终身,所以应待万方,览耦百变也。若转丸掌中,足以自乐也。《做真》者:穷逐始终之化,赢坪有无之精,离别万物之变,合同死生之形,使人遗物反已,审人仁义之间,通同异之理,观至德之统,知变化之纪,说符元妙之中,通回造化之母也。《天文》者:所以和阴阳之气,理日月之光,节开塞之时,列星辰之行,知逆顺之变,避忌讳之殃,顺时运之应,法五神之常,使人有以仰天承顺而不乱其常者也。《地形》者:所以穷南北之修,极东西之广,经山陵之形,区川谷之居,明万物之主,知生类之众,列山渊之数,规远近之路,使人通回周备,不可动以物,不可惊以怪者也。《时则》者:所以上因天时,下尽地力,据度行当,合诸入则,形十二节,以为法式,终而复始,转于无极,因循仿依,以知祸福,操告开塞,各有龙忌,发号施令,以对教期,使君人者知所以从事。《览冥》者:所以言至精之通九天也,至微之论无形也;纯粹之入至清也,昭昭之通冥冥也。乃始揽物引类,览取桥掇,浸想宵类,物之可以喻意象形者,乃以穿通窘滞,决该变塞,引人之意,系之无极。乃以明物类之感,同气之应,阴阳之合,形坷之朕,所以令人远视博见者也。《精神》者:所以原本人之所由生,而晓席其形骸九窍取象与天合同,其血气与雷霆风雨比类,其喜怒与昼宵寒暑并明。审死生之分,别同异之迹,节动静之机,以反其性命之宗,所以使人爱养其精神,抚静其魂魄,不以物易已,而坚守虚无之宅者也。《本经》者:所以明大圣之德,通维初之道,坪衰世古今之变,以褒先世之隆盛,而贬末世之曲政也。所以使人黜耳目之聪明,精神之感动,博流通之规,节养性之和,分帝王之操,列小大之差者也。《主术》者:君人之事也,所以因作任督责,使群臣各尽其能也。明摄权操柄以制群下,提名责实,考之参伍,所以使人主秉数持要不妄喜怒也。其数直施正邪,外私而立公,使百官条通而辐揍,各务其业,人致其功,此主术之明也。《谬称》者:破碎道德之论,差次仁义之分,略杂人间之事,总同乎神明之德,假象取耦,以相譬喻,断短为节,以应小具,所以曲说攻论,应感而不匾者也。《齐俗》者:所以一群生之短修,同九夷之风气,通古今之论,贯万物之理,财制礼义之宜,摩画人事之终始者也。《道应》者:揽掇遂事之踪,追观往古之迹,察祸福利害之反,考验乎老庄之术,而以合得失之势者也。《已论》者:所以箴缕煤级之间,微辞倪锅之那也。接控直施,以推本朴,而非见得失之变,利病之反,所以使人不妄没于势利,不诱惑于事态,有符矿晚,兼稽时势之变,而与化推移者也。《诠言》者:所以譬类人事之指,解喻治乱之体也。差择微言之吵,诠以至理之文,而补缝过失之阔者也。《兵略》者:所以明战胜攻取之数,形机之势,诈话之变,体因循之道,操持后之论也。所以知战阵分争之非道不行也,知攻取坚守之非德不强也。诚明其意,进退左右无所失,击危乘势以为资,清静以为常,避实就虚,若驱群羊,此所以言兵也。《说山人《说林》者:所以窍窕穿凿百事之墓遏,而通行贯扁万物之婆塞者也。假譬取象,异类殊形,以领理人事之意,解堕结细,说捍搏国,而以明事坏事者也。《人间》者:所以观祸福之变,察利害之反,钻脉得失之迹,标举终始之坛也。分别百事之微,敷陈存亡之机,使人知祸之为福,亡之为得,成之为政,利之为害也。诚喻至意,则有以倾侧堰仰世俗之间而无伤乎谗贼螫毒者也。《修务》者:所以为人之于道未淹,味论未深,见其文辞,反之以清静为常,恬淡为本,则懈堕分学,纵欲适情,欲以偷自佚而塞于大道也。今天征者无忧,圣人亦无忧;圣人无忧,和以德也;狂者无忧,不知祸福也。故通而无为也,与塞而无为也同,其无为则同,其所以无为则异。故为之浮称流说其所以能听,所以使学者事事以自几也。《泰族》者:根八极,能高崇,上明三光,下和水土,经古分之道,治伦理之序,总万方之指而归之一本,以经纬治道,纪纲王事。乃原心术,理性情,以论清平之灵,澄彻神明之精,以与天和相婴薄,所以览五帝三王,惊天气,抱天心,执中含和,德形于内。以著凝天地,发起阴阳,序四时,正流方,接之斯宁,推之斯行。乃以陶冶万物,游化群生,唱而和,动而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故景星见,祥风至,黄龙下,凤巢列树,磷止郊野。德不内形,而行其法藉专用制度,神扶弗应,福祥不归,四海不宾,兆民弗化,故德形于内,治之大本。此《鸿烈》之《泰族》也。以上是今本《鸿烈》底大意。说二十一篇,实际只二十篇,因为末篇《要略》不过是前二十篇底提要而且。《要略》在后段也说:“故著书二十篇,则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这里可以看出《淮南子》底内容很广泛,几乎是战国至汉话派思想底总汇。《天文训》与《时则训》主于阴阳家底学说。《地形圳》与形方家底说法。《主术训》折衷法家、名家底见解。《缨称训》是儒家底,与子思底思想很相同。《修务训》与《齐俗训》取农家之言。《兵略训》为兵家之言。以上几篇与其它诸篇底中心思想为道家底。汉初一般道家多以黄老并称,而《淮南》独尊老庄,可以看这书是传老庄思想底正宗。老在并称初见于《淮南子·要略训》在《道应训》上底话,而《道应训》底内容又与《韩非》底《喻老》很相近,想是《道德经》古注底一种。在《淮南子》里引证《道德经》及《庄子》为立论根据底地方很多,又可见作者是传老庄思想底。《原道训》底主张全出于《庄子》:其尊天保真,是庄子底根本学说;贱物贵身,是《在肴》等篇底意思;外物反情是刻意、缮性等篇底主张。综观帷南》全书是以老庄思想为中心来折衷战国以来诸家底学说,可以看为集汉代道家思想底大成。《淮南》最古的注有许慎及高诱二家。旧传《道藏》本有许注民人,但与高注相混,不易分明。陶方传疑《原道》以次至《修务》十三篇底往多详,《缨称》以下八篇多略,详者当是许、高注杂混在内,略者必系一家之言。来苏魏公枚集》内有《校淮南子》,题叙云,《集贤》本卷末前贤题载云:许标其首,皆是闲信,鸿烈之下,谓之记上;高题卷首,皆谓之《鸿烈解经》,《解经》之下,曰《高氏注》,每篇下皆日训,又分数篇为上下。此为二本不同处。《隋唐书·经籍志》记许慎注二十卷,高诱注二十一卷,《旧唐书》载《淮南商信》二十一卷(商信即间治之讹),高诱注二十一卷,惟《宋史·艺文志》载许慎注二十一卷,高诱往十三卷。今《原道》以次有题篇者适十三篇,大概北宋时高注仅存此数,与苏魏公所说高注十三篇相符,至于许注二十一卷,乃合高注而言,故知高注篇内必混入许氏残注。故来本及《道藏》本并题为汉太尉祭酒许慎记上,而《缓称》以下几篇全无高注,只存许氏残说,故往独简。陶氏本此以著《淮南许注异同治》,今《淮南依本以刘文典先生底《淮南鸿烈集解》为最备。丁阴阳思想在《淮南》里可以看为道家新出的思想便是阴阳五行说。卫生保身是生活底问题,而阴阳五行为宇宙问题。在战国末年道家都信阴阳五行之说。“阴阳”这名辞初见于《老子》,其次为《易·系辞传》《苟子》、庄子八《韩非子》、《吕氏春秋》,凡战国末年所出底书没有不见这两字底。《苟子·王制篇》:“相阴阳,占没兆,钻龟陈卦,主攘择五卜,知其吉凶妖祥,怄巫踱击之事也。”在那时底巫现已能采用阴阳说,足见此说流布底广。《史记·孟子苟卿传》说邹衍说阴阳,衔为西纪元前三世纪底人物,在《孟子胆未见“阴阳”这辞,可知在孟子时代,这说还不流通,到苟子时代便大行了。后来的儒家甚至也多采用阴阳说。在战国末或汉初所成底《易·说卦传》有“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及“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底文句,是以仁义配阴阳。或者孟子还尊孔子底不问闻天道,故单说仁义,但在一般的儒家在宇宙论上已采用了阴阳说,如《礼记·乐记》与《乡饮酒义》都以阴阳配仁义。汉代于仁义礼智四端加入信底一端,以配五行,于是阴阳与五行二说结合起来。但儒书里也有单来五行说底。如《洪范》庶徽中说五行而不说阴阳是一个例。《洪范》底体裁很像战国末年底作品,为《尚书》中最新的一部,大概这书也是注重人生方面,所以忽略了宇宙论底阴阳说罢。自战国末至汉初,阴阳说渐流行,甚至用来配卦占够。对于利底解释也采用阴阳说,《礼记》中附会阴阳底如《郊特糊、《礼器》、《祭统》、《儒行》、《乡饮酒义》等,都是。《大戴记》及《韩诗外传》亦多见阴阳说,董仲舒底思想也是阴阳化底政治论,此外《墨子》、《管子》、《韩非》都有为后学所加底阴阳说。道家底著作中说阴阳越多底,年代越后。《庄子》底《德充符》、《在看》、《天地》、《天道》、《天运》等,多半受阴阳说底影响。《庄子》里越晚的篇章,阴阳这两字越多见。《淮南》里头,阴阳思想更属重要。我们可以说阴阳说底流行始于西历纪元前约三世纪之初,而盛于汉代。《吕氏春秋》十二月纪底二。三、七、八月,《仲夏纪》底位乐篇》,《季夏纪》底《音律篇》等,都有“阳气”、“阴气”底名辞。阴阳是属于气底,《庄子·则阳》有“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底话,《淮南·天文训》“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高诱注“袭合也,精气也”。《庄子·大宗师》,《淮南·您真训》、《泰族训》等篇有“阴阳之气”底话,通常学说“阴阳”便够了。宇宙是形质或精气所成,故《吕氏春秋·有始》说“阴阳材物之精’,《易·系辞传》也有“精气为物”底文句。气有阴阳,而此阴阳与物质底关系如何就不很明了。在宇宙里,有明暗、昼夜、男女等等相对的差别,从经验上说,别为阴阳,本无何等标准,但到后来一切生与无生物都有了阴阳的差别。有时以积极和消极的现象为判别阴阳底标准,例如《天文铭*说:“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气,从超越阴阳底现象说,为万象底根元。这气也名为精,是万物所共具,在《吕氏春秋·正月纪》八十月纪》《十一月纪》里有“天气”、“地气”,《二月纪》有“寒气”、“暖气”,《义赏篇浦“春气”、“秋气”,《应同篇》有五行之气,这都是超越性质底气。万物得这气才能把各个的精采或特能显示出来。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说:“精气之集也,必有人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复明。’汽在物体里头,无论是生物或无生物,都能发挥其机能或能力,故一切各有其特殊的气。从性质说,气有阴阳底分别。但这分别毫不含有伦理的或宗教的意义。鬼神、男女、善恶、生死等等,虽有阴阳底差异,在起头并没有什么轻重。在《淮南子》时代,对于宇宙生成底神话好像有两种,一是天地剖判说,一是二神混生说。前一说是浑饨初开,气轻清者为天,气重浊者为地底见解,《诠言训》说:“洞同天地,浑饨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同出于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方以类别,物以群分,性命不同,皆形于有,隔而不通,分而为万物,莫能及宗。”宇宙一切的事物都从太一剖判出来,故阴阳是从太一或太极分出底。《吕氏春秋·仲夏纪·大乐》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又说:“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易·系辞传》也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礼记汛运》说:“夫礼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这虽是解释《苟子》里底话,却也源于道家底名词。这“一’浮是道家所常用,有浑饨底意思。《天文训》说:“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洞瞩,故口太阳。道始于虚零,虚霆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无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婬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二神混生说,如《精神训》说:“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支漠闽,倾像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放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高诱注:“二神,阴阳之神也;混生,棋生也。”这是阴阳二气。至于男女两性,在《淮南》别篇里还有一个化生者。做林训》说:“黄帝生阴阳;上骄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婚所以七十化也。”文娟七十化不详。黄帝,高诱注说:“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骄、桑林,皆神名。”相传女娟也持土为人,依这里底说法,两性是黄帝所化生。个人身中也有阴阳,最主要的便是魂魄。《主术训》说:“天气为魂,地气为魄,反之元房,各处其宅。守而勿失,上通太一。太一之精,通于天道。天道元默,无容无则,大不可极,深不可测,尚与人化,知不能得。”《易·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是一样的意思。阴阳在创物底事功上有同等的地位。一切事物都具有这二气,故《苟子叫论》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易》底八卦互合而为六十四卦也是本着这个原则而来。阴阳相互底关系有并存的与继起的两种。并存说是从生物上两性接会底事情体会出来,如上头所引机论》底文句,便是这个意思。《吕氏春秋·正月纪》,赐》泰卦《家传》,《淮南·本经训》等,都有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合而后万物化生底见解。阴阳底感应有同类相引,异类相会底现象。《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说“以阳召阳,以阴召阴”,《览冥训》说“阴阳同气相动”,是相引底现象。《览冥训》又说:“至阴飓飓,至阳赫赫,两者交接成和而万物生焉。众雄而无雌,又何化之所能造乎?”这是异类相合痛说法。继起说以阴阳性质相反恰如男女,故时常现出调和与争斗底现象。阴阳二气有这现象,才有生出万物。若二气配合则极平等,万物便没有特别的性质,一切都成一样了。《韩非·解老》说:“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这恐怕是汉初底说法。又,阴阳有动静开闭底现象,如《庄子·天道》及《刻意》说:“静与阴同德,动与阳同波。”顺道训他说:“与阴俱闭,与阳俱开。”故动是阳的,静是阴的,开是阳的,闭是阴的。动静开闭不能并存,故有继起与胡胜底现象。《吕氏春秋·仲春纪》说仲春行冬令则阳气不胜,注说因为阴气乘阳,故阳气不胜。阴阳在四时底次序上有一定的配置,时令不依次序则阴阳气必因错乱而相争斗。仲夏与仲冬是阴阳相争底月份,一年之中二气底强弱都从这两个月份出来。昼夜底循环,寒暑底更迭,便是阴阳继起底关系。这也可以名为阴阳消长说。《月令》与《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便是本着这观念而立底说法。在《苟子·天论》里已有消长底观念,如“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便是这说法。这思想是战国末年成立底思想。阴阳消长与时间变化底关系,大概是由于生物现象由发生以至老死底观念所暗示。动的、生的,属于阳,静的、死的,属于阴,放生物在时间上有阴阳底分别。《吕氏春秋·季春纪·图道》说:“物动则萌,萌则生,生则长,长则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国道也。’卫明表示生物在时间上有动静底现象。《恃君览·知分篇》说得更明白:“夫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无固有衰赚废伏,有盛盈益息,人亦有困穷屈匾,有充实达遂。此皆大之容物理也,而不得不然之数也。”阴阳说本与道家思想不很调和,道家把它与自然无为连结起来,成为本派底宇宙观。《庄子·知北游》说“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与《天运》底“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经纶,一清一浊,阴阳调和”,都是与无为结合起来底说法。《原道训》底“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也是从无为底观点说。四时底运行是因阴阳底变化,如《庄子·则阳》说“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都是道底表现。道家承认事物变化底现象,但对于变化底理由与历程自派却没有说明,只采阴阳说来充数。《您真训》起首说阴阳末分底境地,与《诠言训》所说底太一,究竟是将阴阳化生万物底说法附在道上头。《本经训》说:“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秉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含吐阴阳,伸曳四时,纪纳八极,经纬六合,覆露照导,普泛无私,妈飞蠕动,莫不仰德而生。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殊之体,含气化物,以成何类,赢缩卷舒,沦于不测,终始虚满,转于无原。四时者,春生,复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阔张激,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六律者,生之与杀也,赏之与罚也,予之与夺也,非此无道也,故谨于权衡准绳,审乎轻重,足以治其境内矣。是放体太一者,明于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伦,聪明耀于日月,精神通于万物,动静调于阴阳,喜怒和于四时,德泽施于方外,名声传于后世。法阴阳者,德与天地参,明与日月并,精与鬼神总;戴国履方,抱表怀绳;内能治身,外能得人;发号施令,天下莫不从风。则四时者,柔而不脆,刚而不暇,宽而不肆,肃而不悻,优柔委从,以养群类,其德含愚而容不肖无所私爱。用六律者,伐乱禁暴,进贤而退不肖,扶拨以为正,坏险以为平,矫枉以为直,明于禁舍开闭之道,乘时因势,以服役人心也。”这又是把太一。阴阳、四时、六律顺序配合帝王霸君统治下底四等政治,显然是太一高于阴阳,阴阳高于四时,四时高于六律底意思。六律或者包皮括礼乐在内。从生生底程序看来,万物皆从一而生。被疑为后来补入底《老子》四十二章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天文训》里解说:“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和合而万物生。故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里也未解明为什么是这样生法。在阴阳说上,道家采用来说明性情底是属于阴静底一点。万物变化为无思、无虑、无欲、无为底自然历程,故应守以虚静。《说林》说:“圣人处于阴,众人处于阳。”阳是活动,活动是有所作为,故圣人不处。此外与养生说也有关系。生所以能和顺是因阴阳底调和。《泰族训》说:“阴阳和而万物生。”《极真训》说:“圣人呼吸阴阳之气,而群生莫不颗颗然仰其德以和顺。”嗜欲情感不要过度,因为这和自然现象里底四时不调和一样足以伤身害生。四时不调,必有灾异;情欲不和,必有疾病;这都是阴阳不调和所致。阴阳现象本无何等善恶底关系,后人以善属于阳,恶属于阴。是不合道家思想底。丑五行说自齐威王、宣王底时代,稷下邹衍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五行玄学渐次流行于各派思想中间。这思想底根本是以宇宙一切的现象有一定的秩序,都受必然的法理,所谓五行所支配。五行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自然是人生所必须的,故在未经稷下学者说过以前,或者没有何等玄学意义。后来用这五种物质附在星名上,因占星底关系而产生五行说。在《尚书·甘誓》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底句。三正,前人改为天地人之正道,依新城先生底研究,说是春秋中叶以后所起底历法。在用周正以后,春秋后期有所谓三正论。至春秋末期,更进一步取五行为五德终始说而为三正循环论。战国时代以古代日用五要素底基配合新知底五星,而成立新的五行说。《皋陶漠》底“抚于五辰”,特秋繁露》底“天有五行”,都是指五星而言。邵康节《是极经世书》说:“五星之说,自甘公、石公始。”刘向计录》说:“甘公,楚人,战国时,作《天文星占》八卷。”又“石申,魏人,战国时作《天文》/\卷。”看来,观测五星底元祖为甘公、石公。他们是占星家,以五星底运行与人间底水旱凶丰有必然的关系,于是开导了五行说。五行说底重要应用,为五德终始说,战国时代底相胜说与汉代底相生说合起来,便成五行玄学。据现代研究底结果,五行各以其优势支配万物底见解,传于文字底当以《吕氏春秋·十二月纪》所说底为最古。《礼记·月令》是取自《吕子》底。五行有性与质底两方面:属于性底,在《吕氏春秋·有始览·名类》里有“木气”、“火气’它名称;属于质底,如《淮南·泰族训》底说法。《泰族训》与《洪范》一样,在五行之外加谷为六府。《目子·似顺论·处方》以金木水火底性质不同,说“金木异任,水火辣事”,也是从物质应用底方面说。自五星底知识发展,便将天地一切的原理都纳在里头,将一切事物配置起来,例如《吕子·十二月纪》以五行配五帝人管子·五行则之配官职,《四时》以之配日月星辰、气血骨甲等,《地员》以之配五音等。甚至不能配得恰当底也强配上,例如以五行配.四方,强加入中央主;配四季强以复季为土,黄色。到汉代,五行底分配更多。董子对策,以五行配仁义礼智信,实为最牵强的分配法底例。在理论底应用方面。如《地形训》以五方说民俗物产底差异。《本经训》以天下乱底原因是由于五遁,都是。五行有相生相克底现象,故历代帝王以五行之德王天下。崔述《考信录》疑相胜说始于骏衍,相生说始于刘向、刘款。但在《天文训》与《地形训》里以五行有一定的秩序,终站循环,各有生壮老死底变化,故相生底观念必然随着相胜而起。生克等于阴阳消长底现象,故《天文训》强分一年为五分,于苍龙。白虎、朱鸟、玄武之外加上中央底黄龙。阴阳五行说底根生相克与天上五星经行底位置有关,这从《吕子·有始》和《淮南·天文训》可以看出来。《天文训》说冬至为阴气极,阳气前,夏至为阳气极,阴气前;又说“日冬至则水从之,日夏至则火从之”。以下接着说五行相胜,影响于时序人事上底理。《天文训》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地形训》里说:“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股木……木壮,水老,火生,金囚,土死;火壮,木志,土生,水囚,金死;上壮,火老,金生,木囚,水死;金壮,上老,水生,火囚,木死;水壮,金老,木生,土囚,火死。’湘生相克底现象,细说起有壮、老、生、囚、死五个程序。这程序是互相更代底,实在是消极与积极底关系。《兵略训》说:“奇正之相应,若水火金木之代为雌雄也。’市雌雄然后显出生克底现象,所以在《汉书·五行志》里说五行底扎牡关系。相生相克说以为五行之气依序而生,像四季底循环一样。从经验说,这不能认为必然的关系与顺序。五行之气,各在其分量和活动底范围内保持独立底状态,一与它气接触便现生克作用。生克作用,不能说木定能克士,火定能胜金,或火定能生土,土定能生金,此中有强弱和中和底清形。故《说林训》说:“金股木者,非以一刃残林也;土胜水者,非以一埃塞江也。”不但如此,五行中各相混杂,像粟得水,到发芽底程度会生热,烧得火会出蒸气,是“水中有火,火中有木”底原故。在生物界里,五行只造成体质,与魂魄没有什么关系。譬如人死之后,形体各归五行,而魂魄却不属于任何行。《精神训》与《主术训》以魂为天气所成,魄为地气所成,《礼记·郊特牲》说人死时,“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若说魂魄终要归入五行,必是间接从天地之气还原,但当时底五行家没说到这一点。《关尹子·四符篇》以精配水,魄配金,神配火,魂配木,乃是后起的说法。中国底五行说与印度底四大说底不同便在这里。
或许您还会喜欢:
逝去的武林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0
摘要:李仲轩(1915~2004),天津宁河县人,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弟子,因生于文化世家,青年时代武林名号为“二先生”,34岁退隐,遵守向尚云祥立下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晚年于《武魂》杂志发表系列文章,在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荣辱悲欢事勿追我的父系在明朝迁到宁河西关,初祖叫李荣,当时宁河还没有建县。 [点击阅读]
邵燕祥散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0
摘要:"我的心在乌云上面"1979年,在百色,遇到一场突来的暴风雨,使我得到一句诗:"我的心在乌云上面",后来我把它写进《地平线》。这是一句普通的诗,却来自乘飞机的经验。航行在一定高度以上,俯望是一片铅灰的云层,阴沉着,甚或翻滚着,明知它向下面的世界倾注着大雨,而舷窗外是几乎伸手可触、又什么都触摸不到的蓝天,完完整整的,没有涯际的,纤尘不染,碧空如洗,凝重而空茫,那么均匀地充满透明的阳光。 [点击阅读]
采桑子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0
摘要:主要人物简介金载源:有清廷授予的镇国将军头衔,曾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生有七子七女,20世纪50年代初期逝世于北京。大福晋:瓜尔佳氏,清廷责任内阁大巨裕成之女。生有长子舜铻、五子舜锫,长女舜锦、三女舜钰。二夫人:张氏,安徽桐城人,康熙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后裔。生有二子舜镈、三子舜錤、四子舜镗、六子舜针、七子舜铨,二女舜镅、四女舜镡。三夫人:陈氏,北京市人,贫民出身。 [点击阅读]
金拇指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当被我经历过一万七千五百多次的清晨又一次光临我时,我着实感到厌倦。我睁开眼睛,预看上帝分配给我的属于我的这一天,我不知道怎打发它。前些年的某天,当我从一张报纸上看到“雷同”这个词时,我马上想到了人生的每一天。世上还有比人生的每一天更雷同的事吗?那张报纸上说,雷同是杀害艺术品的刽子手。照此推论.雷同的生活就成了杀害人生的刽子手。 [点击阅读]
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第1节:序(1)序【一】送给亲爱的小茧结束之后写在开始之前是个爱做梦的人幼儿园的时候梦见日本鬼子成群结队的翻过我们家大院的大铁门在深夜放火抢夺小学时候梦见天空忽然暗下来然后远处天边刹那出现耀眼的火焰天好像打开了一样然后看到宇宙星系以及异常绚丽的极光尽管那时我还不清楚极光是个什么东西似乎第三次看罗马假日的那个晚上梦见我和大臣们站在罗马宫殿里众多记者围住我们有个记者问我吃过那么多蔬菜你最喜欢的是什么然 [点击阅读]
韩寒《三重门》
作者:韩寒
章节:22 人气:0
摘要:林雨翔所在的镇是个小镇。小镇一共一个学校,那学校好比独生子女。小镇政府生造的一些教育机构奖项全给了它,那学校门口“先进单位”的牌子都挂不下了,恨不得用奖状铺地。镇上的老少都为这学校自豪。那学校也争过一次气,前几届不知怎么地培养出两个理科尖子,获了全国的数学竞赛季亚军。 [点击阅读]
韩寒《零下一度》
作者:韩寒
章节:43 人气:0
摘要:我1982年出生在一个小村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是那里的广阔天地造就了我以后一向的无拘无束。现在想想小时候真的很开心,夏天钓龙虾,冬天打雪仗。但人不会永远留在童年,6岁那年我去镇上念小学。小学的我,品学兼优,还当过三好学生。那时起,我开始读课外书,嗜书如命。一到晚上,我就窝在被子里看书,常常看到半夜,真是佩服自己的这双眼睛百看不坏,视力向来绝佳。 [点击阅读]
鲁迅《彷徨》
作者:鲁迅
章节:15 人气:0
摘要: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点击阅读]
麻辣女兵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1汤小米,你已经十八岁了,但是我给你写这封信并不是要祝福你,而是要质问你,你准备如何开启你的成人礼?是继续街舞跑酷混日子?准备这么混到什么时候呢?对啊,无忧无虑的年纪里,日子总是很好混,可是你终于十八岁了,总要为自己做些什么吧?总要有些什么不一样吧?再过十年,不,哪怕只是再过一年,一年后的你,如果和现在的我毫无差别,你对得起我现在给你写这封信吗?汤小米,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