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星球大战4:新希望 - 译后记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乔治,卢卡斯是美国电影界的一位新秀。一九七七年,他所编导的科学幻想故事片《星球大战》轰动了美国影坛。当时他才33岁。他的童年是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莫德斯托度过的。少年时代,他的志向是当一名赛车名星。可是就在中学毕业前两天,一次车祸险些送了他的命。在医院里呆了三个月后,他决定上大学。在莫德斯托的两年制初级大学学习了两年之后,他进了南加州大学的电影学院。23岁时,他为字宙制片公司拍了一部科学幻想片《THx1138》。此片虽然卖座不佳,但宇宙制片公司却由此发现了他的才华,又支持他拍摄了一部反映六十年代初美国青少年生活的故事片《美国粗刻》。此片颇为成功,卢卡斯因而初露头角。1973年,他向宇宙制片公司提交了一分仅有12页篇幅的《星球大战》剧情提纲,希望再次得到支持。然而,这次等待着他的却是怀疑和拒绝。连他的许多同行密友也认为他是在“异想天开”。幸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答应支持,才使这部科学幻想巨片兔遭腹死胎亡的厄运。卢卡斯花了两年功夫,四易其稿,写成了电影脚本;然后又率领一支由九百多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庞大队伍,耗资九百五十万美元,拍成此片。为了生动地创造出星际飞行和宇宙大战的奇观,影片采用了360多种特技和复杂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一九七七年四月影片公映,风靡一时,盛况空前。当年五月三十日的“时代”杂志将它作为“今年最佳电视”向读者介绍。美国竟因此产生了一阵至今不衰的“科幻热”。影片获得成功之后,卢卡斯又将这一影片的故事编写成小说,立刻成了畅销书。
  对于《星球大战》一书,卢卡斯本人评论说:这并不是科学小说,而是宇宙幻想作品。尽管卢卡斯(他本人也是科学小说迷)从许多当代著名的科学小说作家(如F-赫伯特、R-海因兰)的作品里借用了许多形象和场景,尽管书中的光刀使人联想到激光武器、伍基和阿图对奔使人联想到全息技术,但作者并非着眼于向读者介绍这些引人入胜的新技术及其社会意义;他只不过是在借科学之神奇来创造一个虚幻的世界,以便能随心所欲他说出自己要说的话罢了。正如美国小说家J-柯辛斯基在评介美国现代科学小说时指出的:“在我看来,大众文化的另外一种趋势是逃避主义。那些名为科学小说、实则既非科学、也非小说的作品之流行一时,就反映了这一趋势。这些作品是使读者逃避身边的环境而不受威胁的一种最终形式。”卢卡斯自己也说,“我拍这部片子的主要理由是想给年轻人一种诚实的、健康的幻想生活,那种我们那一代曾经有过的幻想生活。”前面提到过的那期《时代》杂志的评介文章似乎说得更加明白:“卢卡斯是一位浪漫者,一位纯朴天真的浪漫者。正是这种天真纯朴,这种对浪漫史的想入非非,使得《星球大战》能够如此清新,如此妙趣横生,如此异想天开。卢卡斯相信他在影片中创造出来的一切。在影片的后面,他就是天行者卢克——挺身而出斩妖屠龙,拯救公主,寻得圣杯。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善良战胜邪恶——至少在他的影片中是这样。”千百万美国观众涌进影院,沉醉在这部充满了复杂的特技表演和纯洁高尚的感情的影片的声光色彩之中。他们在逃避什么。难遣还不发人深思么?
  译者
或许您还会喜欢:
精神分析引论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序那些想获得精神分析知识的人们所面临的困难很多,尤其是缺乏一本适用的教科书可用以开始他们的研究。这些人从前可在三类课本中进行选择,但由初学者看来,每一类都各有它的缺点。他们可通过弗洛伊德、布里尔、费伦齐和我自己所刊行的大量论文,寻找他们的前进道路,这些论文不是依照任何连贯性的计划来安排的,而且大部分是写给那些对这门学问已有所知的人阅读的。 [点击阅读]
老妇还乡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2
摘要:正文第一幕火车站一阵报时钟声后,幕徐徐升起。接着就看到“居仑”两字。显然,这是北京处隐约可见的小城的名称,一片破烂、败落的景象。车站大楼同样破败不堪,墙上标出有的州通车,有的州不通;还贴着一张破烂不堪的列车时刻表,车站还包括一间发黑的信号室,一扇门上写着:禁止入内。在北京中间是一条通往车站的马路,样子可怜得很,它也只是用笔勾勒出来。 [点击阅读]
荡魂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由霸空港起飞的定期航班,于午后四时抵达东京羽田机场,羽田机场一片嘈杂,寺田绫子找到了机场大厅的公用电话亭。绫子身上带着拍摄完毕的胶卷,这种胶卷为深海摄影专用的胶卷,目前,只能在东洋冲印所冲印,绫子要找的冲洗师正巧不在,她只得提上行李朝单轨电车站走去。赶回调布市的私宅已是夜间了,这是一栋小巧别致的商品住宅。绫子走进房间后,立即打开所有的窗户,房间已紧闭了十来天,里面残留着夏天的湿气。 [点击阅读]
裸冬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刚刚度过了数月新婚生活的红正在收拾饭桌。昨晚丈夫领回来一位同僚,两人喝酒喝到深夜,留下了遍桌杯盘,一片狼藉。蓦地,红抬起头,四个男人蹑手蹑脚地偷偷闯进屋来!红骤然激起杀意,抓起桌上的牙签怒视着来人。她一眼就看出这四个来路不明的家伙不是打家劫舍找错了门,也不是找自己的丈夫寻衅闹事,而是专门冲着她本人来的!未等红顾及责问他们,这四个家伙早已蜂拥扑来。 [点击阅读]
褐衣男子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使整个巴黎为之疯狂的俄籍舞者纳蒂娜,正一再的向台下不断喝彩赞好的观众鞠躬谢幕。她那细窄的双眼,此时显得更加的细眯,猩红的唇线微微上翘。当布幔缓缓下落,逐渐遮盖住五彩缤纷的舞台装饰时,热情的法国观众仍不停地击掌赞赏。舞者终于在蓝色和橘色的布幔旋涡中离开了舞台。一位蓄须的绅士热情地拥抱着她,那是剧院的经理。“了不起,真了不起!”他叫喊着。“今晚的表演,你已超越了自己。”他一本正经地亲吻她的双颊。 [点击阅读]
解忧杂货店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导读这就是东野圭吾的本事东野圭吾小说普及性之所以这么高,几乎等于畅销书保证,一个不能不提的因素,即他的作品并非只有谜团,只是卖弄诡计;一个更重要的元素,即他过人的说故事能力,以及很有温度的文字书写;身为作家,强项一堆,难怪东野的创作总是多元又量产。 [点击阅读]
闪灵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记不得哪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对艺术而言,人类的两种基本欲望只需极小的代价便可以挑动起来,那就是恐惧与性欲。对后者,非本文所涉及的话题,姑且略去。但是把恐惧带进我们的生活,却真的不难。最简单的方法:你可以躲在暗处,出奇不意地向某个路过此地的人大吼一声,你的目的就能达到。当然,前提是他不知道你要玩这个游戏。换句话说,就是对他要保证两个字——悬念。 [点击阅读]
青鸟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郑克鲁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Maeterlinck,1862—1949),比利时象征派戏剧家。出生于公证人家庭,早年学习法律,毕业后随即到巴黎小住,结识了一些崇尚象征派诗歌的朋友,从此决定了他的文学生涯和创作倾向。他的第一部作品《温室》(1889)是象征派诗歌集。同年发表的剧本《玛莱娜公主》得到了法国评论界的重视,这个剧本第一次把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到戏剧创作中。 [点击阅读]
1973年的弹子球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喜欢听人讲陌生的地方,近乎病态地喜欢。有一段时间——10年前的事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逢人就问自己生身故乡和成长期间住过的地方的事。那个时代似乎极端缺乏愿意听人讲话那一类型的人,所以无论哪一个都对我讲得十分投入。甚至有素不相识的人在哪里听说我这个嗜好而特意跑来一吐为快。他们简直像往枯井里扔石子一样向我说各种各样——委实各种各样——的事,说罢全都心满意足地离去了。 [点击阅读]
1Q84 BOOK2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nbs;《1Q84BOOK2(7月-9月)》写一对十岁时相遇后便各奔东西的三十岁男女,相互寻觅对方的故事,并将这个简单故事变成复杂的长篇。我想将这个时代所有世态立体地写出,成为我独有的“综合小说”。超越纯文学这一类型,采取多种尝试。在当今时代的空气中嵌入人类的生命。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