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星际战争 - 第一部 火星人入侵-第三章 在霍塞尔公地上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发现一小群人,大约有20个左右,围在圆筒坠落的巨坑四周。前面我已经描叙过深陷地下的庞然大物的外表。周围的草皮和沙石突然遭到爆炸,化为烧焦土,无疑是爆炸冲击力引发的。亨德森与奥格尔维不在场。我想他们看出眼下毫无办法,便到亨德森家去吃早饭了。
  有四五个顽童坐在沙坑边缘,双脚悬在坑里,向那庞然大物扔石子玩。我上去制止,他
  们才作罢,但又开始在围观人群里蹿进蹿出,捉迷藏。
  人群中有几个骑自行车的人,一个我偶尔雇佣的花工,一个抱着婴孩的姑娘,屠夫格瑞格和他的小儿子,以及两三个经常在火车站附近游荡的流浪汉与高尔夫球童。话声稀少。那时候的英国,普通老百姓中对天文学哪怕略知一二的人也寥寥无几。围观者大都默默地凝视着圆筒那状若巨桌的尾部,亨德森和奥格尔维离开时那尾部静静地躺着,此时它依然无声无息。
  我猜想,人们期待的是一堆烧焦的身体,不料却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庞然大物,因而大失所望。一些人走了,另一些人又来了,我一直呆在那里。我爬进坑里,仿佛听见脚下有细微的响动。圆筒顶部显然已经停止了旋转。
  我走近才看清楚了这个奇特的东西。乍一看,它好像一架翻转的马车厢或一棵被炸断的树横在路上,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的确不过如此。它看上去像一只生了锈的气体浮筒。要进一步看出那东西的灰色鳞壳不是普通的氧化物,筒盖与筒身之间缝隙里闪光的灰白色金属有一种奇异的色彩,这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才行。绝大多数看热闹的人对“外星”概念一无所知。当时,我心里十分清楚那东西来自火星,但却断定里面不可能有任何生物。我以为筒顶可能是自动旋开的。尽管有奥格尔维的宏论,我仍然相信火星上存在有人。所以,我想入非非,猜测圆筒里装有手稿的种种可能性、翻译手稿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否会在圆筒里面发现钱币和模型等等,不一而足。然而,那东西太庞大了,我的一切猜测都不能自圆其说。于是,我迫不及待想目睹它打开。到了11点左右,仍然没有丝毫动静,我只好返回马百利自己家里,一路上心事重重。回到家后却没有心思搞什么玄学研究了。
  当天下午,公共用地方面的情况已被传媒炒得面目全非。各家晚报早早就出来了,头版头条大标题,震惊了伦敦:
  来自火星的消息——来自沃金的特大新闻
  如此等等,此外,奥格尔维拍给天文信息交换站的电报惊动了三个王国三个王国:指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每一家天文台。
  沙坑旁边停着十多辆从沃金车站赶来的出租马车,一辆从乔布汉姆来的四轮游览马车,以及一辆豪华马车。此外,还停了一大堆自行车。许多人冒着烈日,从沃金和彻特塞赶来,聚集了一大群人——其中还有一两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士。
  骄阳似火,天空没有一丝云彩、一丝微风,只有几棵稀疏的松树撒下的阴影。燃烧的石南花丛已经荡然无存,但目之所及,向奥特肖绵延的平地已经焦黑了,依然冒着道道烟光,直冲云天。乔布汉姆路一位生意兴隆的糖果商叫儿子运来一手推车青苹果和姜啤姜啤:一种汽水,味比干姜水浓……
  我走到巨坑边缘,发现坑里有一小群人,大约好几个——亨德森、奥格尔维和一位高个子金发男子(后来我才知道他是皇家天文协会会员斯藤特),还有几个工人在挥舞铁铲铁锹。斯藤特站在此时显然已经大大冷却的圆筒上,用清晰的声音高声指挥,脸涨得通红,汗如雨注,显得有点焦躁不安。
  圆筒很大一部分被挖出来了,只是它的下部仍然埋在土里。人群围在坑边注目凝视,我也在其中,奥格尔维一瞧见我,就立即招呼我下坑去,并且托我去找庄园主谢尔顿勋爵。
  他说,人越聚越多,严重阻碍了挖掘的进展,尤其是那些毛小子们。因此,他们想搭一道简易栅栏,以便阻止人群拥进来。他还告诉我,偶尔听见圆筒里有轻微响动,但工人们没能拧开圆筒顶部,连下手的地方都没有。圆筒显得十分厚实,我们听见的微弱声音可能显示圆筒内部在躁动。
  我欣然答应,于是便成为众目睽睽之下的一位特殊旁观者。随后我赶到谢尔顿勋爵家里,他不在,听说他将乘下午6点从滑铁卢滑铁卢:伦敦附近城市。开出的火车从伦敦返回;当时大约5点1刻,于是我回家吃点茶点,然后步行到火车站去等他。
或许您还会喜欢:
我是猫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夏目漱石,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代表作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 [点击阅读]
我的名字叫红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0
摘要: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尽管我已经死了很久,心脏也早已停止了跳动,但除了那个卑鄙的凶手之外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事。而他,那个混蛋,则听了听我是否还有呼吸,摸了摸我的脉搏以确信他是否已把我干掉,之后又朝我的肚子踹了一脚,把我扛到井边,搬起我的身子扔了下去。往下落时,我先前被他用石头砸烂了的脑袋摔裂开来;我的脸、我的额头和脸颊全都挤烂没了;我全身的骨头都散架了,满嘴都是鲜血。 [点击阅读]
我的爸爸是吸血鬼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0
摘要:序幕那是萨瓦纳的一个凉爽春夜,我的母亲走在石子路上,木屐像马蹄似的敲得鹅卵石哒哒响。她穿过一片盛开的杜鹃,再穿过铁兰掩映下的小橡树丛,来到一片绿色空地,边上有一个咖啡馆。我父亲在铁桌旁的一张凳子上坐着,桌上摊了两个棋盘,父亲出了一个车,仰头瞥见了我母亲,手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兵,棋子倒在桌面,滑下来,滚到一旁的走道上去了。母亲弯下身子,捡起棋子交还给他。 [点击阅读]
战争与和平
作者:佚名
章节:361 人气:0
摘要:“啊,公爵,热那亚和卢加现在是波拿巴家族的领地,不过,我得事先对您说,如果您不对我说我们这里处于战争状态,如果您还敢袒护这个基督的敌人(我确乎相信,他是一个基督的敌人)的种种卑劣行径和他一手造成的灾祸,那么我就不再管您了。您就不再是我的朋友,您就不再是,如您所说的,我的忠实的奴隶。啊,您好,您好。我看我正在吓唬您了,请坐,讲给我听。 [点击阅读]
户隐传说杀人事件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没有想到拉动门栓时竟然发出惊人的响声,令男子吓了一大跳,好在风声掩去了这一声响,没有惊动房间里的人。从太阳落山的时候起就起风了。风儿摇动着树林里粗壮的树枝。整座山峦开始呼啸,呼啸声掠过屋子的屋顶。已经到了11月的月底,天空却刮起了在这季节里不可能出现的南风。据村子里的老人说,现在这个时候刮这样的风,不是一个好兆头。但愿这不是出事的征兆。对男子来说,就是靠着这风声,才使他在拉动门栓时没有被人发现。 [点击阅读]
手机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0
摘要:“脉冲”事件发生于十月一日下午东部标准时间三点零三分。这个名称显然不当,但在事情发生后的十小时内,大多数能够指出这个错误的科学家们要么死亡要么疯癫。无论如何,名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影响。那天下午三点,一位籍籍无名的年轻人正意气风发地在波士顿的波伊斯顿大街上往东走。他名叫克雷顿·里德尔,脸上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步伐也特别矫健。他左手提着一个艺术家的画夹,关上再拉上拉链就成了一个旅行箱。 [点击阅读]
拇指一竖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贝瑞福夫妇对坐在早餐桌前,他们和普通的夫妇没什么不同,这时候,全英格兰至少有好几百对像他们这样上了年纪的夫妻正在吃早餐,这一天,也是个很普通的日子——一星期七天之中,至少有五个这样的日子。天空阴沉沉的,看起来像是会下雨,不过谁也没把握。 [点击阅读]
拉贝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胡绳60年前,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犯严重罪行之一,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虽然日本当时当权者和以后当权者中的许多人竭力否认有这样的惨案,企图隐瞒事实真相,但事实就是事实,不断有身经这个惨案的人(包括当时的日本军人)提供了揭露惨案真相的材料。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共同翻译出版了《拉贝日记》。 [点击阅读]
挪威的森林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编者语我们为什么选择村上春树?不是因为他连获日本文艺界的奖项:也不是因为他的作品高居日本畅销书榜首:更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掀起年轻一代的抢购热潮,突破四百万部的销量!那么,为什么?答案是:他和他的作品带给我们思想的特异空间,而轻描淡写的日常生活片断唤起的生活气氛令我们有所共鸣。更重要的是他以六十年代的背景道出九十年代,甚至世世代代的年轻心声。 [点击阅读]
推销员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前言阿瑟·米勒,美国剧作家,1915年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人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时装商人,他在哈莱姆上小学,布鲁克林上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工作了两年,后来进入密执根大学,大学期间开始戏剧创作,写了4部剧本,并两次获奖。他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作是《鸿运高照的人》(1944),成名作是1947年创作的《全是我的儿子》,作品获当年度的纽约剧评界奖。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