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小老鼠斯图亚特 - 译者序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向北,再向北,直到永远
  ——译者序
  “我希望从现在起一直向北走,直到生命的结束。”
  “一个人在路上也可能遇到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修理工说。
  “是的,我知道,”斯图亚特回答。
  ——《小老鼠斯图亚特》
  不管朝什么方向走行路,只要是你自己想要的方向,就该一直走下去,直到生命的结束。斯图亚特是这样想的,怀特是这样想的。我也是。
  不过,行路可能是枯燥的,艰难的,甚至是危险的。但行路也是有趣的,有意义的。每个人在路上的经历都不同。中国的李白在他的蜀道上留下了供人传诵的名诗《行路难》,而美国的斯图亚特则在他的“鼠道”上留下了时而让我们发笑,时而让我们沉思的“鼠道纪实”。而且,这个小精灵般的老鼠,即使在休息的时候,趣事也一样的多。
  斯图亚特非常的小,但却格外的可爱。更可爱的是他的心灵。他善良,礼貌,勇敢,自强,聪明,机智,浪漫,乐于助人……似乎人类的优点都被他占去了。幸好,怀特还给他安上了两个小小的缺点:喜欢炫耀自己,比较害羞——这才使我们和他比起来不会脸红得很厉害。不过即使如此,我们和他比还是望尘莫及。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冒险和旅行。无论是在牙医的船上,还是在垃圾车里,都有一些惊险刺激的事发生,孩子们可能爱看的就是这些地方。而我却仅仅觉得那些冒险还算有趣而已,虽然被描写得十分逼真。(根据这童话改编的美国电影虽然很有趣,可情节乱七八糟,多是好莱坞式的庸俗和刺激,我不大喜欢。但是对电影里的斯图亚特的形象我非常喜欢。还有那些猫。)
  这部童话最早是1945年在美国出版的,是怀特的第一部童话。我不能说它不成熟,但是在我看来它基本上就是个精彩的童话作品,并不能像《夏洛的网》那样能给我那么强的震撼。《夏洛的网》里的每一段几乎都有言外之意,可这一本不是这样(除了最后两章),所以我翻译得也相对容易些。
  但作为童话来说,这本书应该算得上一部优秀的童话作品。大人们也许不喜欢孩子看到这样的书,这不但是因为书里宣扬了所谓的“个人冒险主义,”更因为书里几乎没有一处教训,也没有伸出大棍子来打那些不听话的孩子,甚至连一根神气的教鞭都没有。而斯图亚特讲课的那一章更是明白的告诉每个人:玩吧,乐吧,童年的生活就该这样。

  我不知道中国的多数大人们是不是因为嫉妒,才用过多的功课和成人的虚伪理论把孩子们裹成一个个可怜的小木乃伊的;而他们自己却一头扎到洗头房里,舞池里,甚至丈夫不在家时的女人屋里,脸上则一脸正气,还有点儿得意的诡秘。
  也有很多人像斯图亚特的父亲一样,只能羡慕斯图亚特,却得不到太多的生活乐趣。因此,他们更应该解放孩子,而不是相反。
  话扯远了。回来,我的笔。好了,我成功了。大人就是有自制力。
  这本书里也有一些给大人看的东西,如果你能仔细看的话。先来说说斯图亚特讲的那堂课。
  学校里到底教了孩子多少有用的东西?残酷的浪费了孩子的多少时间?我想,在中国这种现实更叫人惊心。我不知道政治课有什么用,尽管我们被迫呼吸着政治的污浊空气;我也不知道那些品德课有什么用,当那些老师们往家里搬着学生家长送的数不清的礼物的时候;我也不知道那些早已馊了的知识还留在大中小学的课本里干什么,也许学生天生就该吃冷饭?
  上了这些年的学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对我最有用的知识在课本里基本没有学到,在现实中也几乎没遇到一位值得我尊敬并佩服的老师(只除了我的两位小学老师,我将永远尊敬她们。)小学时当然要感谢老师的启蒙,但上了初中以后我就不必了。除了我永远不想明白的理科知识外,文科的知识我完全都是自学的,因为我不相信老师讲的会比我理解的好,而且那些文科书里的知识又少又让人怀疑。当然,我也有不懂的地方,可身边的老师也不懂,这时我就请教我另外的老师,如庄子,鲁迅,周作人,沉从文,王维,茨威格,福克纳等等,他们可能有古怪的脾气,但却都是最好的老师,不论是学问还是人格。这么说吧,在所有的课堂上,我都觉得我是奴隶;但下课看了鲁迅、沉从文等的书后,我才意识到我是一个人,直立的人。
  又远了。反正我有纸。斯图亚特上课的那章里,还提到了战争和领导者这两个紧密相连的东西。这两者是相互吸引的,你无法阻止这奇妙的结合——面对这“两位一体”,所有正义的呼喊都不如蚊子的叫声。

  笑,或者哭,还是忍受?我们没有选择,因为有“对问题看得更全面”的领导者替我们决定就够了。
  再有,就是斯图亚特和埃姆斯小姐约会的那一章。那章写得浪漫、抒情,可是文字的背后却散发出一种甜美的忧伤,就像RandyTravis唱的那些充满草原味儿的乡村歌曲。我们不能怪埃姆斯小姐无情,而应该感谢她给斯图亚特带来了美好的爱情幻想。爱情的幻想就像水莲,合拢时才显得最美,一旦它开放了,就会有风有雨来夺走它的美丽,除非你心中有一朵不败的莲花。
  心中有莲,这个世界就是再污浊,再混乱也不怕。怀特的心中一定有这样的莲花,我也有。
  这个世界越污浊,越混乱,心中的莲越美,越珍贵。
  所以,尽管梦会破碎,但我们还是要做;尽管路上会有危险,我们还是要走。因此,斯图亚特收拾起破碎的心后,又高兴地上路了,虽然心中留下了一个美丽的疤。
  最后一章是全书最值得深思的一章,文字也很优美,只可惜我的译笔破坏了这些美。那个修理工的话听起来非常的平淡,但却完全感动了我。奇峰从来都是由平地崛起的,人生的滋味也就在淡远之中,在这些谈话里面。
  修理工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Ihavesatatpeaceonthefreightplatformsofrailroadjunctionsinthenorth,inthewarmhoursandwiththewarmsmells.”
  这句里几乎每个词都能引起我许多的人生联想,尤其是“warmhours”和“warmsmells”这两个短语。可惜我只能译出个大概来。我想,就是比我高明十倍的译句也只能比仅我译得更准,而句中的真意还得从原文,甚至原文之外去体会。
  这一段的最后,修理工无意间又说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Andapersonwhoislookingforsomethingdoesn‘ttravelveryfast.”
  正是怀着这样的念头,斯图亚特的车才又朝北驶去。
  尽管这是条无尽的路,但只要有正确的方向,只要有“Bright”,就不妨一直走下去。童话到这里戛然而止,却把漫天的霞光撒在我们的心里,给了我们无比的希望和勇气。
  我想象中的孩子们可能会问:斯图亚特找到玛戈了吗?(我之所以说“想象中的”,是因为我估计我的译文孩子们不大会有机会读到的,尽管我也这么梦想过。)“whoknows?”《夏洛的网》里的这句话可以用来做回答。

  很明显,不管是玛戈,埃姆斯小姐,还是北方,在这里都不过是个象征,用来象征友谊,爱情,人生及其意义而已。寻觅的结果并不重要,只要你在不停地寻找,你的人生就是积极而有意义的。
  下面我再说点儿别的。这本书里幽默的地方很多,也常有些善意的讽刺,读时自能知道,我不必多说。但对怀特的童话文风,我却要多说几句。他的童话,语言非常散淡,常用些平常,甚至重复的词,但意蕴却往往十分深远。(要是他常用的词被《小世界》里的那个喜欢用计算机分析作家文风的评论家发现并告知他,怀特是否会发愁呢?)这特点在《夏洛的网》里体现得最充分,本书中也常有。用一句RandyTravis在“Foreverandeveramen”那首歌里的唱的一句歌词可以概括,他的文风就像“Oldmansitandtalkabouttheweather…foreverandeveramen.”如果和中国作家相比,除了沉从文我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比拟了。具体我不必多说,因为我可能会说很久的。至于中国当代的这些作家嘛——我看连怀特的一丁点儿都不如。
  让我再举一个例子。在“埃姆斯镇”那章,第一段很长,却只是一个句子,中间除了五个逗号外,并无任何标点,各名词之间基本只用“and”连接,越读越有绵绵不尽的感觉。有人说《永别了武器》的第一段里的那些“and”读起来不但有音乐美,还非常有余味,我也觉得如此。不过,我觉得怀特的这个长句比海明威的那句更有气势,意境更加高远,就如王维的某些名句一样。我反复翻译了很多遍,都不能满意,只好就这么算了。要不是我太懒,我会把它抄在这里供各位欣赏的。
  所以,我很难翻译好他的作品,何况英文又很差,也只好尽力而为了。
  这里,我要再次感谢送我此书的朋友奇奇,还有所有在翻译过程中帮助过我,支持过我的朋友们。我也想把我的译文送给幽浮,因为斯图亚特可是她的本家;也
  特别的送给呵儿,谢谢她对我的鼓励;更要送给一个我不说名字的朋友,反正她知道我是给她的,我很有把握。
  最后,我要悄悄地问一句:为什么向北的路就是那么好?Whoknows?
或许您还会喜欢:
最后的莫希干人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美国才开始摆脱对英国文学的依附,真正诞生了美国的民族文学。而书写这个文学《独立宣言》的代表人物,是欧文和库柏,他们同为美国民族文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而库柏则是“美国小说的鼻祖”。库柏的长篇小说《间谍》(一八二一),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蜚声世界文坛的小说。他的代表作边疆五部曲《皮裹腿故事集》,影响更为广远;而《最后的莫希干人》则为其中最出色的一部。 [点击阅读]
死亡区域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约翰·史密斯大学毕业时,已经完全忘记了1953年1月那天他在冰上重重地摔了一跤的事。实际上,他高中毕业时已不太记得那件事了。而他的母亲和父亲则根本不知道有那么一回事。那天,他们在杜尔海姆一个结冰的水塘上溜冰,大一点的男孩们用两个土豆筐做球门,在打曲棍球,小一些的孩子则很笨拙可笑地在水塘边缘溜冰,水塘角落处有两个橡胶轮胎在呼呼地烧着,冒出黑烟,几个家长坐在旁边,看着他们的孩子,那时还没有摩托雪车, [点击阅读]
死亡终局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这本书的故事是发生在公元前二○○○年埃及尼罗河西岸的底比斯,时间和地点对这个故事来说都是附带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无妨,但是由于这个故事的人物和情节、灵感是来自纽约市立艺术馆埃及探险队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一年间在勒克瑟对岸的一个石墓里所发现,并由巴帝斯坎.顾恩教授翻译发表在艺术馆公报上的埃及第十一王朝的两、三封信,所以我还是以这种方式写出。 [点击阅读]
消失的地平线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烟头的火光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也渐渐感觉到一种幻灭般的失落:老同学又相聚在一起,发现彼此之间比原来想象的少了许多共同语言,这使得我们有一些难过。现在卢瑟福在写小说,而维兰德在使馆当秘书。维兰德刚刚在特贝霍夫饭店请我们吃饭,我觉得气氛并不热烈,席间,他都保持着作为一个外交官在类似场合必须具有的镇静。 [点击阅读]
清洁女工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赫尔克里-波洛从维拉饭店出来,迈步朝索霍区走去。他竖起大衣领护住他的脖子,他这样做,与其说是一种需要,不如说是处于谨慎,因为这时的夜晚并不太冷。“不过,在我这种年龄,一个人还是别冒什么风险的好。”波洛习惯这样说。他心情愉快,两眼睡意朦胧。维拉饭店的蜗牛实在是美味极了,真是一个好地方,这个地道的小餐馆,这次总算是找对了。 [点击阅读]
猫知道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再把地图拿来给我看一看,悦子。”站在拐角处向左右两侧张望的哥哥说。我从提包皮中取出一张已经被翻看得满是皱纹的纸片。“说得倒轻巧,很不容易!牧村这家伙画的地图,怎么这么差劲!”哥哥一边嘟嚷着,一边用手背抹去额头顶的汗。就在这时,右边路程走过来一个人。这是一个穿着淡青色衬衫。夹着一半公文包皮的青年男子。 [点击阅读]
琥珀望远镜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猛兽们从深邃的山谷走来看着熟睡中的少女——威廉?布莱克紧挨着雪线有一个杜鹃花遮蔽的山谷,山谷里哗啦啦地流淌着一条乳白色的雪水融化而成的小溪,鸽子和红雀在巨大的松树间飞翔,在岩石和其下簇拥着的又直又硬的树叶间半遮半掩着一个洞。 [点击阅读]
癌病船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处女航一父母及幼小的弟弟、妹妹,四个人正围着一个在梳妆的少女淌眼泪。这是一套两间的公寓住房。父母住一间,三个孩子住一间。当然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有一张桌子。孩子们每天在这狭小的房间里埋头苦读。大女儿夕雨子,已经十三岁了。但她却无法继续学习下去。她得了白血病。开始时觉得浑身无力,低烧不退。父母整天忙于自身的工作,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父亲大月雄三,是个出租汽车司机。 [点击阅读]
直捣蜂窝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四月八日至十二日据估计,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约有六百名妇女参战。她们女扮男装投身军旅。在这方面,好莱坞错过了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章,又或者就意识形态而言,这段历史太难处理?历史学者经常努力研究那些不遵守性别分际的女性,然而没有其他议题比武装战斗更清楚地画出这条分际线。(直至今日,女性参与瑞典传统的麋鹿狩猎活动仍会引发争议。 [点击阅读]
睡美人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客栈的女人叮嘱江口老人说:请不要恶作剧,也不要把手指伸进昏睡的姑娘嘴里。看起来,这里称不上是一家旅馆。二楼大概只有两间客房,一间是江口和女人正在说话的八铺席宽的房间,以及贴邻的一间。狭窄的楼下,似乎没有客厅。这里没有挂出客栈的招牌。再说,这家的秘密恐怕也打不出这种招牌来吧。房子里静悄悄的。此刻,除了这个在上了锁的门前迎接江口老人之后还在说话的女人以外,别无其他人。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