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我在暧昧的日本 - 第13章 日本人的道德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曾在美国大学的英文环境中生活。我所听到的单词、运用的惯用句以及最初的邂逅相遇,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清晰的印象。用一句特殊的话语来说,在开始小说家生涯近二十年之后,我却觉得必须从根本上进行补课,亦即基于生活的需要,选读一些外国的书籍。这种想法,多少也起因于成为小说家之后的读书经历。
  然而用一句更加普通的话来讲,那些基于确切记忆中惯用句和单词的短文,毕竟无法原样不变地用于会话。因为搀杂于会话之中,大抵是些老掉牙的说法。有时却也具有着某种幽默的效果。我将上述惯用句和单词熟记于心,其实是在预备学校读书期间。
  大学入学考试失败之后,我重新准备功课用了一年的时间。我想那是很有意义的。我特别喜欢预备学校的英语课和数学课。为此,我对为我承担了学费的母亲和兄长,却有一种负疚之感。
  最近我总在想一位美国学生说过的话。说是应当在年轻的时候,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感觉或精神(moraldiscipline)。这个说法的确是对的。此外我还想起,在战后再度输入美国哲学的十年之后,一位有人缘的学者面对预备学校编写教材的年轻教师,说过如下一段话。
  他在文章中说道,在道德训练方面,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呢?大致上讲,即要回顾自己过去的生活以及现在正在做出的努力,且须具有勇气,承认努力的结果并不愉快。

  作为日本人引以为荣的历史教育,无疑也是基于一种道德训练。可是也要有勇气承认,在近代史和现代史中,日本人的行为以及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从结果上讲并不愉快。我们是否在对于年轻人的教育中,诉诸了那般获取胜利的努力?我感觉,在这个问题中集中了当今世界的关心。
  不久之前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演,和所有从事日本研究的大学院生进行了交谈。之后听指导教官克洛尔·古拉克教授说,在日本有过一篇报道。文章的内容我并不十分清楚,只知在文章之中,引用了一段德语原文的细致描述。教授说明道,那是一个德国人所写的、有关南京事件的日记。日记描述了作者当时的体验。
  话说远了,在没课的日子里我们教师也要上班的。上班的时间待在研究室里。开始的阶段,我还总想摆出一副文士面孔,就像许多日本来的特别研究员一样,揣着种种没有答案的“问题”。上课之中,也同样会遇见日本来的不速之客。例如我来此不久,就遇见一位日本的大学教授,在伍德罗·威尔逊研究中心任客座研究员。他来此巡回讲演的题目是“日本人的政治创造力或想像力”。
  实际上,当时我的学生们正在讨论美军在冲绳的海外派兵,而那颇有壮士风采的赤面教授突然间大声地开始发言。然后又在课程未完之时,像进入课堂的时候一样,对我及学生们一个招呼不打,大摇大摆地走出了教室。

  其实我早已习以为常。那些学者、评论家或记者对我的思维方式很反感,因而时常做出这般举动。然而学生诸君当中,则有年轻人大为不满,认为这是十分无礼的举动。
  其实,我还见识过一个少女一般的华人学生。她并非我课上的学生,好像是顺便去哪儿办事的来访者。我不曾深入探听过她的情况,所以至今不知她是何方人士。记得她总是挟着物理或数学教科书,想必是理科专业的学生。
  那年冬天,普林斯顿大学正在筹备“南京一九三七”研讨会。她像是大学学生会派来的代表。据说,最初只是想搜寻一点儿情报,即围绕这样的课题,当与怎样的日本人专家进行对话?我回顾了自己曾经阅读的图书、杂志,向她推荐了几位学者。这些人,我认为在国际性场所发言是值得信赖的。我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说明那些专家都有自己的研究和工作,因而不好过分勉强人家,此外可以说明是我做的介绍人。
  接着她又来访问过几次。最近我听说她由普林斯顿回来,上周又来过一次。此次她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她拿来登载了集会发言的刊行物,问我是否可以写点文章。我们不慌不忙地交谈着。她说,他们的努力是要澄清事实,评论要公正。还说其终极的目标,是要通过这个过程,真正治疗中国人、日本人之间的文化创伤。

  滞留美国期间,我也在《伦敦·时间·文学附录》中,书写了上述意见。因为我被那态度认真的中国女学生深深地打动了。而我能够做的,只是将哥伦比亚大学给我的酬金赠予了集会。
  那么,年轻人究竟应当怎样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感觉或精神呢?训练,怎样在更加广阔的亚洲、世界舞台上,达到个人的完成呢?我想,这对于我们国家和我们国家人民的将来,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比如说应当让普林斯顿读书的、优秀的日本年轻学生,与中国学生、韩国学生认真地对话,我想也是极为有效的一个途径。
  最近我又受到邀请,参加了过去学生俱乐部的聚餐会。我看见一副画布上,争奇斗艳的嫩叶充满了生命的激情。我在一株小树前感动不已。树上盛开的小白花,透着淡淡的红色。此时一个女学生跑过来,告诉我小树的名称是萨贝里安沙果。女学生也是韩裔美国人,曾在晚餐会上听过我讲演。
  (魏大海译)
或许您还会喜欢:
霍桑短篇作品选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01牧师的黑面纱①①新英格兰缅因州约克县有位约瑟夫·穆迪牧师,约摸八十年前去世。他与这里所讲的胡珀牧师有相同的怪癖,引人注目。不过,他的面纱含义不同。年轻时,他因失手杀死一位好友,于是从那天直到死,都戴着面纱,不让人看到他面孔。——作者注一个寓言米尔福礼拜堂的门廊上,司事正忙着扯开钟绳。 [点击阅读]
青鸟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郑克鲁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Maeterlinck,1862—1949),比利时象征派戏剧家。出生于公证人家庭,早年学习法律,毕业后随即到巴黎小住,结识了一些崇尚象征派诗歌的朋友,从此决定了他的文学生涯和创作倾向。他的第一部作品《温室》(1889)是象征派诗歌集。同年发表的剧本《玛莱娜公主》得到了法国评论界的重视,这个剧本第一次把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到戏剧创作中。 [点击阅读]
马丁伊登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2
摘要:那人用弹簧锁钥匙开门走了进去,后面跟着一个年轻人。年轻人笨拙地脱下了便帽。他穿一身粗布衣服,带着海洋的咸味。来到这宽阔的大汀他显然感到拘束,连帽子也不知道怎么处置。正想塞进外衣口袋,那人却接了过去。接得自然,一声不响,那笨拙的青年心里不禁感激,“他明白我,”他心想,“他会帮我到底的。 [点击阅读]
马克吐温作品集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1868年在纽约采访州长竞选的素材写成的一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以夸张的漫画式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美国社会中竞选的种种秽事丑闻,揭露了竞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篇小说以独立党候选人“我”的自白与大量的新闻、匿名信等引文的对照构成完整的故事,用犀利、夸张、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腐败政治的愤怒谴责。 [点击阅读]
魔戒第三部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在首部曲《魔戒远征队》中,记述了灰袍甘道夫发现哈比人佛罗多所拥有的戒指,其实正是至尊魔戒,统御所有权能之戒的魔戒之王。因此,佛罗多和伙伴们从夏尔一路被魔多的黑骑士追杀,最后,在伊利雅德的游侠亚拉冈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克服万难,逃到了瑞文戴尔的爱隆居所。爱隆在该处慎重地举行了一场会议,决定将魔戒摧毁,佛罗多也被指派为魔戒持有者。 [点击阅读]
H庄园的一次午餐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埃莉诺·凯瑟琳·卡莱尔,您被指控于本年七月二十七日杀害了玛丽·杰勒德。您是否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埃莉诺·卡莱尔笔直地站立着。她那傲然高昂的头、生气勃勃的蓝色眼睛使人惊讶。她的头发像煤炭一样乌黑。修剪应时的眉毛形成两条细线。法庭笼罩在一片沉闷而紧张的寂静中。 [点击阅读]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死者引导我们我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醒来,寻求着一种热切的“期待”的感觉,摸索着噩梦残破的意识。一如咽下一口要以烧着你五脏六腑的威士忌,这种“期待”的感觉热辣辣的。我心中忐忑,摸索着,企望它能切实重返体内。然而这种摸索却永远都是徒劳枉然。手指已没了气力,我只好将它们并拢起来。分明觉出自己全身的骨肉都已分离。迎着光亮,我的意识畏葸不前,这种感觉也正转化成一种钝痛。 [点击阅读]
万物有灵且美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作者简介JamesHerriot吉米•哈利(1916—1995)(原名JamesAlfredWight)苏格兰人。一个多才多艺的兽医,也是个善于说故事的高手,被英国媒体誉为“其写作天赋足以让很多职业作家羞愧”。平实而不失风趣的文风和朴素的博爱主义打动了千千万万英美读者,并启发了后世的兽医文学。 [点击阅读]
三幕悲剧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萨特思韦特先生坐在鸦巢屋的露台上,看着屋主查尔斯-卡特赖特爵士从海边爬上小路。鸦巢屋是一座漂亮的现代平房,木质结构不到一半,没有三角墙,没有三流建筑师爱不释手的多佘累赘的设计。这是一幢简洁而坚固的白色建筑物。它看起来比实际的体积小得多.真是不可貌相。这房子的名声要归功于它的位置-居高临下,俯瞰整个鲁茅斯海港。 [点击阅读]
不分手的理由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在喧闹的大街拐弯之后,刹那间四周变得寂静无声,黑暗中一排路灯伫立在街头。放眼望去,只有一盏红绿灯在寒空中绽放着鲜红色的光芒。速见修平往前欠身,嘱咐计程车司机行驶至红绿灯时左转。这一带是世田谷的新兴社区,近年来开始兴建,大量的超级市场和公寓,修平目前住的房子也是三年前才盖好的。住宅用地有高度的限制,修平住的公寓只有三层楼,他本身住在二楼。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