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我在暧昧的日本 - 第09章 光在普林斯顿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从今年夏天起我独自一人生活在普林斯顿的公寓里。冬日的一天,我的家属从东京来看我。在机场和出租车里的时候,弱智的长子光几乎无法忍受包围着他的听不懂的语言。但是到了傍晚时分,光听到在树叶斑驳的树林那边的湖面上,加拿大野鸭群里的一只鸭子鸣叫起来,于是他抬起一直低垂着的头,嚷道:——
  E调!
  之后,随着鸭群不断的齐声啼鸣,他已经像指挥家一样挺起胸膛,开始逐一识别它们声音的音程。当发出一些奇怪的叫声的时候,他就用手指敲打着窗玻璃表示不满。翌日清晨,他拿出五线谱开始作曲,曲名叫《E大调——加拿大野鸭》。
  那天晚上在大学老音乐厅举办的音乐会会场上没有麦克风,所以我们只能看见站在舞台上的光嘴唇动着致词,掌声随即响起来,很快就在全体听众的起立喝彩声中变得越来越响。
  这个时候,有人拨开众人,走到我这个感到十分幸福的父亲面前,说了些祝贺的话。并且还说他和作曲家光是同一天的生日。那个人就是我在斯德哥尔摩领诺贝尔文学奖时认识的教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约翰·F.纳什。这位教授多年来一直在与神经症做斗争。
  这一天上台演奏的另一位日本女钢琴家做过肾脏移植手术。她的美国丈夫感慨地向观众们述说了她因为做肾脏手术而一度中断了演奏生涯以及今日重返舞台的经历。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我们在纽约和华盛顿为刚刚出版的英译本《康复的家族》和《安静的生活》举办签名售书活动。这两部作品仍旧描述了光的生活。无论我们到哪一个会场,都有家里也有弱智儿女的人上前来交谈,他们都讲述了自己的体会——觉得与其说是自己在养活着弱智儿,不如说是自己在和他们一起共同生活,彼此启发。

  因为我围绕着光和我们家这三十多年来发生的事情写过文章,再加上电视节目里有一些光的镜头,所以有一些人从东京寄来了批评信,说这样做在伦理上有强加于人的倾向,还说我的书给人带来感伤。也有人议论说这不利于光的康复治疗。
  因此我们决定,直到能都汇集光作曲的新作品之前,将不在日本举办光的音乐会。我写的关于光的书也将以《宽松的纽带》宣告停止。这一次,在做出那个决定以后,我们又一次在海外体验了这种签名售书活动。现在,精神康复了的光和我的妻子已经回到东京,而我,也开始准备下半学期的课,尽管精神还没达到完全放松的状态,但多少也有些恢复了。
  我来谈谈在美国进行签名售书过程中的新发现。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他们签名售书的做法是,开始的十五分钟由作家介绍自己的工作,接下来的十五分钟里朗读书里的若干片段,然后再用十五分钟回答提问,然后留出充分的时间,让作者一边与买书的读者进行交谈,一边为他们签名。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两个小时或者更多的时间。

  在这两次签名售书活动中,我分别面对面见到了二三百人和五六十人的读者。我觉得与其说在外国与读者面对面接触非常稀罕,不如说在自己的国家里很少能有这种机会。我能从读者那里听到颇有意思的意见,自己也能真正推心置腹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因为我重新感受到,买我书的人实际上就是非常关心我的读者。因此对每个读者提出来的问题,作家也有一步接一步深入回答的愿望。
  我们这些日本纯文学作家,的确正在失去读者。甚至也许可以说已经失去读者很长时间了。但是,态度认真的作家们,越是新作家就越是在努力工作——全身心地充满殷切之情地呼吁着。而且,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我也不认为读书的人数减少了。那些真正关心文学并且把文学看做是能够有效地创造自己人生价值的年轻人们,以及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成熟的读者们依然是存在的。
  因而如果在日本也经常性地举办这种规格的签名售书活动,——书店可以只负责提供场所,作家也因为书卖得出去而不计报酬的话——即使每次签名售书活动的顾客流量都很小,不是也能够采取集腋成裘的方式积少成多吗?
  这样一来,我认为以出版五六千本书为目标的纯文学的出版计划就可以实现——夏目漱石的书也好,芥川龙之介的书也罢,当年面向他们同时代的读者,小说的发行数量岂不是更少?——作家就能够真正给读者讲出自己的心声了。

  ①巴诺(Barnes&Noble),美国也是全球最大的连锁书店企业,已有整整130年的历史,1873年由查尔斯·巴恩斯(CharlesM.Barnes)创办于伊利诺伊的家中——译注。
  ②博德斯书店(Boarders),美国连锁书店——译注。美国给我留下的另一个鲜明的印象是:巴诺书店①和博德斯书店②的那种宏大的规模。这样的连锁书店每天一直会营业到深夜,店里还配备有咖啡屋。我年轻时代见到过的那种货真价实的书虫就可以在这样的大型书店中悠然自得地选书,埋头读书,或者交谈。
  由于采购成本低,大型连锁书店可以销售折价书,这一点似乎与日本的情况不太一样。不过,这并不是说日本就没有希望出现特立独行的书店。
  我出远门坐火车到华盛顿去的时候,看到那里有一家波里蒂克斯和普罗兹书店,起初就是由两名女性开起来的,而今她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经营出自己梦想中的书店。现在那里年轻员工的工作状态良好,他们确实都非常爱书,并且充满了知识的活力。我也发现在有的书店里,可以与书店主任一级、懂得文学的志愿者探讨问题。作家、预备作家以及读者们也在这种地方见面。
  在日本,营业到深夜的书店似乎也多了起来。我们梦寐以求地期待着有更便于人与人之间亲密交流的场所多多出现。
  (庄焰译)
或许您还会喜欢:
诺贝尔的囚徒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本书何以成为20世纪的一部经典小说呢?它的主题既不是战争,也不是异化——这两者乃是20世纪里小说的主要题材。卡尔-杰拉西的《诺贝尔的囚徒》(Cantor’sDilemma)之所以堪称经典,是因为它首次真实地描写了科学家的生活和道德观念。而在刚刚过去的那个狂暴动荡的世纪里,科学技术是最富有创造力的领域。卡尔-杰拉西是一个极富叙事技巧的作家,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科学家——他自诩为“口服避孕药之母”。 [点击阅读]
谍海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唐密·毕赐福在公寓过厅里把外套脱下,相当小心的挂在衣架上。他的动作很慢,帽子也很小心的挂在旁边的钩子上。他的妻子正在起居间坐着,用土黄色的毛线织一顶登山帽,他端端肩膀,换上一脸果敢的笑容,走了进去。毕赐福太太迅速的瞥他一眼,然后,又拼命的织起来。过了一两分钟,她说:“晚报上有什么消息吗?”唐密说:“闪电战来了,万岁!法国的情况不妙。”“目前的国际局势非常沉闷。”秋蓬这样说。 [点击阅读]
贝姨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八三八年七月中旬,一辆在巴黎街头新流行的叫做爵爷的马车,在大学街上走着,车上坐了一个中等身材的胖子,穿着国民自卫军上尉的制服。在那般以风雅为人诟病的巴黎人中间,居然有一些自以为穿上军服比便服不知要体面多少,并且认为女人们目光浅陋,只消羽毛高耸的军帽和全副武装,便会给她们一个好印象。这位第二军团的上尉,眉宇之间流露出一派心满意足的神气,使他红堂堂的皮色和着实肥胖的脸庞显得更光彩。 [点击阅读]
贵宾室的怪客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当浅见光彦决定乘坐“飞鸟”号豪华游轮去作环球航海旅游时,最吃惊的莫过于他自己了。“飞鸟”号是日本最大的豪华游轮,即使只住最便宜的“普通间”,作一次环球旅行所需的费用也大约要花上三百万日元。这是个几乎可以让浅见昏厥的数字。他一直认为这是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另一个世界的话题,所以,当乘坐“飞鸟”号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浅见的感受就好像是在做一个不祥的梦。 [点击阅读]
贵族之家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三)占有一席光荣的位置。而在他的全部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屠格涅夫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的六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与作家同时代的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屠格涅夫既是这些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作者,又是他们的歌手和裁判者。 [点击阅读]
赫塔米勒短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0
摘要:1他已经死了。也许他还活着。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着。我知道他再也不来了。每当铁皮咯吱作响的时候,每当我看见白色的树皮或者看见某人手中拿着一块手帕的时候,我就会浮想连翩,我就会想起我没有看见的某种事物。也许我应该想那些映入我的眼帘的事物,但是我不敢想。谁能告诉我必须想多久才能牢记那幕惨剧呢?怎样做才能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对它的记忆呢?我不知道我应该看外部世界的白树皮还是应该潜沉于内心世界之中。 [点击阅读]
追风筝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卡勒德·胡赛尼(Khaled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目前已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点击阅读]
通灵女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十岁的香樱里还不懂得“烦躁”这个词,所以,她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只能认为“烦死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自己也记不清楚了。虽然并非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如此,但是,每天早晨起床时、吃饭时、上学时,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每当这时候,母亲对待香樱里的惟一方法,就是说她,“什么呀,睡迷糊了吗?”香樱里自己也想:是呀,是睡迷糊了吧。 [点击阅读]
采果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吴笛译1如果你吩咐,我就把我的果实采满一筐又一筐,送到你的庭院,尽管有的已经掉落,有的还未成熟。因为这个季节身背丰盈果实的重负,浓荫下不时传来牧童哀怨的笛声。如果你吩咐,我就去河上扬帆启程。三月风躁动不安,把倦怠的波浪搅得满腹怨言。果园已结出全部果实,在这令人疲乏的黄昏时分,从你岸边的屋里传来你在夕阳中的呼唤。 [点击阅读]
野性的呼唤
作者:杰克·伦敦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它目睹了人与人、狗与狗、强者与弱者之间冷酷无情和生死争斗,于是为了生存,它学会了只求活命、不顾道义的处世原则,变得凶悍、机智而狡诈。最后,在森林中狼群的呼唤下,巴克狼性*复萌,逃入丛林,重归荒野。在小说中,杰克·伦敦运用拟人手法,把狗眼中的世界及人类的本质刻画地淋漓尽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现实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现实。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