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我的爸爸是吸血鬼 - 序幕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序幕
  那是萨瓦纳的一个凉爽春夜,我的母亲走在石子路上,木屐像马蹄似的敲得鹅卵石哒哒响。她穿过一片盛开的杜鹃,再穿过铁兰掩映下的小橡树丛,来到一片绿色空地,边上有一个咖啡馆。
  我父亲在铁桌旁的一张凳子上坐着,桌上摊了两个棋盘,父亲出了一个车,仰头瞥见了我母亲,手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兵,棋子倒在桌面,滑下来,滚到一旁的走道上去了。
  母亲弯下身子,捡起棋子交还给他。她的目光顺着他转移到桌边的另外两个男子,他们面无表情。他们三人皆为高瘦身材,我父亲有一双深绿色的眼睛,这是母亲所熟悉的。
  父亲伸出一只手抬起她的下巴,注视着她浅蓝色的眼睛。“我认识你,”他说。
  他的另一只手描画着她的脸型轮廓,手指在额前发尖经过了两次。她的头发又长又密,黄褐色,他顺手撩起她额头上的几小撮碎发。
  坐在桌前的另外两个男人抱起手臂等着,父亲正在同时和他们俩下棋。
  母亲打量了父亲的脸庞——黑色的头发顺着额头梳到后面,绿色的眼睛上镶着两道浓密的剑眉,薄薄的嘴唇,嘴角向上翘起,弯成丘比特的弓形。她脸上露出了腼腆而惶恐的微笑。
  他把手放下,从凳子上站起来,与她一同走开了。棋桌前的俩男人叹着气收拾棋盘,现在他们只得互相切磋棋艺了。
  “我要去见莫顿教授,”我母亲说。
  “他办公室在哪儿?”

  母亲朝艺术学院的方向指了指。他把手轻轻搭在她肩头,让她带路。
  “这是什么?头发上怎么有只臭虫?” 突然他冒出了这么一句,边说着边伸手去抓那昆虫状的东西。
  “是个发夹。”她把头上的铜蜻蜓取下来给他看。“这是蜻蜓,不是臭虫。”
  他摇着头微笑。“别动,”说着,他用蜻蜓发夹扣住她的一束头发,固定在左耳后面,动作很细腻。
  他们改道没有继续往学校的方向走。现在他们走在一条鹅卵石陡坡上,手拉着手。天渐渐变暗,寒气逼人,但是他们毫无顾忌,找了一块水泥堤坐下。
  我母亲说:“今天下午,我坐在窗口看太阳落山,看树丛渐入暮色。我心想,我日渐衰老,还能看到多少次树林的朝明夕昏,大致能够估算出来。”
  他吻了她,一个轻吻,嘴唇如蜻蜓点水一般碰了一下。第二个吻深情地持续了很久。
  她打了个寒颤。
  他侧下身子托着她的脸,额头、脸颊、鼻子、下巴——他用睫毛动情地轻抚着。“蝴蝶之吻,”他说,“我帮你取暖。”
  母亲吃惊地转过脸去,短暂的一分钟竟发生了那么多事,她却没有表现出一丝犹豫或反抗。现在爱情之火已经点燃,她无法将之扑灭了。她想知道在他眼中,她有多大。她确信自己比他年长——他看起来二十五岁光景,而她前不久过了三十岁生日。她是莫顿教授的妻子,她为此迷茫——什么时候把此事告诉他才合适呢?

  他们起身继续走路,顺着水泥石阶往河边去。末尾一级台阶处横着一扇铁门,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我最恨这种情况,”母亲说。她的鞋子爬不了铁门。
  我父亲从大门上翻过去,从后面把门打开了。“没上锁,”他说。
  她从门口走过的时候,有一种宿命的感觉;她似乎正在向某种全新的、命运安排好的东西靠近。她感到多年积聚的不快顿时烟消云散。
  他们沿着河岸走,见前面的旅游商店亮着灯光,便走了过去。到店门口时,他说:“在这儿等我一会儿。”她看着他走进这家卖爱尔兰进口货的商店,直到他的背影在店门的浪纹玻璃里消失。他出来的时候手里多了一根柔软的羊毛披肩,他给她披上;那么多年来,她第一次觉得自己很美。
  我们会结婚吗?她暗自想着,但她无需寻找答案。他们继续往前走,已经俨然是一对夫妻了。
  这个故事我听父亲讲了两次。我有好多问题,但直到他第二次讲完故事我才把积攒的那堆问题和盘托出。
  “你怎么知道她在想什么?”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
  “是她把想法告诉我的,”他说。
  “莫顿教授有什么反应?”我接着问。“难道他不想把她留住吗?”
  当时我十三岁,但父亲说我的思想快赶上三十岁了。我长了一头黑发和一双蓝眼睛;除了眼睛,我和父亲就象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莫顿教授确实想留住你母亲,”父亲说,“他使用过威胁,使用过暴力。我们相识前,她已经不止一次提过要和他分开,他用蛮横的手段把她拉了回来。但这次她坠入了爱河,爱情的力量使她无所畏惧。她下定决心,整理好行李搬了出来。”
  “她搬来和你住?”
  “起先没有。她在市里的殖民公墓附近找了个寓所安顿下来,现在仍旧有人说那个地方闹鬼。”
  我责怪地看了他一眼,但我不想扯开闹鬼公寓的话题。
  “谁赢了棋?”我问。
  他睁大了眼睛。“好问题,艾蕾娜,”他说,“我真想知道答案。”
  通常,父亲是无所不知的。
  “你知道她比你大吗?”我问。
  他耸耸肩。“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年龄并不重要。”他站起来,走到起居室窗前,把厚重的丝绒窗帘拉好。“你该睡觉了,”他说。
  我还有满脑子的问题;但我点点头,没有提出异议。今晚他第一次讲了那么多关于我母亲的事——一个我从来没见过的母亲,同时也让我对他有了更多的认识。
  有一件事他始终没有提及——一个事实,一个他不愿意启齿的事实,一个我要花费很多时间去理解的事实,一个关于我们到底是谁的事实。
或许您还会喜欢:
芥川龙之介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宽广的门下,除他以外,没有别人,只在朱漆斑驳的大圆柱上,蹲着一只蟋蟀。罗生门正当朱雀大路,本该有不少戴女笠和乌软帽的男女行人,到这儿来避雨,可是现在却只有他一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数年来,接连遭了地震、台风、大火、饥懂等几次灾难,京城已格外荒凉了。照那时留下来的记载,还有把佛像、供具打碎,将带有朱漆和飞金的木头堆在路边当柴卖的。 [点击阅读]
花儿无价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一过晚上八点,商业街上营业时间最长的中华荞麦店也打烊了,小城顿时漆黑一片,复归寂静。夏季里,商家的经营对象是从东京、大阪等地回来省亲的人们,因此,常常会有许多店铺营业到很晚。可是,自秋风初起,东北小城的夜幕就开始早早降临了。晚上十点,城边的卡拉OK快餐店也关了门。几个手握麦克风、狂唱到最后的男女客人走出来,各个怕冷似地缩着身子,一面商量着接下来去何处,一面钻进停在路边的汽车。 [点击阅读]
苦行记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0
摘要:译序《苦行记》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一部半自传体著作,作者以夸张的手法记录了他1861—一1865年间在美国西部地区的冒险生活。书中的情节大多是作者自己当年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我们可以在他的自传里发现那一系列真实的素材,也可以在他的其他作品中看到这些情节的艺术再现及作者审美趣旨的发展。《苦行记》也是十九世纪淘金热时期美国西部奇迹般繁荣的写照。 [点击阅读]
英国病人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内容简介1996年囊获9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英国病人》,早已蜚声影坛,成为世界经典名片,而它正是改编于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尔的同名小说...一部《英国病人》让他一举摘得了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1992)。翁达杰的作品,国内鲜有译介(当年无论是电影《英国病人》还是图书《英国病人》,都没能引发一场翁达杰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点击阅读]
苹果树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那苹果树、那歌声和那金子。”墨雷译《攸里披底斯的〈希波勒特斯〉》在他们的银婚日,艾舍斯特和妻子坐着汽车,行驶在荒原的外边,要到托尔基去过夜,圆满地结束这个节日,因为那里是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这是斯苔拉·艾舍斯特的主意,在她的性格里是有点儿多情色彩的。 [点击阅读]
茶花女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0
摘要: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矿泉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和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 [点击阅读]
草叶集
作者:佚名
章节:364 人气:0
摘要:作者:瓦尔特·惠特曼来吧,我的灵魂说,让我们为我的肉体写下这样的诗,(因为我们是一体,)以便我,要是死后无形地回来,或者离此很远很远,在别的天地里,在那里向某些同伙们再继续歌唱时,(合着大地的土壤,树木,天风,和激荡的海水,)我可以永远欣慰地唱下去,永远永远地承认这些是我的诗因为我首先在此时此地,代表肉体和灵魂,给它们签下我的名字。 [点击阅读]
荒原狼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本书内容是一个我们称之为“荒原粮”的人留下的自述。他之所以有此雅号是因为他多次自称“荒原狼”。他的文稿是否需要加序,我们可以姑且不论;不过,我觉得需要在荒原狼的自述前稍加几笔,记下我对他的回忆。他的事儿我知道得很少;他过去的经历和出身我一概不知。可是,他的性格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不管怎么说,我对他十分同情。荒原狼年近五十。 [点击阅读]
荒原追踪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由于形势所迫,我同温内图分手了,他得去追捕杀人犯桑特。那时我并没料到,我得过几个月才能再见到我这位红种人朋友和结拜兄弟。因为事件以后的进展同我当时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塞姆-霍金斯、迪克-斯通、威尔-帕克和我,一路真正的急行军后骑马到了南阿姆斯河流入雷德河的入口处,温内图曾把这条河称为纳基托什的鲍克索河。我们希望在这里碰上温内阁的一个阿帕奇人。遗憾的是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点击阅读]
荒岛夺命案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0
摘要:一部优秀的通俗小说不仅应明白晓畅,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群众生活,而且应该成为社会文化的窗口,使读者可以从中管窥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等方方面面的情况。美国小说家内尔森-德米勒于一九九七年写出的《荒岛夺命案》正是这样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作者以其超凡的叙事才能,将金钱、法律、谋杀、爱情、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等融为一炉,演释出一部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而又发人深思的侦探小说。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