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我不是教你诈 - 当两人宝剑接触的刹那,当的一声,持名剑的人倒下了,鲜血泪泊地由胸口淌出……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推翻古老的神话
  十几年前刚到美国的时候,一位中国教授邀宴,并请了四对洋人夫妇作陪。
  教授夫人好手艺,佳肴一道道端上来,宾客们赞不绝口。
  "别吃大多!"教授笑道:"好菜还在后面。"
  说着端进一盘卤味,咸淡适中、肥瘦合度,更有说不出的一股香味,果然让洋人吃得人仰马翻。
  "太好了!太好了!"在座的男士纷纷怂恿自己的老婆,学学这道中国菜。只是教授摇头一笑:
  "想当年,大概三十年前吧!我妈带着一家逃难,跑了几十里路,钻进一大片芦苇,子弹在头顶上哗哗地飞,我们跳上一条小船,总算捡回几条命。到了安全地带上岸,看见我奶奶什么都没带,只随身抱了一个小瓦罐,你们猜是什么?"
  有人猜黄金,有人猜珠宝。
  "不对!"教授一挥手:"是一罐卤汁。"他故作神秘,小声他说:"我们家传了好几代的卤肉汤!后来传给了我,我又带来美国,刚才各位吃的这卤味,就是用那卤汤烧的。这汤汁愈陈愈香,每次只能往里加新材料,旧汤绝不能倒。所以算来总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在座的人全愣了,有人把夹了肉的筷子停在半空中。隔一下,又哄堂笑了起来:"教授真幽默!"
  直到如今,当天的场面都在我脑海浮现。我常想:那天教授到底是说真的呢?还是如大家所想,只是编故事,开玩笑?
  老教授的神话
  有一天跟儿子谈到这件事。
  "其实美国人也常'卖老!'连番茄肉酱,罐头都可能印上'1896年老字号(since1896)';我们附近修水管的公司,不也在宣传单上说他们已经在这个地区四十年了吗?",儿子说:"不过中国人说老,常表现玄、表示很老很老,老得让你摸不透。洋人说老,意思是告诉你'他已经成立这么久,经过了许多考验,而且跑不掉!"
  听他的话,还真有点道理。
  这使我想起念研究所时,一位教美术史的中国教授,说他见过著名的古代"澄心堂纸"。老教授瞪大了眼睛,好象在说神话:
  "澄心堂纸",真是白净啊!用手模过去,不滑不腻;吹口气上去,还会发出一哗哗的响声……"
  当时真是向往极了,心中勾画出一张美得不能再美,似乎不用写,不用画,就已经是艺术极品的纸。只是,后来真见到澄心堂纸,觉得也不过是张不算细的纸罢了。
  莫不是中国人爱把东西说得玄而又玄,以显示自己学问的高深。结果以化传讹,愈传愈玄?说实在话,哪一张薄而质地紧密的纸,吹上去不会哗哗想呢?
  墨不是刀
  过不久,读到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的文章,其中评论著名的李廷"墨",真是辛辣过瘾极了。
  李格非说:"人人都讲李迁墨一条值多少黄金、多么了不得,我却不义为然。譬如有人讲那墨的边缘质地又细,又坚硬,利得能削东西。但我要削东西可以用刀,何必用墨?
  "又有人说那墨如果掉在水里,隔几天捞起来,也不会腐烂溶化。但好好的墨,何必拿去泡水?
  "还有人说,一般墨不超过二十年就坏了,李廷墨可以存上百年。我则认为这根本不算什么,用墨不过两三年,何必用百年?
  "那人又说他的墨特别黑,我则笑道?天下本来就没有白色的墨。何况当我把他的墨和普通墨混在一起,请他分辨时,他也分不出来。"(《墨癣说》语译)
  李格非这几句话真是实在,一巴掌把腐儒术士们的歪理全打翻了。本来嘛!墨就是墨,那只是个写字的工具,何必卖得玄而又玄?
  不堪一击的名剑
  也听过画家自称用的颜料如何珍贵,或说他的笔法如何高妙,可以一笔画几尺,直得像用尺画的一般。
  乍听似乎他的画太高明了。只是深入想想,我们欣赏的是画,不是颜料!我们看的是刨意、是境界,而不是特技表演。画家要努力在意境上下工夫,何必标榜材料和技术呢?
  看过一部武侠小说,描写某侠客寻到一把数百年前的名剑,自认可以削断接触的刹那,当地一声,持名剑的人倒下了,鲜血沮沮由胸口淌出--
  名剑断了!他一心迷信古代的名剑,却没想到经过几百年,炼钢的技术更进步了。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我常想:当人们说"百年老方"的时候,往好处想,那是用了百年的方子;往坏处想,则是百年都没改进的东西。这百年来,科学有了多大的进步?世界有了多大的改变?我们凭什么信古人不信自己?
  当威权的时代过去,伟人的神话不再,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好好的验证祖先传下来的道理?
  对的!我们留下发扬光大!错的!即使千百年来都被认为对,即使是圣人说的,我们也把它抛弃!这才是独立思考,才是不因循,才是实事求是,中国人也才有前途!
  ------------------------------------------
  抬头看看,天多么大!
  低头看看,地多么实在!
  在心里画个地球,想象你站在上面,飘浮在无边的宇宙之中……
  迎向开阔的人生
  写完这本书的第二天,我带着六岁的女儿,去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
  还没到,就发现博物馆有特别的节目,门口高高挂了两道大布条,写着好大好大的英文字--"远征(Expedition)"。
  一进门,就有人走过来,送给我小女儿一个本子;
  "小妹妹!要不要参加远征?这小本子里介绍了我们的博物馆,从古到今,从美洲到非洲、亚洲都有。你只要把每个部门都看了,而且请每个部门的人为你在小本里曾盖个章,拿回我们这里,你就可以得到远征成功的奖赏--一本填色书。"
  于是,我们开始一关一关跑。我已经走得很快,小丫头还嫌慢,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地找"盖章的地方"。
  终于,在跑完四层楼,几十个展示厅之后,五个章盖满了,远征成功!她得到了填色书。
  然后,我们回家。
  坐在车子里,小丫头已经迫不及待地翻阅她的奖品,连我叫她回头看曼哈顿美丽的夜景,她都没反应,只是,我再想想,今天一下午,她对博物馆哪样东西有反应呢?包括我和妻在内,我们都好象不曾细细看过任何一样展品,心里只想着一件事--快找到盖章的地方。
  我相信博物馆安排这样的节目,一定有他们的美意。可是,他们的美意会不会产生了反效果?过去每次带女儿到那儿,我们慢慢逛、慢慢看,可以在中美洲一个陶制的玩具前面,读博物馆的说明,知道那轮子或许传自中国。也可以在亚洲人馆,细细看中国人的族谱,一面教小丫头认中文,一边分析给她听。
  可是,今天,我们除了腰酸腿痛,和得到那本填色本,真是连博物馆的橱窗都不曾好好看过。
  为什么?因为我们失去求知的欲望,只想到"现实"的目标。
  使我想起有一次返台,朋友开车带我去阿里山,匆匆忙忙地,在高速公路上一路超车。冲上山顶,住进旅馆,第二天天不亮就动身,跑到观日出的地方。偏偏当天下雨,又有雾,非但没见到日出,连远山都看不清。于是,"他又带我冲回台北。
  "上阿里山,就是为着日出。"他说:"没见到,真扫兴!"
  我真不了解,他心里为什么只有那一个目标。其实一路的风景,甚至山上凉凉的空气,和路边的小草、山头的早樱,不都很美吗?
  这也使我想起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批评传统文化的一段话。他说中国人常讲"娶妻生子","养儿防老"、"行善福报"、"升官发财",似乎娶妻就为生子,行善就为福报,升官就为发财。
  我则要继续探讨他说:"升官发财"前面是什么?是"读书"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两句话,我们从小就说,父母师长也总拿"它"来训诲我们、安慰我们。告诉我们:"好好读,拼命念,今天少睡、少玩,少想,牺牲一点没关系!只要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就随你玩、随你想、随你睡了!"
  我们似乎从来不曾怀疑这句话。但是今天,我要说:
  这句话害了中国!中国文化之所以缺乏生机勃发的力量,就是因为年轻人最具创意的那十年,都被元人间的寒窗埋藏了。当你终于"一举成名"。你可能背熟了圣人诗书,也可能下笔万言,你所有的技巧都成熟了,却永远失去那段青春的创意。

  我常盯着我十六岁画的"少女像",心想:"太好了、大感人了!我今天技巧虽然好,却再也画不出来。因为,我失去了那份激|情。"
  谁能说年轻人的创作青涩,不足取?青涩有青涩的价值!有青涩的美呀!
  记得有一天,我去看红木家具展,试着坐坐大师椅,觉得好舒服,因为那椅子虽然硬,却正适合我这患"坐骨神经痛"的人。
  我买了两把回家,常坐在上面看书。可是,有儿子跟我聊天,我叫他坐,他宁愿坐在地毯上,也不坐太师椅。
  "那是老人家的东西,大硬、太难受!"他说。
  我突然一惊。想到旧时代的厅堂里,全用这种老人家的东西,难道那时的年轻人跟现在不同?小小年岁就爱坐太师椅?还是因为整个中国旧社会,都以中老年人为主角,一方面忽视了年轻人,一方面强迫下一代,接受"中老年的文化",用中老年人的价值观,看这个世界。
  我们的文化真是太老大了。即使到今天,这个天涯咫尺、资讯爆炸的时代,仍然摔不掉古老的包袱。
  明明可以电脑自动驾驶的,我们要用手操作,甚至跟电脑冲突。明明可以一板一眼;依法执行的,我们要讲人情。明明眼前有无数条路,可以让我们走,我们偏偏告诉自己:"只有一条路,考不上,一生就完了!"
  我们把科举的遗毒带到今天!
  更可怕的,是我们把读书作官、升官发财这"思想的单行道",也带到今天的社会。
  人们常说社会病了!病在哪里?
  我要说:"病在文化!"
  当我们让每个人从孩提时代,心里就只有一条单行道可走。他们长大之后,怎能不功利?怎能听得进新观念?又怎能敞开心胸接纳不同的人种与文化,成为一个"世界人"?
  多年来,我很不自量力地,出了一系列书。由《萤窗小语》,《点一盏心灯》、《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人生的真相》、《冷眼看人生》到这本《我不是教你诈》。我要很坦白他说,我实在是设计了一串东西,希望在无形,也就是在读者不知不觉中,把"另一种观念"带给大家。
  在这本书里,我很少下独断的结论,只提出一些建议,说出几种可能。我宁愿留下较多的空间,让读者自己思想。
  本来嘛!这是个"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的世界。稍做准备,你就可以到地球的另一边去。这也是个人人能自由思考的时代,它不再只有对与错,而有不对不错。我们不必尊重"威权",要尊重"真理,"。而所有真理,都应该在现实生活中获得验证。
  记得少年时,有一次去爬山。夜里,住在山头。大家躺着,看天上的星星。
  没了空气污染和灯火的干扰,星星好亮、好干净,好象从四面拥来,把我围在其中。有人感叹地说:"多宽广的天地啊!好象拥有了整个宇宙,上面是无边的天空,下面是一整个地球。"
  三十年来,我常想起那一夜,好怀念那种感觉。可是,有一天、我改了。走在街上,我会抬起头,看看天,那虽然可能是高楼夹起的小小一块。但我知道,在楼后面有更大更大的天。然后,我踏踏脚下的地,好实在!那是什么?那不仅是路,更是地球!一整个圆圆的地球,都在我的脚下。
  我常对年轻朋友说:
  为什么一条路不通,你就觉得走投无路?
  抬头看看,天多么大!低头看看,地多么实在!在心里画个地球,想象你正站在上面,飘浮在无边的宇宙之中。
  你会觉得每个人都好亲近,大家都是这地球上的入。你会觉得这世界好大,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到各处去。
  愿每个人都能脱离心灵的囚笼。
  愿每个人都能走出心中的单行道。
  愿每位年轻朋友,年轻时就发光、发热!
  愿大家都能迎向开阔的人生!
  书呆子的反思
  当我念大学的时候,常到附近的一个摊子买水果。去多了,处熟了,也就跟老板成为朋友。听我喉咙沙哑,他问我为什么不喝点椰子汁。
  我说好啊!可是没买过,不知怎么挑,他笑道:"我帮你挑,摆得愈久的椰子,愈甜,也愈好!"

  从那以后,我常去买椰子、还带朋友去,主动告诉朋友,摆得愈久的椰子愈好。
  有一次,我跟女朋友一起去买了个椰子,特别请老板帮忙挑。可是拿回家,才把椰子靠柄的地方削掉,就觉得软软的不对劲,等插进吸管尝一口,差点呕了出来。
  那椰子壳里的果肉,已经烂在椰子汁中,散发出一股酸臭的味道。
  我突然发现自己上当了。长久以来,我把那人当朋友,他却只想把快坏掉的东西卖给我这个笨蛋。
  我后来常想,当我介绍同学去向他买"烂椰子"的时候,他的笑容后面,是怎么想?他八成在笑我们都是一群书呆子。
  进入社会的第二年,我出版了《萤窗小》,没想到非常畅销,又一连写了六本。奇怪的是,几年下来,物价不断上涨,我印书的成本不但没涨,还下降了。
  有一天,我对装订厂老板抱怨:"我发现你以前要的价钱不合理,害我多花了不少钱。"
  他居然若无其事地一笑:
  "那当然了!以前你是新手,现在是老手了嘛!从新手到老手,总是要缴学费的啊!"
  最近,有个学生对我说,她简直要发疯了。因为她打工的店里,常有顾客请她推荐最好产品。
  "我起初实实在在,把我所知道的告诉顾客,可是有一天被老板听到了,居然把我叫进去骂一顿,说'什么叫最好的?你去仓库看看!积压最多的,就是最好的!'"说到这儿,学生哭了:"我觉得好有罪恶感,我怎么能这样骗人呢"
  她离开之后,我想了许久想到自己第一次发觉被出卖时的愤慨,也想到从小至大上过的许多当,相信如果现在把我再放回年轻时代,我一定能看到许多"以前看不到的东西",我也一定能少吃些亏。
  当然,回想以前初入社会时的处事方法,也发觉有许多不对的,那时候的我,不懂工作伦理,常常率性从事。每次想到这些,都令我惭愧。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古人这句话说得真好,问题是等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我们的生命恐怕已剩下不到一半了。为什么在学校里有那么多老师教我们作学问,却少有人指导我们处世的学问?就算有些治世格言,也常是"等片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暖暖内含光"、"守愚圣所藏",或"雄辩是银,沉默是金"之类。
  那真是最对的吗?就算对,对的道理在哪里?
  为什么没人教我们"工作伦理"、"人际关系"、"说话技巧"、"行为语言"?为什么让我们这些读破万卷书的,进入社会之后,处处碰钉子?而且真正做到"被人卖了,不在帮他数钞票"?
  近几年,常有朋友找我聊天,征询我的意见。令我不解的是,当他们把身处的情况说出来时,已经一清二楚,可以见到横在眼前的陷饼,他们竟然毫无感觉,直到我"点破",才大吃一惊。
  是因为我聪明吗?不!是因为我上过许多当,久病成良医,终于对人生与人世,有些了解。
  人生真像一局棋,一局只能下一盘的棋。可惜多数人,可能一直下到结束,还摸不清自己在下什么棋,局棋又该怎么下。
  为此,我写了这本《我不是教你诈》。它只是我系列"处世学"作品的一部分,因为那学问太大了,故事也太多了。为了不过度刺激学生读者,这本书中的题材,还是经过了调配,有尖锐也有柔和。我尽量为每个人生处境,提出解决方法。希望读者们看完书,就能用。
  在《冷眼看人生》的一开头,我曾印著"这是一本专为成年读者写的书。未满十八岁的读者,请在成年人的辅导下阅读。"但是经过再三斟酌,我认为这本书不必这么印。虽然它是为社会人写的,我却建议高中学生也不妨一读。因为它在学问之外,或许能提供些处世的智慧,使你更圆融、更成熟,并在见到人生的各种怪现象时,更能冷静地面对。我要再一次强调:
  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看清世事;是教你更技巧地坚守原则;是教你保护自己,且在风雨狂澜中,作个中流砥柱。
  对于这本书的推出,我既兴奋且惶恐,这是大胆的试探,敬待读者的指正!
或许您还会喜欢:
邪恶催眠师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01深秋时分,龙州街头已经有了三分寒意。不过这点寒意并不能阻止都市男女们上街消遣的兴致,尤其是在周末的傍晚。文汇路是老城区的商业中心。和新区的商业中心相比,这里的大楼多半矮旧,不够摩登气派。但老区也有老区的特色,比如说城内很多老字号都在此处聚集,这对本地市民的吸引力巨大。所以每到营业高峰段,文汇路上总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罗飞坐在路边的一个台阶上,看似在无聊发呆,可他的眼神和思绪却没有一刻停歇。 [点击阅读]
镜·辟天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六合之间,什么能比伽蓝白塔更高?唯有苍天。六合之间,何处可以俯视白塔顶上的神殿?唯有云浮。云浮城位于最高的仞俐天,飞鸟难上,万籁俱寂。九天之上白云离合,长风浩荡着穿过林立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尖碑,发出风铃一样的美丽声响。从云荒大地上飞来的比翼鸟收敛了双翅,落到了高高的尖碑上,瞬间恢复了浮雕石像的原型。无数的尖碑矗立在云浮城里,一眼望去如寂寞的森林。每一座尖碑底下,都静默地沉睡着一个翼族。 [点击阅读]
随遇而安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能确信究竟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这么平淡的一本书。我既没有到该写自传的岁数,更没有可以写自传的资本,只是因为今年正好无可避免地迈入不惑之年的门槛,似乎要做一些稍微特别点儿的事情才比较像样,这才有了这本书—这有点儿像我们的国家“逢五逢十”搞大庆的意思。之前出版过两本杂文集,都是我在新闻节目里写的时评,属于本职工作的副产品。 [点击阅读]
非君不嫁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缘普宁寺——来来去去的人群穿梭,香火袅袅升空,锣钹喧嚣,交织出一幕喜庆味儿。由于今儿个适逢庙会,舞龙舞狮好不热闹,再加上小贩林立,将平日便已是香火鼎盛的普宁寺挤得更是水泄不通。就在某个引不起旁人注目的小角落——“几位大爷、夫人请留步。”正欲跨出的步伐收了住,落在最后头的少妇迟疑地循声望去。 [点击阅读]
黑暗精灵三部曲之二:流亡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怪物在幽暗地域的通道中笨重地行进,它的八只脚在岩石上摩擦,发出刺耳的噪音,在寂静中四处回荡。怪物并没被自己制造的噪音吓得慌张乱窜,四处寻找掩护以躲避其他掠食者的袭击。尽管幽暗地域危机四伏,它显然自信满满,完全未把任何敌人放在眼里。它呼吸的气息是致命的毒气,利爪能凿穿坚硬的石头,嘴里森然环列着好几排矛状尖牙,可以轻易撕裂最厚的毛皮。而最骇人之处在于它的视线,一眼就能将猎物化为石像。 [点击阅读]
24重人格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0
摘要:中文版序言受出版社编辑的委托,我花了几个晚上阅读了全书(台湾译本),深感一个心理学家(CameronWest博士,本书的作者和主角)能用非常优美的文字和细致入微的描述为读者展现他的心路历程,揭示普通人或许不可思议或难以理解的一个多变、离奇、但又确实存在的“世界”——多重人格现象——之难能可贵。 [点击阅读]
一人食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第1章自序许多人都会问我,为什么会想到拍摄《一人食》?如果你还有一份工作,即便在一个人生活的第七年,也还是会有同事跟你一起吃饭,但是辞职后赋闲在家时,就真的要面对完全一个人吃饭的生活了。这是孤独的开始。起初,我天天都宅在家里,以烤土司和便利店里的便当为食。时间一长,我觉得以后不能再这样了。于是打算一个人去餐厅吃,但是感觉怪怪的。想自己做饭,却又无从下手,只好上网求助。 [点击阅读]
不抱怨的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美国史上最著名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o鲍温,发起了一项"不抱怨"运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参与了这项运动,学习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 [点击阅读]
不碎之灵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诸色众相,所存者灵。在他的脑海之中,这句平淡的话语竟然逐渐地演化成一道永久回荡着的箴言,守护起他新近所感知到的一切。更为重要的是,这句箴言已经使他经历了一次对世间真谛的顿悟,并成为钥匙,为他开启一扇通向宇宙知识之海的大门。并且,这顿悟也将他带来了这里。当努波顿缓缓地在赞加沼泽内那片由巨形蘑菇所构成的丛林中穿行时,这句话令他倍感舒适与安宁。 [点击阅读]
专业主义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0
摘要:****************专家的定义***************专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伦理观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我想把他们称之为专家。前言--预言将自我实现我想做出这样的预言:“专家阶层的势力迟早会增强,并动摇日本的产业界”。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