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 - 第二十三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1
  “你听说他们在石场森林干什么了吗?”卡特赖特夫人一边把一袋袋食品装人购物筐一边问道。
  “石场森林?”埃尔斯佩思.麦凯回答说,“没有,我没听说在干什么。”她挑了一袋燕麦片.两个女人上午在新开张的超级市场买东西。
  “他们说那里的树很危险,一早来了几个林务官.是在有个陡坡、一棵歪脖子树的那一侧.是不是那儿有棵树要倒了。去年冬天倒有棵树叫雷劈死了,不过我觉得离那儿还远呢。反正他们在挖树根,在那下边.可借,他们把那里准要弄得乱七八糟。”
  “哦,不过,”埃尔斯佩思说.“我想他们肯定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八成有人请他们来的。”
  “他们还叫来了几个警察,不让人走近,确保不让人掺合,他们说什么先要找到那些有问题的树。”
  “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埃尔斯佩思.麦凯答道。
  她可能真的明白呢,倒不是有人告诉过她了,不过当时埃尔斯佩思根本不需要别人告诉。
  2
  阿里阿德理-奥列弗打开她刚刚从门缝接到的电报.她习惯于从电话中接电报.听到铃响赶紧找枝铅笔记录下来,同时坚持要别人送一份打印好的给她送来好核实一下.因此今天接到了一份“真实的电报”倒叫她吓了眺。
  请速带巴特勒夫人和米兰达到你家.时不我待.紧急请大夫做手术。
  她奔进厨房,朱迪思-巴特勒正在里面做甜酱。
  “朱迪思。”奥列弗夫人喊道,“快去收拾东西。我就回伦敦去,你也去,还有米兰达。”
  “谢谢你的好意,阿里阿德理,不过我在家还有好多事耍做.而且,你也没有必要今天匆匆就走,你说呢?”
  “不,我必须走.有人让我回去。”奥列弗夫人回答说。
  “谁让您回去一您的管家?”
  “不是,”奥列弗夫人说,“是别人,这个人的话我必须照办.去吧,快点。”
  “现在我还不想离开家。我不能。”
  “你必须去,”奥列弗夫人回答说,“车己经备好了。我让它停在大门口啦。我们马上就可以动身。”
  “我不想带上米兰达.我可以把她托谁照看一下.雷诺兹家也行,交给罗伊纳-德雷克也行。”
  “米兰达也要去。”奥列弗夫人马上打断了她的话,“别出难题了.朱迪思。情况很严峻.我不知道您怎么会想到把她交给雷诺兹家照看。他们家有两个孩子被杀了.对吗?”
  “对,对,还真是的.叫人觉得那家有问题。我是说他家有谁-噢,我说什么来着?”
  “我们说的太多了。”奥列弗夫人说,“不过。”她又说道。
  “要是还会有人被害的话,我看下一个最有可能的是安.雷诺兹。”
  “他们家到底怎么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地被人杀了呢?哦,阿里阿德理,太吓人啦!”

  “对。”奥列弗夫人说.“不过有时感到吓人很正常。我刚接到了电报,我就是按上面的指示行事的。”
  “是吗,我没听见来电报呀。”
  “不是从电话中接到的,是从门缝塞进来的。”
  她犹豫了片刻,然后把电报交给了朋友。
  “这是什么意思?做手术?”
  “扁桃腺炎.大概是的,”奥列弗夫人说,“米兰达上周不是嗓子疼得厉害吗?那是不是说更可能的是带她去伦敦看个喉科专家?”
  “你疯了吗,阿里阿德理?”
  “也许是急疯了,”奥列弗夫人答道.“去吧.米兰达会非常喜欢伦敦的.你不必操心,她什么手术也不需要做。在间谍小说中,这叫幌子,我们可以带她去看戏,看话剧或者芭蕾,她想看什么就去看什么.总的来说我觉得带她去看芭蕾舞演出最好。”
  “我吓坏了。”朱迪思说。
  阿里阿德理看见朋友在轻轻地颤抖着,奥列弗夫人心想.她比任何时候都更像水精,像是脱离了尘世。
  “去吧,”奥列弗夫人说,“我许诺过赫尔克里-波洛先生,他一发话我就把你带去。喏,他发话了。”
  “这里到底怎么了?”朱迪思说,“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搬到这里来。”
  “我有时候也奇怪你怎么选择了这里。”奥列弗夫人答道,“不过也没有什么定规要住在什么地方。我有一个朋友搬到沼泽地带去了.我问他为什么要去那儿住。他说他一直想去.总想去。他一退休就真去了。我说我从未去过那儿,不过我猜肯定潮乎乎的.实际情况怎么样呢?他说他自己也从未去过,是什么样他根本不知道。可他就是一直想去.他头脑也清醒得很。”
  “他真去了吗?”
  ¨去了。”
  “去了之后他喜欢吗?”
  “啊.我还没有听到消息。”奥列弗夫人说,“不过人都挺怪的.对吗?有些事他们想做,有些事非做不可……”她走进花园叫道,“米兰达,我们上伦敦去。”
  米兰达慢慢地走过来。
  “去伦敦?”
  “阿里阿德理开车带我们去,”她母亲说.“我们去看戏去。奥列弗夫人觉得她可能买得到芭啻舞栗.你想看芭蕾吗?”
  “太好了,”米兰达回答说,她眼中闪着喜悦的光芒,“我得先去跟一个朋友告别。”
  “我们马上就走。”
  “哦,我要不了多久,可我得告诉一声,我许过诺言的。”
  她沿着花园跑下去,消失在门口。
  “米兰达的朋友是谁呢?”奥列弗夫人好奇地间。
  “我从来都不知道,”朱迪思说,“她从来不跟我提起.我有时觉得她只把她在树林中看见的鸟儿当朋友,或者松鼠什么的.可不见她有什么特别好的朋友。她从不带女孩子回来喝茶什么的,不像别的女孩子样.说起她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乔伊斯.雷诺兹。”她又闪烁其辞地说,“乔伊斯总告诉她关于大象、老虎之类的故事。”她提醒道:“啊,我该上楼打点行装了,既然你一定要我去的话。不过我真不想离开这里,好多事都没做完,像这酱-”

  “你们一定得去。”奥列弗夫人答道.她的语气斩钉截铁。
  朱迪思拎了几只箱子下褛来,米兰达上气不接下气地从旁门进来。
  “我们吃完饭再走吗?”她问。
  虽然她长得像小树精,可她仍然是个爱吃东西的健康的孩子。
  “我们在路上吃,”奥列弗夫人说,“我们在哈弗沙姆的黑孩子餐厅吃饭.去那儿比较合适.离这里只不过三刻钟的路,他们菜做得不错。快,米兰达,我们就走。”
  “我没时间告诉卡西我明天不能跟她一起去照相了.哦,我也许可以打个电话给她。”
  “那快去快回。”她妈妈说。
  米兰达跑进客厅,电话就在那里。朱迪思和奥列弗夫人将箱子搬进了汽车。米兰达从客厅跑出来。
  “我告诉她了,”她上气不接下气地说,“现在可以啦。”
  “你简直疯了,阿里阿德理,”她们钻进汽车时朱迪思说,“真是疯了。这究宽是为什么呢?”
  “我们到时侯就知道了,我猜是的,”奥列弗夫人说,“不知道是我疯了还是他疯了。”
  “他?是谁?”
  “赫尔克里-波洛。”奥列弗夫人答道。
  3
  伦敦。赫尔克里-波洛和另外四个人坐在一间屋里.四人中有警督蒂莫西.拉格伦,跟往常遇见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一样,一脸的崇敬和仰慕;第二位是警监斯彭斯;第三位是郡警察局长艾尔弗雷德.里士满;第四位是检察官,尖尖的脸,一看就知道是搞法律这行的。他们全都看着波洛,神情各异,也可以说都面无表情。
  “波洛先生,您似乎很有把握。”
  “我的确很有把握,”赫尔克里-波洛回答说,“如果事情本身就是这样发生的,人们意识到很可能如此,这时只须找出反证来;若找不到反证,那么自己的信念就得到增强。”
  “动机似乎有点复杂,这是我的一家之言。”
  “不。”波洛说,“并不真的很复杂.只是太简单,简单得让人难以分辨。”
  检察官先生一脸讥讽之情。
  “很快我们就能得到一个明确的证据,”警督拉格伦说,“当然-.要是在这一点上出了差错……”
  “泉水盯咚叮,猫咪没有掉进井?”赫尔克里-波洛说,“你是这个意思?”
  “唔,你必须承认那只是你的假设。”
  “己经有了明确的证据了。一个女孩失踪了,理由往往不很多,首先是她跟某个男人走了.第二点是她死了,其它的就太牵强,根本不可能。”

  “您没有什么值得我们特别重视的关键吧,波洛先生?”
  “有。我和-个著名的房地产经纪人事务所取得了联系。他们中有我的朋友,专门从事西印度群岛、爱琴海地区、亚得里亚海、地中海沿岸及其他地区的地产业务。他们的客户一殷都是巨富。这里有一笔近期的交易,兴许你们会感兴趣的。”
  他递过来一张折迭起来的纸。
  “您觉得这跟本案有关?”
  “我敢肯定。”
  “我觉得买卖岛屿应该是该国明令禁止的吧?”
  “钱能通神。”
  “别的您都不想提及吗?”
  “也许在二十四小时之内我能让你们多少弄清事实。”
  “什么?”
  “有个证人。她亲眼目睹的。”
  “您是说-”
  “她亲眼目睹了一桩谋杀案。”
  检察官先生打量着波洛,满脸狐疑。
  “证人现在在哪儿?”
  “我希望,我相信.她在来伦敦的路上。”
  “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
  “真的.我尽了努力采取保护措施,可我必须承认,我还是很担心.对,我仍旧富怕出岔子,尽管我采取了保护措施.因为,你们都知道,我们正-怎么形容才好呢?-我们的对手放荡形骸,反应速度相当之快,贪婪之心己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也许-我不能肯定.但觉得有可能-可不可以说他简直有些发疯了?并非生来如此,而是后天慢慢养成的恶习。邪恶的种子一旦播下,就生根发芽,茁壮地成长起来。此刻兴许己经完全控制了他,使他对生活待一种非人的态度,泯灭了人性。”
  “我们还得听取别的意见,”检察官说,“不能草率从事。当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嘿-伪造文件方面.要是的确如此.我们就不得不重新考虑。”
  赫尔克里-波洛站起来。
  “我要走了,我已经把我所知道的,我所担心的以及我所预想到的事情都告诉你们了,我还会跟你们保持联系的。”
  他跟众人一一握手,然后走出门去。
  “这人有点像个江湖骗子,”检察官说,“他一点都没触及要害.你们觉得呢?他自以为了不得.不过,他年纪不小了.我不知道该不该信赖这个年纪的老朽。”
  “我觉得可以信赖他。”警察局长说,“至少,他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斯彭斯,我俩是多年的老交倩,你又是他的朋友,你觉得他头脑是不是有点问题?”
  “不,我觉得没问题,”警监斯彭斯答道,“你觉得呢,拉格伦?”
  “我是最近才认识他的,先生.一开始我觉得他的-嗯,他说的话,他的想法有点荒诞不经.但总的来说我被他说服了,我认为事实最终会证明他是对的。”
或许您还会喜欢:
老妇还乡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3
摘要:正文第一幕火车站一阵报时钟声后,幕徐徐升起。接着就看到“居仑”两字。显然,这是北京处隐约可见的小城的名称,一片破烂、败落的景象。车站大楼同样破败不堪,墙上标出有的州通车,有的州不通;还贴着一张破烂不堪的列车时刻表,车站还包括一间发黑的信号室,一扇门上写着:禁止入内。在北京中间是一条通往车站的马路,样子可怜得很,它也只是用笔勾勒出来。 [点击阅读]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我相信我自己。我相信自己所售的商品。我相信我所在的公司。我相信我的同事和助手。我相信美国的商业方式。我相信生产者、创造者、制造者、销售者以及世界上所有正在努力工作的人们。我相信真理就是价值。我相信愉快的心情,也相信健康。我相信成功的关键并不是赚钱,而是创造价值。我相信阳光、空气、菠菜、苹果酱、酸-乳-、婴儿、羽绸和雪纺绸。请始终记住,人类语言里最伟大的词汇就是“自信”。 [点击阅读]
舞舞舞
作者:佚名
章节:117 人气:2
摘要:林少华一在日本当代作家中,村上春树的确是个不同凡响的存在,一颗文学奇星。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他的作品便风行东流列岛。出版社为他出了专集,杂志出了专号,书店设了专柜,每出一本书,销量少则10万,多则上百万册。其中1987年的《挪威的森林》上下册销出700余万册(1996年统计)。日本人口为我国的十分之一,就是说此书几乎每15人便拥有一册。以纯文学类小说而言,这绝对不是普通数字。 [点击阅读]
苦行记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译序《苦行记》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一部半自传体著作,作者以夸张的手法记录了他1861—一1865年间在美国西部地区的冒险生活。书中的情节大多是作者自己当年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我们可以在他的自传里发现那一系列真实的素材,也可以在他的其他作品中看到这些情节的艺术再现及作者审美趣旨的发展。《苦行记》也是十九世纪淘金热时期美国西部奇迹般繁荣的写照。 [点击阅读]
荆棘鸟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考琳·麦卡洛,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惠灵顿。她曾从事过多种工作——旅游业、图书馆、教书;后来终于成了一名神经病理学家,曾就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她的第一部小说是《蒂姆》,而《荆棘鸟》则构思了四年,作了大量的调查工作,方始动笔。此书一发表,作者便一举成名。作者是位多才多艺的人,喜欢摄影、音乐、绘画、服装裁剪等。她现定居于美国。 [点击阅读]
葬礼之后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老蓝斯坎伯拖着蹒跚的脚步,一个房间接一个房间地,逐一拉起房里的百叶窗。他那粘湿的双眼,不时地望向窗外,挤出了满脸的皱纹。他们就快要从火葬场回来了。他老迈的脚步加快了些。窗子这么多。“思德比府邸”是一幢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哥德式大建筑。每个房间的窗帘都是豪华锦缎或天鹅绒,有些墙面上仍旧系挂着丝绸,尽管这些都已年久褪色。 [点击阅读]
褐衣男子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使整个巴黎为之疯狂的俄籍舞者纳蒂娜,正一再的向台下不断喝彩赞好的观众鞠躬谢幕。她那细窄的双眼,此时显得更加的细眯,猩红的唇线微微上翘。当布幔缓缓下落,逐渐遮盖住五彩缤纷的舞台装饰时,热情的法国观众仍不停地击掌赞赏。舞者终于在蓝色和橘色的布幔旋涡中离开了舞台。一位蓄须的绅士热情地拥抱着她,那是剧院的经理。“了不起,真了不起!”他叫喊着。“今晚的表演,你已超越了自己。”他一本正经地亲吻她的双颊。 [点击阅读]
解忧杂货店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导读这就是东野圭吾的本事东野圭吾小说普及性之所以这么高,几乎等于畅销书保证,一个不能不提的因素,即他的作品并非只有谜团,只是卖弄诡计;一个更重要的元素,即他过人的说故事能力,以及很有温度的文字书写;身为作家,强项一堆,难怪东野的创作总是多元又量产。 [点击阅读]
雪莱诗集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孤独者1在芸芸众生的人海里,你敢否与世隔绝,独善其身?任周围的人们闹腾,你却漠不关心;冷落,估计,像一朵花在荒凉的沙漠里,不愿向着微风吐馨?2即使一个巴利阿人在印度丛林中,孤单、瘦削、受尽同胞的厌恶,他的命运之杯虽苦,犹胜似一个不懂得爱的可怜虫:背着致命的负荷,贻害无穷,那永远摆脱不了的担负。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3嘲笑鸟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我低头俯视着自己的鞋子,一层细密的灰尘正缓缓地落在磨旧的皮革上。此时,我正站在原来放着我和妹妹波丽姆的床铺的地方,旁边不远是放饭桌的地方。烟囱已经塌了,烧得焦黑的碎砖头堆成了一堆,靠这个我还勉强能认得出原来房间的位置,不然的话,在这茫茫灰海中,我靠什么来辨认方向?十二区的一切几乎已荡然无存。一个月以前,凯匹特的火焰炸弹摧毁了“夹缝地带”贫苦矿工的房子、镇子里的商店,甚至司法大楼。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