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 - 第十二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富勒顿、哈里森和利德贝特律师事务所享有盛誉,那幢楼是典型的老式建筑。时光飞逝,如今事务所再也没有谁姓哈里森或者利德贝特啦。除了一位阿特金森先生,一位年轻的科尔先生之外,还有一位是杰里米.富勒顿先生.当年事务所的创办人之一。
  富勒顿先生是个干瘦的老人,面无表情,声音严肃而冷峻,目光出奇地敏锐.他的手放在一张信笺上,这信他刚刚读过。他低头又读了一遍,仔细地品味着其中的含义.然后他抬起头,打量着信上介绍的这个人。
  “赫尔克里-波洛先生?”他面前的这个人上了年纪,是个外国人,衣着十分潇洒,只是脚上的漆皮鞋不太相配.富勒顿先生心中瞎想.那鞋恐怕太紧了点吧,从他的眼角隐约地能看出他在忍痛-个好打扮的外国人。而大家都说他的好话让他来找我,像犯罪侦察处的亨利.拉格伦警督,连大伦敦警察厅总部退休的警监斯彭斯也替他担保。
  “斯彭斯警监,是吗?”富勒顿先生说。
  富勒顿认识斯彭斯。在任时工作干得漂亮,比他职位高的人都十分赏识他。他脑海中隐约还记得一些。有桩案子办得轰动一时.妇孺皆知;从表面上看似乎没什么了不得的,像是老套路,事实上不然。那还用说!他记起他的侄子罗伯特插手过那桩案了.是助理律师.凶手心理变态,似乎懒得为自己申辩.给人的感觉是只求受绞刑(当时按罪量刑应处以绞刑).哪像现在只判十五年监禁.或者若干年有期徒刑。完全不是一回事.杀人偿命——真可惜绞刑已经废除。
  富勒顿心中暗自思忖着.如今的暴徒们觉得杀个人没什么了不得.一旦把人杀死了,没人认得出你来。
  斯彭斯负责此案的调查,他话不多,顽强地坚持他们抓错了人.结果他们真的抓错了人,找到证据证明他们抓错人的是个外国人.是个比利时警方退休的一名警探。年纪肯定不小。现在很可能已经老糊涂啦.富勒顿心想,不过我还是谨慎为好.他想要得到的是一些信息.给他提供信息肯定错不了.因为他几乎没有对这件案子有用的任何信息。这是一桩儿童被害案。
  富勒顿先生也许觉得自己能把作案者猜个八九不离十.但他又没那么确信.因为至少有三个嫌疑人。三个游手好闲的年轻人中任何一个都有可能是凶手。他耳边回响起“心理不健全”、“精神病医生的报告”之类的话来.毫无疑问.案件会以这样的话告终。不过.在晚会上淹死一个孩子-还是比较奇特。虽然有过学生不听警告,乘搭陌生人的车,没有回到家中,反而在附近砾石堆中找到了尸体。两桩案子大不相同。砾石堆。是哪年的事哟?都过去好多年啦。
  思索了四分钟左右.富勒顿先生滑了清嗓子(听得出他得了哮喘病),开口说话。
  “赫尔克里-波洛先生,”他又喊了一句,“我能帮您什么忙?我想您是为乔伊斯.雷诺兹这位小姑娘的事来的吧?好歹毒的勾当。真是歹毒.我不知道能帮您什么忙.对此案我知之甚少。”
  “要是我没弄错的话,您是德雷克家的法律顾问吧?”
  “嗯,是的,是的。可怜的雨果.德雷克。人真不赖.从他们买下苹果林宅定居下来我就认识他们啦,过了好些年啦.叫人伤心的是,有一年他们门在海外度假时他患了骨髓灰质炎。他的心理健康并未受到什么损害。不过,他一向是个优秀的运动员,擅长多种运动项目,这种事发生在他身上真让人伤心。得知自己终生残疾了哪能不叫人伤心呢!”

  “您似乎还负责卢埃林-斯迈思夫人的法律事务吧?”
  “对,是他的姑母。她身体垮了之后搬到这里来的,好住得离侄儿侄媳更近一些。买下了中看不中用的石矿宅。花了大价钱,值不了那么多-不过她不缺钱。阔得很。她本来可以找到一所更漂亮的房子的,但是吸引她叫她着迷的是采石场。她请来了个园艺家,我相信那人有两下子。英俊潇洒,留着长发.却还真有能耐。他在石场花园里埋头苦干,最终赢得了荣誉,《家居与园林》杂志等还介绍了他。对,卢埃林-斯迈思夫人善于用人。不仅仅因为小伙子英俊就栽培他.有些老太太老糊涂了,常常这么做。但这个小伙子在他那一行中却是数一数二的.我有点扯远啦,卢埃林一斯迈思夫人死了快两年啦。”
  “死得十分突然。”
  富勒顿瞪了波洛一眼。
  “噢,不,我不觉得。她心脏不好.大夫们尽量劝她不要多活动.可她不受人支配。她也从不为自己的健康状况担忧。”咳了几声嗽他接着说,“我们好像没有在谈您来时说的事。”
  “也未见得。”波洛回答道,“要是您不反对的话,我想就另一件事问几个问题.您能不能告诉我一些关于您的一个叫莱斯利.费里尔的职员的事。”
  富勒顿先生吃了一惊。“莱斯利.费里尔,”他说,“莱斯利.费里尔.让我想想.您看找还真差点忘了他叫什么。对,对,没错。让人用刀砍死啦,对吧?”
  “我说的就是他。”
  “啊,不能说我能告诉您很多情况,毕竟过了那么多年了。是在一天深夜在绿天鹅酒店附近让人砍死的。没抓住!凶手.我敢说警方不是没有嫌疑对象,只不过主要是未能取得证据而已。”
  “作案动机是出于感情纠葛?”波洛问道。
  “是的,我觉得一定是的,出于嫉妒.他和一位有夫之妇一直有来往。她丈夫开了家酒店,就是伍德利新村的绿天鹅酒店.很不起眼。后来小莱斯利跟别的女人勾搭上了-据说还不止一个女人.他挺能博得姑娘们的好感,闯过一次祸。”
  “作为您的雇员,您对他满意吗?”
  “总的来说不太满意。他有他的优点,对待客户很有礼貌,签约见习期间也很好学.要是他能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注意一下自己的行为,而不到处拈花惹草的话情况就会好多啦.用我这种老眼光看,那些女孩子都配不上他。有天晚上在绿天鹅酒店发生了争执,莱斯利.费里尔在回家的途中被杀。”
  “您觉得应该是某个女孩子,还是绿天鹅酒店的女东家该负责任呢?”
  “事实上,这桩案子谁也弄不清.我觉得警方的观点是说出于嫉妒-但是-”他耸了耸肩。
  “可您有些怀疑?”
  “啊,怀疑过。”富勒顿先生回答道。
  “我觉得您似乎认为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嗯,我宁愿相信证据.警方也宁愿有更多的证据。我记得检察宫认为不成立。”

  “有可能大相径庭?”
  “对,可以列出几种理由。小费里尔性格不太稳定,出身不错,慈爱的母亲-是个寡妇。父亲不太尽人意,让妻子吃尽了苦头。我们的小伙子有点像父亲.有一两回他跟一帮可疑的人混在一起.我假定他无罪,他还年轻,但我警告他别跟坏人纠缠在一起,别与一些不法行为联系太紧密。坦率地说,要不是为了他母亲,我不会留他干下去。他年轻,也有能力.于是我警告了他一两次,以为可以奏效。但是如今风气太坏了,十年来一直有增无减。”
  “您认为可能有人把他拉下水了,是吗?”
  “很有可能.跟这种人一旦纠缠上了,就有危险.一旦想泄密.背上让人捅几刀早己屡见不鲜啦。”
  “没有目击者?”
  “没有。谁也没看见。怎么可能看见呢?干这种事,人家早已安排妥贴.让人证明作案时不在现场,诸如此类的。”
  “说不定还是有目击者。一般人想不到她会在现场,比如说一个孩子。”,“在深夜?在绿天鹅酒店附近?几乎不可能,波洛先生。”
  “兴许,”波洛坚持着自己的观点,“那孩子也许还记得.孩子从朋友家回来,说不定离自己家不远啦.她可能是抄小道从篱笆后面看见什么啦。”
  “波洛先生,您的想象力太丰富啦.您所说的我简直觉得不可思议。”
  “我不觉得,”波洛答道,“有些事情还真是让孩子们瞧见了。人们常常没料到他们会在场。”
  “但他们肯定会一回到家就讲起自己的所见所闻吧?”
  “也许不会,”波洛说,“也许他们弄不清是怎么回事.要是见到的事很恐怖的话尤其如此。孩子们回到家里一般不会讲起看见了一起车祸或者某种暴力事件。他们守口如瓶,从不对人讲起,却不断地回味着。有时他们感到十分开心;因为自己知道某个秘密.一个藏在心底的秘密。”
  “他们总该对自己的母亲讲吧?”富勒顿先生说。
  “我不清楚,”波洛答道,“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有很多事情孩子们都不愿对母亲讲。”
  “您能否告诉我,您对莱斯利.费里尔一案为什么如此感兴趣?这个年轻人丧生刀下实在可借,但是如今这类事情早已屡见不鲜啦。”
  “我对他一无所知.我之所以想要了解他,是因为他死于非命,并且时间不太久.说不定其中有重要线索。”
  “波洛先生,”富勒顿先生语气有点尖刻,“我实在有些弄不懂您为什么要来找我,也不知道您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您总不能怀疑乔伊斯.雷诺兹之死与这位有能力却犯过不少小错的年轻人几年前的死有什么联系吧?”
  “人可以怀疑一切,”波洛反驳道,“从而了解得更多。”
  “很抱歉,破案就是得找证据。”
  “您大概听说过,好几个证人都听见死者乔伊斯这姑娘说过她亲眼目睹过一桩谋杀案。”
  “像这种地方,”富勒顿先生说,“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就传遍了。而且,传的过程中免不了添油加醋,根本不值得去相信它。”
  “您说的也有道理。”波洛说,“我调查过,乔伊斯才十三岁。九岁的孩子有可能会记得自己所目击的事一有人开车撞人后溜走啦,在漆黑的夜里有人持刀搏斗啦,或者一位女教师被人掐死啦,等等-这些兴许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她对具体发生的是什么事又不甚清楚,于是她守口如瓶,脑海中不停地回味着.后来慢慢淡忘了.突然发生的某件事或许能唤醒她的记忆.您觉得这有可能吗?”

  “嘿.对,对.但是-但是我觉得还是有点牵强。”
  “我听说,这里还有一名外国姑娘失踪了。她是叫奥尔加还是索尼亚-姓什么我不知道。”
  “奥尔加.塞米诺娃.对,没错。”
  “恐怕.不太值得信赖吧?”
  “对。”
  “她是不是伺候您刚说过的卢埃林-斯迈思夫人?就是德雷克夫人的姑母-”
  “对.她请过几个女孩子伺候她-其中还有两个外国姑娘。我记得.一个刚来就跟她闹翻了;另一个心肠还好,可就是太笨。卢埃林-斯迈思夫人无法容忍蠢人.最后她请到了奥尔加,这最后一次冒险却很成功,那姑娘很合她的意.要是我没记错的话,她不太漂亮,”富勒顿先生说,“她个子不高.矮胖矮胖的,不苟言笑,邻居们不太喜欢她。”
  “但卢埃林-斯迈思夫人却喜欢她。”波洛提醒他说。
  “她一步都离不开她-这么依赖她,很不明智。”
  “嗯,的确如此。”
  “我敢肯定,”富勒顿先生说,“我告诉您的这些您早就听说过啦,这些早都传遍啦。”
  “我听说卢埃林-斯迈思夫人给女孩子留了一大笔钱。”
  “简直令人震惊,”富勒顿先生说,“卢埃林一斯迈思夫人的遗嘱许多年里都基本未变,只是增添了一些慈善机构的名称,或者有些财产继承者死了,于是划掉他们的名字,我似乎又在跟您说起一些您已经打听到了的事,不知您还感兴趣不.她主要的财产一般都指定由她的侄子雨果.德雷克夫妇继承。德雷克夫人也是他的表妹,就是说,她是卢埃林一斯迈思夫人的外甥女.他们二人中谁先过世财产就由活着的一方继承.遗嘱上给慈善机构以及几个老仆人也留了不少东西。但她最后一次对遗嘱进行更改是在她死之前三周,不是由我们事务所起草的文件,是她手写的一个补充条款.其中提到了一两家慈善机构-没有以前那么多-老仆人们什么也得不到.全部财产几乎都由奥尔加.塞米诺娃一人继承,说是为了感谢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简直太令人震惊了,根本不像卢埃林一斯迈思夫人以前的所作所为。”
  “后来呢?”波洛问。
  “您大概也听说过啦.根据专家鉴定,这个附加条款纯属伪造,只是有一点像卢埃林-斯迈思夫人的字体,如此而已.斯迈思夫人不喜欢用打字机,常常叫奥尔加替她写私人信件,尽量模仿她本人的字体,有时还让她签上自己的名字。奥尔加这样做过许多次.据说卢埃林-斯迈思夫人去世后.奥尔加变本加厉,甚至觉得自己模仿老夫人的字体简直可以乱真啦.但是瞒不过专家的眼睛。无论如何也办不到。”
  “你们当时还准备采取更多的行动来辨别这个文件的真伪吧?”
  “没错。然而在此期间那姑娘不耐烦了,正如您刚才所说的,她-失踪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银湖宝藏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六月天,中午时分,“小鲨鱼”号——最大的客货两用轮船中的一艘,正以它那强有力的桨轮拍打着江上的潮水。它清早就离开了小石城,现在即将抵达路易士堡。从外表看,这艘轮船同在德国河流中常见到的轮船很不相同。下部结构,仿佛是一艘大而低矮的艇。由于北美江河上有许多浅滩,这种结构可以避免一些事故。小艇上面,仿佛是一幢三层的楼房。甲板底下,安装着锅炉和汽轮机,堆放着煤和货物。 [点击阅读]
镜中恶魔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我们的心仍旧战栗1987年我到德国后曾在柏林生活了三年。当时柏林还是一座有一堵“移动的”墙的城市。有些日子这堵墙就立在街的尽头,而在另一些日子它又不在那里了。我深信:那墙由生活在不毛之地的动物驮在背上游走。兔子和乌鸦,这些被射杀的动物就像枪管一样令我感到恐惧。墙消失了,被射杀的动物逃到乡下去了。可能它们逃亡时心也怦怦地跳,就像此前许多遭追杀者那样。当时正值严冬,墙的后方一片荒凉犹如不毛之地。 [点击阅读]
阴谋与爱情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第一场乐师家里的一房间。米勒正从圈椅里站起来,把大提琴靠在一旁。米勒太太坐在桌旁喝咖啡,还穿着睡衣。米勒(很快地踱来踱去)事情就这么定了。情况正变得严重起来。我的女儿和男爵少爷已成为众人的话柄。我的家已遭人笑骂。宰相会得到风声的——一句话,我不准那位贵公子再进咱家的门。 [点击阅读]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p{text-indent:2em;}一“世间的事物,还有许多未被写下来的,这或出于无知,或出于健忘,要是写了下来,那确实是令人鼓舞的……”半个世纪以前,我出生于俄罗斯中部,在我父亲乡间的一个庄园里。我们没有自己的生与死的感觉。 [点击阅读]
随感集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白开元译1梦,我心灵的流萤,梦,我心灵的水晶,在沉闷漆黑的子夜,闪射着熠熠光泽。2火花奋翼,赢得瞬间的韵律,在飞翔中熄灭,它感到喜悦。3我的深爱如阳光普照,以灿烂的自由将你拥抱。4①亲爱的,我羁留旅途,光阴枉掷,樱花已凋零,喜的是遍野的映山红显现出你慰藉的笑容。--------①这首诗是赠给徐志摩的。1924年泰戈尔访毕,诗人徐志摩是他的翻译。 [点击阅读]
隐身人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0
摘要:冬天的最后一场大雪,使二月初的高原变得格外寒冷。一个陌生人,冒着刺骨的寒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从布兰勃赫斯特火车站走来。他浑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一顶软毡帽的帽檐几乎遮住了他整个脸,只露出光亮的鼻尖。套着厚手套的手,费力地提着一只黑色小皮箱。雪花飘落在他的胸前、肩头,黑色的小皮箱也盖上了白白的一层。这位冻得四肢僵直的旅客跌跌撞撞地走进“车马旅店”,随即把皮箱往地上一扔。“快生个火。 [点击阅读]
隔墙有眼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1六点钟过了。一小时前去专务董事办公室的会计科科长还没有回来。专务董事兼营业部主任有单独的办公室,和会计科分开。天空分外清澄。从窗外射进来的光线已很薄弱,暮色苍茫。室内灯光幽暗。十来个科员没精打采,桌上虽然摊开着贴本,却无所事事。五点钟下班时间一过,其他科只剩下两三个人影,唯有这会计科像座孤岛似地亮着灯,人人满脸倦容。 [点击阅读]
雪国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一】你好,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没有牵挂的人了,为了美的事业,他穷尽了一生的心血,直到七十三岁高龄,还每周三次伏案写作。但他身体不好,创作与《雪国》齐名的《古都》后,住进了医院内科,多年持续不断用安眠药,从写作《古都》之前,就到了滥用的地步。 [点击阅读]
雪地上的女尸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0
摘要:1“非常抱歉……”赫尔克里-波洛先生答道。他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打断得不鲁莽,很委婉且富有技巧性,确切他说是说服,而不是制造矛盾与不和的打断。“请不要马上拒绝,波洛先生。这件事事关重大,对你的合作我们将感激不尽。”“你大热情了。 [点击阅读]
雪莱诗集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0
摘要:孤独者1在芸芸众生的人海里,你敢否与世隔绝,独善其身?任周围的人们闹腾,你却漠不关心;冷落,估计,像一朵花在荒凉的沙漠里,不愿向着微风吐馨?2即使一个巴利阿人在印度丛林中,孤单、瘦削、受尽同胞的厌恶,他的命运之杯虽苦,犹胜似一个不懂得爱的可怜虫:背着致命的负荷,贻害无穷,那永远摆脱不了的担负。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