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万历十五年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中国历史上的十几个朝代当中,最不喜欢的就是明朝。因为个人觉得除了明以外,历朝历代总有点令人骄傲的事情发生:秦皇汉武自不提,此下魏晋有风骨,隋唐霸万世,五代大融合,两宋盛商贸,元朝出了个成吉思汗,这一路的中国经济与社会都走在一个正常的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轨道;而大清虽是帝国的终结,康乾百年盛世也尚有几分香艳风流。可明就让人觉得是个乏善可陈的朝代——极度低效的政府,刻板可笑的制度,空虚无物的精神,纵乐荒诞的社会,那本是可以改变世界的郑和下西洋事件也因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南辕北辙而变得愈加悲壮。有明一朝,封建制度最丑陋最腐朽最摇摇欲坠的一面都表露无疑,整个中华帝国就如同披了锦衣的朽木,真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正是因为如此,明是许多研究中国史的学者最喜欢关注的朝代。黄仁宇先生便是其中一位。黄先生本身也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本是国民党军官,二战后以不惑之年始治学,竟成为在东西方都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黄先生倡导著名的大历史观,即把几千年中国史看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血脉线(当然本身也是,只是能做到这样必须对整个中国历史有宏观性的驾驭能力),而每一个断面的观察都与这个血脉紧密相连,断面的特质由前期的状况引致,而其状况又决定后期的特质。在这一观点下,黄先生的著作常高瞻远瞩纵跃千年,却唯一地为明朝单独立书作传,且不止一本,包皮皮皮括他最著名的《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成书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是英文稿,题目是《1587 - A Year of Insignificance》。窃以为这一英文标题更加切中要害,因为就在这看起来毫无特别的一年,中国社会平静表面下的暗潮涌动决定了这个伟大帝国数百年后的惨烈没落,站远了回头看,这Insignificance就有了浓重的嘲讽和惋惜的意味。法语版的译名则更加直白:《1587 - Le Declin de La Dynastie des Ming》,大家应该可以看出是什么意思吧。书的中文版很早就看过,在英国时买到了英文版,读了小半部分,终因晦涩艰难还是回头把中文版重读了一遍。书当然是经典之作,黄先生也以致力于给普通国民树立民族历史性格而闻名,但我觉得这本书还是要那些对中国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注意不是“掌握”或“研究”)的朋友们才能看得比较透彻。因为这到底是本史学专著,其中涉及了大量历史背景知识,同时以黄先生的大历史观,若不能常常把书中描述放到中国历史的整体构架中去看,此书的精华就失了十之六七了。若是仰慕黄先生之名来看的朋友们,建议从《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地北天南叙古今》三本开始,会比较轻松愉悦,也能对大师的大历史观有一个更加直观的理解。

  题目看起来和年份有关,书的内容却是关于七个人的。万历皇帝自然是少不了的。朱家16位皇帝里面除了朱元璋和朱棣这对狠心父子之外,其他14个人的治国水平加起来估计还抵不过一个14岁开始亲政的康熙。这16个人每个人在野史上都有一段相当有卖点的记录 ,我们的万历同学那就更值得大书特书了,早期重用张居正还“中兴”了一把,但“宰相之杰”张元辅老师挂了之后,这位仁兄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不下,竟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1587年,正是这位仁兄“闭关”前夕,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明显。这可以看作是封建君主集权和“民主”议政之间的博弈,事实上这个时点的西方也处在类似状态(距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已经不远)。众所周知,两场博弈的结果是截然相反的,民主的火种很快在欧洲大陆上全面铺开,而大明帝国则继续在昏暗的封建道路上走它的不归路。
  书中继续罗列一些琐碎的细节,看起来漫不经心,却让人读起来心生凉意,因这点点碎语正似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征兆着一个帝国的崩溃。元辅张居正已经死了五年了。改革家在封建中国从没有好下场,商鞅被车裂,王安石被罢免郁郁而终,张居正呢,生时有多风光死后就有多惨烈,真是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啊。小农经济的强大根基像一块巨大的石头,谁妄想搬动它只能砸了自己的脚。那个世间第一清官和第一榆木脑袋海瑞也在这一年故去了,一个僵硬体制里最清亮的那颗螺丝钉没入了尘土,剩下的只有腐朽和更僵硬。明朝政府制度的荒诞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农民皇帝朱元璋认为“小国寡民”就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于是大家都不可以富,所有人都要平等地贫穷着。政府官员的俸禄少到难以糊口,而区区几两白银的贪污就可以问死罪。海瑞同志的伟大并不在于清廉,而在于坚持。他对这样看起来根本没有任何逻辑的政策主张竟要100%地照办,而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也是牺牲品。黄先生另有一书《十六世纪明代之财政与税收》,里面描述的明朝政府财政体制之混乱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样一个脆弱的金钱链条竟可以让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继续运作下去的,除了明朝大约没人能办到。主流舆论对工商业的限制和打压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政府因为太穷于是妄想控制所有可以产生利润的经济活动,“官与民争利”和200年后一个叫Adam Smith的英国人提出的”The Invisible Hand”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代名将戚继光也在年底殁了,他一生骄傲的抗倭事业也没了下文,因为那本就不是“倭寇”,而是过于严苛的商业贸易管制导致的“官逼民反”。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我们无上的天朝大国竟然只允许“朝贡”这种非贸易的商贸活动存在,可全世界都在等着中国的棉布、丝绸、茶叶、瓷器。于是化身“倭寇”的东南沿海商人开始秘密地到日本,到东南亚,甚至美洲进行贸易。与此同时,全球每年开采的白银数量的一半都哗啦啦地流进了大明帝国的口袋,可这些钱进了门之后竟然如同小碎石投入了深海,哑然没了声音。以我浅薄的经济金融知识揣测,这应是中国社会当时极端低下的货币化水平所致。中国自两宋以来民间商品贸易已经非常发达,虽然北宋时四川已有纸币出现,但市场上的硬通货仍然是金银铜。而贵金属货币的铸造权自汉武帝起全部收归中央政府(汉初地方藩王可铸币结果后来导致七王之乱),当时显然也不懂得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宏观调控,不断增长的贸易和相对固定的货币供给导致中国社会长期都处在一个高通货紧缩的状态,虽然白银在不断涌入,想要填补这个几百年形成的巨大缺口却不是那么容易,于是大明帝国成了世界的“储蓄箱”。这样看来如今这明代中国同今日中国一样,不仅是“世界工厂”,而且贸易存在巨大顺差,握有全球最高的“外汇”储备。

  但大明帝国并没有把这全球财富变成自己前进的动力。有了钱的商人让孩子们读书,入仕途,做地主,因这社会总还是“农重商轻”。但封建制度到底是快走到它的尽头了,刻板的八股举士让整个社会的失去了自由思考的能力,偶尔出现一两个值得书写的学者,譬如书中第七章提到的哲学家李贽,却也陷入自相矛盾的怪圈。精神的空虚带来的是物质上的极度纵欲,所有生活的细节都被无限放大,精巧繁复的建筑、家俱、服饰、餐饮…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竟然出现有钱女子嫖男妓的可笑情节,整个社会的混乱失控可见一斑。而与此同时,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布教令于部中,他的八旗子弟正磨刀霍霍;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揭开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1587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全书结语)。
  黄先生的书,字里行间总流露出一股因为深深爱恋而生出的惆怅哀怨。我读罢,心里也是难受。1587, a year of insignificance,然而这之后,东西方的发展开始急速分化,不到300年,世界实力的强弱结构已经全盘改写。痛定思痛,从明朝到现在,很多东西当然是变了,但也有许多是没有变的。读史明志,这个民族未来要走向何方,答案在你我手中。
或许您还会喜欢:
北平无战事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简介:1948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三年,北平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看似平静的北平城内暗流汹涌。国共两党决战之际,以蒋经国为首的国民党少壮派,突然对涉嫌通共的国民党空军王牌飞行员方孟敖委以重任,将其飞行大队改编为国防部经济稽查大队,前往北平调查民食调配物资的贪腐案,藉此打击以方孟敖的父亲、国民党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为核心的孔宋家族贪腐势力, [点击阅读]
村子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祝永达在村口那棵松树下碰见马秀萍是很偶然的事情,当时,他不可能产生这样的念头:有朝一日娶马秀萍为妻,从此甜甜美美地活人过日子。那是!”979年早春二月的一个晌午。走在田地里的祝永达觉得明媚的春天仿佛是从他脚底下生长出来的,解冻了的土地酥软而仁慈,从枯萎的色泽中挣脱出来的麦苗儿扑面而来。远远近近的村庄里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鸡鸣狗吠声和空气中逸散出的各种细微的声音在表示大地苏醒了活跃了。 [点击阅读]
第二个太阳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一一列火车向南急驶。其中一节平板车上装载着一辆小吉普和一辆中型吉普。兵团副司令秦震坐在小吉普司机旁边他的坐位上。雨水在风挡玻璃上狂泻奔流,风把雨水旋进吉普车厢里面,凉渗渗的大雨点扑在秦震的脸上,他的美式军大衣和微微敞开的军装上衣的领口,都淋湿了,雨水聚汇起来,顺着脖颈流注到胸膛上。参谋、警卫员几次请他搬到后面中型吉普电台车上去,他却断然拒绝了。因为在这种历史转折关头,他宁愿在暴风雨里猛进。 [点击阅读]
红塔乐园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皮皮鲁属虎,他的同学也都属虎。他们盼望在虎年能有一番奇特的经历。果然,在虎年中,属虎的皮皮鲁和他的同学们经历了一场难忘的故事--皮皮鲁上课的时候盼放学。下课铃响了,他又怕放学。放学以后干什么去呢?“皮皮鲁,咱们找个地方玩吧!”这天下午放学后,苏宇在学校门口等着皮皮鲁。“玩什么?”皮皮鲁两手一摊,感到没什么可玩。一群麻雀落在电线上。“要是有个足球场就好了。”苏宇叹了口气。“少年宫有!”田莉眼睛一亮。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金瓯缺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序写历史小说有写历史小说的困难。不熟悉史实,则不会原原本本地写成有条有理、丝丝入扣的文章。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就是在刻苦钻研的基础上,搜罗了大量的资料,用去伪存真、剔异求同的科研手法才理出一个线索来的,所以历史知识就是最基本的一个必要条件。 [点击阅读]
鲁迅《呐喊》
作者:鲁迅
章节:38 人气:2
摘要:《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点击阅读]
Q版语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从前啊,有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七个白雪公主和一个小矮人,而且白雪公主们爱穿着高叉泳衣去打猎(哎呀,不好……不好意思啊,作者又跑题了。真是低能且变态!)。森林里住着一只美若天仙的猪妈妈,(听猪五郎说的)猪妈妈生了三只可爱的猪娃娃。猪娃娃一天天长大了,猪妈妈想,该是他们独立生活的时候了。猪长大了,都是要独立谋生的。于是在孩子们生日这天,她把三只小猪叫到身边。 [点击阅读]
三家巷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公历一千八百九十年,那时候还是前清光绪年间。铁匠周大和他老婆,带着一个儿子,搬到广州市三家巷来住。周大为人和顺,手艺精良,打出来的剪刀又好使,样子又好,真是人人称赞。他自从出师以后,就在西门口一间旗下人开的正岐利剪刀铺子里当伙计,几十年没换过东家。他老婆也贤德勤俭,会绣金线,手艺也很巧。夫妇俩省吃俭用,慢慢就积攒下几个钱来,日子倒也过得满欢喜。 [点击阅读]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作者:三毛
章节:18 人气:2
摘要:三毛,我亲爱的女儿:自你决定去撒哈拉大漠后,我们的心就没有一天安静过,怕你吃苦,怕你寂寞,更担心你难以适应沙漠的日常生活。但每次接你来信好像都在天堂,心情愉快,对生活充满信心。物质上的缺乏,气候的骤变,并没有影响你的情绪。我想可能是沙漠美丽的景色*深深地迷惑了你,夕阳中的蜃楼,一望无垠的黄沙,一向是你所神住。一旦投入其中,谁能体会?谁能领略?所以,这次你去撒哈拉,我和你父亲都没有阻止。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