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双城记 - 《双城记》电子书【金丝网络】第三章 失望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检察长先生不得不告诉陪审团说,他们面前这个囚犯虽然年事尚轻,可他从事他将用性*命抵偿的卖国勾当早已是个老手。这个大众公敌里通外国并不是自今日
  始,也不是自昨日始,甚至不是自去年或前年始。早在很久以前该犯已在法国和英国之间频繁往来,而对其间所从事的活动从来无法交代。若是卖国行为也能兴旺
  (所幸此事决无可能),该犯行为的真正邪恶与罪孽便不致受到揭露。所幸上帝昭示了一个人,使他不惧艰险,不畏非难,了解到该犯-阴-谋的性*质,为此感到骇然,
  便向国王陛下的国务总监和最光辉的枢密院进行了揭发。这位爱国志士即将出庭作证。此人的立场和态度确属崇高伟大。他原是囚犯的朋友,却在那吉祥也不吉祥的
  时刻发现了罪犯的无耻勾当,于是下决心将他难以继续敬爱下去的奸贼送上了祖国神圣的祭坛。检察官说,若是英国也像古希腊和古罗马一样,存在为有功于大众之
  人竖立雕像的制度,一座雕像肯定已为这位光辉的公民竖立。可由于此类规定暂付阙如,这雕像他看来已难以获得了。正如诗人所云,美德可能以一定的方式传染
  (检察长深知此类章节颇多,陪审团诸公可以一字不差地从舌尖流出。可此时陪审团却露出内疚之状,表明他们并不知道这类段落),而为人们称*国主义,亦即
  对邦国之爱的光辉品德传染性*尤强。因此这位证人,这位一尘不染、无懈可击、忠于王室的崇高典范,这位无论在什么卑微琐屑的情况下谈到都会令人肃然起敬的人
  物跟囚犯的仆人取得了联系,启发他下定了崇高的决心去检查他主人的桌子抽屉和衣服口袋,并藏起了他的文件。检察长说,他知道有人对这位可敬的仆人可能有所
  责难,但是一般说来他却看重那仆人甚于自己的兄弟姐妹,尊重那仆人甚于自己的生身父母。他满怀信心地号召陪审团也持跟他相同的态度。他说这两个证人的证词
  和他们已发现而且即将出示的文件即将表明该犯持有记载国王陛下兵力及其海陆军部署与准备的文件,而且将毋庸置疑地证明他经常将此类情报递交给一个敌对的强
  国。虽然这些文件尚无法确证为该犯笔迹,却也无伤大局,因为它更足以说明该犯之老谋深算,早已预留地步,因之尤应受到制裁。他说证据将从五年前提起,该项
  证据将表明该犯早在英国部队与北美公民第一次开火之前数周已在从事此类罪恶活动。综上所述,深信忠于王室、忠于职责的陪审团诸公自会积极肯定该犯罪无可
  逭,应予处死,无论他们对杀人持何种态度。检察官说,若不砍掉该犯的头,陪审团诸公便会寝不安枕,也不能容忍他们的夫人们晏然高卧,也不能容忍他们的孩子
  们晏然高卧。法庭里便扬起一片嗡嗡的声音,仿佛有一大群绿头苍蝇正围着囚犯乱飞,等着看他马上变成就要变成的东西。这阵喧哗过去,那无懈可击的爱国志士已
  经登上了证人席。
  副检察长先生于是跟随他上司的榜样询问了爱国志士:此人是约翰.巴萨先生。他那纯洁的灵魂的故事跟检察长先生所描
  写的完全一样,若是有缺点的话,也许是描写得太精确了一点。在他卸下他那高贵的心胸中的重负之后,他原可以谦抑地退场的,可是坐在罗瑞先生身边不远、面前
  放了一大摞文件的戴假发的先生却要求对他提出几个问题。此时坐在他对面的另一个戴假发的先生仍然在望着法庭的天花板。
  他自己做过密
  探么?没有,他对这种卑鄙的暗示嗤之以鼻。他靠什么过活?靠他的财产。他的财产在哪儿?他记不清楚。是什么财产?那不关任何人的事。是继承来的么?是的,
  继承来的。从谁继承来的?一个远亲。很远么?有些远。坐过牢么?肯定没有。从没有因债务坐过牢么?不知道此事与案件有何关系。从没有因债务坐过牢么?一一
  来,再回答一次。从没坐过牢么?坐过。多少次?两三次。不是五六次么?也许是。什么职业?绅士。被人踢过么?可能。常挨踢么?不。被踢下过楼梯么?肯定没
  有。有一回在楼梯顶上挨过踢,是自己滚下楼梯的。是因为掷骰子做假么?踢我的醉汉说过这类的话,但那话不可靠。能发誓不是真的么?肯定能。曾经靠赌|博作弊
  为生么?从来没有。曾经靠赌|博为生么?不比别的绅士们厉害。向这位囚犯借过钱么?借过。还过么?没有。,跟这囚犯之间那点疏远的友谊是在马车上、旅馆里和
  邮船上硬攀上的么?不是。他肯定见到囚犯带着这些文件么?肯定。对文件再也不知道别的了么?不知道。比如,自己没设法去弄到么?没有。预计从这次做证你能
  得到好处么?没有这种想法。不是受雇于zheng府、接受正规津贴、陷害他人么?啊,天啦,不。或者是别的什么?啊,天啦,不。能发誓么?可以一再发誓。除了纯粹
  的爱国主义之外别无动机么?并无其他任何动机。
  道德高尚的仆人罗杰.克莱很快就完成了宣誓仪式。他四年前开始朴实、单纯地为该囚犯
  工作。在加莱邮船上他问囚犯是否需要一个勤杂工,囚犯就雇用了他。并不是要求囚犯怜悯而雇用的--想也没想过这样的事。他开始对囚犯产生了怀疑,然后就监
  视他。他在旅行中整理囚犯衣物时曾在口袋里多次见过类似的文件。曾经从囚犯抽屉里取出过这些文件。不是事先放进去的。他,在加莱见过囚犯把这几份文件给法
  国人看过。在加莱和波伦那又曾见他把同样的文件给法国人看过。他热爱祖国,不禁义愤填膺,于是告发了他。从没有涉嫌盗窃过一个银茶壶。曾经因为一个芥末壶
  遭过冤枉,那壶其实是镀银的。他认识刚才那个证人已经七八年,完全出于巧合。他并没说是特别出奇的巧合。大部分的巧合都有些出奇。真正的爱国主义也是他唯
  一的动机。他并不把这叫作出奇的巧合。他是个真正的不列颠人,但愿许多人都能像他一样。
  绿头苍蝇又发出嗡嗡声。检察长先生传唤贾维斯.罗瑞先生。

  “贾维斯.罗瑞先生,你是台尔森银行的职员么?”
  “是。”
  “一干七百七十五年十一月的一个星期五晚上你是否曾坐邮车出差,从伦教去过多佛?”
  “去过。”
  “车厢里还有别的乘客么?”
  “有两个。”
  “他们是在夜里中途下车的么?”
  “是的。”
  “罗瑞先生,你看看囚犯,是不是那两个旅客之一?”
  “我不能负责说他是。”
  “他像不像两个旅客之一?”
  “两个人都裹得严严实实,夜又很黑,而我们大家又都很封闭,我连像不像也不能负责肯定。”
  “罗瑞先生,你再看看囚犯。假如他也像那两个旅客一样把自己裹起来,他的个头和身高像不像那两人?,”
  “不像。”
  “你不愿发誓说他不是那两人之一么,罗瑞先生?”
  “不愿。”
  “因此你至少是说他有可能是两人之一么?”
  “是的。只是我记得那两人那时都胆小怕事,害怕强盗,跟我一样。可是这位囚犯却没有胆小怕事的神气。”,
  “你看见过假装胆小怕事的么,罗瑞先生?”
  “肯定见过。”
  “罗瑞先生,你再看看囚犯。你以前肯定见过他么?”
  “见过。”
  “什么时候?”
  “那以后几天我从法国回来,这个囚徒在加莱上了我坐的那条邮船,跟我同船旅行。”,
  “他几点钟上的船?”
  “半夜过后不久。”
  “是夜静更深的时候。在那个不方便的时刻上船的只有他一个人么?”
  “碰巧只有他一个。”
  “别管碰巧不碰巧,在那夜静更深的时候上船的只有他一个,是么?”
  “是的。”
  “你是一个人在旅行么,罗瑞先生?有没有人同路?”
  “有两个人同路,一位先生和一位小姐。两人现在都在这儿。”
  “都在这儿。你跟囚犯说过话么?”
  “没大说话。那天有暴风雨,船很颠簸,路又长,我几乎全程都是躺在沙发上过的。”
  “曼内特小姐!”
  以前众人用眼睛搜寻的小姐,现在又受到了众人注意。她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她的父亲也随之站了起来--他不愿她松开挽住他胳膊的手。
  “曼内特小姐,看看这个囚犯。”
  对
  被告说来,面对这样真诚的青春与美丽,面对这样的怜恤之情是比面对在场的整个人群还要困难的。他仿佛是站在坟墓的边沿跟她遥遥相对。这时带着好奇心注视着
  他的全部目光也无法给他保持安静的力量。他那忙碌的右手把手边草药组合到了一起,组成了想象中花圃里的花朵;他想控制住呼吸的努力使他的嘴唇颤抖起来,血
  液也从嘴唇涌向心里。大苍蝇的嗡嗡声再度扬起。
  “曼内特小姐,你以前见过这个囚犯么?”
  “见过,先生。”
  “在哪儿?”
  “在刚才谈起的那艘邮船上,先生,在同一个时候。”
  “你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位小姐么?”
  “啊!很不幸,是的!”
  她出于同情而发出的哀伤调子跟法官那不如她悦耳的声音混到了一起。法官带了几分严厉说:“问你什么,回答什么,别发表意见。”
  “曼内特小姐,在越过海峡的时候你跟囚犯说过话么?”
  “说过,先生。”
  “回忆一下。”
  她在深沉的寂静中用微弱的声音说:
  “那位先生上船时--”
  “你是指这个囚犯么?”法官皱着眉头问。
  “是的,大人。”
  “你就叫他囚犯吧!”
  “那
  囚犯上船时注意到我的父亲很疲劳,很虚弱,”说时她深情地转过头望着站在她身边的父亲,“我的父亲疲惫不堪,我怕他缺少了空气,便在船舱阶梯旁的甲板上给
  他搭了个铺,自己坐在他身边的甲板上侍候他。那天晚上除了我们四个人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乘客。那善良的囚犯请求我接受他的主意。他告诉我要如何重新安排才能
  使我的父亲比刚才少受风雨侵袭--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懂得我们出港之后风雨如何,全靠了他的安排。是他帮了我的忙。他对我父亲的病表现了极大的关注与
  善心,我相信他是出自真情。我俩就像这样交谈了起来。”
  “我**一句嘴。他是一个人上船的么?”
  “不是。”
  “有几个人跟他在一起?”
  “两个法国人。”
  “他们在一起谈话么?”
  “他们一直在一起谈话,直到最后一刻两个法国人要乘小船上岸时才停止。”
  “他们之间传递过像这些文件一样的文件么?”
  “是传递过一些文件,但我不知道是什么。”
  “跟这些文件的大小和形状相同么?”
  “可能,不过我确实不知道,虽然他们就在我身边很近的地方低声说话:因为他们站在船舱楼梯的顶上,就着头顶的灯光;灯光很弱,他们的声音很低,我听不清他们的话,只见他们看过一些稿件。”
  “好,你谈谈你同囚犯的谈话吧,曼内特小姐。”
  “囚犯对我说话无所保留,因为我处境很困难。同样,他对我父亲也很关心,很善意,很有帮助。”她哭出了眼泪。“我希望今天不致用伤害来报答他。”
  绿头苍蝇又发出嗡嗡之声。
  “曼内特小姐,出庭作证是你的义务,你必须作证,不能逃避。若是囚犯不能完全理解你非常不愿意作证的心情,不理解你的也就只有他一个。请继续下去。”
  “他告诉我他在为一件很微妙、很棘手、很可能给别人带来灾祸的事奔走,因此旅行时使用了假名。他说他为这事几天前去了法国,而且可能还要在法国和英国之间断断续续来往很久。”

  “他谈到美国的事么,曼内特小姐?说确切一点。”
  “他向我解释了那场纠纷的来龙去脉,而且说,照他当时的判断,是英国错了,而且很愚蠢。他还开玩笑说乔治.华盛顿也许会名标青史,跟乔治三世②不相上下。不过他说这话时并无恶意,说时还在笑,为了打发时间而已。”
  在
  众目睽睽之下的动人演出中,主要演员那引人注目的面部表情是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观众模仿的。那姑娘提出这些证词时前额痛苦地紧锁,很着急,很紧张,暂停
  说话等待法官记录时也注意观察律师是否赞成她的话。这时法庭各个角落的观众也流露出同样的表情。而在法官从他的记录中抬起头来对有关乔治.华盛顿的离经叛
  道之论表示憎恶时,证人脸上的表情也立即反映到在场的绝大部分人的额头上。
  检察长此时向法宫大人表示,为了预防意外,也为了形式上的需要,他认为应当要求这位小姐的父亲曼内特医生作证。于是曼内特医生被要求出了庭。
  “曼内特医生,你看看囚犯。你以前见过他么?”
  “见过一次。他到我伦敦的寓所来看过我。那大约是三年或三年半以前。”
  “你能认出他就是跟你一起乘过邮船的旅客么?你对他跟你女儿的谈话有什么看法?”
  “对两个问题我都无法回答,大人。”
  “你无法回答有什么确切的特别的原因么?”
  他低声回答说,“有。”
  “你在你出生的国家曾经遭到过不幸,未经审判,甚至未经控告就受到了长期监禁,是么,曼内特医生?”
  他回答的口气打动了每一颗心,“受过长期监禁。”
  “刚才谈到的那个时候你是刚刚放出来么?”
  “他们是那样告诉我的。”
  “你对当时情况已经没有记忆了么?”
  “没
  有了。从某个时候起--我甚至说不清是什么时候--从我坐牢时让自己学着做鞋起,到我发现自己已在伦敦,跟现在在我身边的我亲爱的女儿住在一起为止,我心
  里是一片空白。仁慈的上帝让我的官能恢复时,我女儿跟我已很熟悉;可我连她是怎样跟我熟悉起来的也说不清了。那整个过程我都没有记忆。”
  检察长坐下,父女俩也坐下。
  此
  时这件案子却出现了一个离奇的变化。此案的目的是要证明五年前那个十一月的星期五囚犯跟某个尚待追查的同案犯一起乘邮车南下,两人晚间一同下了车,到了某
  处,但未停留(目的是造成假象),却又立即折返十多英里,来到某个要塞和造船厂搜集情报。一个证人出庭确认四犯曾在那个时刻在那个要塞和造船厂所在的城市
  某旅店的咖啡馆里等待另一个人。囚犯的辩护律师反复盘问了这位证人,却只发现他在其它时候从没有见过囚犯,此外便一无所得。这时那位戴着假发一直望着法庭
  天花板的先生却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了几个字,卷了卷,扔给了律师。律师抓住空隙读完纸条后很仔细很好奇地把囚犯观察了一会儿。
  “你再次重申你有把握那人就是这个囚犯么?”
  证人表示很有把握。
  “你见过样子很像这个囚犯的人么?”
  证人说,再像他也不会认错。
  “你仔细看看我的有学识的朋友,那边那位先生,”律师指着扔过纸条的人说,“然后再仔细看看囚犯。你觉得怎么样?他们俩是不是非常相像?”
  除
  了我这位有学问的朋友有点不修边幅(如果不算是有失体面的话)之外,他和囚犯确实是一模一祥。把两人一比较,不但叫那证人大吃了一惊,就是在场所有的人也
  都大吃了一惊。众人要求法宫命令“那有学问的朋友”取下假发。那人不太高兴地同意了。这一来,两人之间的相似更显得惊人了。法官询问斯特莱佛(囚犯的律
  师)下面是否要求以叛国罪审问卡尔顿(那是我那位有学问的朋友的名字)。斯特莱佛先生回答说不必了,但他要请证人说明:发生过一次的事是否会发生第二次?
  若是他早一些见到他的鲁莽轻率的证明,他是否还会那么深信不疑?在他已经见到他的鲁莽轻率的证明之后,他是否仍然那么深信不疑?会不会更加深信不疑?盘问
  的结果是把那证词像瓦罐一样砸了个粉碎,也把证人在本案中所表演的角色*驳了个体无完肤。
  克朗彻先生听到这儿时,已从他的指头上啃下
  了可以当一顿饭吃的铁锈。现在他得听斯特莱佛先生把囚犯的案情裁作一套紧身衣穿到陪审团身上了。斯特莱佛先生向陪审团指出,那爱国志士巴萨是个受人雇用的
  密探和|奸细,是个做人血买卖从不脸红的家伙,是个自从受诅咒的犹大以来最无耻的流氓--而他的长相也的确像犹大。他指出,那位道德高尚的仆人克莱是巴萨当
  之无愧的朋友和搭挡。这两位作伪证发伪誓的家伙看中了囚犯,想把他当作牺牲品,因为他是法国血统,在法国有一些家务要求他在海峡两岸往来奔波。至于是什么
  家务,因为关系到他某些亲友的利益他宁死也不肯透露。而他们从这位小姐那儿逼出来的、受到歪曲的证词其实毫无意义(诸位已经看到她提供证词时所受到的痛
  苦),那不过是像这样萍水相逢的青年男女之间小小的殷勤礼貌的活动而已--只有对华盛顿的提法例外,那话很出格,很狂妄,可也只能看作一个过分的玩笑。如
  果zheng府竟想借最卑下的民族对立情绪和畏惧心理做文章来进行压制,树立威信(检察长先生对此曾大加渲染),那恐怕只会成为zheng府的一种弱点。可惜这种做法除了
  证词那邪恶的不光彩的性*质只会歪曲这类案件的形象之外全无根据。它只能使我国的国事审判里充满了这类案件。他才说到这儿,法官已板起面孔,好像这话纯属无
  稽之谈,他不能坐在法官席上对这类含沙射影的言论充耳不闻。

  然后斯特莱佛先生要求他的几个证人出席作了证。再以后克朗彻先生便听见
  副检察长先生把斯特莱佛先生为陪审团剪裁的衣服整个儿地翻了过来;他表示巴萨和克莱甚至比他估计的还要好一百倍,而囚犯则要坏一百倍。最后,法官大人发
  言,他把这件衣服时而翻了过来,时而又翻了过去,总而言之,肯定是把它整个儿重新剪裁了一次,做成了一件给囚犯穿的尸衣。
  现在,陪审团开始考虑案情,大苍蝇又发出嗡嗡之声。
  即
  使在这样的波澜起伏的情况之下,一直望着法庭天花板的卡尔顿先生仍然没有挪一挪身子,或改一改态度。在他那学识渊博的朋友斯特莱佛整理着面前的文件、跟他
  身边的人低声交谈,而且不时焦灼地望望陪审团的时候;在所有的观众都多少走动走动、另行组成谈话**的时候;甚至在连我们的检察官也离开了座位,在台上
  缓缓地踱来踱去,未必不使观众怀疑他很紧张的时候,这位先生仍然靠在椅背上没有动。他那拉开的律师长袍一半敞着,零乱的假发还是脱下后随手扣上的样子。他
  双手抄在口袋里,两眼仍然像那一整天那样死死盯住天花板。他有一种特别马虎的神态,不但看去显得不受人尊重,而且大大降低了他跟囚犯之间毫无疑问的相似程
  度(刚才大家把他俩做比较时,他暂时的认真态度曾强化了相似的印象),因此许多观众现在都注意到了他,并交换意见说他们刚才怎么会认为他们俩那么相像呢。
  克朗彻先生对他身边的人就是这样说的。他还说,“我可以用半个金币打赌,这人是得不到法律工作做的。他那副模样就不像,是么?”
  然而这位卡尔顿先生所注意到的现场细节却比表面看去要多一些,因为这时曼内特小姐的头耷拉到了她爸爸胸口上,而这事竟被他第一个看到了,并且清清楚楚地说:“长官,注意一下那位小姐。帮助那位先生扶她出去。你还看不出她快要昏倒了么!”
  在
  那姑娘被扶出去的时候,许多人都表示怜惜,也对她的父亲深表同情。重新提起他的牢狱生活显然使老人痛苦不堪。在他受到查问时,他表现了强烈的内心激动,从
  此以后一团浓重的乌云就笼罩了他,他一直在呆呆地想着,露出一副衰迈憔悴之相。他出场后,陪审团重新坐定,过了一会儿,它的团长开始发言。
  陪
  审团意见不统一,希望退庭。法官大人(心里也许还想着乔治.华盛顿)对他们竟然会意见分歧表示意外,并指出他们退席后要受到监视与保护,然后自己便退了
  庭。审判已经进行了一天,法庭已经点上了灯。有人传说陪审团要退场很久。观众们纷纷出场去吃点心,囚犯也退到被告席背后坐下。
  陪同那位小姐和她爸爸离开法庭的罗瑞先生此时又出现了。他向杰瑞做了个手势。这时众人兴趣已经降低,杰瑞毫不费力就挤到了他的身边。
  “杰瑞,如果你打算吃点点心,现在可以去吃。可是别走远了。陪审团回来之后你一定要好找才行。不要比他们晚回,因为我要你立即把判决带回银行。你是我所认识的最快的信使,赶回法学院大门比我要快多了。”
  杰瑞的头发下勉强露出了一点额头可以敲敲。他便用指关节敲了敲额头,表示接受了任务,也接受了一个先令。这时卡尔顿先生走了过来,碰了碰罗瑞先生的手臂。
  “小姐怎么样?”
  “她很难受;她爸爸在安慰她,出了法庭之后她好过了一些。”
  “我可以把这话告诉囚犯。像你这样体面的银行人员公开跟他说话是不行的,这你知道。”
  罗瑞先生脸红了,好像意识到他确曾有过这样的内心斗争。卡尔顿先生到被告席去了。法庭出口正在那个方向。杰瑞跟在他身后,他的眼睛、耳朵、连满头铁蒺藜苇蒂全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
  “达尔内先生!”
  囚犯径直走了过来。
  “你当然急于听到证人曼内特小姐的情况。她马上就会好的。她最激动的时候就是你见到她的时候。”,
  “我让她难受了,我深感抱歉。你能把我这话向她转达么?还有,对她的一片苦心我也衷心感谢。”
  “可以。如果你提出要求,我愿意转达。”
  卡尔顿先生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气,几乎有点无礼。他半个身子背着囚犯站着,手肘懒懒地靠在被告席上。
  “那我就提出要求。请接受我衷心的谢意。”
  “那么你,”卡尔顿说,仍然半个身子背着他,“你等待的是什么呢?”
  “最不幸的后果。”
  “这是最明智的希望,也是最可能的后果,不过,我认为陪审团退席会对你有利。”
  在法庭附近的路上停留是不允许的,因此杰瑞再也没有听见别的。他离开了这两个长相那么相同、态度却那么不同的人。那肩并肩站着的两个人,都反映在头上的镜子里。
  在下面那挤满了小偷和流氓的通道里,尽管有羊肉馅饼和麦酒的帮助,一个半钟头也好不容易才打发过去。那沙喉咙的信使吃完便餐便在长凳上很不舒服地坐下,打起盹来。这时一阵高声的嗡嗡和一股疾走的人潮挤向法庭和楼梯,也把他席卷而去。
  “杰瑞!杰瑞!”他赶到时罗瑞先生已经在门口叫他。
  “这儿,先生!挤回来简直像打仗呢。我在这儿,先生!”
  罗瑞先生在人群中塞给他一张纸条。“快,拿好了么?”
  “拿好了,先生!”
  纸条上匆匆地写了几个字:“无罪释放。”
  “即使你送的消息又是‘死人复活,,”杰瑞转过身自言自语,“我也会懂得你的意思的。”
  在
  他挤出老贝勒之前没有机会再说什么,甚至没有机会再想什么,因为人群早已洪水似地拼命往外挤,几乎把他挤倒在地上。一股人声鼎沸的人流卷过大街,仿佛那些
  失望的绿头苍蝇又分头,寻找别的尸体去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嘉利妹妹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当嘉洛林.米贝登上下午开往芝加哥的火车时,她的全部行装包皮括一个小箱子,一个廉价的仿鳄鱼皮挎包皮,一小纸盒午餐和一个黄皮弹簧钱包皮,里面装着她的车票,一张写有她姐姐在凡.布仑街地址的小纸条,还有四块现钱.那是!”889年8月.她才!”8岁,聪明,胆怯,由于无知和年轻,充满着种种幻想.尽管她在离家时依依不舍,家乡可没有什么好处让她难以割舍. [点击阅读]
四大魔头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我曾经遇见过以渡过海峡为乐的人,他们心平气和地坐在甲板的凳子上,船到港口时,他们静静地等船泊好,然后,不慌不忙地收好东西上岸。我这个人就做不到这样。从上船那一刹那开始,我就觉得时间太短,没有办法定下心来做事。我把我的手提箱移来移去。如果我下去饮食部用餐,我总是囫囵吞枣,生怕我在下面时,轮船忽地就到达了。我这种心理也许是战争时假期短暂的后遗症。 [点击阅读]
回忆录系列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银色马一天早晨,我们一起用早餐,福尔摩斯说道:“华生,恐怕我只好去一次了。”“去一次?!上哪儿?”“到达特穆尔,去金斯皮兰。”我听了并不惊奇。老实说,我本来感到奇怪的是,目前在英国各地到处都在谈论着一件离奇古怪的案件,可是福尔摩斯却没有过问。他整日里紧皱双眉,低头沉思,在屋内走来走去,装上一斗又一斗的烈性烟叶,吸个没完,对我提出的问题和议论,完全置之不理。 [点击阅读]
园丁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1仆人请对您的仆人开恩吧,我的女王!女王集会已经开过,我的仆人们都走了。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呢?仆人您同别人谈过以后,就是我的时间了。我来问有什么剩余的工作,好让您的最末一个仆人去做。女王在这么晚的时间你还想做什么呢?仆人让我做您花园里的园丁吧。女王这是什么傻想头呢?仆人我要搁下别的工作。我把我的剑矛扔在尘土里。不要差遣我去遥远的宫廷;不要命令我做新的征讨。只求您让我做花园里的园丁。 [点击阅读]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我小时候,村里人使用的语言,词语就住在它们表述的事物表面。所有名称与事物贴切契合,事物和自己的名字如出一辙,二者像缔结了永久的契约。对多数人而言,词语和事物之间没有缝隙,无法穿越它望向虚无,正如我们无法滑出皮肤,落进空洞。日常生活的机巧都是依赖于直觉、无须语言的熟练劳动,大脑既不与它们同行,也没有另辟蹊径。脑袋的存在只是为了携带眼睛和耳朵,供人们在劳作中使用。 [点击阅读]
国际学舍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一)赫邱里·波罗皱起眉头。“李蒙小姐,"他说。“什么事,波罗先生?”“这封信有三个错误。”他的话声带着难以置信的意味。因为李蒙小姐,这个可怕、能干的女人从没犯过错误。她从不生病,从不疲倦,从不烦躁,从不草率,也就是说,就一切实际意义来说,她根本不是个女人。她是一部机器——十全十美的秘书。然而,今天上午李蒙小姐所打的一封十足简单的信竟然出了三个错误,更过分的是,她甚至没注意到那些错误。 [点击阅读]
在人间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写于1914年。讲述的是阿廖沙11岁时,母亲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 [点击阅读]
在路上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0
摘要:1第一次遇到狄恩是在我与妻子分手后不久。那时我刚刚生了一场大病,对此我不想再提及了。不过它的确与那次令人烦恼、充满灾难性的离婚有关,当时我似乎觉得一切情感都已经死了。自从狄恩·莫里亚蒂闯入我的世界,你便可以称我的生活是“在路上”。在这之前,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梦想着要去西部,但只是在虚无缥缈地计划着,从没有付诸行动。狄恩这家伙是个最理想的旅伴,他就是在路上出生的。 [点击阅读]
在黑暗中蠕动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具体的年代已经忘记。就连是从哪里来,到何处去的旅程也已想不起来。那时我刚过二十,每天在颓废中生活,当时怀疑人生的态度与刚体会到的游戏感受莫名地交织在一起。也许正因为如此,那时的记忆也就更加模糊不清了。那是艘两三百吨,包着铁皮的小木船。我横躺在二等船舱中。这是位于船尾,依照船体呈环状的铺有榻榻米的房间。 [点击阅读]
地狱之旅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坐在桌子后面的那个人把一个厚厚的玻璃压纸器向右移动了一点,他的脸与其说显得沉思或心不在焉,倒不如说是无表情的。由于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人工光线下,他的面色苍白。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习惯室内生活的人,一个经常坐办公室的人。要到他的办公室,必须经过一条长而弯弯曲曲的地下走廊。这种安排虽然颇有点不可思议,却与他的身份相适应。很难猜出他有多大年纪。他看起来既不老,也不年轻。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