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失落的秘符 - Chapter 73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庇护所。答案。
  当兰登和凯瑟琳冲出亚当斯大厦的边门,闯进寒冷的冬夜时,这些话仍在他的头脑里萦绕不去。神秘的致电人用晦涩的隐语暗示了自己的位置,但兰登明白了。令人惊讶的是凯瑟琳的反应,她对下一个目的地充满信心:要找真一神,难道还有别的地方可去吗?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到达那里。
  兰登开始收拾,生怕落下什么东西。天很黑,但幸好雨云已消散。他们正站在一个小庭院里。远处,圆顶国会大厦看起来是那么遥远,兰登突然意识到,这是他七小时前赶到国会大厦后第一次走到室外。
  我的演讲到此为止。
  “罗伯特,你看!”凯瑟琳指着杰斐逊纪念堂的轮廓说道。
  兰登的第一反应是讶异:他们竟然在地下传送带上行经了这么长一段路!紧接着他就警觉起来。杰斐逊纪念堂外闹哄哄的——卡车和汽车直往里开,还有人在喧哗。那是探照灯吗?
  兰登一把拉住凯瑟琳的手。“快走。”
  他们穿过庭院向北飞奔,迅速消失在一栋马蹄形的优雅建筑物后面,兰登知道,他们经过的是福尔吉·莎士比亚图书馆。今夜,这座图书馆似乎是他们绝佳的藏身地,因为弗朗西斯·培根的《新亚特兰蒂斯》原著拉丁文手稿就保存在这里,美国先辈正是依据古老文明的乌托邦理想来建构新世界的。但即便如此,兰登也不想在此逗留。

  我们需要一辆出租车。
  他们跑到第三大街和国会东街的拐角。路上没几辆车,兰登四下张望搜寻出租车,心渐渐凉了半截。他和凯瑟琳沿着第三大街向北小跑,只想把国会图书馆远远地抛在身后。他们跑过整整一个街区之后,兰登总算在街角发现了一辆出租车。他挥手示意司机,车子便慢慢地靠过来。
  收音机里放着中东音乐,年轻的阿拉伯司机朝他们和善地笑笑,等他们一跳上车便问:“去哪儿?”
  “我们要去——”
  “西北!”凯瑟琳插了一句,指着和杰斐逊纪念堂方向相反的第三大街。“朝联合车站开,然后在马萨诸塞街左拐。什么时候停车我们会告诉你的。”
  司机一耸肩,拉上了树脂玻璃隔板,转而把音乐声重新调大。
  凯瑟琳瞧了兰登一眼,似乎在警告他:“不能留下踪迹。”她指了指车窗,示意兰登去看盘旋在低空的一架黑色直升机,它正在逼近这个地区。该死的。佐藤动真格的了,她显然是铁了心要抢回所罗门的金字塔。
  他们观望着直升机降落在杰斐逊纪念堂和亚当斯大厦之间,凯瑟琳转过身,忧虑的神情越来越凝重了。“我能不能看一下你的手机?”
  兰登把手机递给她。

  “彼得跟我说过,你的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她说着,摇下她身边的车窗。“也记得自己拨过的每一个电话号码?”
  “是真的,但——”
  凯瑟琳一扬手,手机消失在夜色中。兰登扭过身去,眼看着他的手机翻了几个跟斗,在车后的人行道上砸得粉碎。“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销声匿迹。”凯瑟琳目光深沉地说。“这尊金字塔是我们找到哥哥的惟一希望,我不想眼看着中央情报局从我们手上偷走它。”
  奥玛·阿米拉纳在驾驶座上摇头晃脑,跟着音乐哼着小调。今晚生意惨淡,总算有了上门客,他觉得自己挺走运的。车刚过斯坦顿公园,收音机里就传来公司调度员嘶哑的嗓门。
  “调度中心呼叫国家广场区的所有车辆。我们刚刚接到政府部门发来的通知,有两名逃犯从亚当斯大厦……”
  奥玛听着调度员描述逃犯的外貌,不禁大吃一惊,分明就是他车里的那对乘客。他不安地偷偷瞥了一眼后视镜。奥玛不得不承认,高个儿男人确实有些眼熟。
  莫非是在全美通缉告示上见过他?
  奥玛尽量不露声色地把手探向无线电话机。“调度?”他压低了声音对着话筒说,“我是一三四号出租车。你刚提到的那两人——他们在我车上……就是现在。”
  调度员立刻指示奥玛该怎么做,并告诉他一个电话号码。奥玛拨手机时,双手不停地颤抖。有人接电话了,声音果断干练,像士兵。

  “我是特纳·西姆金探员,中央情报局现场探员。你是谁?”
  “呃……我是那辆出租车的司机,”奥玛说,“他们跟我说有两个——”
  “逃犯眼下就在你车上吗?回答是或否。”
  “是。”
  “他们听得到你打电话吗?是或否?”
  “否。隔板——一”
  “你送他们去哪里?”
  “马萨诸塞街西北边。”
  “具体方位?”
  “他们没说。”
  探员迟疑了一下,又问:“男乘客是否携带一只皮包皮?”
  奥玛瞥向后视镜,瞪大了双眼。“是的!那只包皮里没什么爆炸物或——”
  “仔细听好,”探员说,“只要你按照我的指示做,你就没有危险。明白吗?”
  “是,先生。”
  “你叫什么?”
  “奥玛。”他已经吓出了一身冷汗。
  “听着,奥玛,”对方镇定地说下去,“你做得很棒。我的小组会赶到你前面,我要你尽可能缓慢行驶。你明白吗?”
  “是,先生。”
  “另外,你有没有装车内通话器,能让你和后座的乘客交流?”
  “有,先生。”
  “很好。我来告诉你接下去怎么做。”
或许您还会喜欢:
我是猫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夏目漱石,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代表作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 [点击阅读]
我的名字叫红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0
摘要: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尽管我已经死了很久,心脏也早已停止了跳动,但除了那个卑鄙的凶手之外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事。而他,那个混蛋,则听了听我是否还有呼吸,摸了摸我的脉搏以确信他是否已把我干掉,之后又朝我的肚子踹了一脚,把我扛到井边,搬起我的身子扔了下去。往下落时,我先前被他用石头砸烂了的脑袋摔裂开来;我的脸、我的额头和脸颊全都挤烂没了;我全身的骨头都散架了,满嘴都是鲜血。 [点击阅读]
我的爸爸是吸血鬼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0
摘要:序幕那是萨瓦纳的一个凉爽春夜,我的母亲走在石子路上,木屐像马蹄似的敲得鹅卵石哒哒响。她穿过一片盛开的杜鹃,再穿过铁兰掩映下的小橡树丛,来到一片绿色空地,边上有一个咖啡馆。我父亲在铁桌旁的一张凳子上坐着,桌上摊了两个棋盘,父亲出了一个车,仰头瞥见了我母亲,手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兵,棋子倒在桌面,滑下来,滚到一旁的走道上去了。母亲弯下身子,捡起棋子交还给他。 [点击阅读]
战争与和平
作者:佚名
章节:361 人气:0
摘要:“啊,公爵,热那亚和卢加现在是波拿巴家族的领地,不过,我得事先对您说,如果您不对我说我们这里处于战争状态,如果您还敢袒护这个基督的敌人(我确乎相信,他是一个基督的敌人)的种种卑劣行径和他一手造成的灾祸,那么我就不再管您了。您就不再是我的朋友,您就不再是,如您所说的,我的忠实的奴隶。啊,您好,您好。我看我正在吓唬您了,请坐,讲给我听。 [点击阅读]
户隐传说杀人事件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没有想到拉动门栓时竟然发出惊人的响声,令男子吓了一大跳,好在风声掩去了这一声响,没有惊动房间里的人。从太阳落山的时候起就起风了。风儿摇动着树林里粗壮的树枝。整座山峦开始呼啸,呼啸声掠过屋子的屋顶。已经到了11月的月底,天空却刮起了在这季节里不可能出现的南风。据村子里的老人说,现在这个时候刮这样的风,不是一个好兆头。但愿这不是出事的征兆。对男子来说,就是靠着这风声,才使他在拉动门栓时没有被人发现。 [点击阅读]
手机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0
摘要:“脉冲”事件发生于十月一日下午东部标准时间三点零三分。这个名称显然不当,但在事情发生后的十小时内,大多数能够指出这个错误的科学家们要么死亡要么疯癫。无论如何,名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影响。那天下午三点,一位籍籍无名的年轻人正意气风发地在波士顿的波伊斯顿大街上往东走。他名叫克雷顿·里德尔,脸上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步伐也特别矫健。他左手提着一个艺术家的画夹,关上再拉上拉链就成了一个旅行箱。 [点击阅读]
拇指一竖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贝瑞福夫妇对坐在早餐桌前,他们和普通的夫妇没什么不同,这时候,全英格兰至少有好几百对像他们这样上了年纪的夫妻正在吃早餐,这一天,也是个很普通的日子——一星期七天之中,至少有五个这样的日子。天空阴沉沉的,看起来像是会下雨,不过谁也没把握。 [点击阅读]
拉贝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胡绳60年前,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犯严重罪行之一,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虽然日本当时当权者和以后当权者中的许多人竭力否认有这样的惨案,企图隐瞒事实真相,但事实就是事实,不断有身经这个惨案的人(包括当时的日本军人)提供了揭露惨案真相的材料。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共同翻译出版了《拉贝日记》。 [点击阅读]
挪威的森林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编者语我们为什么选择村上春树?不是因为他连获日本文艺界的奖项:也不是因为他的作品高居日本畅销书榜首:更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掀起年轻一代的抢购热潮,突破四百万部的销量!那么,为什么?答案是:他和他的作品带给我们思想的特异空间,而轻描淡写的日常生活片断唤起的生活气氛令我们有所共鸣。更重要的是他以六十年代的背景道出九十年代,甚至世世代代的年轻心声。 [点击阅读]
推销员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前言阿瑟·米勒,美国剧作家,1915年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人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时装商人,他在哈莱姆上小学,布鲁克林上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工作了两年,后来进入密执根大学,大学期间开始戏剧创作,写了4部剧本,并两次获奖。他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作是《鸿运高照的人》(1944),成名作是1947年创作的《全是我的儿子》,作品获当年度的纽约剧评界奖。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