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2 - Part2 原理 第七章 心理的家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1、我们用大脑和心理如何和世界打交道,我们就是什么人
  回到马尔库塞那儿:为什么一个人容易被人洗成“单向度的人”——容易变成一个心理动物呢?
  在前面,我已经说到了一个人的大脑、心理和世界的关系。
  让我们继续揭开这个秘密。
  还记得我在《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里所描述的“存在主义之河”吗?
  无论你有没有下河都清楚:我们要用大脑、心理和外部世界打交道——无论这个“外部世界”是一个人、一件事情,还是整个社会0
  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心理和外部世界无法打交道了,你能想象到他是什么人吗?
  你肯定会脱口而出:“植物人!”就是说,虽然人还活着,但大脑和心理的功能已经报废了。
  我不得不佩服造出“植物人”这个词的科学工作者,确实形象。
  但我还想接着问:
  a、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和心理,与外部世界发生的只是微弱的联系,就是说,大脑和心理功能还在,但已快报废了,他是什么人?
  b、而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和心理,在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时,同时也处于这种状态,就是说,大脑和心理也相互影响,很多时候,他“看”到和“理解”的只是他心里面愿意相信的,心里面体验到的也只是他在大脑里想象出来的东西呢?他是什么人?
  c、还有,如果一个人能够“看”和“直觉”到这个世界的真相呢?他又是什么人?
  太深奥、太抽象了对吧?别紧张,下面我会一一剖析。
  2、一个人疯了,那是因为他在捍卫自我时失败了
  现在,我来回答问题a。
  当一个人的大脑和心理与世界是这种关系时,他可能是一个重度的精神病患者,也就是疯子,同时他也可能是一个天生的白痴。
  我们先来考察疯子。
  说一个人疯了是什么意思?他无法分辨现实,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羞耻什么是尊严,对吧?为什么他会无法分辨现实呢?
  弗洛姆老师在说到疯子的时候,说他们是一群“捍卫自我的人”,只不过,外界的压力、打击太大,他们扛不住,在“捍卫自我的长征”中失败了。
  弗老师的话值得一听。现实中我们所见到的疯子,很多确实原来都不是什么坏人,而是承受不了各种压力和打击,崩溃了。
  我想补充的是:一个在压力、打击中成为疯子的人,不仅心理弱小,而且思维往往比较单向度,有“一根筋”的嫌疑。
  3、所有人疯了,那就没有人发疯
  停了一下,弗洛姆老师又说: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奇怪的不是为什么有人发疯,而是很多人为什么没有发疯。
  但其实不奇怪。
  真 相是:一个人之所以没有发疯,是因为他用心理的变态逃脱了。或者,他通过和大家玩得一样,加入某个群体,得到了庇护——社会的一个游戏规则是,把很多人玩 得一样视之为“正常”,于是,只要大家陷入“集体神经症”,那就避免了“个体神经症”,所有人疯了,那所有人都是正常的!
  这个世界好像挺不公平的。得精神病的人,往往不是什么坏人。而得神经症,比如强迫症、焦虑症的,往往都是有道德感的好人,而且往往不想放弃自我——这两种人,攻击的永远是自己。
  与之相比,那些人渣,大多数都不会得精神病和神经症,而是心理变态者和人格障碍患者,他们攻击的则一定是别人,真是让人郁闷。
  4、其实,有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的人,绝大多数是好人
  在心理上,如何理解一个疯子、神经症患者、心理变态者呢?
  先说疯子。让一个人痛苦的,是他有一个意识到的“自我”,并且和“世界”对峙。疯子就是在“自我”极为弱小,而“世界”极为强大的情况下,在精神撕裂中釜底抽薪,在意识里抹去“世界”,只活在“自我”的世界中。
  (提示一下,“自我”,什么是真的自我,什么是假的“自我”,它是干什么的,我在《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中已经重点剖析过,所以在这里就不抄袭自己了,我假定你已经明白了它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成为疯子,就是在外界的压力和打击中,承受不了,不和这个世界玩了,彻底退回到自我的世界。
  同样,我们理解一个神经症患者,仍要从“自我-世界”的对峙入手。
  神 经症患者就是在“自我”和“世界”有冲突时,由于有道德感,不是用“自我”去仇恨、攻击“世界”,而是用道德感(所谓的“超我”)来责怪自己、攻击自己。 为什么一个人容易有心理问题,容易得神经症?因为他总是找自己的原因,总是害怕得罪人、对不起人什么的,把什么账都算到自己头上!
  一个有心理问题、容易得神经症的人,在背后一定有恐惧,一定有很强的道德感!他的内心,无时不体现出冲突:恐惧和道德感让他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但是,对自己的压抑、牺牲又让他心有不甘。
  而恰恰相反,一个心理变态者就是在“自我”和“世界”有冲突时,遗忘对“自我”的任何坚守或道德审视,本能地仇恨、攻击“世界”,借此来获取心理上的生存。如果你叫这类人审视他的自我,等于要他的命,因为一旦如此,他就会听到内心里早被扼杀的人性的声音。
  他们的内心一样有冲突,但是,化解这种冲突,他们的方法不是攻击自己,而是马上去仇恨、攻击他人,从而快速地遗忘“自我”。
  5、一个人疯了其实和自杀一样,都是不和这个世界玩了
  回到疯子的话题。
  我们说一个人“崩溃”了是什么意思呢?
  很 明显,这只是一种文学化的描述。而心理分析的描述是:他原来是有意识的,在头脑上能意识到他“自我”和“世界”的不同,知道自己和他人,因此在心理上,他 能够对“世界”做出反应,能够体验到世界对他的刺激(压力、打击),能够意识到打击他的事情,并在心理上体验到痛苦,而“崩溃”了也就意味着,他头脑的功 能快报废了,在意识结构上混沌一片了,因此当世界刺激到他时,在意识上就非常微弱了,同时,在心理上,也极难体验到世界的刺激所带来的痛苦了。
  看到没有?一个人成为疯子,其实就是把心理保护推向了极端,以在头脑及心理上不和这个世界玩了来保护自己,类似于一个人通过自杀来逃避痛苦一样!
  6、在心理上所发生的东西,并不会消失
  尼采曾经厉声质问一些人:“为了不让一个人看着女人时眼光显得很婬邪,难道你要把他的眼睛挖出来吗?”
  这是在泼洗澡水时,把小孩一块泼掉了。非常不幸,也让人同情,在消除痛苦上,一些人成了疯子。
  但一切都结束了?世界安静了?不!
  你 已经看到了,疯子不是植物人,他的头脑和世界还是有微弱的联系的。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意识结构已混沌一片,他对外界的刺激不会有什么反应,或者反 应失当,比如,你骂他一句,他可能毫无反应,或咧嘴朝你笑。但是,如果你的刺激,或者别的事物的刺激,契合了他发疯前的心理背景,大麻烦就来了。
  这种大麻烦,就是或者他会瞬间爆发,不可控制地惊叫狂吼,或者,他会突然之间一跃而起,拿刀在大街上见人就砍。
  不要告诉我,这种事情在今天很少,可以不当一回事。
  一个疯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人在发疯前,是用头脑、心理和世界打交道的,而且承受了各种压力、打击。他发疯后,意识混沌一片,意识不到这些东西,在心理上也体验不到精神撕裂的痛苦了。
  但是,弗洛伊德老师告诉我们,在心理上只要发生了的事件,就绝不会消失——他只是意识不到,体验不到了而已。可是,那些撕裂了一个人的事件,那些导致他发疯的情境,作为一个心理背景还存在,还在黑暗之中支配着他!
  所以,只要一个疯子重新体验到了那些心理事件,重新进入了那些当初让他痛苦的情境,他一定会引起巨大的恐惧。因为正是承受不了那些事件他才发疯!
  再所以,如果外界的某些情境,通过他的视觉、触角、感知觉等,刺激到了他的大脑和心理结构,唤起了他的可怕记忆,他马上就会做出强烈的反应,而且往往是攻击性的反应,因为攻击,正是消除他巨大恐惧的药方!
  因此,我有一个建议:在看到一个疯子或“疯子+流浪汉”模样的人时,第一时间要保持警觉,要有一种万一他有什么攻击性举动你就赶快跑的防御;同时,如果他看到了你,那么,千万不要盯着他看,你说话,玩动作,也千万不要夸张,沉默最好!
  7、越是卑怯的人,越会去伤害毫无防御能力的人
  现在,让我们来说说天生的白痴。
  天生的白痴就是自我意识没有得到发育的,基本上可以认为他和这个世界缺乏用头脑打交道的能力,没有“自我-世界”之别,因此在心理上,也就很难体验到什么现实刺激带来的痛苦。
  他只是依靠本能,以及心理结构里的盲目力量来驱动自己对这个世界做出反应。就是说,基本上,他的头脑和心理与这个世界无关,只是有一坨肉和这个世界有关。
  所以,他从未困惑过,从未痛苦过。当然,你如果打了一下他,他会痛的,这是生理上的本能反应。痛是一种生理保护,提示遇到危险。
  正因为天生的白痴和疯子有别,基本上从一开始头脑和心理就缺乏与现实世界进行联系的能力,所以他当然也没有带着一个心理背景而活着。所以,在心理结构上,没有什么盲目的力量来让他们做出任何怪诞的行为,更不可能突然之间拿刀在大街上追着人砍。
  天生的白痴是人类的眼泪。在这里,我们要对那些逗着他们好玩、嘲笑作弄他们的人表示强烈的谴责和蔑视。
  在心理上,嘲笑作弄一个天生的白痴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暴露了这些人的卑怯!因为天生的白痴在头脑上和心理上,与这个世界只有微弱的联系,缺乏对外部伤害进行防御、反击的“装置”,几乎是任人宰割,嘲笑作弄他们的人,在获得变态的快感时,可以具有最大的安全感。
  所以,请相信我,一个拿天生的白痴开玩笑的人,或者是个低级人渣,或者是个已经认命的“老实人”,或者是个混得很失败的小丑!
  8、哲人把自己的存在澄清、照亮了
  我们的方法是先从两个极端考察人的头脑、心理与世界的关系,再考察处于中间状态的“正常人”。
  现在,我们已经考察完了疯子、天生的白痴,轮到那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宗教隐修者、古典哲学家登场了。
  在《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里,你已经知道,宗教隐修者、古典哲学家们在心理强大上属于第五个等级,即最高等级。
  理论上,我们认为,他们已经触摸到了这个世界的真相,世间的一切纷扰都被他们的终极信仰,或强大的理性能力一一化解。用存在主义大师、史上最成功的“凤凰男”海德格尔同志的话说,就是他们已经把他们的存在“澄明”。

  这种境界,我们一般人很难达到。老实说,其实也不需要达到。
  9、最高兴的时候,其实也是我们“无我”的时候
  但是这两种人,还是有些不一样。
  想象一下,当你在最高兴的时候,在那种情境中,你还记得你的“自我”,你体验到的是你的“自我”吗?
  绝对没有?对不对?
  很简单,你完全融入了那种高兴的情境。在这种情境里,你的整个存在投身进去,再也没有一个“自我-世界”的二元结构碍手碍脚了。就是说,在你的意识结构里,自我和世界作为“主体”和“客体”都消失了,你拥有的只是非常爽的那种体验。
  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能感觉无法理解,其实不复杂。
  有一个“自我-世界”的二元结构的意思就是,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带着一个“自我”,用头脑或心理去思考、感受“世界”的。比如在契诃夫先生的小说《变色龙》里,警察同志奥楚蔑洛夫就在想,那条狗是不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
  这个时候,奥sir(先生)就是一个用“自我”去思考、感受的“主体”,而那条狗就是他的“自我”去思考、感受的对象,也就是“客体”。
  如果破除了“自我-世界”的二元结构呢?这就意味着奥兄弟和狗在意识上没有拉开距离了。这个时候,人就是狗,狗就是人,人狗合一,类似于“天人合一”。
  佛教,以及一些灵修的理论,把“天人合一”的状态称为“纯粹的意识”,就是只有意识本身,没有了意识的对象。世界的真相、极乐向你洞开,而你作为一个实体,不在你的意识中存在,你“无我”了。
  10、多照亮一分心灵的黑暗,我们就多一分幸福
  你一定会说:这好像还是很玄、很神秘!
  但我告诉大家,没什么玄,也没什么神秘的。用心理分析的理论来描述,就是一旦你处于那种状态,你在头脑上进入到了“无意识”的状态,而在心理上,你对世界的感受、触摸,不再通过头脑,而是直接和世界合一了。所以,你在心理上触摸到的,就是世界的真相。
  这么玩,其实就是精神分析所说的最简单的一个原理:把无意识呼唤成意识。弗洛姆老师就这样说:
  “无 意识是整个人减去其符合社会的部分,意识代表着社会性的人,代表着个人被偶然抛入其中的历史境遇给他设置的种种限制。无意识则代表着具有普遍性的人,代表 着根植于整个宇宙的全人;代表他身上的植物,他身上的动物,他身上的精神;它代表人的全部往昔直到人类的诞生之初,它代表着人的全部未来直到人充分成其为 人——那时,自然界将‘人化’,而人也将‘自然化’。”
  说句老实话,如果一个人不懂一点精神分析和哲学,思维跟不上,弗老师的这段话一定不知所云,就像天书一样。
  但我们知道这一点就行了:我们普通人,是用头脑有限的意识来和世界打交道的,而意识就像弗洛伊德老师所说的,不过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那些不被我们意识到的东西,处于漫无边际的黑暗里。
  这本来已经够可怜的了,但更可怜的是,我们意识到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很多人——比如统治者——为了他们的利益让我们意识到的,而不符合他们利益的东西,他们一定会有很多办法不让我们意识到。
  但这样说下去,话就很多了,我要打住。
  11、“无我”不是“我不存在”,而是没有了假的“自我”
  我们可以假定,和我们相比,理论上说,宗教隐修者,那些高人们,突破了这种限制。通过他们的修炼,照亮了无意识的黑暗。
  我相信,在这里你一定有一个疑问:如果宗教隐修者们都“无我”了,他还有一个“自我”吗?因为实在难以想象,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机器人,没有一个“自我”这样的心理功能来支撑他的存在。
  这就是我们要澄清的:无论哪一种鼓吹“无我”的理论玩得如何神秘,“无我”从来不意味着没有了“自我”这样的心理功能,只是意味着,一个人的“自我”,在用来维护他的心理生存时,已经“空”了。
  “空”了是这个意思:一个人把原来那些纳入心理结构、构成他的假“自我”的东西,比如身体特征、价值观念、社会地位等清除干净了。
  那么,这样的一个人,已经不需要去和别人玩心理竞争,已经看穿社会价值排序了。“自我”也就只剩下了一种最原始、最基本同时也没有异化的功能支撑他的存在,正如他无论如何修炼,都还有生存的本能一样。
  这才是“无我”的正确描述!
  12、当我们和世界不变的法则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在心理上,就不是世界的一个匆匆过客
  这是宗教隐修者在头脑和心理上与世界的关系,古典哲学家呢?
  他们就很好理解了,而且从来不玩什么神秘。
  古 典哲学家的理性非常发达,在头脑上,他能够穿过重重迷雾和假象,看到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说,他头脑中赖以思维的那种逻辑结构,和支配这个世界存在、运转 的那种客观的逻辑结构是同构的;同时,这一切传导到了他的心理结构,在心理上,他的整个存在,和这个世界不变的那些法则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了。他不再是世界 上的一粒渺小的尘埃,一个匆匆过客。
  所以,他们和宗教隐修者一样,能够看穿生死!
  13、人是什么?
  下面,我们准备揭开“正常人”在头脑、心理上和世界的关系。
  先看一个微博上的笑话。
  我看到的是这样的版本:在北大门口,保安问一个教授:你是谁?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笑话说,这位保安问了三个终极哲学问题,比教授更像是哲学家。我想补充一下:如果他学康德把这三个问题“三江并流”为“人是什么”那就更牛了,虽然很可能会被教授视为神经病。
  这当然只是笑话,是利用了这三个问题和哲学问题在语言上的相同来玩的,目的显然不是嘲笑保安同志,而是嘲笑现在的一些大学“叫兽”(从“教授”进化到“较瘦”再进化到“叫兽”,这是另一个大话题),水平比保安都不如。
  在这里我用语言分析澄清一下,保安的“你是谁”,问的是一个人的具体身份(你是本校的老师吗),而哲学问的是一个人的自我,他的独特的存在(你和别人不一样的、最能代表你是你的地方是什么)。
  保安的“你从哪儿来”问的是一个人来的地理位置,哪个城市、哪个区域之类,而哲学问的是一个人开始的存在,他在精神上的出发地。
  保安的“你要到哪儿去”问的是具体的地理位置或建筑场所,而哲学问的是想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在精神上得到什么。
  是的,相形之下,哲学太抽象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好玩。
  但如果你以为这三个哲学问题与你无关,离你太遥远了,那你就错了。
  14、哲学问题往往是看准了人生的要害所在,所以才提出来的
  正如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心理学家一样,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哲学家。心理问题就发生在你身上,而哲学也是你的生活。
  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这三个问题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而我们一生想干或不想干的事情,恰恰就是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哲学家们绝对不像俗人们所想象的那么无聊,他们是看准了人生的要害所在,才费脑筋去想这些问题的。
  其实,说“你是谁”之类的问题是哲学问题,只是哲学家们把人生的问题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以便看得更清楚些,就像占据了一个智慧上的制高点,从天空往下看一样,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了。
  比如,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为什么会入错、嫁错?这是不能用一句“我眼睛瞎了”就可以交代过去的,如果一个人犯了那么愚蠢的错误还不知道反思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能干什么,我只能表示无语。
  我想说得狠一点:如果我们自以为不存在“你是谁”“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的问题,那就不好意思,在我们和这个世界、和别人打交道时,在头脑和心理上就没有多少洞察力,就只能放任一些本来可以避免或控制的严重后果发生!
  15、当我们有一个“我”的时候,人生开始了,痛苦也开始了
  我们“正常人”的头脑、心理与世界的关系,就隐藏在“你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的终极追问中。
  我来抄录一下《圣经》关于人类起源——在哲学上就是“你从哪儿来”——的经典描述。这件事,很多人也干过。
  《圣经》这样说:从前,在上帝的伊甸园里,人类的祖先与自然和谐地相处在一起。后来,蛇引诱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夏娃又拿给她丈夫亚当吃。于是,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看到了自己赤身裸体,感到了羞耻。
  上帝知道他们干了这件事以后,非常生气。上帝一生气,后果当然很严重,他们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上帝还惩罚他们,男人要终生劳苦地从地里刨食,女人要承受生育的痛苦。
  故事抄录完毕,到我们分析里面玄机的时候了。
  弗洛姆告诉我们:在心理上,人被赶出伊甸园之后,最想去哪里?最想回到伊甸园!
  因为人在世上有着看似永无尽头的痛苦,而伊甸园里太幸福了。我们小时候曾经都怀着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并畅想过共产主义的幸福生活。
  但是,共产主义的美好生活,理论上——一切都只是理论上——和伊甸园还是不能比的,毕竟它只是地上的人间乐园。人还是人,还是有自我意识、有欲望,而且欲壑难填,所以始终有痛苦,而且能够让人意识到;再说了,人始终也是要死的,不像神仙那样可以不死,这是最大的痛苦。
  所以,其实在解除痛苦的吸引力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和宗教所说的那个天堂相比。人想重返伊甸园的渴望是永恒的。
  当 然,《圣经》的这个说法,只是一个宗教隐喻,是文学的修辞。真实的情况是:当我们刚出生的时候,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刚刚发育,还没有一个“自我”,因此也就 没有“自我意识”。而母亲,就是我们的整个世界。因此,我们也就像亚当夏娃一样,没有什么善恶、羞辱之类的观念,也不会感受到什么痛苦。
  而在我们有“自我意识”后,母亲就不再是我们的整个世界,那种安全感就再也找不到了,就像亚当夏娃吃了那个果子,“明亮”了眼睛一样。

  于是,人生开始了,痛苦也开始了。
  16、你从什么地方出来,就绝不可能回到什么地方了
  从伊甸园出来后,受不了痛苦想回去?上帝对此表示遗憾:不能。《圣经》说,回不去了,有两个手持发出火焰的剑的神挡住了人类的“回家之路”。
  确实是回不去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条铁的心理法则:你从什么地方出来,就绝不可能回到什么地方了。
  为什么呢?因为当你从某一个地方出发后,是某种心理状态,而你在经历过很多事情后,心理结构已经改变了,体验到的,就不可能是原来的东西,所以你永远回不到原来的心境。
  更重要的是,由于人从原来的地方出发后,已经有了一个“向前”的方向,你要叫他回去,他实际上是不甘心的,因为“前方”“未来”一直在向他招手。想回去的,都是在现实中受挫、受伤的人,“回去”的本质,不是他真想回去,只是没有了信心,或想疗伤而已!
  这个铁的心理法则,适用于爱情婚姻和朋友关系上的“重归于好”。
  为了建设和谐社会,我当然是非常赞成两个人之间“重归于好”的,但是,我想提醒:当你要吃回头草时,请想清楚,这是你义无反顾的事情还是没有办法?你对未来碰到一个好的下家,是并不抱期待还是不敢抱有期待?你是留有遗憾还是对回去表现出泪奔?
  17、扛着一个“自我”,我们不停地对世界喊话
  注意,我要讲到很有实质性的东西了,请给自己一点耐心。
  中国古人曾讲过“混沌未开”。在一个人的意识一片混沌的时候,大概相当于处于动物状态。用哲学的话说,就是一个人在精神上,还没有从世界中分裂出来,他还是世界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人可是从猴子变来的——就生物学而言,他是从动物那儿出发的。
  但在哲学、心理上的意义呢?其实也就相当于,人从动物状态走来。
  当人有“自我意识”时,一切都不一样了。他那一坨肉虽然还是自然的一部分,受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支配,但在精神上已经凌驾于自然之上了。他存在了,相当于激动地对世界说:“我带着一个智力结构、一个心理结构,要来和你玩了!”
  我们在小的时候,都渴望长大,深层的心理动机,其实就是要和世界玩。
  这种样子,和猪之类的动物太不一样了,猪还在自然里沉睡。只有你杀它,它才有生理上的痛苦。它可不像用“自我”对世界说话的人那样,有一大堆心理上的痛苦。
  既然人在哲学、心理的意义上是从动物那儿走来的,那么,他想走到哪儿去?
  走向神!
  18、不能实现的春秋大梦,一直在内心深处向我们招手
  为什么是走向神?
  因为人从动物那儿出发后,精神上不断地成长。他意识到自己的有限,知道自己要死。
  这简直就是一种缺憾!太悲剧了。所以,他有一股强大的动力,想要超越这个有限,自由自在,长生不老,永远不会死。
  神就代表这种终极境界。
  想变成神仙,于是使劲去修道,是中华民族的恶劣传统。周树人先生就说“中国根底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还是鲁迅老前辈目光如炬啊。
  然而,人想变成神,这是妄想,一场注定要破灭的春秋大梦而已。
  19、当我们用化妆品和高档衣服武装自己的时候,那是一种追求完美的投射
  答案很残酷,因为人无论在精神上如何发达,他永远是一坨肉,要受自然规律支配。
  就是说,尽管他从动物那儿出发,向神走去,但永远走不到神那儿。
  所以,神其实只是一种心理的虚构,如有,那纯粹是艺术!
  人实际上只能夹在动物和神之间!
  尼采就看到了人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西:“一座桥梁”——一座架在野兽和神之间的桥梁。
  说到这儿,我想请问一下,为什么女人特别喜欢用化妆品、高档的衣服来装扮自己?
  我想告诉大家,“美”“男人喜欢”只是浅薄的解释。真相是:我们竭力想掩盖自己是一个肉体凡胎,因为肉体凡胎意味着卑微、有限、渺小。
  而化妆品、高档衣服这些东西,虽然是人创造出来的,但对于美化人而言,却像是神的创造,那么具有魅力,那么不可思议——这是我们渴望摆脱人的有限状态的一种心理投射!
  20、心理的秘密,就在人的存在中
  被夹在动物和神之间,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人的心理结构经常遭受打击。这是一个大问题。
  于是,在这个大问题下,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产生了。心理的秘密,就在人的存在中。
  很多人采用的第一种解决办法就是“退回去”,在心理上退回到儿童时代。一个字——撤。当然,没有人能够真正退得回去。在这里发生的,只是一个人的内心活动。
  而我们正可以破译它。
  21、我们最深的失落,就是对再也找不到当初的自己的失落
  比如,为什么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漂在外面,非常想念故乡啊?为什么说自己热爱故乡的人,居然都不是一直在故乡生活的人?为什么当一个在外多年的人,回到故乡看到很多东西都改变了,会有严重失落感呢?
  是他们虚伪吗?是他们喜欢伤春悲秋吗?不。
  情 况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哪个村子或小城镇这样的熟人社会出生长大,他就相当于从哪个地方出发。他的童年无论有没有家庭方面的不幸,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 木、人际交往,都能给他最原始的安全感和关怀。就是说,在他的童年,他的自我发育时,故乡的一切,带着原始的安全感和关怀,一起嵌进了他的心理结构深处, 构成了他本真的自我,而这是在此后他从未能得到的。
  因此,在他的一生中,只要他在外面,故乡就像上帝的伊甸园一样召唤他。他热爱故乡,其实就是在焦虑之中,对于那个本真的自我的无限眷恋。
  而当他在多年后回到故乡,看到一切都改变时,之所以会有严重的失落感,是因为当初那个进入到了他的真自我的情境,已经不在了,因为他在心理上已经回不到童年,所以只要童年的那个情境不在,他当初的自己,就彻底地消失了。他的失落,其实就是对再也找不到当初的自己的失落!
  这是多么让人忧伤的事情。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首忧伤的歌谣。
  而我们之所以埋怨故乡改变得面目全非,其实是因为我们已经改变得面目全非!
  22、一个拥有最原始的安全感和关怀的成长环境是多么重要
  我 想说,一个拥有最原始的安全感和关怀的成长环境是多么的重要。我始终认为,一个从出生开始就在城市,尤其是在大城市长大的小孩,已经割断了与自然的联系, 很难得到最原始的安全感和关怀了。在心理上,这相当于没有了“根”,他从出生开始,就完全是一个“社会”中的人,就被现代“文明”的装的训练所熏陶,在心 理抗压上是不强的。
  所以,我想建议,如果你有条件,让小孩在3岁到7岁这样一个年龄段里,到农村去住一段时间,或是定期带小孩去郊外玩,让他感受到自然的一切,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至于他在7岁以后,就没有必要了,因为在心理结构上,他已经装入了太多城市“文明”的内容。
  说到这儿,我想告诉你一个秘密,一个人无论多么位高权重,无论显得多么威严或装,只要他是在农村或小城镇这样的熟人社会长大的,他小时候从故乡习得的语言、习惯,比如说两句脏话、露出某种姿态,只要稍微不保持装,或有某种可以让他放松的情境,说不定就会表现出来。他几十年在官场、商场,以及大城市“文明社会”的装的训练,在这些语言、习惯面前都不堪一击!
  23、装嫩,很可能就是对开始变老的焦虑
  一个人“退回去”可以采用的方式太多了。像想念故乡,只是轻微的企图在心理上退回去,寻找一种安慰而已。
  在这背后,是无奈,是苦涩。
  有的人退回去,采用的是在心理上拒绝长大、独立自主地应对成人世界的策略。“啃老”其实不仅仅是在金钱上啃,在心理上也啃。一个习惯于“啃老”的人,内心里总有退回到“一切都由父母搞定”的童年时代的冲动。
  有一种退回去的心理策略挺有意思,就是无论男人女人都卖萌装嫩扮可爱。
  男人这样玩有什么奇怪之处呢?我想告诉“很傻、很天真”的少女,如果你看到有男人这样玩,千万要注意了。
  这类男人,或者对现实缺乏把握和控制感,无法搞定用来吸引女人、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排序的车子、房子等东西。那怎么办?办法是通过卖萌装嫩,用这些Pose暗示自己,在心理上体验自己是一个无须考虑这些问题的小屁孩。
  或者,他们是捕获猎物前的伪装,背后有卑鄙的图谋。因为这样一玩,在心理上你就被暗示去体验他是一个没有复杂社会经验的男人,或激起了你的母性。你在心理上,也就被解除了武装。
  女人卖萌装嫩扮可爱呢?
  一种可能性,就是对开始老的焦虑。在语言、动作、姿态上表现得像一个天真少女,就是在心理上告诉自己还年轻。
  另一种可能性,则是一种博弈的策略。在公司里如果这样玩,就是利用一种道德压力防止别人伤害自己:你忍心欺负一个小姑娘吗?在男人面前这样玩,是在暗示自己的纯洁。
  只不过非常不幸,在公司里这样玩,对自己的杀伤力太大了,因为这等于告诉大家你没有能力,而很多人在利益面前,在伤害别人时并不是下不了手。而在男人面前这样玩,成功的前提是:或者这个男人是个傻瓜,或者,你的确没有复杂的故事。
  24、告密者是领导需要的人
  前面这些“退回去”的方式具有个体特征,但有些退回去的方式,就需要一帮人来干。
  就“退回去”的原理,我想来看一下,一些公司的管理,聪明和愚蠢在哪儿。
  当年,我发现所在的单位经常有人喜欢在领导面前说同事的坏话,搞告密的革命工作。我本人也不幸中枪——事实上,我这类特立独行的人不中枪,谁来中枪?
  有一次,我愤怒了,遂找到领导,痛斥这类从事地下工作的同志们,说他们这样干纯粹是污蔑,破坏同事间的团结友爱。
  但领导微微一笑,对我的控诉不屑一顾:“人家只是反映情况嘛。”
  我再白痴,也被这句话击醒了。
  我懂了,领导其实很喜欢搞告密工作的同志们。这不只是他们想享受有人拍马的快感,人都好这一口,而那些告密的地下工作者在这方面特别擅长。不,他们喜欢这些同志,更重要的是出于革命工作的考虑,是一种管理的需要,一种对员工的控制。
  想一想,如果下面一大帮人,他们做什么领导都不知道,即领导和员工的信息并不对称,他如何能够在心理上感觉到可以控制下面的人?有信息封锁,权力就有瘫痪的危险。所以他需要“耳目”,来让他知道下面的人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告密者之所以有市场,钻的正是“管理的需要”这个漏洞。不是他们真有什么本事,是领导需要他们,他们才玩得转。
  25、当有人在领导面前说你坏话时,请注意,你是否在领导面前信息不透明
  如何对付一个告密者呢?我原来跑到领导那儿去控诉的做法是最愚蠢的,因为对于领导来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谁被说了坏话,以及说的是不是真的,而是这一点:下面这帮人,是分裂的、各怀鬼胎的,还是结成同盟?
  专制统治者,最害怕的就是民众铁板一块,而且做什么他们都不知道,所以一定要让民众之间处于分裂和狗咬狗的状态。其实任何一个庞大的机构,比如公司,都是如此,底下的员工斗来斗去,是经理老板们最希望看到的。
  要对付告密者,我们得知道他们的软肋在哪儿。他们只敢玩阴的对不对?很好,那说明他们有恐惧,说明他们混得如何,主要就是看领导对于告密的奖赏,而他们的告密之所以得到奖赏,恰恰就是你和其他中枪的人在领导面前信息不透明!
  而不透明,就难以被信任。
  所以就两招:一招,用另外的游戏规则玩他,比如表现出你是一个狠角色;另一招,用他的游戏规则陪他玩,而且比他更狠,主动在领导面前信息透明。如何操作是你的事了,我只是从心理分析上为你揭示秘密,不是厚黑大师。
  26、给出一个其乐融融的群体,对于个人来说,其实是一种招魂机制
  无论是专制统治者,还是一家公司,乐见民众、员工斗来斗去,自然从权力控制上看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和管理,但我想说,这其实也是自杀。
  当一个人在一家公司工作时,如果他面对的是一个不友好的群体,随时要防御别人对自己的暗算,这家公司就别指望员工能有多大的忠诚度,别指望除了钱之外还有谁帮你卖命或渡过眼下难关,因为一切无非就是出卖劳动力拿钱而已,他只是暂时忍受。
  但如果老板看起来很有人情味,员工们是一个团结、和谐的整体呢?那吸引力真的太大了,因为这满足了一个人“退回”到没有和他面前的世界分裂的那种状态,他在心理上真正成了群体的一部分,恍如“回家”。
  换言之,给出一个其乐融融的群体,对于个人来说,其实是一种招魂机制。
  27、同性恋的本质仅仅是,因为无法从异性那儿得到安全感,所以无法唤起对异性的爱
  如果我说,一个人玩同性恋是在心理上“退回去”,你一定会觉得奇怪。
  但真的不奇怪。
  我们先来看弗洛伊德老师是怎么说的。
  他说,男同性恋其实是这样产生的:一个男人在“恋母情结”的作用下对母亲的固恋时间很长,也过分强烈,摆脱不了。问题是他已经长大了,在心理上还让自己意识到固恋母亲,是有罪恶感的。
  怎么办?有一个办法,寻找一个替身。
  “代 替性满足”“补偿性满足”是人类最喜欢干的事情。于是,他在青春期结束后,玩了这样一招,把自己看成是母亲,即在心理上相当于自己是母亲,然后呢,寻找一 个对象,来取代他的自我,并把原来从母亲那儿所体验到的爱和关怀,给予了这个取代自己的自我的男人。于是,就有同性恋了。
  同性恋,本质其实还是异性恋,是一个男人对自己母亲的爱恋。正是这样,同性恋克服了同性之间本能的恶心。
  这样的解释,真是惊世骇俗,而且实在很难理解、很难想象。在刚看到这个理论的时候,我一直搞不懂,始终保持着强烈的质疑。
  但后来我明白了,这样讲还是有点道理的。
  对于自己的理论,弗老师没有解释,下面我就帮他解释一下。
  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离开母亲温暖的怀抱,世界对于他是陌生和危险的,他骨子里在别的女人面前没有安全感,而他需要的,是安全感,不是爱。
  所以,他无法唤起对异性的爱,异性之间的爱恋只能让他感到恐惧。
  那么对同性的爱就有安全感吗?也不。
  我不知道你从我前面所说的是否看到了这一点:有些人缺乏爱的能力?
  他习惯了享受被爱。他不想走出从对母亲的固恋里得到的一切。也就是说,他一定要保持“母亲-我”这样固恋的关系不变。
  这 在心理上并不困难,把“我”体验为“母亲”,把另一个可以从他身上看到“我”的男人(恰巧也是一个对母亲固恋的人)用来取代“我”即可,一样可以获得安全 感。你也许会问:为什么不可以是把另一个男人体验为“母亲”,而自己不变呢?回答是:他可以从另一个男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却无法看到“母亲”的影子。
  根据这样的解释,这一点就不奇怪了:同性恋者对对方都很关心,而且大多都有控制欲,这正是要表现出自己的“母性”。
  如果同性恋者是女人,也适用于这样的理论和解释。
  但是,我想提醒,关于同性恋理论的合理性,可能到此为止了。我们不能赞同弗洛伊德把对母亲的固恋,解释为是“性”,没人这么变态的。而同性恋之间的性行为,也是另一回事。当然,我们绝不能把同性恋称为“有病”,这只是一种和异性恋不同的爱恋方式而已。
  28、在困难和痛苦面前,我们该说的是:来吧,我不怕
  前面说到了,当我们处于动物和神之间,作为一个“人”而承受痛苦的时候,第一种解决办法就是退回去。
  它在心理上的意思是:“现在我感觉很难受,前面的路也充满了风险,我还是撤吧,毕竟,原来走过的路是安全的。”
  而第二种解决办法,就是决不撤退,而是坚持往前走。只要我们不做那种变成一个神一样的人的春秋大梦(那只会让人变成一个疯子),这条路就成功了。因为我们的心理一直需要得到成长,我们的存在,恰恰是对自我的不断超越。
  它在心理上的意思是:“来吧!我不怕。我可以强大我的头脑,强大我的内心,用我的力量来战胜一切,超越自我,确证我的存在价值——人生下来,本来就应该这样!”
  一个心理强大的人就是这样,一切有所成就的人就是这样。
  关于这一点我在这里不再多谈,因为这样干,正是《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和本书的内容。
  我只想说,“往前走”的大致是这样三种人:能人、好人、智者。
  29、一个人憎恨那些没有得罪过他的人,那是因为他已经不敢听到对自己的恨
  能人是就社会的意义而言能做事而且做成功的人,但好人和智者已超越了社会的范畴,而是一种“存在”的范畴了。
  说好人、智者已是一种“存在”的范畴是什么意思呢?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随机扔一块石头一样扔下来,偶然地被“抛入”,没那么伟大。所以你问“人生有什么意义”,这种问题本来就是伪问题、傻问题。并没有一堆意义摆在那儿等着你,人生的意义是你要去寻找的。
  但人是一种“存在”,一种相对于万物来说比较高档的“存在”。所以,当他从动物向神走去时,冥冥之中就得到了一个道德命令:做一个好人!不要出卖你自己!充分发挥你的生命潜能!
  这个道德命令,用哲学的话讲,就是“存在的规定性”,规定你应该这样做,同时规定你不应该那样做。一个人生下来,不是为了去做一个人渣,去做一个既可以把自己卖了也可以卖别人的人的——正如父母把一个人生下来,不是为了让他去做别人的“脑残粉”!
  好人和智者正是符合“存在的规定性”的人。他们或者听到了内心的声音,按照这个声音来生活;或者,听到了这个世界的神秘声音,并用它来照亮自己和他人。
  这两种人无论如何向前走,当然都永远成不了神,但是,他们的存在,却是一种“类神”的存在。这就是我们有时候在他们面前,会觉得内心受到震撼,或感觉到他们具有一种超出常人魅力的原因。
  如果一个人的存在不符合“存在的规定性”,不听“存在”发出的那个“道德命令”呢,又会如何?
  答案只有一个:他会憎恨自己,并且为了掩饰这一点,就憎恨其他人。
  30、一个人如果不敢面对自我,独处的时候,他往往会恐慌
  继续我们的话题。在解决从动物走向神所产生的存在问题、心理问题时,还有第三种办法,就是一个人既不后退,也不向前走了,就在他觉得安全的地方待下去。
  这些都是什么人呢?
  他们可能是麻木不仁的人,可能是一些在这个社会上永远只是当一个观众在看戏的人。他们没有什么成就,也不敢有什么成就。
  也可能是这类人,他们拼命地忘记内心,忘记世界的秘密,一头扎进“社会”,扎进人际关系里。但在独处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恐慌。
  当 然,还有这类人,他们不敢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欲望,谨小慎微,按照熟悉的生活,日复一日地过下去,直到死亡来临的那一天,一切OVER(结束)。所有这些人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头脑上,他们无法或不愿用理性和这个世界的秘密建立什么联系,世界的秘密在他们的关注,甚至意识之外;他们不想听到,或很少愿意去 倾听内心的声音。在心理上,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多少热情。他们或者通过封闭自己的心理结构,减少自己的欲求,或者通过忘记自己,来得到心理保护。
  弗洛姆曾经说,“如果能对人用精神的X光透视,我们会发现有如此众多的吞噬同类者,有如此众多的图腾崇拜者,有如此众多形形色色的偶像崇拜者”。
  这指的是“退回去”的那帮人。
  我愿意对他的话进行补充:“如果能对人用精神的X光透视,我们会发现有如此众多的人在害怕生活,有如此众多的人丧失了体验自己和他人痛苦的能力,有如此众多的人躲在自己熟悉的语言和行为模式中得到安全感。”
  我指的是所有“退回去”和待着不动的人。
  31、改变我们自己,其实就是改变我们在头脑上和心理上与世界的关系
  到了总结一下“正常人”在头脑上和心理上,和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的时候了。有以下几种情况。
  头 脑和世界的联系;心理和世界的联系;他是什么样的人;肤浅;用心理背景去和世界联系;这类人就是刻意保持对世界的麻木、冷漠,或成功地逃回了他的心理结构 的人;深刻;微弱;那些“冷血”的科学家、医生、精通某一技艺的杀手,往往就是这类人;肤浅和深刻之间,常常受到心理的影响,把心理中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 世界;微弱和深刻之间,常常受到头脑的影响,把头脑认为的世界,当成真实的世界。特点是心理结构和现实同构;我们大多数人。
  于是,改变我们自己,其实就是改变我们在头脑上和心理上与世界的关系,改变我们的处境和命运。
或许您还会喜欢:
色眼识人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0
摘要:乐嘉自白许多人既不了解我本人,也不熟悉我所投入工作的使命和意义,他们或者把我捧上天,或者把我批得一文不值。关于我的讲台生涯,我走过一条什么样的路,有一天我会告诉大家。我的这段故事可能会激起人们的好奇,也可能会引起评论者的品头论足。 [点击阅读]
菊与刀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0
摘要:关于作者本尼迪克特,我们知道的不多。据已查到的资料,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其父弗里德里克•S.弗尔顿是位医生,在她两岁时去世。其母伯特里斯•J.(夏特克)弗尔顿靠教书养家。1909年,本尼迪克特从瓦萨尔学院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次年赴欧洲,游历了瑞士、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回国后曾执教于加利福尼亚的某女子中学。 [点击阅读]
落网佳人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楔子“月老、月老!”主管生死簿的地府判官气喘吁吁地进了月下老人的仙居。“啥事这么慌张?判官大人,坐下来歇口气,喝口茶再慢慢说吧!”月下老人捻捻白须,气定神闲地说。他现在哪有闲情逸致喝茶呀!“咱们阎罗殿──出了点小纰漏,所以……我想借你老人家的姻缘簿查查。”“嗯,这个──”月下老人沉吟了一会儿。 [点击阅读]
蓝海战略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前言本书是友谊、忠诚和相互信赖的产物。正是友谊和信任激发我们探索本书所表述的主要思想,并最终完成了写作。20年前,我们在课堂相遇——一个是教授,一个是学生。从那时起,我们就一直一起工作,犹如同一条下水道里的两只湿老鼠。因此,本书不是思想的成功,而是友谊的成功,并且我们发现友谊比商业世界的任何思想都更有意义——因为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点击阅读]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0
摘要:序:说话干吗要“之道”啦!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有人天天上健身房,练出漂亮肌肉,可惜课堂报告或公司开会,未必能让你脱衣展示成果;有人唱歌非常?听,可惜想向男友道歉,或想提醒老板加薪时,用唱的会显得你很古怪,说不定加薪不成,反遭遣散。 [点击阅读]
血酬定律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血酬”和“命价”这两个词,来自本书两篇文章的题目。这两篇文章排在前边,却是最后写出来的。文章谈到了生命与生存资源的交换关系,描绘了一些凭借暴力建立的规矩,提到了计算血价和命价--钱与命的兑换率--的基本思路。在中国历史上,大量资源和财富是依据杀戮和破坏能力分配的,破坏力直接打造了社会结构,直接决定着各个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义务边界。 [点击阅读]
诱婚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楔子医院头等病房床前,站着年过半白,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子、一名十五、六岁的美丽少女,最后,是挺直腰杆、沉稳伫立床尾的年轻男子,只为了病床上那名昏迷了三天,甫清醒的女子。不难想见,这三人必是她生命中最亲密、也最重要的三个人。她看起来极年轻,约莫二十多岁,白皙肌肤原是水嫩无瑕,或许是因意外之故,略略失了血色,仍不减清丽姿容。 [点击阅读]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作者:佚名
章节:92 人气:0
摘要:/*2*/序一、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草木可以在校园年复一年地生长,而我们却注定要很快被另外一群人替代……尽管每次网到鱼的不过是一个网眼,但要想捕到鱼, [点击阅读]
谁动了我的奶酪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001年7月13日,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办105年之后,中国申奥终获成功;2001年底,中国将加入WTO……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人民币;198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964.4亿元人民币;199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9552.8亿元人民币;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8. [点击阅读]
货币战争2
作者:佚名
章节:136 人气:0
摘要:2009年6月11日凌晨2时41分,《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终于完稿了。从2006年夏完成《货币战争》以来,就开始着手收集资料酝酿《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近三年以来,仔细梳理了德、英、法、美两百多年来的所有重要银行家族之间的人脉关系,以及他们与各国的战争、革命、政变、危机之间的联动关系,从1723年开始到2024年结束,中间涉及欧洲、美国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金融运作,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