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世界如此险恶 你要内心强大 - 第七章 对抗不确定性,重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2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七章 对抗不确定性,重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2.越是变化的社会越能制造不确定性
  只要你的心理结构和社会结构嵌在一起,社会结构一动,你的心理就会跟着动。社会结构无序化、混乱、充满不确定性,你的心理结构就同样无序、混乱、风雨飘摇。
  一个社会变化越快,人与人之间越不信任,秩序越发混乱,不确定性对人的打击就越致命。
  很不幸,我们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朝不保夕。穷人、中产、富人都不知道未来。
  精神分析学家弗兰克尔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心理事件不过是社会事件的心理层面,而社会事件不过是心理事件的社会层面。社会上有什么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一个人的心理变化;而一大堆人心里想什么,都会表现出来形成社会现象。比如,很多人在鄙视穷人,于是大家在心里都觉得钱是个好东西;而大家在心里面觉得钱是个好东西,又会形成社会上的拜金现象。
  所以,正如前面我提过的,只要你的心理结构和社会结构嵌在一起,社会结构一动,你的心理就会跟着动。社会结构无序、混乱、充满不确定性,你的心理结构就同样无序、混乱、风雨飘摇。
  千万别忘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社会充满了风险0这个风险重重的社会中,有两个关键的字眼:现代性、转型。
  对于社会学家来说,“现代性”是用来理解“社会”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的普通名词。把一个社会搭建起来,需要些什么?肯定需要制度、秩序、思维、观念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一变,社会也就变了。这正像一个人一样,他如果也学迈克尔·杰克逊,皮肤一漂,发式一变,看上去人就变了,就不太像同一个人。不过,有了这些东西也还不够,一个人还需要有灵魂和个性,否则无论变还是不变,他也只是一堆肉体组织而已!“现代性”就是现代社会的灵魂,就是让现代社会具有某种制度形态、秩序、思维和观念的核心逻辑。
  破译一下这个逻辑,三个词语:否定、变化、求新,总结成一个字,就是“变”。
  否定什么?
  第一个意思当然是否定传统,“现代社会”本来就是相对于传统社会来说的。在传统社会,很多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是金科玉律,是不允许质疑的,服从就是美德,不服从就是罪恶。因为对和错,都不是交给人的理性说了算,而是由传统说了算。但“现代性”一来,就发现不对劲,就像鲁老前辈笔下的狂人所质问的:“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样一来,就把传统的很多东西给否定掉了。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们发现孔孟之道不对劲,干脆一把火把“孔家店”给烧了。“文革”时,革命战将们发现土地庙也不对劲,同样把它砸了。

  第二个意思,在否定传统之后就进一步了,那就是否定已经存在的东西,否定“昨天”。传统在时间上当然是“昨天”。可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今天的东西也很快就会过去,在心理上也很快成为“昨天”。于是,只要是过去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在心理上就没有了意义,要赶快把它遗忘和否定掉,因为,生活在“昨天”,有让人不能跟上社会步伐、被遗忘和抛弃的危险,这样我们将无法体验到自己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
  这个“否定”的逻辑非常强大,带来了变化和求新的上瘾。你好不容易看中了一件衣服,穿出来的时候还颇为自信,但过不了多久,你很快就会有焦虑,是不是落伍了?因为市场马上就会推出最新的款式,新款和旧款的时间差越来越短。社会上很多东西,总是在不停地变化和求新,导致你在心理上也如此。“现代性”,就是让你对“变”上瘾,而且是越来越上瘾!
  在不停的变化之下,没有一样东西能获得确定性,就算你获得了确定的感觉,在外在变化之下,这种感觉也会马上消失。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思在评价“现代性”逻辑对“过去”的否定、拆解时就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不过,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现代社会是有风险的,它变得太快,像科技这类东西,好像什么神奇玩意儿都可以弄出来,但它并不是没有后果,像“非典”“禽流感”“垃圾围城”“核泄漏”之类,都是“现代性”的产物。从逻辑上,你根本无法消除这类东西,因为你消除这类风险的手段就是“现代性”的思维和技术手段。也就是说,你用来解决问题的手段,恰恰就是造成问题的根源。这是社会生活的风险,可称之为外在风险。

  还有一种内在风险,就是心理风险。现代社会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精神问题?中国有心理和精神疾病的人为什么达到了1.7亿以上?就是变化太快,竞争太大,压力太大,背离了人的心理规律。人在心理上当然能够“适应”这样的社会情境,但不好意思,代价是出现神经症、人格障碍、心理变态甚至精神病。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一个社会的运行,都是要支付成本的,心理和精神疾病,就是当代中国人为这样一个社会付出的成本。
  所以,尽管“现代性”在不停地否定“过去”,它并没有为“未来”描画出一幅清晰的图景,未来到底是什么样,是恐怖的地狱,还是一个极乐的世界?根本就不清楚,因为它所积累的风险,会参与到对“未来”的构造中。同时,人造出了很多技术,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我们的活动改变了的世界;反过来,这些技术、这个世界也会改变人,而人最终会被它们塑造成什么样,人永远不会知道。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特征。而与此相应,人的心理特征是:没有稳定感、确定性,对未来热切盼望,却又心里没底,隐隐担忧。
  在“传统社会”里生活的古人,社会和心理都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曾经有个老家在农村的朋友对我说,在大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压力非常大,人也非常累,很想跑到偏僻安静的地方住一辈子算了。我和他打赌,他最多待一个星期,很快又会滚回城市,因为熟悉了城市生活,农村的那种生活已经和他的心理结构对不上号了,哪怕他从小就是在农村长大的。
  果然,一个多星期后,他回来了,说刚回去一两天,感觉非常好,空气新鲜,人与人之间很厚道,全身放松,但第三天开始,他就隐隐有一种焦虑,感觉自己就像和这个社会隔绝了一样,社会时尚和社会进步的大潮在滚滚向前,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抛弃和遗忘。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于是,他像逃离地狱一样逃离了家乡。

  出生于农村的70后大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农村,感觉一天非常漫长,而在城市,时间的流逝却非常快。这种对时间的心里感觉,相当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它们的区别在于:在不同的社会,人们与世界联系的方式并不一样。
  在传统社会,一个人是家族、共同体的一部分,在心理上并不是独立的个体,有一个很少变化的秩序把他牢牢吸住。他和这样的一个秩序在心理上是同构的,生活的秩序不变,他的心理结构就很稳定。他因心理上附着在一个确定性的秩序中而获得了安全感。
  但“现代性”对传统社会的那些秩序进行了无情摧毁。人被从一个他曾经附着的确定性秩序中,和一个他是其中一部分的共同体中剥离出来,抛入到一个陌生而危险的世界。他不再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是变成了像孤魂野鬼一样的社会原子。
  在中国,这种剥离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五四运动算起,特征是家族和村社共同体慢慢瓦解,一个人好像获得了独立性,不再是它们的一部分了。
  第二个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算起,“单位”不再给人提供全方面的庇护,他的很多需求都要到市场上去解决,从一个“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上的原子。另外,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都在进行改变,它们一起被统称为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西方版本的现代社会转型。
  今天,这种转型充满了无序、野蛮、混乱和歇斯底里,贫富悬殊、羞辱穷人、“官二代”世袭、“穷二代”被排斥、群体性事件、炫耀性消费、行业“潜规则”、食品安全,等等,都一齐上阵了。这个社会到底能不能慢慢地成功“转型”,还是就此崩盘、重新洗牌,谁也不知道。大家感觉到的,只是压力越来越大,钱越来越不值钱,价值观越来越混乱,社会前进的方向越来越危险。
或许您还会喜欢:
痴将军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3
摘要:第一章长安城外,炮竹、锣鼓喧闹之声绵延数里,不绝于耳。人人放下手边的工作,扶老携幼,大街上形成长长的人墙,站前方的个个欢欣期待,后方的便伸长了脖子,就怕晚那么一眨眼,就要错过亲眼目睹大英雄伟岸英姿的好时机。“爹爹,恬儿也要看大英雄。”五、六岁的女孩儿拉拉父亲裤管,细声细气地说。“好、好、好。”那当父亲的庄稼汉一把抱高了女儿,放上肩头。 [点击阅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文/朱旭东认识尹建莉缘于她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学位,那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刚为他们这一批教育硕士确定了导师。她当时很明确地选择了教育作为其研究方向,而我的研究方向之一刚好是教师教育这个领域,这样我们自然就有缘认识了。第一次读到尹建莉的作品是她的诗歌。她初次和我见面时,送了一本自己的诗集给我。她的诗写得很好,我读了后觉得她很细腻,文字功夫很好,但也让我有微微的担心。 [点击阅读]
春秋我为王
作者:佚名
章节:701 人气:2
摘要:在晋国都城新绛数里之外,耸立着一座夯土墙环绕的坚固小城,此城名为赵氏之宫,乃是晋国六大卿族之一,赵氏的私邑。这儿却还有一个流传更广的名字:下宫!七十多年前那嘲下宫之难”,杀得人头滚滚、血灌井田,赵氏满门被灭,只幸存一个赵氏孤儿。随后赵氏孤儿绝境复起,这座被摧毁的城邑也恢复了些许元气,幸存的隶臣们都感慨这是先祖的恩德泽被。 [点击阅读]
秋水映尘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第一章午后,冷风阵阵吹拂,远方飘来一朵乌云,掩去微弱的一抹斜阳。幽僻的竹林,断断续续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约可辨明是风声拍打竹叶的声音,然而,除此之外,若凝神细听,其中犹交杂着细碎虚浮的跫音。该死的!谷映尘的额上冒着冷汗,暗声低咒。事发至今,已近半个时辰,药性已发挥到极致,他若再不设法解决,恐怕……颠踬的步伐踩上一地的竹叶,为这幽寂的林子添上一缕清冷萧条之气。 [点击阅读]
步步惊心
作者:佚名
章节:79 人气:2
摘要:2005年,深圳华灯初上的街道,比白天多了几分妩媚温柔,张小文身着浅蓝套装,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有些疲惫。刚进楼门却想起浴室的灯泡坏了,忙转身向楼旁的便利店走去。开门,打灯,踢鞋,扔包,一气呵成。张小文从阳台上把沉重的梯子一点点挪到浴室,试了试平衡,小心翼翼上了梯子,突然脚一滑,“啊”的一声惊叫,身子后仰重重摔倒在瓷砖地上,一动不动。清、康熙43年,北京湖边景亭的走道,面对面站着两位十三四岁的姑娘。 [点击阅读]
解密九型人格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第1章前言九型人格,也称“九种人格”、“九种性格”等,是了解他人、认识自我、修正人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学问,被称为当今最实用的人格分析理论。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美国中央情报局把它作为一个识人指南,用以洞察各国元首的行为特质,斯坦福大学也把它引进到mba的课堂来训练学员的领导力。 [点击阅读]
塔木德智慧全书
作者:佚名
章节:451 人气:2
摘要: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1)钱是货币,是一个人拥有物质财富多少的标志,就其自身而言,是不分贵贱的。在犹太人的赚钱观念中,他们从来就不把蹬三轮、扛麻袋看成是低贱的事,也不认为做老板、经理就高人一等,钱不管在谁身上都一样是钱,它们不会到了另一个人的口袋中就不是钱了。 [点击阅读]
格林童话
作者:佚名
章节:209 人气:2
摘要:雅科布·格林国籍:德国生平:雅科布·格林(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和弟弟威廉·格林(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曾同浪漫主义者交往,思想却倾向于资产阶级自由派。他们注意民间文学,搜集民间童话,亲自记录,加以整理。 [点击阅读]
原来你非不快乐
作者:佚名
章节:83 人气:2
摘要:致内地读者得怀着感恩的心情,在因缘际会下,我第一本在内地发行的书,是关于快乐/不快乐的课题,跟内地朋友分享自己这几年的体会。当前大势。不失为反思“拥有与失去”的黄金机会,能借此想到拥有的代价、失去的回报,内心得以从外在环境与际遇中释放,堪称千金不换。过去写下不少勾引别人眼泪的歌词,有时会反省自己是不是美化了伤感,有时又觉得让人落泪,可得到发泄,但愿也不算是作孽、遗害人间。 [点击阅读]
步步惊心续
作者:佚名
章节:64 人气:2
摘要:2006年10月,深圳某小区。“胤禛,你真的如此恨我吗?真的如此……”他始终是没有来,他再不肯原谅我了,心像被生生撕裂了一般,疼痛以心脏为中心,一波一波地扩展到四肢百骸,觉得整个人难受得不能自己。不是已经死去了吗,为什么身体还会疼痛,为什么脑中还会有如此清晰的记忆。轻轻地动动指尖,指腹下能感觉到柔软的棉被。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