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神犬奇兵 - “幽灵犬”的传说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幽灵犬”的传说
  “夜歌!回来!回来!”中国人民解放军K军区第863师侦察连长白正林趴在战壕前被炸得满是弹坑的草坡上,泪流满面地大叫,
  “回来啊!”
  月光下,战壕外沿撒满了亮晶晶的弹壳、弹片,草地上散着数不清的手榴弹拉火环。白正林的军裤已经被鲜血染透,他的右手还死死抓着胸前的“光荣弹”。在敌人夜光弹发出的刺眼白光下,他清楚地看到,一个敏捷的犬影正向爬上草坡的敌人们飞快奔去。
  “轰!”的一声巨响,前方掀起一片泥土,站在草坡上的几个敌人被炸上了天,白正林的头部突然被落下的石块重重的砸了一下,他顿时昏了过去……
  这场军事行动结束后,白正林苦苦央求打扫战场的战友寻找军犬夜歌的尸体,甚至找到被炸飞的皮毛也好,但什么都没有发现。军犬夜歌就这样消失在了战场上。但在后来的战斗中,敌人的腹地总是受到骚扰:仓库莫名其妙起火、哨兵被犬齿类野兽咬断脖子,甚至敌人每次偷袭行动之前我军战士总是能得到暗示——阵地附近总会响起一只狗的吠叫声。
  渐渐地,在我军和敌军中开始流传着一只“幽灵犬”的故事……
  机☆密
  K军区边境军事行动机密档案摘要:

  第0963号档案:
  198X年7月11日18:00——21:00晴气温32°C湿度75%风力小于3级
  18:00时,敌坦克团攻击我云南麻粟坡地区,我防军奋勇还击,12次击退敌人进攻,21:00敌残军撤退。第863师侦察排长白正林及其军犬夜歌,互相配合,炸毁敌军坦克6辆。此役后,白正林获一等功,军犬夜歌获“爆破英雄犬”勋章。
  第0971号档案:
  198X年5月7日13:00——15:00阴气温37°C湿度60%风力3级
  13:00时,我军前沿部队收复668高地反攻开始。主攻路线遭敌碉堡重机枪火力反击及壕沟阻拦,军犬夜歌在第863师侦察连副连长白正林的指挥下,翻越壕沟,口叼炸药包皮,连续炸毁敌人4座碉堡,炸死炸伤敌人15人,为我军顺利进攻打开了突破口。此役后,白正林获二等功,军犬夜歌获特等功。
  第0984号档案:
  198X年11月1日22:00——次日5:00小雨气温24°C湿度50%风力5级
  22:00时,第863师侦察连长白正林率7人战斗小组,趁夜色偷袭麻粟坡后山敌军指挥所,歼敌24人,俘虏7人,其中团级军官4人,师级军官3人。敌师长XXX拒不受降,持枪顽抗,即将扣动扳机之时被军犬夜歌咬断颈部而死。此役后,白正林荣获“孤胆英雄”称号,军犬夜歌获“卫国英雄犬”称号。

  第0996号档案:
  198X年2月17日19:00——23:00晴气温29C湿度65%风力4级
  19:00时,敌人突然发动偷袭,连续占领我451、558高地,第863师侦察连长白正林在战友全部牺牲的情况下,孤身坚守796高地直到援兵救助。白正林连长腿部负重伤,趴在战壕前沿单臂举枪杀伤敌人26人,此役后,白正林获得特等功,被直接提拔为侦察营长。
  (*备注*:是役当夜22:38分,敌军的一个炸药包皮落到白正林不远处,军犬夜歌迅速叼起炸药包皮,转身窜入敌群之中,炸死炸伤敌人5名。清理战场时我搜寻员未发现狗尸及皮骨,军犬夜歌认定为牺牲,被K军区追认为“特级英雄犬”。)
  绝☆密
  K军区边境战争绝密档案摘要:
  198X年4月8日17:00时,第863师侦察营长白正林在巡逻途中抓获敌特工两名,其中一人身上携带敌军绝密会议文件一份,翻译大致内容如下:
  《关于我战区内出现“幽灵犬”一事的调查报告》
  XX军长、政委:
  我驻麻粟坡325B师、326A师近一年内发生多起“幽灵犬”事件,经过周密调查,汇报情况如下:
  1、哨兵站岗时建议由规定的单人哨改为双人或多人哨,每人携带匕首两支。据统计,去年一年,我哨兵被犬齿类野兽咬死9人,咬伤一人,伤者由于过度受惊,痊愈后精神失常。

  2、隐藏在密林中的弹药库、油库、给养库发生失火案16起,损失弹药23吨、机油45吨、粮食51吨。
  3、在组织突击敌人防线前,敌人屡次掌握我方动态,一年中组织袭击敌人哨所、薄弱防线20余次,无一得手。前方指挥员认为出现内部叛徒,后经肃查并无此事。经过实地调查,我方情报人员得知,每次突击前对方总能听到未知名的犬吠,位置飘忽不定,我方多次搜寻未果。
  我师情报人员在调查中获悉,我军士兵中流传一个关于敌“幽灵犬”的传说。从搜集的材料看,90%以上的士兵认为以上事件的制造者是一只“幽灵犬”,来无影,去无踪,没有人亲眼见过它,唯一被它咬伤的士兵精神失常,亦不能描述。
  我指挥部领导认为,这是敌人的一种新式生物武器,至今无法捕获,请首长指示。
  作战情报部XXX
  198X年4月7日
  作者的话:
  一个传说需要一个英雄,你们将要看到的英雄是一只犬。
  “幽灵犬”夜歌虽然消失了,但它的魂还在祖国的疆土上徘徊,它的血还在奔腾,它不朽。
  魂魄不散,吠出忠诚。
或许您还会喜欢:
生死晶黄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我应该讲一个故事了。我很早就想讲这个故事了。故事原本细小,如一个微长的果核,在我内心的一个角落,置放在最偏僻的荒野,被冷落得月深年久,就要枯腐的时候,毛茸茸的霉白冷不凡泛起绿来,它的季风日渐转暖起来,风中冬眠的树木像伸过懒腰的孩子,挺拔起来,鼓胀起来。一切都像一条干涸的河流,忽然又有了涓涓细水。这一枚几近枯腐的核儿,在风中、水中及时地胀裂开来了。 [点击阅读]
白客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0
摘要:不管是一摸二摸还是三摸,孔若君都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愿不要有人一看到“摸”字就发生龌龊的联想,特别是“摸”和数字连在一起更容易引起伪道学家的佯愤。如今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摸二摸三摸是重大考试前校方对学生应试水平进行摸底的简称,全称应为第一次摸底第二次摸底第三次摸底,简称一摸二摸三摸。 [点击阅读]
皮皮鲁传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终于有一天,在一座图书馆里,男孩子和女孩子都不满意啦!他们想,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头发不一样,穿的衣服不一样,说话的声音也不一样,可为什么看的书一样呢?他们一不满意,可不得了啦!一个个嘴噘得老高,脸涨得通红,把半边天都烧鼹了。消防队发现北边的天烧红了,开着救火车赶来,可是到了现场一看,哪有什么火,原来是孩子们生气呢。后来,图书馆的阿姨把我叫去。 [点击阅读]
等一个人咖啡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现在的我,手里的汤匙正胡乱搅拌着浮在咖啡上的奶晕。金属与马克杯的瓷缘合奏出没有章法的敲击声。叮叮叮当,当叮当叮。就好像我现在的心情,没有节奏,却很想表达些什么。明明就像经年累月的拼图游戏,不管散落在地上的碎片有多少,持之以恒,总是能逐一捡拾回来,砌成原来完整的样貌。总会到那一刻的。然而我还是很激动。因为我发现,记忆的拼图不是死的。记忆是逐渐累加,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于是碎片一直拼凑不完。 [点击阅读]
筑草为城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筑草为城》是一部学者化的艺术长卷,一部茶叶世家的兴衰史。王旭烽是十年心血一杯茶,果然是杯龙井极品。《筑草为城》为《茶之三部曲》第三部。故事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至世纪末,描述杭家人在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之后又迎来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杭家人经历各种考验,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顽强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精神。小说飘散出浓郁的茶文化浸润的气息。 [点击阅读]
美的历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中国还很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 [点击阅读]
莫言《会唱歌的墙》
作者:莫言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第一次去青岛之前,实际上我已经对青岛很熟悉。距今三十年前,正是人民公社的鼎盛时期。全村人分成了几个小队,集中在一起劳动,虽然穷,但的确很欢乐。其中一个女的,名字叫做方兰花的,其夫在青岛当兵,开小吉普的,据说是海军的陆战队,穿灰色的军装,很是神气。青岛离我们家不远,这个当兵的经常开着小吉普回来,把方兰花拉去住。方兰花回来,与我们一起干活时,就把她在青岛见到的好光景、吃到的好东西说给我们听。 [点击阅读]
莫言《天堂蒜薹之歌》
作者:莫言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莫言十九年前,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件极具爆炸性的事件——数千农民因为切身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自发地聚集起来,包皮皮围了县政府,砸了办公设备,酿成了震惊全国的蒜薹事件——促使我放下正在创作着的家族小说,用了三十五天的时间,写出了这部义愤填膺的长篇小说。在初版的卷首,我曾经杜撰了一段斯大林语录: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小说却自己逼十近了政治。 [点击阅读]
莫言《红蝗》
作者:莫言
章节:10 人气:0
摘要:第二天凌晨太阳出土前约有十至十五分钟光景,我行走在一片尚未开垦的荒地上。初夏老春,残冬和初春的记忆淡漠。荒地上杂草丛生,草黑绿、结实、枯瘦。轻盈的薄雾迅速消逝着。尽管有雾,但空气还是异常干燥。当一只穿着牛皮凉鞋和另一只穿着羊皮凉鞋的脚无情地践踏着生命力极端顽强的野草时,我在心里思念着一个刚刚打过我两个耳光的女人。 [点击阅读]
莫言《红高粱家族》
作者:莫言
章节:60 人气:0
摘要: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十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