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邵燕祥散文集 - 诗人公刘的《纸上声》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鲁迅《自题〈呐喊〉》诗人公刘曾说过:"我的女儿是我个人命运的纪念碑。"因为他的女儿打从1958年春一落生,就失去母亲的爱,而与身陷不测的父亲同其命运,四十年来相依为命,饱尝坎坷与酸辛。我以为,公刘从青春做伴,投笔从戎,奔走边关,纵情歌唱,历经短暂的荣,长久的辱,胼手胝足,哀乐中年,直到垂老浑身伤病而壮心犹在的今天,他本人,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做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纪念碑。由公刘的女儿刘粹(小麦)编定并作序的公刘随笔集《纸上声》,其中记录的悲欢升沉,就不仅是他个人之所曾经;从他笔端发出的声音,一嗟一叹,多半也是同代人心中所有,然而他表达得比常人更敏锐也更深沉,更带着公刘的个人风格。凡见到报刊上公刘的诗,公刘的文,我都是要读的。我的印象是,他极少敷衍塞责之篇,只要落笔,或发乎情,或成于思,板上钉钉,实实在在。这上下两册随笔文字,我多数都读到过,这回汇集成书,我又通读一遍。读其书犹如觌其面,也不能不想起他的诗。小麦在序言中说到"以血煮字",公刘诗文中的字都是以血煮过的,又不止是个人的,而是民族的血泪。就拿开篇一文《刑场归来》说,这是他1979年8月12日踏访沉阳北郊大洼张志新烈士被害处有感而作。在那里,他在寒风如剪中看到遍地盛开的各色野花;我记起他在当天写的《刑场》一诗就提到过这一点:……我们喊不出这些花的名字,白的,黄的,蓝的,密密麻麻,大家都低下头去慢慢采摘,惟独紫的谁也不碰,那是血痂。/血痂下面便是大地的伤口,哦,可--怕!∥我们把鲜花捧在胸口,依旧是默然相对,一言不发;旷野静悄悄,静悄悄,四周的杨树也禁绝了喧哗。/难道万物都一起哑啦?哦,可--怕!∥原来杨树被割断了喉管,只能直挺挺地站着,像她;那么,你们就这样地站着吧,直等到有了满意的回答!/中国!你果真是无声的吗?哦,可--怕!公刘半个多月后写的散文中,说:"现在毕竟到了大声呼喊的时候了,可以呼喊,应该呼喊,必须呼喊!"然而他也引用了张志新早在1969年8月25日写下的不幸而言中的预见:"矛盾在短期内难于揭晓,揭露矛盾的阻力在短期内难于清扫。"公刘呼吁尽可能迅速和尽可能彻底地消除文革极左路线造成的愚昧、盲从和麻木。他这些话也已说过二十二年了,不知今天的年轻人能不能懂得一个历经忧患的幸存者这些话的分量?张志新当年所说的"矛盾",有的经由文革结束和后来一步步的改革开放而得到解决或部分解决,但新的矛盾和变了形的老矛盾仍会接踵而来。我还愿意引用公刘1985年在《告别宽容年》中的一段话,这是他面对一些矛盾,"通过不宽容追求宽容"的基本态度。他说,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作为中国知识界的一员,有些事是他无法宽容的:①我拒绝宽容一切为"恶"招魂的阴谋和阳谋。例如,日本军国主义的自我美化,西方社会中的纳粹残余蠢蠢欲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孽根不尽,新芽时萌,等等。我认为,诸如此类,就都是曾经一度发展到极致,而且今后仍有可能死灰复燃的大恶。宽容屠杀,等于自杀。②我拒绝宽容某种势力企图复活"个人迷信"的企图,不论是复活中国的"个人迷信",还是复活外国的"个人迷信"。我想,吃尽苦头的中国人,都有切身体会,"个人迷信"是"极左"的老根。"左"而至于"极",顾名思义,必定意味着绝对的排他性,意味着除了自身,其他皆曰可杀。因此,同这种非人道、无人性的势力讨论宽容,无异与虎谋皮。③鉴于中国文坛现状,我拒绝宽容那种一心盘算个人得失,见风使舵,躲在什么背后挥舞"批判的武器",专事暗器伤人的"战士"。……④我拒绝宽容一切"改造"历史的行为,不论它是以什么名义,也不论它在多大范围实行。……⑤我也拒绝宽容大小伪善家们的表演:自己多行不义,偏偏倡言"宽容",损着别人的牙齿,却要求别人"打落牙齿和血吞"……公刘说他以这些文字对国际宽容年致告别辞,也是对自己的自律。我以为,这些深藏于心的憎爱,也正可看做公刘《纸上声》全书的纲领。书中自述经历和胸怀的部分,正是他形成这一基本人生态度的根据和心路历程,而书中即使是诗论文论,也无不贯彻着这一历史观和不妥协的精神,至于那些短兵相接的杂文,不论是写国内事,写国际事,锋芒毕现,就更不用说了。2000年5月3日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不省心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第一章说实话省心(1)红也分怎么用:天安门城楼,红墙、红灯笼、红旗配金瓦白石桥就是端庄;天安门要改成绿瓦,插彩旗再配电镀桥栏杆儿那就没法看了,信不信由您前几日去潭柘寺拍摄,临近山门,路两边小竹竿东倒西歪地插满了红黄绿粉蓝各色彩旗,这是哪儿跟哪儿呀?把一个佛教圣地弄得跟窑子似的,全然不顾宗教的庄严和淡泊,欺负佛祖不会说话,只能坐大雄宝殿里生闷气。当然这也不能怪插旗的人,他还以为这是隆重呢。 [点击阅读]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我早在搬进这栋板楼之前,就听老流氓孔建国讲起过朱裳的妈妈,老流氓孔建国说朱裳的妈妈是绝代的尤物。我和朱裳第一次见面,就下定决心,要想尽办法一辈子和她耗在一起。十七八岁的少年没有时间概念,一辈子的意思往往是永远。 [点击阅读]
城门开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光与影一二○○一年年底,我重返阔别十三年的故乡。飞机降落时,万家灯火涌进舷窗,滴溜溜儿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灯光足球场。那是隆冬的晚上。出了海关,三个陌生人举着“赵先生”牌子迎候我。他们高矮胖瘦不一,却彼此相像,在弧光灯反衬下,有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影子。欢迎仪式简短而沉默,直到坐进一辆黑色轿车,他们才开始说话,很难分辨是客套还是威胁,灯光如潮让我分神。 [点击阅读]
张小娴《面包树上的女人》
作者:张小娴
章节:70 人气:2
摘要:一九八六年,我们保中女子中学的排球队一行八人,由教练老文康率领,到泰国集训。我在芭提雅第一次看到面包皮树,树高三十多公尺,会开出雄花和雌花。雌花的形状象一颗圆形的钮扣,它会渐渐长大,最后长成像人头一样的大小,外表粗糙,里面塞满了像生面包皮一样的果肉。将这种果实烤来吃,味道跟烤面包皮非常相似。那个时候,我没有想过,我是一个既想要面包皮,也想要爱情的女人。八六年,我读中七。 [点击阅读]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先说小说。小说不是模仿着生活的世界。它自己就是生活,就是世界。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帕慕克新近在哈佛大学著名的诺顿讲座授课,他说“小说是第二生活”。让读者觉着“遇到并乐此不疲的虚构世界比现实世界还真实”,有一种“幻真的体验”。 [点击阅读]
杜拉拉升职记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大学毕业的第四年,历经民营企业和港台企业的洗礼后,拉拉终于如愿以偿地进了通讯行业的著名美资500强企业DB,任职华南大区销售助理,月薪四千。这个岗位有点像区域销售团队的管家婆,负责区域销售数据的管理,协助大区经理监控费用,协调销售团队日常行政事务如会议安排等。工作内容琐碎,又需要良好的独立判断,哪些事情得报告,哪些事情不要去烦大区经理,遇事该和哪个部门的人沟通,都得门儿清。 [点击阅读]
沧浪之水
作者:佚名
章节:93 人气:2
摘要:故事梗概我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本薄书:《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书第一页是孔子像,旁边写了“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八个字,是父亲的笔迹。还有屈原,“忠而见逐,情何以堪”;陶渊明,“富贵烟云,采菊亦乐”等一共12人。父亲在我出生那年被划为右派。他只是凭良心替同事讲了几句公道话。因此,他被赶出县中医院,带着我来到大山深处的三山坳村,当了一个乡村医生。 [点击阅读]
活着活着就老了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第1章序冯唐最爱议论“我爸我妈”,口角生风,调笑无忌。若落到批评家手里,这也许就是一个好例,“弑父”、“弑母”云云,有一大套理论等着他。但冯唐还“弑理论”,现成的理论运行到他这里都会死机。 [点击阅读]
王小波《白银时代》
作者:王小波
章节:21 人气:2
摘要:书名:白银时代作者:王小波白银时代大学二年级时有一节热力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说道:“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我坐在第一排,左手支在桌面上托着下巴,眼睛看着窗外。那一天天色*灰暗,空气里布满了水汽。窗外的山坡上,有一棵很粗的白皮松,树下铺满了枯黄的松针,在乾裂的松塔之间,有两只松鼠在嬉戏、做*爱。松鼠背上有金色*的条纹。教室里很黑,山坡则笼罩在青白色*的光里。 [点击阅读]
看见
作者:佚名
章节:111 人气:2
摘要: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话很普通,只是一句常识,做起这份工作才发觉它何等不易,“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