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日本的黑雾 - 朝鲜战争的策划 三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三
  关于韩国军队在三八线上的防御轻易就被突破这一点,麦克阿瑟后来作证说:“韩国军队完全不能抵抗北朝鲜军队,而且韩国军队的后勤工作做得也很差,补给不得其法。韩国军队把物资和装备都撂在三八线旁边了。他们没有构筑纵深阵地。从三八线到汉城之间,到处都是韩国军队堆积物资的地方。”
  由此看来,韩国军队在败退的时候,把成堆的武器和军用物资(大概是美国和日本制造的)丢下就跑了,随后开进的北朝鲜军队就使用了这些武器。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战斗初期,尽管北朝鲜军队的主力部署在远离三八线的地带,却能够连战连捷。
  也许是由于数据丰富的原故,南朝鲜方面对战争即将爆发的预料,就像地震仪一样有着频繁的记载。一九五〇年五月初起,韩国方面就传出北朝鲜大军在三八线附近集结的消息。五月十日,国防部长官申性模特别接见外国记者团时发表谈话说:“看来十天之内将爆发全面的内战。”李大总统在同月十二日声称:“五、六月是危险的时期,说不定会出什么事。”此外,蔡参谋长也发表了这样的谈话:“北朝鲜方面乘五月二十日韩国大选(一九四八年五月,美帝国主义与李承晚集团不顾南朝鲜人民的坚决反对,凭借暴力在南朝鲜强行举行单独选举,成立了伪“国民议会”。——译者注)的机会,有发动大规模攻势之虞。韩国军队已布置了兵力,严加警戒。”

  但是不知怎地,这却是南朝鲜方面最后一次公开发表这类警告。
  “为什么从那一天起南朝鲜就保持沉默了呢?从那以后,汉城不再发表任何声明,东京方面也不再发出反映官方意图的新闻电讯,美国国会里也不再有人就这个问题发表演说了。”(伊·弗·斯通)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国防部长约翰逊、前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国务院顾问杜勒斯访问了远东,同麦克阿瑟举行了会谈。接着,杜勒斯就访问南朝鲜,到战壕里进行视察。杜勒斯为什么视察前线呢?正如苏联外交部长维辛斯基所讽刺的那样:“他到战壕里总不会是去摘紫罗兰吧?”杜勒斯还在韩国国会发表演说,声明美国准备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向对共产主义作战的南朝鲜提供必要的援助。此外,在战争爆发的五天之前,杜勒斯还写信给李承晚说:“对于贵国在这一重大戏剧中担任的主要角色,我寄予很大期望。”
  李承晚政府的原内务部长官金考锡被北朝鲜方面俘掳之后,曾写过“坦白书”。据他说,一九五〇年一月,罗伯茨将军训令李承晚的阁员说:“北伐计划已经确定。即使由我们发动进攻,也有必要制造借口,让人们觉得正义是在我们方面。为此,最重要的是联合国委员会的报告。联合国委员会提出有利于美国的报告,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各位也必须对这个问题多加注意,努力博得联合国委员会的同情。”即便说,由于这是北朝鲜方面抓到的俘虏所写的“坦白书”而需要打一些折扣,但估计是有可能发出这种训示的。

  根据以上数据来看,不免令人得出这样一种强烈的印象:在三八线上是南朝鲜方面先开的火。但是我再重复一遍:与南朝鲜比起来,北朝鲜方面的数据是稀少的。南朝鲜方面的数据在此重上要大得多。因此,根据这些数据,必然得出不利于韩国和美国方面的结论。如果北朝鲜方面也发表了同样数量的数据,加以比较,也许就会变得更明确和公正了。因为我们知道这样的事实:南朝鲜军队刚一“入侵”,北朝鲜军队不仅立即把他们“赶回去”,并以破竹之势攻下汉城,向大田以北挺进,别动队还快速进击日本海沿岸的江原道;而且开战数日后,北朝鲜军队就与取韩国军队而代之的美军交手,把美军一直追击到南朝鲜的一个角落里;这种实力也使我们大为惊野。当然,正如北朝鲜方面所说的,美国占领地区的人民抱有民族解放的热烈愿望,而北朝鲜军队在远离三八线的后方所受的训练也一定发挥了作用,但我们想知道这场高度近代化战争的起源。

  坦率地说,究竟是哪一边先越过三八线的,我认为这只是时间先后的问题。因为李承晚一直叫嚷要“北伐”,金日成也提出解放南朝鲜的号召,在战争以前经常向南朝鲜人民发出呼吁。李承晚认为整个朝鲜都是自己的“领土”;金日成也同样认为李承晚政府是傀儡政府,而南朝鲜是遭到美国侵略的地区。总之,对双方来说,用三八线这样一条界线来分开的两个国家并不存在。战争爆发之前,沿着这条界线曾发生过一千多次小型战斗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联合国观察员们在六月二十四日回去后,提出了(三八线视察)报告。战争就在他们离去的当天晚上爆发了。李承晚宣称:由于北朝鲜的挑衅,战争爆发了。另一方面,北朝鲜政府报告说,韩国军队从三处越过三八线,北朝鲜军队将他们击退后,转入了进攻。”(伊·弗·斯通)
或许您还会喜欢:
翻过平城山的女人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1细雨无声湿佛颔,恍觉春至奈良坡。——会津八一人们把位于奈良县和京都府交界即古时的大和国与山城国交界处的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带称为平城山。从前在女子学校广泛传唱的一首歌中有过这样的歌词:“思恋何等苦,直叫人神伤黯然,踟蹰情难诉,不觉竟至平城山,心中悲情何以堪。”这首歌曲的歌名就叫平城山。翻过平城山往来于奈良与京都之间的道路被称作奈良坡。 [点击阅读]
老处女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在五十年代的老纽约,屈指可数的几家人在单纯和富有方面居统治地位,其中就有罗尔斯顿家。强健的英国人和面色红润、身体笨拙的荷兰人合为一体创造出一个繁荣谨慎,却又挥金如土的社会。“办事要办得漂亮”一直是这个谨小慎微的世界上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个世界全是由银行家,与印度做生意的商人、造船厂家和船具商的财富建造起来的。 [点击阅读]
老铁手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杰斐逊城是密苏里州的州府,同时也是柯洛县的县府,它位于密苏里河右岸一个风景优美的山丘地带,从这里可以俯视到下面奔腾不息的密苏里河和河上热闹繁忙的景象。杰斐逊城的居民那时候比现在少多了,尽管如此,由于它的地理位置、以及由于地区法院定期在这里举行会议,这赋予它一个重要的地位。这里有好几家大饭店,这些饭店价格昂贵,住宿条件还过得去,提供的膳食也还可口。 [点击阅读]
艳阳下的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罗吉-安墨林船长于一七八二年在皮梳湾外的小岛上建造一栋大房子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那是他怪异行径的极致。像他这样出身名门的人,应该有一幢华厦,座落在一大片草地上,附近也许有一条小溪流过,还有很好的牧场。可是安墨林船长毕生只爱一样:就是大海。所以他把他的大房子——而且由于必要,是一栋非常坚固的大房子——建在这个有风吹袭,海鸥翱翔的小岛上。每次一涨潮,这里就会和陆地隔开。他没有娶妻,大海就是他唯一的配偶。 [点击阅读]
花儿无价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一过晚上八点,商业街上营业时间最长的中华荞麦店也打烊了,小城顿时漆黑一片,复归寂静。夏季里,商家的经营对象是从东京、大阪等地回来省亲的人们,因此,常常会有许多店铺营业到很晚。可是,自秋风初起,东北小城的夜幕就开始早早降临了。晚上十点,城边的卡拉OK快餐店也关了门。几个手握麦克风、狂唱到最后的男女客人走出来,各个怕冷似地缩着身子,一面商量着接下来去何处,一面钻进停在路边的汽车。 [点击阅读]
英国病人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内容简介1996年囊获9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英国病人》,早已蜚声影坛,成为世界经典名片,而它正是改编于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尔的同名小说...一部《英国病人》让他一举摘得了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1992)。翁达杰的作品,国内鲜有译介(当年无论是电影《英国病人》还是图书《英国病人》,都没能引发一场翁达杰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点击阅读]
苹果树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那苹果树、那歌声和那金子。”墨雷译《攸里披底斯的〈希波勒特斯〉》在他们的银婚日,艾舍斯特和妻子坐着汽车,行驶在荒原的外边,要到托尔基去过夜,圆满地结束这个节日,因为那里是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这是斯苔拉·艾舍斯特的主意,在她的性格里是有点儿多情色彩的。 [点击阅读]
茶花女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0
摘要: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矿泉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和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 [点击阅读]
荒原狼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本书内容是一个我们称之为“荒原粮”的人留下的自述。他之所以有此雅号是因为他多次自称“荒原狼”。他的文稿是否需要加序,我们可以姑且不论;不过,我觉得需要在荒原狼的自述前稍加几笔,记下我对他的回忆。他的事儿我知道得很少;他过去的经历和出身我一概不知。可是,他的性格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不管怎么说,我对他十分同情。荒原狼年近五十。 [点击阅读]
荒原追踪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由于形势所迫,我同温内图分手了,他得去追捕杀人犯桑特。那时我并没料到,我得过几个月才能再见到我这位红种人朋友和结拜兄弟。因为事件以后的进展同我当时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塞姆-霍金斯、迪克-斯通、威尔-帕克和我,一路真正的急行军后骑马到了南阿姆斯河流入雷德河的入口处,温内图曾把这条河称为纳基托什的鲍克索河。我们希望在这里碰上温内阁的一个阿帕奇人。遗憾的是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