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群山回唱 - 第三章(2)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会过去的。他说。就像坏天气会过去一样。
  确实过去了。也许这孩子得了疝气,也许是因为其他不太严重的小毛病。可是太晚了。帕尔瓦娜留给人的印象已经难以消泯。
  双胞胎十个月大的时候,正值夏末的一个午后,沙德巴格的村民参加完婚礼,在一起聚餐。女人们热火朝天地忙活着,把白米饭堆进盘子,弄成一个个松软的金字塔,再撒几片番红花。她们切馕,刮掉瓮底的米饭锅巴,递上一个个菜盘,里面装着炸茄子,上面放了酸奶酪和干薄荷。纳比和别的男孩们玩去了。村里那棵大橡树下,母亲带着姐妹俩,和邻居们一起,坐在刚铺的小地毯上。她不时低下头,看一眼并排睡在树荫下的两个女儿。
  吃完饭,喝完茶,姐妹俩也睡醒了。眨眼之间,就有人把马苏玛一把抱了起来,高高兴兴地递来递去,娘舅递给大姑,大姑再递给大爷,在这个腿上颠几下,再到另一个膝盖上立一会儿。一只只手挠着她软软的小肚皮,一个个鼻子蹭着她的小鼻头。她顽皮地一把揪住谢基卜毛拉的胡须,逗得大伙哈哈大笑,抱着她又是一通疯摇。她表现得如此大方,合群,真让人啧啧称奇。他们举着她,赞美她粉嘟嘟的脸蛋,宝石蓝的眼睛,线条优雅的双眉,夸她是个美人坯子,过不了几年,她便要出落得靓丽夺目。
  帕尔瓦娜留在母亲的膝头。马苏玛表演的时候,帕尔瓦娜安静地看着,带着一丝困惑。在一群如醉如痴的观众当中,只有这一位不明白,眼前的满堂喝彩到底是为了啥。母亲不时低头看看她,伸出手,轻轻捏一捏她的小脚丫,仿佛在以此致歉。听到人家议论马苏玛出了两颗牙,孩子她妈便用蚊子般的声音说道,帕尔瓦娜都出三颗了。可是谁也没有理她。
  姐妹俩九岁的时候,全家人去了萨布尔家,吃黄昏前的开斋饭,庆贺斋月的结束。屋子里沿墙摆放了一圈坐垫,大人们围坐着,高声聊天。你来我往,传来递去的,总也少不了茶、祝福和闲话。老头们捻着念珠。帕尔瓦娜安静地坐着,为能与萨布尔呼吸同样的空气,为他那双猫头鹰般的眼睛就在近旁而暗自欢喜。整个晚上,她时不时就瞥他一眼,看他在嚼方糖,在摸自己光溜溜的大脑门,或是被某位老大爷的话逗得哈哈大笑。如果他注意到她在看他,确有那么一两次他注意到了,她便赶快把目光挪开,因为难为情而不免动作生硬。她的腿开始发抖,嘴发干,几乎讲不出话来。
  此时,帕尔瓦娜想起了那个笔记本,它就藏在家里,压在她一堆东西下。萨布尔老有故事讲,讲精灵,讲仙女,讲妖怪和魔王。村里的小孩经常围着他,屏息凝神,听他给大伙编故事。大概半年前,帕尔瓦娜听到萨布尔告诉纳比,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写小说。此前不久,帕尔瓦娜和母亲去了一趟邻镇的巴扎,在一个卖旧书的摊子上,她相中了一个漂亮的笔记本,干干净净的纸上印着一道道的横线,本子皮是厚厚的深棕色皮革,四边压花。帕尔瓦娜把笔记本拿在手上,知道妈妈付不起钱,便趁卖货的不注意,飞快地把它塞进了自己的毛衣。

  可是,半年过去了,帕尔瓦娜依然无法鼓起勇气,把笔记本送给萨布尔。她害怕他笑话她,也怕他看明白其中的含意,再把它退还。于是,她只能每天夜里躺在小床上,手偷偷伸在毯子下,抓着那笔记本,用指尖摩挲封皮上的压花。明天。她每晚都暗自发誓。明天我一定要拿上它,去见他。
  那天晚上很晚的时候,吃过开斋饭,所有小孩都跑到外面去玩。帕尔瓦娜、马苏玛和萨布尔轮流荡起了秋千,那是萨布尔的父亲做的,吊挂在大橡树一根结实的树枝下。轮到帕尔瓦娜了,萨布尔却老是忘记推她,因为他正忙着讲新故事呢。这一回他讲的是大橡树。他说这是棵魔树,如果你想许愿,就得跪在树下,悄悄把愿望告诉它。如果树答应帮你实现这个愿望,它就会在你头顶落下树叶,不多不少,正好十片。
  秋千慢下来,眼看就要停了,帕尔瓦娜扭过头,想叫萨布尔接着推她,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萨布尔正与马苏玛含笑对视。帕尔瓦娜看见,萨布尔手里拿着那个笔记本。她的笔记本。
  我在咱家发现的。马苏玛后来说。是你的吗?我一定想办法还你。我保证。你不会往心里去吧,会吗?我只是觉得那本子特配他。让他写小说。你看见他的表情了吗?看见了吗,帕尔瓦娜?
  帕尔瓦娜嘴上说不,她不会往心里去,可她的心都要碎了。她姐姐和萨布尔含笑对视的画面,他俩会心会意的表情,一遍又一遍地在她眼前重现。帕尔瓦娜倒不如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像萨布尔故事里的妖怪一样,省得在他俩面前当电灯泡。她为此痛至骨髓。那天夜里,她在小床上无声地哭泣。
  等姐妹俩长到十一岁,帕尔瓦娜已经心智早熟,懂得男孩子们为什么在暗恋的女孩面前,会做出种种古怪的举动。尤其是她和马苏玛从学校走路回家的时候,她更是看得明明白白。所谓学校,其实只是本村清真寺的里屋,谢基卜毛拉除了在这儿教人背诵古兰经,还教村里的所有孩子读书写字,背诵诗歌。姐妹俩的父亲说过,沙德巴格有这样一位智者做头人,真是幸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姐妹俩经常碰见一群男孩子坐在墙头。小姑娘一路过,男孩们便要么起哄,要么扔石子。通常情况下,帕尔瓦娜会骂他们,用砖头回敬他们的石子,可马苏玛总是拉住她的胳膊,用一种识大体、顾大局的腔调催她快走,不让他们把她惹毛。可是她不明白,帕尔瓦娜之所以生气,不是因为他们扔石子,而是因为他们只朝马苏玛扔。帕尔瓦娜知道:他们只是在扮坏,扮得越起劲,就表明欲望也越强。她留意到了,他们的目光一碰到她就弹开,统统飞向了马苏玛,由绝望转为惊艳,再也无力旁顾。她知道,在他们粗俗的戏谑和猥亵的坏笑背后,是马苏玛带给他们的惊悸。

  后来有一天,有人扔出的便不是石子,而是一块石头。它滚到姐妹俩脚下。马苏玛把它捡起来,男孩子们窃笑不已,互相用胳膊肘顶来顶去。石头上用橡皮筋绑着一张纸。等她俩走到没人的地方,马苏玛才把纸展开,两个人一起读了那张纸条。
  我发誓,自从看到你的脸,
  世界就变得伪善与虚幻。
  花园也困惑,不知道什么是叶,什么是花。
  鸟儿心烦意乱,分不清哪是食物,哪是诱饵。
  这是鲁米的诗,谢基卜毛拉教过的。
  他们越来越老练了。马苏玛说,咯咯一笑。
  在这首诗的下面,那男孩写道:我想娶你。再下面,还有如下歪七竖八的附言:我有个表弟给她。绝对配得上。他俩可以到我舅的地里放羊。
  马苏玛把纸条撕成两半。别放在心上,帕尔瓦娜。她说,这帮蠢货。
  大白痴。帕尔瓦娜表示同意。
  她费力挤出笑容。纸条实在差劲,然而真正刺痛她的是马苏玛的反应。那男孩并没有明确表明纸条是写给谁的,可马苏玛上来就以为那首诗给她,表弟给帕尔瓦娜。这是第一次,帕尔瓦娜通过姐姐的眼睛看到自己。她看到了姐姐如何看她。和别人看她的方式一样。马苏玛的话让她内心翻江倒海,仿佛遭到了没顶之灾。
  再说了,马苏玛耸耸肩,笑着说道,我心里已经有人了。
  纳比回来了。他每个月回来一次。他是家里光宗耀祖的门面,或许也是全村的门面,因为他在喀布尔做事,因为他开着车回沙德巴格。车是老板的,一辆大大的、亮闪闪的蓝色小汽车,车头上立着发光的老鹰脑袋。所有人都围拢过来,看他驾到。村里的小孩们又喊又叫,跟着车跑。
  “过得怎么样?”他问。
  他们仨坐在小屋里喝茶,吃着杏仁。帕尔瓦娜想,纳比蛮帅的,他有刀削般的颧骨,淡褐色的眼睛,大鬓角,还有一头浓密的黑发,从脑门往后,梳得像墙一样。他穿着那身常穿的橄榄绿西装,衣服看上去太大了,差不多大了整整一号。帕尔瓦娜知道,纳比以这身西装为荣,他不停地抻袖子,抚平翻领,扯直裤线,可他身上有股子挥之不去的烧洋葱味儿,总也没办法清理干净。

  “嗯,昨天霍梅拉王后来喝茶,还吃了点心呢。”马苏玛说,“看到咱家的装修这么优雅,她赞不绝口。”她乐呵呵地看着哥哥,露出一口黄牙,纳比低下头,瞅着茶杯哈哈大笑。在喀布尔找到工作之前,纳比帮帕尔瓦娜照顾过马苏玛,或者说,照顾过一阵子。可他做不来。对他来说那太难了。喀布尔就像纳比的逃亡地。帕尔瓦娜羡慕哥哥,可也说不上打心眼里妒忌他,即使他确实让人妒忌——她知道,他每月拿钱给她,并不只是出于愧疚。
  马苏玛梳过头发,又抹了点眼影,纳比每次回来她都这样。帕尔瓦娜知道,她这样做只有部分原因是考虑到他,更多的是因为喀布尔,纳比是她与喀布尔之间的纽带。在马苏玛心里,正是纳比,让她与魅力和奢华有了联系,与城市的车水马龙和灯光璀璨,与那里的高档餐馆和王宫有了联系,不管这种联系是多么遥远。帕尔瓦娜还记得很久以前,马苏玛说过,她本来是个城里姑娘,却不幸落难到了农村。
  “你怎么样?找到老婆了吗?”马苏玛顽皮地问。
  纳比摆摆手,笑而不答,就像父母以前问他同样的问题时一样。
  “哥,你什么时候再带我去喀布尔转转?”马苏玛问。
  纳比带她俩去过一次喀布尔,前一年去的。他来沙德巴格接上她们,开车去了喀布尔,在城里的马路上到处转,带她们看清真寺、商业区、电影院和餐馆。他指给马苏玛看圆顶的巴格巴拉宫,它坐落在俯瞰城市的山上。到了莫卧儿皇帝巴布尔的花园,他把马苏玛从汽车前座上抬出,抱她去看巴布尔的大墓。他们三个人在沙贾汉清真寺做了礼拜,然后在一个蓝色泳池边上,吃了纳比给他们带的饭。这也许是出事以来,马苏玛过得最快乐的一天,帕尔瓦娜因此对哥哥心存感激。
  “很快了,托靠安拉。”纳比说,一根指头轻轻敲着茶杯。
  “纳比,你能帮我挪挪腿下面的垫子吗?哦,这样就好多了。谢谢你。”马苏玛叹了口气,“我爱上喀布尔了。如果可能的话,明天一大早我就会跑过去。”
  “也许有一天吧。”纳比说。
  “有一天什么?真让我跑着过去?”
  “不。”他结结巴巴地说,“我的意思是……”马苏玛大笑起来,纳比也咧开嘴笑了。
  到了门外,纳比把钱递给帕尔瓦娜。他侧倚着墙,点了支香烟。马苏玛在屋里午睡。
或许您还会喜欢:
天涯过客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请各位旅客系上安全带!”机上的乘客个个睡眼惺忪地在身旁摸索着,有人伸着懒腰,他们凭经验知道不可能已经抵达日内瓦。当机舱长威严的声音再度宣布:“请系上安全带!”时,细碎的瞌睡声漫成一片呻吟。那干涩的声音透过扩音机,分别以德、法、英文解释着: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机上乘客将有短时间会感到不适。史德福-纳宇爵士张口打了个大呵欠,伸着双手把身子挺得高高的,再轻轻扭动两下,才依依不舍地从好梦中醒来。 [点击阅读]
天路历程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约翰.本仁写过一部自传,书名为《丰盛的恩典》,讲述神对罪人的恩典。约翰.本仁1628年生于英国,他的家乡靠近裴德福郡。他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这种职业早已被淘汰),专营焊接和修补锅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属制品。在17世纪中叶,补锅匠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挨家挨户地兜揽生意。如果有人要修理东西,他们就在顾主家中作活,完工以后顾主当场付钱。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这是一份相当卑贱的职业。 [点击阅读]
天黑前的夏天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一个女子双臂交叉,站在自家后屋台阶上,等待着什么。在想事儿吗?她可不这么认为。她是在试图抓住某个东西,让它赤条条地躺在跟前,好让她细细端详,看个真切明白。最近一段日子里,她脑海里的种种想法多如衣架上的衣服,她一件件取下“试穿”。任凭自己嘴里冒出童谣般老掉牙的话语,因为遇到重要事件,人们总是习惯套用老话表明态度,而老话却多为陈词滥调。 [点击阅读]
太阳照常升起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 [点击阅读]
失去的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她的父亲亨格顿先生是世界上最不通人情世故的人,心肠好,但绝对是以愚蠢的白我为中心。我毫不怀疑他心里深信,我每周来三次是因为陪着他是一种快乐。想到将有这样一个岳父真叫人扫兴,但是没有什么东西能使我与格拉迪斯分开。那天晚上有一个小时或者还多一点,我听着他那单调的谈话。最后他跳了起来,说了些关于我平时不动脑筋的话,就进他的房间换衣服,出席会议去了。终于我单独和格拉迪斯一起了。 [点击阅读]
失落的秘符
作者:佚名
章节:135 人气:0
摘要:圣殿堂晚上8:33秘密就是怎样死。自鸿蒙之初,怎样死一直是个秘密。三十四岁的宣誓者低头凝视着掌中的人头骷髅。这骷髅是空的,像一只碗,里面盛满了血红色的酒。环绕四周的兄弟们都披挂着他们团体标志性的全套礼服:小羊皮围裙、饰带、白手套。他们的颈项上,礼仪场合佩戴的宝石闪烁发光,像阒无声息的幽灵之眼。他们共守一个秘密,宣誓互为兄弟。“时间已到。”一个声音低语道。 [点击阅读]
女妖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庄司武彦是个二十五岁的未婚青年,他父亲是银座有限公司的京丸股份公司的董事长。京丸是战后发迹的美术古董商,他为了扩大经营,组建了京丸股份公司。武彦的父亲是这家公司的股东。武彦去年毕业于大学的文科,至今也没有找工作。他也不愿在父亲的公司做事,但又不是游手好闲之辈,所以整天闷在家里看书。他可以说是个文学青年,但只爱好一般的文学作品,尤其对推理文学有着特殊的兴趣,是文学青年中为数不多的侦探小说迷。 [点击阅读]
如此之爱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风野的妻子并不知道衿子的住处,但是清楚他与她来往。可是妻子从不问衿子的地址和电话。话说回来,即使真被妻子询问,风野也是绝对不会说的。因为妻子的不闻不问,风野才得以安心。但是恰恰如此又给风野带来些许担忧。风野作为职业作家出道不久,上门约稿者还不多。万一他不在家,就很可能失去难得的机遇。风野以前曾打算把衿子的电话告诉一两个有交情的编辑,可又觉得这么做有些唐突也就作罢了。 [点击阅读]
妖怪博士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时值春天的一个星期日的傍晚,天空被一片厚厚的乌云覆盖着,显得格外闷热。一个小学生吹着口哨,漫不经心地走在麻布六本木附近的一条高级住宅街上。他叫相川泰二,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刚才去小朋友家玩了以后,正赶着回家。他家就住在麻布这一带叫笄町的地方。马路两边全是些豪宅大院,高高的围墙连成一片。走过几家大院,在一家神社的门前,可以看见里面的一片小树林。这条马路平时就是行人稀少,今天更显得格外地空寂。 [点击阅读]
威尼斯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二十世纪某年的一个春日午后,古斯塔夫-阿申巴赫——在他五十岁生日以后,他在正式场合就以冯-阿申巴赫闻名——从慕尼黑摄政王街的邸宅里独个儿出来漫步。当时,欧洲大陆形势险恶,好儿个月来阴云密布。整整一个上午,作家繁重的、绞脑汁的工作累得精疲力竭,这些工作一直需要他以慎密周到、深入细致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从事。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