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两件兵器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有一天手欠,不小心按到了CCTV4,看奥巴马正在就物价、医保、就业等一揽子计划跟国会背书,慷慨陈词之际,一个议员大咧咧站起来打断:你在撒谎......那一刻,奥巴马像个没交作业被老师抽到的差生,喃喃地不知该说什么。那议员一通喊叫之后也不给面子,坐回椅子自顾玩手机,会还没结束,拎包皮走人。
  我又切到CCTV1,—位中国官员义正词严地说,不要简单对比不同背景下的价格差异,充分的数据表明,中国油价并不算高,新的价格机制正在形成。下面听者频频点头,主持人适时回到演播室宣布民意调查,86%的群众对新的价格机制表示理解。
  你看,前一个总统是多么的傻逼,后一个官员是多么的牛逼。可别人因为总有傻逼兮兮的总统才显得牛逼,我们因为总有太多牛逼官员,就显得傻逼。
  不要说“新的价格机制”这样的文言文好么?其实就是涨价。其实我对涨价没意见,我只对涨的风格有些意见。总是放出一坨又一坨的专家跑大街上宣布“近期内不会涨价”,三天后就涨了。以后《现代汉语词典》该修改关于“近期”的词条:三天内曰近期,第四天是中期,第七天才敢叫远期......涨就涨,别偷偷摸摸的,如果总是零时零分零秒一起动手,那不叫涨价,叫起义。
  中国人的智商一直在跟价格赛跑。气价涨了,小学常识课“地大物博,天然气储量世界前列”被颠覆了。电价涨了,报纸上“三峡大顼建成后电多得用都用不完”也翻篇了。菜价涨了,实地去菜篮子基地一看,奶奶个腿儿的,早变房地产施工现场了。水价、米价、药价......所以称我们的祖国为贵国是有道理的。贵国的逻辑一向是:天气原因造成了减产,全球变暖导致枯水,雪灾冰冻让地下输气管迸裂,所以必须涨价。我看不下去了,总把老天爷当被告,还想他老人家罩着你?

  问:为什么喜欢涨价?答:因为缺钱了。问:为什么收那么多税还缺钱?答:开始只是安些天价吊灯,后来要送子女留学移民,再后来还得在床下藏它个十亿八亿,再再后来发现,为了国内国外之稳定,不造航母看来是不行了......总之这里跟其他国想法并不相同,其他国为了稳定就尽量不涨价,这里为了涨价,必须想法稳定。
  又问:不是要以人为本吗?答:在中国,以人为本=本人以为=以人为笨=笨人以为。
  最后问:不是说为人民服务吗?答:呆货,你得学会断句,其实那是——喂,人民,服务。
  金融危机来的时候,不少群众欢呼国家拨出四万亿救市,专家也跑出来论证“体现集中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其实四万亿是这样的:印钞厂开足机器印了四百亿张老人头,先流进了央企甲,央企甲炒高房价后钱就流进了央企乙,央企乙说房价高导致炼油成本高,涨了油价再转到央企丙,央企丙说油价高导致物流成本高,就涨了票价,央企丁说票价这么高,显然得涨一涨钢价......依次催动了蔬菜价、药品价、学费价,最后一定又反推到房价。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可持续涨价。

  谁才是贵国最大的公司,很明白了。在贵国,你肯定不是股东,顶多一套牢的散户。在贵国,建国前斗的是地主,建国后斗的是业主。还真别把自己当业主,最多只是一枚牌子叫业主的肉版生产工具。这里让你天天忙着还房贷、交择校费、吃天价药,攒墓地费......就没心思去想更多了。偶尔犯贱,想了想公平、权利这些不着边际的事情,连丈母娘都要冷冷盯着你:一居室还生什么小孩?该换套大点的屋子了。此时你羞愧难当,暗想断子绝孙的人还有什么资格搞公平和民主。就此放下杂念,决心战死在职场。
  这篇文章整理到一半时,我妈让我陪她去石经寺烧香。一路前行,到了茶店收费站时,发现过去只收十元的高速费,涨到十五元了。问收费员还贷都这么多年了,应该越收越少吧?收费站的同志奇怪地看着我,活像看到一个没吃药偷跑出来的精神病。这时后面的车就使劲按喇叭,依稀还听到叫骂:龟儿子快点,这是高速路。

  我妈在一旁冷静地说,高速费不涨,对不起高速这个词。
  是的,在贵国,条条大路不一定通到罗马,条条大路一定通向收费站。
  回家的路上,有个专家在收音机里滔滔不绝阐述一个很有新意的逻辑:表面上油价又涨了,其实这是在保护中国消费者利益,只有中国石油企业不亏本,才有实力跟国际石油巨头角力,也才能保护中国消费者的可持续利益,所以本次涨价符合国际惯例,同时抑制道路拥堵。说到拥堵这名专家更兴奋了,举出新加坡收取拥堵费已达六十年之久,我国完全可以在此方面尝试跟国际接轨。有个听众在热线中马上举出拥挤的东京、伦敦和纽约并没有收拥堵费。专家沉吟片刻后严肃地说:“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一方面跟国际接轨,另一方面也不能忘记中国特色......”专家真是善解人意,犹如护翼,细心呵护,随便打滚,绝不侧漏。
  我始终觉得,在中国当官并不需要技术含量,因为有两件兵器:一件叫中国特色,另一件叫和国际接轨。每当不想和别人一样时,就举起“中国特色”,每当不想和人民一样时,就举起“国际接轨”。
  仅此两件,就类似韦小宝当年的削铁匕首和护体宝甲,屡试不爽。
  25/03/2009
或许您还会喜欢:
城门开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光与影一二○○一年年底,我重返阔别十三年的故乡。飞机降落时,万家灯火涌进舷窗,滴溜溜儿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灯光足球场。那是隆冬的晚上。出了海关,三个陌生人举着“赵先生”牌子迎候我。他们高矮胖瘦不一,却彼此相像,在弧光灯反衬下,有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影子。欢迎仪式简短而沉默,直到坐进一辆黑色轿车,他们才开始说话,很难分辨是客套还是威胁,灯光如潮让我分神。 [点击阅读]
夜幕下的哈尔滨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清明过去,谷雨快到了。可是哈尔滨的夜晚,还是凉风扑面,寒气袭人。已经抽出嫩芽的柳枝在北风中摇曳着。真让人担心,那经过严冬酷寒,朔风吹打,挣扎而出的嫩绿小叶,会再被这塞外风吹刮得枯萎回去。一九三四年哈尔滨的春天,好像也被日本占领者卡住了一样,竟来得这样迟缓。夜越来越深了,热闹的哈尔滨站前,南来北往的人流早已断了线,通往道里、道外、南岗、马家沟的电车也没有几个乘客了。 [点击阅读]
太阳黑子
作者:佚名
章节:5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月光灰蒙蒙地照在黑色海滩上,最明亮的那一阵子,还不如一些夜泳的女孩的身体皎白闪耀。今天的潮水是二十一点,所以,环岛路沿路海滩夜泳的人很多。因为夜色掩护了天空的变脸,等游泳的人们感到海水、天水忽然密集交混,才恓惶地扑爬上岸。海滩上响起一片被雨打烂似的、此起彼伏的呼应声。高高的海岸线上,环岛路蜿蜒。三个男人闯过红胶质的人行道,拉开刚停在黑色车道上一辆的士车门。 [点击阅读]
少年天子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少年天子》描写了大清进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及他与皇贵妃乌云珠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描写了围绕着汉化改革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斗争。皇太极去世后,6岁的顺治继位成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是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为了摆脱满族游牧民族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的素质,顺治潜心钻研汉族的文化来丰富自己,巩固大清江山。 [点击阅读]
张小娴《面包树上的女人》
作者:张小娴
章节:70 人气:2
摘要:一九八六年,我们保中女子中学的排球队一行八人,由教练老文康率领,到泰国集训。我在芭提雅第一次看到面包皮树,树高三十多公尺,会开出雄花和雌花。雌花的形状象一颗圆形的钮扣,它会渐渐长大,最后长成像人头一样的大小,外表粗糙,里面塞满了像生面包皮一样的果肉。将这种果实烤来吃,味道跟烤面包皮非常相似。那个时候,我没有想过,我是一个既想要面包皮,也想要爱情的女人。八六年,我读中七。 [点击阅读]
张承志散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离开沙沟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但那弹洞累累的清真寺和闻之已久的红军遗迹并没有留住我们,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 [点击阅读]
我的团长我的团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我在长江之南的某个小平原上抖抖索索地划拉着一盒火柴,但总是因无力而过度用力,结果不仅弄断了火柴梗子,还让满盒的火柴干戈寥落撒了半地。我只好又从脚下去捡那一地的火柴梗。我——孟烦了,二十四岁,今国军某支所谓新编师之一员,中尉副连长。我无力又猛力地划着火柴,这次我让整个空火柴盒从手上弹出去了。于是我再用抢命般的速度抢回地上那个火柴盒。“烦啦你个驴日的!连根火柴也日不着啊?!”我想起了我屡被冒犯的官威。 [点击阅读]
新结婚时代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2010年新版《新结婚时代》在《新结婚时代》中,对于谁是婚姻的“杀手”,王海鸰提出了新的质疑。小说中,引发婚姻矛盾的原因不是个性不合、第三者,或者两人缺乏沟通、相互猜疑,而是无法沟通的城乡间的鸿沟。从某种意义来说,《新结婚时代》比《中国式离婚》更沉重。门当户对该不该,许多读者从这本书中的两代人三种个性婚恋中展开了话题。 [点击阅读]
最后一名女知青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也许这是天命。写完这部小说我就病了,不能说是因为写这部长篇病的,更不能说就积劳而成疾。但这短短的二十几万字是我这一生身体好坏的一个分水岭。此之前,我写小说一天数千字乃至上万字可以坚持很长时间,曾经让同行们咂舌。此之后,因为腰椎病我再也不能坐在桌前写一篇小说,甚至连稍长的一封信也不能坐下写了。 [点击阅读]
有种你爱我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有种你爱我作者:暗夜行路内容简介:此文献给大洋彼岸的ANGI同学:D1今天是小满,要吃扁豆焖面。越小满去了几个就近的饭馆,都没有卖那个东西的,只有一家有打卤面,用豆角做的卤。越小满记得陈奶奶还活着的时候,他吃过的,过程他都记得,先把豆角放进去,炒啊炒,然后放佐料,加水,要漠过豆角,然后把切面放进去,盖上盖,中间翻一次面,最后,抄底儿,盛在碗里,放点醋,就着蒜瓣,吃的要多香有多香!这个过程,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