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触不到的记忆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清晨时分,城始建成,却见一只白鹿口衔鲜花疾奔而来,将花放在新新的城墙上,四蹄奋展,化作一朵祥云升空而去......人们说,呀,是个吉兆,就叫这城为“鹿城”吧。多年过去,城而为郡、郡而为府、府而为州。又因四季温暖,就是温州。
  电台一直热烈说着这城的来历,这城自建成以来光荣的大事,以及叶适、谢灵运这些显赫名字,历久弥新的样子。忽又放起市歌《会飞的家乡》。可并不见任何关于动车遇难者周年祭奠的消息,iPad也搜不到。如此之近,那件事仿佛从未发生过。问及司机,他才突然想起:哦,又是7月23号了,一年前我还开车去到桥下面救人,好大的雷电......可他记忆的版本出了些问题,一会儿说死了两百人,一会儿说只有一百多人,也想不起救了小伊伊的那个邵姓特警。我告诉他,官方数据是四十。他笑笑,忽然讲起这座城最近流行的两件事:跑路、跳楼。经济状况不好,前段时间有个城建局长从楼上跳下来,死了......
  就下起大雨,和一年前一样。大雨是秘密的好兄弟。
  我们穿过那片老旧小巷时,全然没意识到“双屿”这名字对中国的意义。这个狭窄而拥挤的典型南方小镇,前店后厂,货如堆山,一张张勤奋的脸,并不关心任何来客的到来,一双双繁忙的手,忙着造出鞋子让人们赶路,向他们打听,也一脸茫然......后来才知这是名鞋之都的基地,几乎所有温州制造的皮鞋皮具从双屿镇发往全国和世界各地。巷区尽头,蓑草丛生,抬头就见剑一般的高架桥从巨大的隧洞里冲刺而出:一年前,后面那列动车刚冲出下岙山隧洞,惊讶地发现前面桥面还停着另一列车,那个潘姓司机做出一生中最后一次刹车动作......
  剩下的事情,雷雨之夜,无数人在恐惧中等待,有的获救,有的在剧痛中慢慢去到另一个时空的端口。

  我从未想过那件事发生在皮鞋基地的咫尺之遥,我无法把工坊的热烈和坟场的死寂古怪地联系在一起。我也没想到当站在那座伟岸的桥下,竟缺少了一部分想象中的哀恸。下岙依旧,大桥如新,一切就像用腻子抹过,跟祖国所有城乡结合部的景象别无二致。只是第168和第169桥墩中间两块补上的白水泥,像一朵妖冶的莲花,或最诚实的史者刻下的疤,在提醒。
  我们来到这里,只是为了记忆。我们未知来历,不知去处,活着唯一的理由,只是记忆。可记忆那么难以触及。一眼望去,首辅发表承诺站过的那块空地,已被铺上坚硬的水泥,仿佛这样便可压制伤痛。那个掩埋过车头的曾长过一些莲花的池塘,也被碎石填平。生命和莲花,一切都被压在地下,无声无息。
  一切未发生过。没有纪念碑,一根桩子也没有立起。德国为了纪念艾雪德城际快车脱轨事故,立下一块断墙般的纪念碑,记着101位遇难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又种下一片樱花林。日本在高铁事故发生地的草坡,植下很大很大一个汉字,“命”,那字直袭长天,是人命关天......可中国不喜欢立记住伤痛的碑,有过的碑只是记住丰功伟绩的碑。那个被掩埋的车头后来被拖到温州货运站,在一堵围墙后面,由保安守着,不让轻易接近,因为生怕碰到记忆的扳机。
  那些事无需再说。一年后的这天,云低雨细,未知魂安,这座桥一年前惊动了整个国家,一年后却很少的人聚集,不知为何,竟也不见遇难者亲属的身影。我和小山一起在第168、169号桥墩下的那个小土堆献上一束白花,点一支烟插在土里。因为固执断定,即将进站那一刻,肯定有旅途里百无聊赖的人,盼着抵达目的地后第一件事,饱饱地抽支烟。

  此时真有一列动车开过,上空发出咣咣的空响。此时车厢里的乘客也许纷纷凑到窗前,指指点点。喏,这就是一年前车皮掉下去的地方。也许什么都不做,只是昏昏欲睡。这个国家太大,天大的事不过打个盹的工夫,等一觉醒来,车到站、人翻篇,悲伤隆隆已过桥。无人纠结那个夜晚,车厢倒吊在高架桥下,两岁的女孩小伊伊本已就地掩埋,只因特警队长的良心,像彩池里一个幸运小黄球,随机抽样找回了生命。
  有香港记者问:为什么来到这里。我想了很久,说:有人托我帮忙来看看寂寞的他们......
  有谁指着隧洞上方斗大的“岙”字说:岙,山上天。差不多是最刺目的谶语。然后我们竟被迫离开,因为总有神秘黑衣人围绕在身边......一路大雨,就接到了关于北京大雨的电话,得知它也不会在广渠门桥立下纪念碑。遥想人们天天开车经过这里,开始还遥遥指一下,曾有一个男子困在车里......再往后,新闻迭出不穷,人们渐渐地就淡忘了,人们只能去关心堵车,听着股市信息......在这个坐校车可能倾覆,搭渡船可能找不到尸体,购物会找不到商场出路的地方,太多类似的伤痛,人们只有用新的疤去弥补旧的疤,是最好的应激保护。
  竟无话可说。如果刀子够快,你就不会感到疼痛。如果悲伤太多,你自行修成一份从容。可是很想说,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在于敢不敢于去记忆。对于国家,记忆是一种实力,对于个人,记忆是一种权利。
  记忆是:1980年,温州颁发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1984年,温州由26个农民自愿入股创办全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瓯海登山鞋厂;1992年,建设全国第一条股份制铁路金温铁路......温州是中国改革的缩影,动车也是。一座会飞的城市,一列会飞的动车,所以,“7.23动车”动车事故选择温州作为终点,偶然中竟有一丝命运的诡异。那列车像一个饱含深意的动感符号,太快了,以至于没到达终点。这座城曾飞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现在却正在跑路和跳楼的双料轨迹中,艰难运行。

  我们被迫离开,可一直在打听桥下的消息,晚上得知悲伤的事情:20: 30分的祭奠活动,场面冷清,和之前想象的很不一样,遇难者家属因种种原因终于没能来到,之前说好的一个伤者也不见踪影。只有少量记者和志愿者坚持点燃心形的蜡烛,旁边却站了很多黑衣人。灯火忽明忽暗,心情不定,一个志愿者拉开横幅,上写简单地写着V .23,奠,一周年纪念”。可人们一走,横幅就不见了,比冥钱的灰烬散尽得还要彻底。
  也许明年,场面会更冷清,地球变暖,人情变冷,所有世事逃不过岁月冰封。这个强大的国家,没有纪念碑,没有名字,只有电影《黑超特警》删除记忆的那支闪光笔。
  雨还在下,最新的“韦森特”台风沿着这座城的边缘刮了来,又离去。灯火阑珊处,那个叫“双屿”的小镇,不为所动。它和它头顶那些呼啸而过的车,动静皆宜,源源不断把各种名鞋皮具打火机发往世界各地。这个城、这个国正竭力证明,一切皆有可能。又试图让人相信,一切尽未发生。心死为忘,言己为记,祖国且进且退,且忘且记,就是触不到的记忆。
  这个国家如此强大,一场大雨就让最大的城被淹,一场雷电就让最快的车脱轨。且不可有纪念碑、人名和数字,你死去,像从未降生。忽然觉得,中国人能否活着,得靠运气。
  触不到的记忆——是为7 . 23—周年祭。
  24/07/2012
或许您还会喜欢:
深宅活寡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7
摘要:许开祯的长篇小说《深宅活寡》讲述了在大西北荒原上一个叫菜子沟下河院中发生的家族兴衰的故事。菜子沟下河院是片具有百年历史的老院。现时的东家庄地的父亲庄仁礼为了独占财产,假土匪麻五之手“挑”了二弟、三弟,从此这个大院里奇事怪事屡见不鲜,血光之灾不断。小说的故事开始于庄地的独子命旺命悬一线,听了后山半仙刘瞎子神神乎乎的几句话,决定让十五岁的命旺娶后山舅舅、中医刘松柏的二十二岁妥儿灯芯进院“冲喜”。 [点击阅读]
暗算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5
摘要:第1节:序曲序曲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原谅我,不能在此津津乐道地向你们复述所有具体的细节。我们的时间不多。尽管如此,我还要说,"复述"本来就是我所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它们的高xdx潮。没有复述的活动是无从着落的,复述就是复活。 [点击阅读]
沙僧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11
摘要:3月3日其实我和大师兄,二师兄早已破了荤戒。我们经常背着师傅一起去化斋。在路上,我们捉到个兔子、野鸡什么的就马上烤来吃,可解馋了!然后再化点儿斋饭带回去给师傅吃。想想师傅没得荤腥吃着实怪可怜的。于是,我们三个决定今天把兔子肉打碎拌在饭里,让师傅也吃点儿好的。我们端着混着肉的饭回来后却遍寻不到师傅,这可把大家急坏了!最后在一个小山洞里终于发现了师傅。 [点击阅读]
蒲柳人家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7
摘要: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爇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挂贼扣儿。那一年是一九三六年。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奶奶叫东隔壁的望日莲姑姑给何满子做了一条大红兜肚,兜肚上还用五彩细线绣了一大堆花草。 [点击阅读]
1980年代的爱情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7
摘要:编者按:经出版方授权,本网刊载野夫先生新著《1980年代的爱情》部分精彩章节,以飨读者。0.在一个类似京城的城市,午后的茶艺馆萧条而寂寥。我坐在窗前懒洋洋的阳光下,对座的阴影中坐着一个女人--她像是我的情人或者女友,抑或其他接近暧昧的关系。她的面庞隐居在日光背后,只有性感的声音翻越了那些窗棂构成的光柱,散漫地抚摸着我的耳朵。 [点击阅读]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作者:佚名
章节:61 人气:2
摘要:内容概要:2012年,和于丹一起,重温最美古诗词,回归自在大人生。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最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点击阅读]
王跃文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5
摘要:刘茁松身居湖南的王跃文在文坛一跃而起,使我想起鲁迅“文坛无须悲观”的预言。多年前我也曾在刊物做当代文学编辑,编着编着,就有点像鲁迅看当年的“城头变换大王旗”似的,渐渐地有点“颓唐起来”了。近年来有缘埋头一项等身的古籍整理,与当代文学可说是分道扬镳啦。因此,当我在书店发现与我工作地仅一湘之隔的王跃文在长江黄河两河之隔的北京出了长篇小说《国画》,并且已在全国各地形成洛阳纸贵之势,我是惊讶惊叹又惊喜的。 [点击阅读]
万物生长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3
摘要:我在洗车酒吧遇见秋水,第一印象是他的眼睛亮得不寻常。洗车是我常去的酒吧之一。洗车在工人体育场东门靠南一点,原来真的是一个洗车的地方。等着洗车的人想坐坐,喝点什么,聊聊,后来就有了洗车酒吧。如果从工体东路过去,要上座桥,过一条水渠,穿一片柏树林子,挺深的。酒吧用红砖和原木搭在原来洗车房的旁边,洗车房现在还接洗车的活。 [点击阅读]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一、中文版自序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尤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 [点击阅读]
夏日落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4
摘要:羊年十一月初,步兵三连孕生一样大案:先是枪丢了一枝,其后,兵又死了一个。枪是新枪,铁柄全自动;兵是新兵,下士军衔,籍系郑州二七区,父为小学教师,母是环卫工人。事情乒然发生,震炸兵营。一时间,满地沸扬,草木皆惊,营连空气稀薄,整座营房都相随着案情颤动。事发时候,连长赵林和指导员高保新正在操场交心,其时正值夏末,黄昏网着世界。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