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气球上的五星期 - 第四十二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气球上的五星期--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二章
  舍生取义——最后的牺牲——气体膨胀设备——机灵的乔——夜半时分——博士值班——肯尼迪值班——他睡着了——火灾——吼叫声——脱离火海
  弗格森博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星星的地平纬度测出他们所在的位置。他发现离塞内加尔河还有将近25英里。
  “朋友们,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渡过塞内加尔河去。”博士在地图上标出记号后说,“不过河上既没桥也没船,所以我们只能不惜一切代价乘气球过去。要达到目的,我们还应该再减轻气球的载重。”
  “可是,我实在看不出怎么做才好。”猎人回答,他是在为他的枪担心,“除非我们中间有一个决心牺牲自己,留下来在后边……。好啦,该轮到我了,我请求给我这份荣誉。”
  “您说什么呀,肯尼迪先生!”乔抢着说,“难道我不习惯……。”
  “朋友,我说的可不是从吊篮里往下跳,而是步行到非洲海岸。我善于走路,打枪在行……。”
  “我决不同意!”乔坚定地说。
  “亲爱的朋友,你们这种自我牺牲精神的确高尚。可是现在争论这些没用。”弗格森博士说话了,“但愿我们到不了那一步。话说回来,如果真的非这么做不可,我们也决不分离,宁可一起留下步行穿过这个地方。”
  “讲得太好啦!”乔叫道,“一次小小的散步对我们没有什么害处。”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还要做最后一搏,把我们的‘维多利亚号’变得更轻些。”博士说。
  “怎么搏?”肯尼迪问,“我倒很想知道你有什么高招。”
  “我们可以把带氢氧喷嘴的箱子、本生电池和蛇形管统统去掉。这些东西加起来差不多有900斤重呢!”
  “不过,弗格森,你以后怎么使气体膨胀呢?”
  “我不让气体膨胀了,我们放弃这种办法。”
  “可是,毕竟……”
  “听我说,朋友们。我已经非常精确地计算过现在剩下的升力。它足以把我们3人加上剩下的一点东西带走。包括我打算留着的两只锚在内,我们总的重量不到500斤。”

  “亲爱的弗格森,”猎人说,“在这方面你比我们能干。你是唯一能审时度势的。你说我们怎么干就行了,剩下的我们包了。”
  “我听您的吩咐,主人。”
  “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说一遍,不管这个决定的后果有多么严重,我们都必须把仪器舍弃掉。”
  “那就舍弃吧!”肯尼迪毫不犹豫地说。
  “动手干吧!”乔说道。
  这可不是一件小活:设备的部件必须一个个地拆下来;先去掉气体混合箱,然后卸装氢氧喷嘴的加热箱,最后取下水分解箱。这些容器都牢牢地嵌在吊篮最下面。乔的手脚灵巧,弗格森脑筋转得快,他们最终达到了目的。各种各样的部件随卸随扔,把下面的树林砸坏了一大片,最后吊篮全空了。
  “在林子里看见这么多稀奇古怪的玩意儿,黑人肯定感到很惊奇。”乔说,“他们说不定把这些东西供起来呢!”
  接下去,该拆插入气球里的直管了。这些直管的另一头与蛇形管相连。乔爬到吊篮上方几尺高的地方切断了橡胶接头。但是卸这些管子可比拆水箱等难得多,因为管子的上端是用黄铜丝紧紧地系扎在活门的圆柜上的。
  这个时候,乔显示了他那无与轮比的灵巧。为了不划破气囊,他不顾气球摇晃,赤着脚抓着网罩一直爬到气球的最上面。在那儿他费了不少劲,最后终于一只手扒住光滑的球面,另一只手拧下了固定管子的螺帽。接着,他轻而易举地就把管子拆掉,从气球底部的密封附件中取了出来。
  “维多利亚号”甩掉了这么个重包袱,一下子重新笔直地悬在了空中,把锚索绷得紧紧的。
  午夜时分,尽管一个个精疲力尽,全部工作总算完成。大家匆匆吃了些干肉饼,喝了点冷酒权当一顿饭。现在没有了燃烧嘴的火,乔无法做饭。再说,乔和肯尼迪都快要累倒了。

  “朋友,你们赶紧躺下睡一觉吧。”弗格森关切地说,“我来值第一班。2点时,我叫醒肯尼迪。乔4点接班。6点钟我们准时出发。但愿最后这一天里,老天仍能保佑我们。”
  两位同伴毫不客气,立即摊手摊脚在吊篮里躺下来,很快进入了梦乡。
  夜晚一片宁静,一钩下弦残月在几缕薄云中若隐若现。昏淡的月光几乎难以冲破茫茫黑暗。弗格森倚着吊篮,时时环顾四周,目光关注地察视着脚下树叶中的动静。夜间,茂密的树叶犹如一块黑黑的幕布遮住了目光,使博士难以看到地面。哪怕一丁点响动,他都觉得可疑。甚至树叶轻微的沙沙声,他也要弄个明白。在这种草木皆兵的心态下,弗格森又一次倍感孤单,各种各样可怕的事模模糊糊涌入了脑海。克服了那么多的艰难险阻,旅行终于接近了尾声。在即将抵达目的地之时,弗格森反而更加担心,更加紧张了。他觉得终点好像正在从眼前悄悄溜掉。
  再者,目前的处境实在让人放心不下:他们正待在野蛮人生活的地区,而且他们使用的交通工具随时可能出问题飞不了,所以博士已经不再完全指望气球把他们送到目的地;过去,他可以放心大胆地躁纵气球,因为他对它有把握;但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由于脑子里总想着这些,博士有时觉得好像这片浩瀚的森林中传来某种捉摸不定的嘈杂声,甚至以为看到树林中闪了一下火光。他急忙举起夜间望远镜朝那个方向查看,但是什么也没出现,周围甚至更加宁静了。
  弗格森显然产生了幻觉。他稳了稳神仔细倾听,附近一丁点儿声响也没有。这个时候,他值班的时间已经过去。他叫醒了肯尼迪,叮嘱他一定要高度警惕,然后在乔身边躺下。此时,乔正睡得像个死人似的。
  肯尼迪使劲柔了柔眼睛,平心静气地点上烟斗。他的眼皮沉重得几乎抬不起来。他靠在吊篮的一角,为了驱赶睡意,开始怞起烟来。

  他的周围弥漫着一片无涯的寂静。微风拂动着树梢,轻轻摇曳着吊篮,仿佛在给这位困得不支的猎人催眠。阵阵睡意袭来,肯尼迪不由自主地闭上了眼睛。他想抵御睡魔,一次又一次地用力撑开眼皮,把目光投向黑暗,但是什么也看不见。最后,他还是抵挡不住刚才工作的劳累,伏在吊篮边上睡着了。
  他这样睡了多久?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朦胧中他突然被劈里啪啦的着火声惊醒了。他柔柔眼睛,直起身。一股烤人的热气扑面而来。树林成了一片火海……。
  “救火呀!救火!”他急促喊道,一点不明白事情怎么发生的。
  两位同伴听到喊声,立即跳了起来。
  “出了什么事?”弗格森问。
  “着火啦!”乔大惊失色,“可是谁能……。”
  就在这时,被火光映得通红的树下发出了一片吼叫声。
  “哎呀!是野人!”乔惊叫道,“他们把树林点着了,竟然想稳稳当当地烧死我们!”
  “这些该死的塔利巴人!毫无疑问,他们是阿尔-哈吉手下的亡命徒!”博士说道。
  “维多利亚号”被火光团团围住。枯木燃烧的劈劈啪啪声与绿树枝着火的咝咝声交织一起。滕、叶,所有生机勃勃的植物在摧毁一切的熊熊烈火中都被烧得蜷缩起来。眼前一片火光,烈焰中,大树表面烧得乌黑,烧焦的树枝成了灼热的木炭。这片火光冲天,映红了空中的浮云。3位旅行家明白自已被包围在这团火海中了。
  “快逃!”肯尼迪叫道,“到地上去!这是我们唯一的生路了!”
  但是,弗格森一把紧紧抓住他,紧接着自己冲过去,一斧头砍断了锚索。大火向气球逼近,火舌已经恬到吊篮易燃的四壁。“维多利亚号”挣脱羁绊后,上升了1000英尺,钻入天空中。
  下面林子里发出可怕的喊叫声,其间夹杂着震耳欲聋的枪声。气球被随着天亮刮起的大风挟住,向西飞去。
  这时是凌晨4点钟。
或许您还会喜欢:
包法利夫人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荐语:未满十八岁请在家长指导下阅读本书。版本较好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周克希先生的译本。价廉物美,仅10元一本,现在最便宜最没有人看的恐怕就是这些名著了。【小说】--引言小说描写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因为不满意夫妻生活平淡无奇而和别人通|奸,最终因此身败名裂,服毒自杀的故事。 [点击阅读]
匹克威克外传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2
摘要:匹克威克派除却疑云,把黑暗化为耀眼的光明,使不朽的匹克威克的光荣事业的早期历史免于湮没,这第一线光辉,是检阅匹克威克社文献中如下的记载得来的;编者把这个记录呈献于读者之前,感到最大的荣幸,这证明了托付给他的浩瀚的文件的时候所具有的小心谨慎、孜孜不倦的勤勉和高超的眼力。一八二七年五月十二日。主席,匹克威克社永任副社长约瑟夫·史密格斯阁下。一致通过如下的决议。 [点击阅读]
南回归线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南回归线》作为亨利·米勒自传式罗曼史的重要作品,主要叙述和描写了亨利·米勒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以及与此有关的种种感想、联想、遐想和幻想。亨利·米勒在书中描写的一次次性*冲动构成了一部性*狂想曲,而他的性*狂想曲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建自我的非道德化倾向的一部分。 [点击阅读]
叶盘集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地球夕阳西坠,黄昏的祭坛下,地球,接受我双手合十最后的顶礼!女中俊杰,你历来受到英雄的尊崇。你温柔而刚烈,秉性中揉合着男性、女性的迥异气质;以不堪忍受的冲突摇撼人们的生活。你右手擎着斟满琼浆的金钟,左手将其击碎。你的游乐场响彻尖刻的讥嘲。你剥夺英雄们享受高尚生活的权力。你赋于“至善”以无上价值,你不怜悯可怜虫。你在繁茂的枝叶间隐藏了无休无止的拼搏,果实里准备胜利花环。 [点击阅读]
名人传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又称三大英雄传。《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点击阅读]
名利场
作者:佚名
章节:75 人气:2
摘要:《名利场》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品,也是他生平著作里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故事取材于很热闹的英国十九世纪中上层社会。当时国家强盛,工商业发达,由榨压殖民地或剥削劳工而发财的富商大贾正主宰着这个社会,英法两国争权的战争也在这时响起了炮声。 [点击阅读]
在人间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写于1914年。讲述的是阿廖沙11岁时,母亲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 [点击阅读]
太阳照常升起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 [点击阅读]
安德的代言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星际议会成立之后1830年,也就是新元1830年,一艘自动巡航飞船通过安赛波①发回一份报告:该飞船所探测的星球非常适宜于人类居住。人类定居的行星中,拜阿是距离它最近的一个有人口压力的行星。于是星际议会作出决议,批准拜阿向新发现的行星移民。如此一来,拜阿人就成为见证这个新世界的第一批人类成员,他们是巴西后裔,说葡萄矛浯,信奉天主教。 [点击阅读]
安迪密恩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2
摘要:01你不应读此。如果你读这本书,只是想知道和弥赛亚[1](我们的弥赛亚)做爱是什么感觉,那你就不该继续读下去,因为你只是个窥婬狂而已。如果你读这本书,只因你是诗人那部《诗篇》的忠实爱好者,对海伯利安朝圣者的余生之事十分着迷且好奇,那你将会大失所望。我不知道他们大多数人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生活并死去,那是在我出生前三个世纪的事情了。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