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你在高原 - 无边的游荡 第一章 无边的游荡 1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无边的游荡
  1
  我与庆连结识时,的确是最为艰难的一段日子。人在生活中会有许多朋友,但这其中又有几个注定了要在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痕。
  那是我在东部苦苦经营的园子终结之日、同时又在城里举步维艰的特殊时刻。我很少那样的尴尬和困窘,也深深地感受了人与人之间那种背叛的冰冷。梅子带着孩子守在家中,度日如年;岳父与我长时间稍稍遮掩了的那种紧张关系,这会儿悉数显露。他积累了十余年的怒火,这一次得到了集中的爆发。几个剑拔弩张的紧急关头,都是岳母和梅子从中调停。这种生活不啻于地狱。我不愿像个困兽一样待在这座城市里,干脆就掮起那个大背囊远远走开——再次回到东部,那里是我的出生地……不同的是这会儿却再也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落脚点即人生的支点——有人说给他一个支点,他能撬起一个地球。瞧这口气啊。不过支点总要有的。一个人的出生地就应该是他的支点,而后它还会不断地变换和移动。
  我失去了这个支点。因此我不得不四处游荡。
  严厉的岳父不仅出于关切,更多的还有其他,是这些让他在那些日子里变得咄咄逼人。他干瘦铁青的脸绷得更紧,像一个冷酷的预言家那样看着我。他不爱说话,因为我们之间已经无话可说。有一次他不在,我从他的写字台上见到了一张纸条,上面有他暴怒时随手画下的几个字,那是几个地方的名称,每个后面都画下了感叹号,并且逐一增加——地质所!杂志社!!葡萄园!!!
  老天,除了我们自家人,谁能看懂这张纸条的真正含意?谁能知道这其中隐含了多少绝望和愤怒?是的,这三个地方都是我得而复失的、安身立命之地;换句话也可以说,它们一度曾是我人生的支点。我有了它们才可以正常地生活下去。只可惜,它们都先后失去了。那逐渐增加的感叹号,每一个都藏下了一些激动人心或愤慨不已的故事。最初的地质所在别人看来是多么让人艳羡的地方啊,可我最后还是离去了,用岳父的话说就是:“你硬是干砸了,闹翻了!”调到杂志社之后,环境宽松,头儿还是全城有名的大美人儿,“你也横竖不如意,辞职走人!”最后的葡萄园呢?“荒了,塌了,废了,完了,卷起铺盖回家了!”

  “如果所有的地方都不好,所有共事的人都不好,那么你自己是怎样的,也就清楚了。”这是岳父最后的概括,近乎经典。这与他曾经身居高位的职分、橡树路上的体面居所,都是相协相配的。这样的人就该说这样的话。好在他只对自己的老伴说、对自己的女儿说。她们听了一致沉默。但她们没有反驳。我如果是她们,就会直接回应一句:“不用再说了,他是一个坏人。”她们没有这样,因为她们母女与岳父不同,对我还没有那么绝望。
  在深夜失眠时分,我不由得也要愤愤地问自己一句:你不能与整个世界和谐相处,那么倒霉的也只能是你了。的的确确,你正在与整个世界闹翻,难道不是这样吗?我不能回答。可是漆黑的夜色逼着这一声回答。最后我只好无力地吐出一句:是的。我这样回答了,紧接着却要忍不住在心里大号一声:可是,可是即便这样,那么到底是这个世界的错,还是我的错?

  谁来回答我呢?谁来听一句最后的申诉呢?谁又来给予一个公正的判决呢?
  岳父沉沉的目光盯向我时,让我觉得正有一句更为尖利的话逼近过来,它即将脱口而出——“你再到哪里去呢?”
  我在心里将这句话转化成另一句:“在这个世界上,谁还会收留你呢?”
  收留我的,当然不会是橡树路了。这儿是整个城市里名副其实的贵族区,大树蓊郁,一座座别墅有模有样,草坪绿得让人两眼发蓝,一眼看上去还以为是到了哪个欧洲国家呢。事实上它一开始真的不是我们建的:几百年前外国人租去的一处飞地,后来一茬茬住上的都是这座城市的胜者。岳父当然是胜者一族,他旁边这一幢幢楼的主人都是。我能够经常出入这里是因为梅子,我们另外还有自己的小窝——我要回到自己的小窝里去。我们有三口之家。
  可是我还要工作——我不能总是待在家里。我如果一直待着,那就等于是一个被打败了的可怜虫,只会一动不动地蜷在洞里。
  岳父那张纸条上的话一次次从眼前闪过,让我心上颤栗、恼怒。多少年了,一切都在失去,惟独剩下一颗愤怒的心。生活用一千次的失败来征服我,让我屈服;用一万次的碰壁和挫折来胁迫我,让我退缩。将来我的孩子长大了,他是个男孩,我可一定要留给他一个像样的故事啊。关于父亲的故事总要跟随人的一生,尤其是男人。

  梅子骨肉紧实的身体、一双杏眼,都令我阵阵疼怜。让她为我而忧而担心,彻夜不眠,真是罪过啊。刚刚结识、特别是初婚的时候,还有后来,我给她吐出了多少豪言、多少不同凡响的经历。我那会儿似乎急于让她明白:你遇上的是一个多么特别的男人,这家伙勇敢倔犟、不畏艰难,千辛万苦和复杂的经历正化为超常的毅力,势必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为强大的支撑和依靠。十几年一晃就过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倔犟是足够了,支撑和依靠嘛,好像一点都谈不上。
  我时下甚至失去了一个落脚之地。我已无处可去。“英雄末路”,我并非一个英雄,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当一个英雄,可是已经走到了末路。关于地质所、杂志社和那片田园,我都有一肚子话要说。现在不是说它们的时候了,一切留待漫漫无边的失眠之夜一点点咀嚼吧——眼下最要紧的是怎么办、接下去还要怎样做、要走向何方?
  只要掮起背囊,只要启动双脚,就会不由自主地走向东部。那里使我花去了整个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还有大半生。我真的不会从那里一走了之——焦愤无奈地从城里转了一圈,最后仍然还要重新转回——那是一片不能割舍之地,那里还有长长的故事等待结尾。那里的朋友、山石和泥土,一切都期待着相遇和重逢,哪怕是最后道一声别也好啊。
  我只能往东走下去,从山地再到平原。我的这一场游荡啊,其实从出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它苍苍茫茫无边无际……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不夜之侯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本书是中国茶人的一部命运史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评语:“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点击阅读]
今生今世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知道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愿:“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一九七七年九月八日致夏志清)在张所着《对照记》中,也压根儿不见他的踪影。 [点击阅读]
余华《兄弟》
作者:余华
章节:70 人气:2
摘要:《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点击阅读]
余华《活着》
作者:余华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前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点击阅读]
凉州往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1风儿一阵紧过一阵,猎猎风声卷起的,不只是峡谷的惊叫,还有一颗少女的心。水英英幸福得要死了,她还从没跟家远哥这么亲近过这么幸福过呢。五糊爷带上拾粮上路的时候,还是一脑子的雾水。两天前他被青石岭牧场主水二爷召去,原以为是说丫头拾草的事,没想,水二爷只字未提拾草,倒是怪惊惊说,我想让拾粮到院里来。让拾粮去院里?这个老东西,总是做些莫名其妙的事。 [点击阅读]
夜幕下的哈尔滨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清明过去,谷雨快到了。可是哈尔滨的夜晚,还是凉风扑面,寒气袭人。已经抽出嫩芽的柳枝在北风中摇曳着。真让人担心,那经过严冬酷寒,朔风吹打,挣扎而出的嫩绿小叶,会再被这塞外风吹刮得枯萎回去。一九三四年哈尔滨的春天,好像也被日本占领者卡住了一样,竟来得这样迟缓。夜越来越深了,热闹的哈尔滨站前,南来北往的人流早已断了线,通往道里、道外、南岗、马家沟的电车也没有几个乘客了。 [点击阅读]
太阳黑子
作者:佚名
章节:5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月光灰蒙蒙地照在黑色海滩上,最明亮的那一阵子,还不如一些夜泳的女孩的身体皎白闪耀。今天的潮水是二十一点,所以,环岛路沿路海滩夜泳的人很多。因为夜色掩护了天空的变脸,等游泳的人们感到海水、天水忽然密集交混,才恓惶地扑爬上岸。海滩上响起一片被雨打烂似的、此起彼伏的呼应声。高高的海岸线上,环岛路蜿蜒。三个男人闯过红胶质的人行道,拉开刚停在黑色车道上一辆的士车门。 [点击阅读]
尘埃落定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母亲正在铜盆中洗手,她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浸泡在温暖的牛奶里,嘘嘘地喘着气,好像使双手漂亮是件十分累人的事情。她用手指叩叩铜盆边沿,随着一声响亮,盆中的牛奶上荡起细密的波纹,鼓荡起嗡嗡的回音在屋子里飞翔。然后,她叫了一声桑吉卓玛。侍女桑吉卓玛应声端着另一个铜盆走了进来。那盆牛奶给放到地上。母亲软软地叫道:"来呀,多多。 [点击阅读]
张承志散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离开沙沟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但那弹洞累累的清真寺和闻之已久的红军遗迹并没有留住我们,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 [点击阅读]
新结婚时代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2010年新版《新结婚时代》在《新结婚时代》中,对于谁是婚姻的“杀手”,王海鸰提出了新的质疑。小说中,引发婚姻矛盾的原因不是个性不合、第三者,或者两人缺乏沟通、相互猜疑,而是无法沟通的城乡间的鸿沟。从某种意义来说,《新结婚时代》比《中国式离婚》更沉重。门当户对该不该,许多读者从这本书中的两代人三种个性婚恋中展开了话题。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