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搭讪时如何表现幽默
搭讪时如果能表现一些幽默,往往会有起死回生或者锦上添花的效果,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既对搭讪者自身有一定要求同时也依赖于被搭者的响应。比如,把钱钟书跟杨丽娟搁一起估计就是白搭。
所以这里分析的只是天时地利人和下的幽默,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就行。
回顾自己在搭讪时曾经冒出的一些幽默,我发现有一个共性,就是全部都是大实话。比如《最机智的一次搭讪》,我的那句开场白就是我在冬天的切身体会。北风呼啸的街头,我一个人走路经常冻得直打哆嗦,但只要目标一出现,我脑子里一想着该搭讪了,周身立马热血沸腾。这个印象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不把它说出来呢,说出来也不会得罪谁呀,于是就有了那个桥段。
同样,“我看你不像坏人”也是扪心自问后的感慨。通常搭讪犯在要电话时都习惯说“我不是坏人”,但我仔细想想,“我他妈的怎么不是坏人呢,我是坏人,虽然不很坏,但也绝不是好人,至少不是老好人、大好人。”所以我觉得跟姑娘说“我不是坏人”首先没创意,其次是假话。反之,“我看你不像坏人”,这倒真的是我向她搭讪的一个原因。设想如果她是蛇蝎之心的话,就算再漂亮我也不敢过去呀。
我们的文化不提倡当面讨论对方人品,所以一般大家都在背后议论别人,而在当面全都是无条件的肯定。“我看你不像坏人”这句话由于包皮含了质疑成分,所以会被习惯性地阻挡在大脑思维之外。但是,搭讪是一种特殊的社交,有时候它是可以违反一些规矩的,所以只要没对对方具体不敬的言行,我觉得都可以考虑。而且恰恰由于这种表达隐含着小小的叛逆色彩,有时还会拉近你跟她的心理距离。
所以我喜欢没事就倾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把它们变成具体的语言,然后再衡量衡量这些话到底会得罪谁伤害谁?如果没有明确的受害者,我就加工润色一下说出来。这样既能给对方带来一些小小的快乐,也让彼此有更多实质性的交流。
而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我们的交谈所表达的信息并不是完全指向对方的,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在表明自己在环境中的合理性,这就是传统教育所谓的“得体”或者“顾大局、识大体”,讲的都是个人的言行首先要符合环境的要求。但往往这种意识过于强化就会造成思维和语言的单调贫乏,人不再具有鲜明的个性,变成一颗闪闪发光的螺丝钉。
作为一种宣泄,东方人的幽默往往都是无厘头式的,形象些说就是用一些莫名其妙的面具来暂时替换一下自己的那个沉重的社会面具。但我习惯的缓解方式是摘下那个面具,让真实的自己在空气中暴露几分钟,分寸把握得当就会是另一种幽默,理性并且诚恳。
记得有一次跟朋友参加一个聚会,席间让他介绍一个mm,朋友那天喝大了,张嘴就说:“这是我的哥们╳.╳,他可是个泡妞高手,女朋友的数目是我的10倍。”我当时白了他一眼,对女孩说:“别听他吹牛,他女朋友哪儿有那么多。”(正常人也许会说“我女朋友哪儿有那么多”)这就是我的习惯:主动炫耀自己女朋友多是庸俗的,但情况找上门来,咱就一丝不苟地承认。
在西方社会,性和政治一直都是幽默的主题,原因就是这两个领域可去触及的禁忌太多了。我一直很欣赏的就是西式幽默的逻辑性,换成任何一种语言你都能体会到有趣,因为它挑战的是规矩和习俗,反映的却是人性和理性。
再举一个最近经常看到的例子:要电话时对方不给,搭讪犯戏言:“不要担心会骚扰你,每天我最多只打20个。”
可以说这是一个标准的无厘头式幽默,好玩的地方在于它的莫名其妙。前提是如果mm已经对你有一定好感,那么这样可以放松一下气氛;但如果mm还在审视你的阶段,这么开玩笑几乎等于承认自己是个神经病。
所以,作为理性的搭讪犯仔细去想想,你真的会每天给她打20个电话吗?显然是不会的;但如果说“每天我最多只打1个”好像又乏味了点儿,所以不如在合理的方向上继续去夸张。不妨可以这样说“每天我最多只打0.5个电话。”——这样的回答,既有幽默效果,同时还表现了自己懂礼貌有涵养的一面。
俗话说“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作为新时代的搭讪犯,死记桥段不如理解了精髓之后自己去创造,毕竟灌装材料总是有保质期的。而一个精彩的原创幽默,既能愉悦别人,又能表达自己,这才是搭讪最美好的瞬间。但是,往往许多本来可能有的幽默还在萌芽状态就被头脑中的框框给否定了,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多去面对真实的自我,才能发掘出更多的有趣事物。
|
目录 上页 下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