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名士风流 - 《名士风流》电子书——第一章(五)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想象力,他当然有。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当他对我说“我的作品尚未完成”时,他是多么焦虑不安。他刻意追求的是这部作品要有分量,能流传后世。尽管他矢口否认,但他首先是一个作家。也许在开始时,他一心只想服务于革命,文学仅仅是一种手段;可如今,文学已经成为目的,他为了文学而酷爱文学,他的全部作品就是雄辩的证明,尤其是他再也不愿发表的那些回忆录。他撰写这些回忆录仅仅是为了写作的乐趣。不,事实是他为谈论自己而感到厌倦,而这种反感却不是好征兆。
  “可我有想象力。”我说。
  四壁在旋转,可我感到十分清醒,比没喝酒时要清醒得多。未喝酒的时候,头脑中步步设防,于是想方设法假装糊涂。突然,我一切全看得一清二楚。战争正在结束:一个再也没有任何保障的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罗贝尔的前程没有保证:他很可能放弃写作,甚至他过去的全部作品都可能被虚无所吞没。
  “您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我问道,“事情到底是往好还是往坏的方向发展?”
  罗贝尔哈哈大笑起来:“啊!我可不是先知!不过,手中倒是掌握着很多王牌。”他又补充了一句。
  “可到底有多少获胜的机会?”
  “你愿意我放手大干,还是希望我小打小闹?”
  “用不着来讥笑我。”我说,“总可以时不时给自己提提问题吧。”
  “我给自己提出了不少问题,你要知道。”罗贝尔说。
  他常向自己发问,而且比我更为严肃。我从不付诸行动,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我总是好激动。我意识到自己错了,可与罗贝尔在一起,我即使错了也无所谓!
  “您呀!只提那些您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我说。
  他重又笑了起来:“是的,正是这样更明智,提其他问题又解决不了大事。”
  “这并不成其为可以不提其他问题的理由。”我说道。
  “夜已经很深,我们又喝了那么多潘趣酒,你不觉得明晨再谈会更清楚些吗?”罗贝尔问道。
  一到明天早晨,墙将不再旋转,家具和摆设将重归其位,整齐有序,我的思绪也将如同往昔,有条有理,我又将重新得过且过,只需看清脚下的路,无需瞻前顾后,心里也不再为这些鸡毛蒜皮、争执不休的麻烦事犯愁。可我被这如此井井有条的一切搅得疲惫不堪。我瞅了一眼迪埃戈坐在炉边时用的坐垫,他常说:“纳粹胜利没有列入我的计划之中。”可后来,他们把他枪杀了。
  “脑子里的念头总是过分清楚!”我说,“战争胜利了,这个念头就清清楚楚。哎,那么多人死去了,今天晚上他们都不在场,过得是什么怪节目!”
  “可要是心想他们并没有白白死去,总归与认为他们是白白送了性命不一样吧。”罗贝尔说。
  “迪埃戈就是白白送了命。”我说,“即使并不是白死又怎么样?”我气呼呼地接着说:“这种一切都在超越自己、向别的事物发展的运动体系对活人来说倒真合适。可是,人死了就是死了,对他们不是超越,而是背叛。”
  “并不一定就背叛他们。”罗贝尔说。
  “只要忘却了他们和利用他们,就是背叛了他们。”我说,“怀念之情,这也许没有什么用处,要么就再也不是真正的怀念。”
  罗贝尔犹豫了片刻,“我想我是生来就不善于怀念的。”他神色困惑地说,“对我无法解答的问题,对我无能为力的事情,我不太关心。我并不是说我就有道理。”他补充说道。
  “噢!我也不是说您有错。不管怎样,人死了就是死了,我们呢,还活着,再怀念也无济于事。”
  罗贝尔把手放在我的手上:“那就不要自寻烦恼了。你知道,我们也都会死的,这也就使得我们与他们十分相近。”
  我抽回手。此时此刻,任何情爱我都厌恶。我不想得到安慰,我还不愿意。
  “啊!真的,您那可恶的潘趣酒搅乱了我的心。”我说,“我要去睡觉了。”
  “去睡吧。明天,提什么问题随你的便,甚至那些无济于事的问题也行。”罗贝尔说。
  “那您呢?您不去睡?”
  “我想我还是去冲个淋浴,再工作一下为好。”
  “显然,罗贝尔抵御怀念之情的能力比我要强。”我躺在床上暗自思忖,“他忙于工作,四处活动,因此对他来说,未来比过去要更实在。他写道:自己力所不及之事以及不幸、失败、死亡等等,一旦让它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获得其应有的位置,他就感到无所牵挂了。可是我,我别无他法,我所失去的,再也无法觅回,我的背叛行为,任何东西都无法赎回。”我突然开始哭泣起来。我想:“在哭泣的是我的眼睛,而他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可惜用的不是我的双眼。”我流着泪水,二十年来,我第一次孤独无援,独自经受着内心的痛苦和恐惧。我终于昏昏入睡,梦见我已经死去。我猛然惊醒,恐惧始终存在,一个小时以来,我一直在与它搏斗,可它依然存在,死神继续在游荡。我开了灯,可马上又灭了灯,如果罗贝尔发现我的门扉下有亮光,他准会惊恐不安的。一切都无济于事,今天夜里,他无法给我帮助。当我想和他谈谈他自己时,他回避了我的问题,他知道自己身处险境。正是为了他,我才感到恐惧。迄今为止,我对他的命运始终充满信心。我从未试图安排他的命运,因为事无巨细,都是由他作出安排。我与他相依为命,共同生活,就仿佛生活在我自己心中,从来没有任何隔阂。可突然间,我再也没有信心,我对一切都丧失了信心。罗贝尔再也不是恒星、路标,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年迈六旬的老人,身体虚弱、易病,失去了过去的保护,又面临着未来的威胁。我两眼睁得大大的,背靠着枕头。我必须想方设法拉开一定距离,以便更好地看清他,仿佛在这二十个春秋,我未曾毫不犹豫地爱过他。
  要这样做,并非易事。曾有过一段时期,我远远地望着他,可那时我年纪太轻,看他时距离拉得太远了。一些同窗好友在索邦学院把他指给了我,人们对他议论纷纷,话中交织着钦佩与愤慨。人们私下传说他酗酒、逛妓院。若真是如此,对我倒更有吸引力。我儿时笃信宗教,这给我留下了副作用。在我看来,罪孽是上帝不存在的可悲的表现,倘若有人告诉我迪布勒伊强||奸少女,我准会把他奉为一种圣人。可惜他的恶癖微不足道,而他取得的过多的荣誉却惹我恼怒。我开始听他授课,并暗自发誓,一定要把他当作一个虚假的伟人。他显然不同于其他教授,来时像阵风,总要迟到四五分钟。一开始,他的两只狡黠的大眼睛少不了先审视我们一阵,然后开始授课。他的声调忽而和蔼可亲,忽而咄咄逼十人。他一副粗暴的面孔,声音猛烈,经常纵声大笑,我们有时觉得他带有几分疯狂,这一切之中无不蕴藏着某种挑衅。他身着十分洁白的衬衣,双手干干净净,脸刮得无可挑剔,因此,他穿的茄克衫、毛线衣和肥大的鞋子更显得有伤大雅,而不是因为马虎所能原谅的。他喜欢的是舒适而不是体面,即无拘无束,而这在我看来是故作姿态。我读过他的小说,可不大喜欢。我期待的是这些小说能给我某种令人激奋的启示,可它们给我讲述的却是普普通通的人物、平平庸庸的情感和一大堆在我看来无关紧要的琐事。至于他授的课,确实很有趣,这我同意,可说到底,平淡无奇,没有任何独到之处。他总是那么自信,使得我无法抵挡内心的欲望,恨不得驳斥他一番。噢!我也坚信真理属于左派,打从我孩提时代起,我就觉得资产阶级思想散发着某种愚蠢和虚假的气息,散发着一种极为难闻的臭味。后来,我在《福音书》中得知人是平等的,人人皆兄弟,对此,我坚信不疑。只是由于我的脑子里长时间来灌输的都是绝对的东西,因此依我看,苍穹的虚无使任何道德都显得微不足道,然而迪布勒伊却想象尘世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希望。我在第一篇论文中就此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革命,好吧,”我写道,“可后来结果如何?”一个星期后,在下课的时候,他把作业还给了我,对我大加讽刺。我的绝对观点据他看是一种不能面对现实的、小资产阶级的抽象的梦想。我无力与他抗争,他自然大获全胜。可这证明不了任何问题,我直言不讳地跟他挑明了这一点。第二个星期,我们重又开始辩论,这一次,他想方设法说服我,而不是压服我。我不得不承认私下交谈时,他丝毫没有把自己视作伟人的架势。此后,每次上完课,他常常主动与我交谈,有时还一直陪我到门口,路上尽绕远儿。后来,下午和晚上,我们一起外出,既不谈论道德,也不谈论政治,任何高深的话题概不涉及。他经常给我讲故事,但更多的是带我去游玩,他向我展现了街道、公园、河畔、运河,领我观看了墓地、市郊贫民区、货场、空地、小酒店和巴黎城中我不熟悉的角角落落。我发现许多我自以为已经了解的事物却看也没有看过。经他一指点,一切都获得了无穷的意义,无论人们的面孔、声音、服饰,还是一棵树、一张布告、一块霓虹灯招牌或其他任何东西。我趁机重读了他的小说,这才恍然大悟,以前根本没有读明白。迪布勒伊给人造成一种感觉,似乎他心血来潮,仅为了满足自己的乐趣而去写那些毫无价值的东西,然而一合上书,人们立即会感到心头震动,激起愤怒、厌恶和反感,迫切需要事物发生变化。读了他作品中的某些段落,人们会把他视为一个纯粹的美学家:他对词语有独特的鉴赏力,对诸如阴天下雨、天空晴朗、爱情纠纷、偶然的事故等等有着一种天真无邪的兴趣,只不过并不就此止步不前;您会在不知不觉中突然发现已置身于那些人物之中,似乎他们之间的任何问题都会与你休戚相关。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我才如此强烈地要他继续写作。通过我自己的感受,我明白了他带给读者的是什么。在他的政治思想和诗人般的激|情之间,并不存在距离。这是因为他非常热爱生活,以致他希望人人都能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也正是因为他热爱人,所以属于人的生活的一切都使他充满激|情。

  我重温他的作品,倾听他的谈话,征求他的意见,我对此是那么专心致志,以致我从未想到自问一下他到底为什么喜欢与我交往。此时,我已经无暇顾及发生在我自己心间的一切。一天夜晚,当他在卡鲁塞尔公园把我搂到他的怀里时,我竟气愤地说:“我只拥抱我将爱上的男子。”他平静地回答我说:“可您爱我!”我很快明白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我之所以对此毫无察觉,是因为这来得太快了;只要有了他,一切的发展都是那么迅速,首先制服我的甚至就是这一点。其他的人是那么拖沓,生活是那么缓慢,而他却和时间赛跑,冲击一切。打从我明白已经爱上他那一刻起,我便满怀激|情地紧跟着他,令人不胜惊讶的事情目不暇接。我懂得了人们可以没有家具摆设,不需时刻表而生活,中午可以免去午饭,夜里可以不需睡觉,而下午则可以睡大觉,在树林子和在床榻上一样可以享受云雨之欢。成为他怀抱中的一位女子,这在我看来既简单又欢快,当欲望使我惊恐不安的时候,他的微笑使我心宁。我的心头笼罩着一丝阴影:假期临近,一想到分离,我就感到害怕。罗贝尔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莫非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他才向我提出结婚?可当时,我脑子里甚至从未掠过这种念头,我才十九岁,觉得被心爱的男子所爱和被尊敬的父母和万能的上帝所爱一样自然。
  “可我爱你!”后来过了很长时间,罗贝尔这样回答我说。出自他的嘴里,这句话到底意味着什么?一年前,当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斗争中去时,他爱过我吗?还有那一年,他难道没有可能选择另一位女人以减轻因没有参加行动而造成的痛苦吗?这些问题微不足道,别提了。可以肯定的是,他狂热地希望我能幸福,而他的希望没有完全落空。至此,我并没有不幸,没有,但也并不幸福。我身体健康,也有欢乐的时刻,但极大部分时间都在忧伤中度过。愚蠢、谎言、不公、痛苦,在我的四周,是一个漆黑一团的混沌世界。这一个又一个星期,一个又一个世纪,日日重复,无处归宿的时光,是多么荒谬!生活,就是在四十或六十个年头里,在虚无中踯躅,等待着死亡。正是因为如此,我才那么勤奋地学习,惟有书本和思想经受得住考验,在我眼里,惟有它们真实可信。

  多亏罗贝尔,思想才降临到人间,地球变得像一部书那样完整统一,这是一部恶始而将善终的书。人类总是向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历史也有着它自己的某个方向,我的命运也是如此。压迫和贫困有可能自生自灭,邪恶已被战胜,丑闻已被扫除。苍穹在我头顶重又合拢,昔日的恐惧在我心头消失。罗贝尔并不是只凭大道理使我挣脱了困境,他向我表明了只要活着,生命就可自我满足。对于死,他毫不在乎,他的活动并非只是消遣,他爱其所爱,求其所求,对任何东西都不逃避。总而言之,我惟一的要求,只是能与他相似。如果说我提出了生活的问题,那主要原因是我在家中感到厌倦。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厌倦。罗贝尔以他对未来的设计,从一片混沌之中创造了一个充实的、秩序井然的、纯净的世界,而他所设计的这一个未来便是:这个世界是属于我的。惟一的问题,是要从中赢得我自己的立身之地,成为罗贝尔的妻子,这满足不了我,在嫁给他之前,我从未考虑过当妻子的生涯。此外,我一分钟也未打算过积极从政。在这个天地里,理论可以激起我的热情,我也有着某些强烈的情感,可实践令我望而生畏。我必须承认我缺乏耐心,革命正在进行,可它发展如此缓慢,迈着如此迟疑不决的小步!对罗贝尔来说,只要一种解决方法比另一种可行,那它就是好的,他总把最小的祸当作福。他自有道理,这毋庸置疑,可我似乎还未彻底消除我那些绝对化的旧梦:这满足不了我的愿望。继后,前途在我眼里显得十分遥远,我难以对尚未降生于世的后人发生兴趣,我更渴望救助眼下那些尚活着的人们。为此,这救生的职业一直诱惑着我。噢!我从未想过可以从外界给某人带来预先设计的希望。但是,使人们失去幸福的往往是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我要帮助人们从中解脱出来。罗贝尔给了我鼓励,在这方面,他与正统的共|产|党人有着区别,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精神分析的运用有可能得到有益的效果,也许在阶级的社会里仍能发挥其作用。他甚至觉得在马克思主义的启发下重新考虑传统的精神分析是一项令人神往的工作。事实上,这确实激起了我的热情。我的日子与在我身边旋转的地球一样充实。每日清晨,都伴随着头一天清晨的欢乐;每日夜晚,我心头重又觉得充盈着各式各样的新鲜事。年仅二十岁,就从心爱的人手中获得一个世界,这是多好的运气!在这个世界中赢得其应有的位置,这又是多好的福气!罗贝尔也成功地完成了关键的一步:他使我免于孤独,但却没有剥夺我的清静。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共同的,但是我有自己的友情、自己的乐趣、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忧虑。只要我愿意,我可以沉浸在某人怀抱的温情之中消受夜晚,或像今天一样,如同少女似地独处闺房,度过黑夜。我望着墙壁和门扉下的光线:我曾多少次感受到这份甜蜜,我沉睡着,而他就在我声音可及的地方工作。早在很多年前,我们之间的欲望就已经衰退,可是我们如此紧密相连,躯体的结合已经无关紧要,放弃这种结合,我们并不会因此而失去什么。我仿佛觉得这是战前的某个夜晚,这种令我夜不能寐的焦虑心情并不是新添的。世界的前途往往漆黑一团。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死神为何又来游荡?它继续在徘徊,到底是为什么?
  多么固执的荒诞!我感到耻辱。这整整四年里,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我都坚信战后我们将重新寻回战前的时光。就在刚才我还对波尔说:“现在,又重新与过去一样了。”现在,我又试图告诉自己:“过去,与现在完全一样。”可是,并不一样,我是在撒谎:不像过去,从今之后将永远不再像过去。以前,即使最令人担忧的危险,我也胸有成竹,肯定能从中解脱出来,罗贝尔必定能摆脱危险,他的命运给我保证了世界的命运,反之亦然。可是,现在有着那么一个痛苦的过去,怎能还对未来充满信心?迪埃戈死了,死去的人太多了,丑恶又回到世间,幸福一词再也没有任何意义,在我的四周,重又是混沌一片。也许世界最终能摆脱危机,可要等到何日?两三个世纪,这太漫长了,属于我们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万一罗贝尔的一生在失败,怀疑与绝望中结束,那这一切再也无可挽回。
  他在工作间里轻轻走动,他在阅读,在思索,在制订计划。他会成功吗?要不然,后果如何?没有必要往最坏处想,谁也没有把我们吃掉,我们只不过是在不再属于我们的历史中盲撞。罗贝尔已经沦落到一个被动的见证人的角色,他将如何了却自己的一生?我知道革命对他已经铭心刻骨到何种程度,革命是他心中的绝对存在。他的青年时代给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是在昏暗的小屋子里长大的,从小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在那漫长的岁月中,社会主义是他惟一的希望。他信仰社会主义,并非因为宽厚,也并非逻辑使然,而是出于需要。成为一个男子汉,这对他来说意味着像他父亲一样当一个活动家。尽管他经历了1914年的极端的失望,继而在图尔代表大会①两年后与加香②分道扬镳,而自己又无能为力,难以在社会党人中重新激起昔日的革命热情。但这一切远没有使他脱离政治,他一有机会,就重又投入政治活动,眼下,他比任何时刻都充满激|情。为了让自己放心,我暗暗对自己说,创作源泉永不会枯竭的。我们婚后的那几年里,他没有从事别的活动,创作极丰,并自得其乐。或是,他首先是个作家吗?我尽量让自己这么想,直至今天夜里。我还从来没有胆量窥听他内心独自的对话,我再也不对我们的过去那么自信了。他之所以那么快就希望要个孩子,那无疑是因为我不足以充分证明他的存在,或许他是在寻找一种报复,以回报他再也控制不了的未来。对,这一做父亲的欲望在我看来很说明问题。我们去布津埃旅行的凄惨气氛也意味深长。我们漫步在布满他儿时足迹的大街小巷,他领我观看了他父亲执教的学校和他九岁时在里面聆听多列士讲话的那座昏暗、低矮的房子;他向我讲述了他初次接触日常的烦恼和毫无希望的工作时的情景;他讲得太快了,咬词也太过分,可突然,他颇带不安地说:“一切都未改变,可我却在写小说。”我只想把这看作是一时的冲动,罗贝尔生就性格开朗,我很难想象得出他会产生严肃的怀旧之情。可是,阿姆斯特丹代表大会之后,他整整一个时期,忙于组织警觉委员会。我发现他完全可以更开心些,可我不得不承认事实:从前,他是在勉强地控制自己。他一旦感到无能为力,陷入孤独的境地,那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徒劳的,尤其是写作,更是如此。1925年和1932年期间,他一边拼命强压心中的烦躁,一边写作。是的,情况正是这样。可与从前迥然不同,他仍然与共|产|党人和某些社会党人保持联系;对工人的统一和最终的胜利存有希望。我清楚地记得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多列士的那句话:“未来的人将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最富于生命力的人。”他坚信自己的作品有助于建设未来,未来的人一定会阅读,正因为如此,他才勤于写作。面临一个死路一条的未来,这再也没有任何意义。假若他的同代人再也不听从他的话,假若后代再也不理解他,他惟一的出路就是沉默。

  ①法国社会党于1920年12月25日至31日在图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第二国际与第三国际的拥戴者分成两派,彻底决裂。
  ②加香(1869~1958),著名的法国政治活动家,曾任《人道报》编辑部主任,法共政治局委员。
  那该怎么办?他该会变成什么样子?一个沦为渣滓的活人,这令人可怕,可还有更坏的命运,那便是舌如打结,不能讲话。那还不如干脆死了为好。我难道会有巴不得罗贝尔死去的那一天吗?不会的,这难以想象。他已经经受了沉重的打击,可每次总是化险为夷,他一定会摆脱困境的。我不知会以什么方式,可他一定会寻找到某种东西,比如,他哪一天会登记加入共|产|党,这并非不可能;当然,眼下他还未想到这一步,他对共|产|党人的政策抨击得太猛烈了。可是,假设他们的路线发生了变化;假设除了共|产|党人再也不存在任何统一的左派,那么,我想罗贝尔也许不会继续无所活动,也许最终会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去。我不喜欢这种打算,要他屈从于他持有异议的命令,这对他来说比任何人都更痛苦。至于采取何种策略,他自有考虑。尽管他尝试着奉行犬儒主义③,可我完全清楚他将永远忠实于他从前的道德观。别人的理想主义总令他发笑,他有着自己的主义,共|产|党人的某些手段,他是绝对不能苟同的。不,这一解决方式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他与共|产|党人之间的差别太多了,他的人道主义与他们的并非同一回事。要是这样,他不但再也写不出任何真情实感的东西,而且将被迫否认他整个过去。
  ③犬儒主义:古希腊抱有玩世不恭思想的一哲学流派。
  “那活该!”他一定会这么对我说。刚才他还说:“多一部少一部书,这无关紧要。”可他真的是这么想吗?我对书向来十分看重,也许看得太重了。我年轻时,喜爱书胜于真实的世界,书对我至今还留下某种影响,书为我保留了一种美好的永恒的情趣。真的,我对罗贝尔的作品如此动情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是他的作品死亡了,那我们俩又将难以摆脱灭亡的命运,未来只不过是一座坟墓罢了。罗贝尔并不这样看待事物,可是他也并不是一个完全忘我的杰出的活动家,他十分希冀身后留下名声,这名声对许多人来说具有深长的意味。再说,写作,是他在世上最热爱的东西,是他的欢乐,他的需要,是他的生命所在。放弃写作无异于自杀。
  那么,他也只得逆来顺受,别人让他写什么他就写什么。其他作家就是这样做的。那是其他人,罗贝尔绝对不会。我最多只能设想他违心地行动,可写作,完全是另一码事,若他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心声,那笔就会从他手中自动掉落。
  啊!我看到了,那条死胡同。罗贝尔牢牢地坚持某些想法,我们在战前坚信这些想法总有一天会变为现实。他的整个一生,既执着于丰富他的思想,又致力于让这些思想变为现实,如果假设这一切永远都不能发生,那又将怎样?罗贝尔始终捍卫人道主义,可要是决议违背了他的意愿被通过,罗贝尔能怎么办?倘若他帮助建设的是一个与他信奉的各种道德标准对立的未来,他的行动就是荒谬的。但是,若他执着地维护某些永远不可能在世间降临的道德观念,那他就成了一个迂腐的空想家,而他最不主张的就是成为一个类似的人。不,如果有此种结局,那别无选择,不管怎样,只能是失败、束手无策,而这对罗贝尔来说无异于活活死去。正因为如此,罗贝尔才充满如此强烈的激|情投入斗争。他告诉我局势给他提供了他等待了整整一辈子的机遇,这我同意,可其中也暗藏着比他经历过的要更为严重的危险,对此,他自己也清楚。真的,我敢肯定,我刚才所思忖的一切,他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他思量前途对他来说也许是座坟墓,他将像罗莎和迪埃戈一样葬身其间,不留下任何痕迹,其结局甚或更糟;也许未来的人们会把他视为落伍者、笨蛋,视为故弄玄虚的家伙,不是无用就是有罪,纯粹是一堆废物。也许可能有那么一天,他试图用他们这种残酷的眼睛来审视自己,那么,他必定在绝望中了却一生。绝望无援的罗贝尔,这不啻是个悲剧,比死亡本身还更难以承受。我宁愿自己去死,宁愿他去死,也不愿他陷入绝望的境地。不。明天和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清晨醒来,眼前将始终笼罩着如此巨大的威胁,对此,我无法忍受。但是,纵然我上百遍地呼喊“不,不,不”也无济于事。明天和以后的日子里,我醒来时,将面临这一威胁。如果是一种信念,那至少可以带着它死去,然而这种无穷无尽的恐惧,日后将不得不经受它的煎熬。
或许您还会喜欢:
暗店街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0
摘要:一我的过去,一片朦胧……那天晚上,在一家咖啡馆的露天座位上,我只不过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已。当时,我正在等着雨停,——那场雨很大它从我同于特分手的那个时候起,就倾泻下来了。几个小时前,我和于特在事务所①里见了最后一次面,那时,他虽象以往一样在笨重的写字台后面坐着,不过穿着大衣。因此,一眼就可以看出,他将要离去了。我坐在他的对面,坐在通常给顾客预备的皮扶手椅里。 [点击阅读]
暗藏杀机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一九一五年五月七日下午两点,卢西塔尼亚号客轮接连被两枚鱼雷击中,正迅速下沉。船员以最快的速度放下救生艇。妇女和儿童排队等着上救生艇。有的妇女绝望地紧紧抱住丈夫,有的孩子拼命地抓住他们的父亲,另外一些妇女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一位女孩独自站在一旁,她很年轻,还不到十八岁。看上去她并不害怕,她看着前方,眼神既严肃又坚定。“请原谅。”旁边一位男人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并使她转过身来。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1:暮色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序幕我从未多想我将如何死去,虽然在过去的几个月我有足够的理由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即使我有想过,也从未想到死亡将如此地降临。我屏息静气地望着房间的另一头,远远地凝视着猎人那深邃的眼眸,而他则以愉快的目光回应我。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死法,死在别人——我钟爱的人的家里。甚至可以说轰轰烈烈。这应该算是死得其所。我知道如果我没有来福克斯的话,此刻也就不必面对死亡。但是,尽管我害怕,也不会后悔当初的决定。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3:月食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谨以此书献给我的丈夫,潘乔感谢你的耐心、关爱、友谊和幽默感以及心甘情愿在外就餐也感谢我的孩子们,加布、塞斯及艾利感谢你们使我体验了那种人们甘愿随时为之付出生命的爱火与冰①有人说世界将终结于火,有人说是冰。从我尝过的欲望之果我赞同倾向于火之说。但若它非得两度沉沦,我想我对仇恨了解也够多可以说要是去毁灭,冰也不错,应该也行。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5:午夜阳光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每天的这个时候,我总是祈祷自己可以入睡。高中——或者称为炼狱更为恰当!如果有什么方式能够弥补我的罪过,那恐怕就是我读高中的记录了。这种厌烦感不是我曾经体会过的,每一天看上去都要比前一天更加极度无聊。也许这就是我睡眠的方式——如果说,睡眠的含义就是在变幻的时期内处于呆滞状态的话。我凝视着食堂角落水泥墙上的裂纹,想象着它们所呈现的花纹其实并不存在。 [点击阅读]
最优美的散文
作者:佚名
章节:93 人气:0
摘要:冬日漫步(1)[美国]亨利·大卫·梭罗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博物学家、散文家、超验现实主义作家。生于美国康科德,毕业于剑桥大学。他是一名虔诚的超验主义信徒,并用毕生的实践来体验这一思想,曾隐居家乡的瓦尔登湖长达两年之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其代表作《瓦尔登悍又名《乎散记》,是他隐居生活的真实记录。 [点击阅读]
最先登上月球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最先登上月球的人--一、结识卡沃尔先生一、结识卡沃尔先生最近,我在商业投机上遭到了丢人的失败,我把它归咎于我的运气,而不是我的能力。但一个债权人拼命逼我还债,最后,我认为除了写剧本出售外,没别的出路了。于是我来到利姆,租了间小平房,置备了几件家具,便开始舞文弄墨。毫无疑问,如果谁需要清静,那么利姆正是这样一个地方。这地方在海边,附近还有一大片沼泽。从我工作时挨着的窗户望去,可以看见一片山峰。 [点击阅读]
最后的明星晚宴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浅见光彦十二月中旬打电话约野泽光子出来,照例把见面地点定在平冢亭。平冢亭位于浅见和野泽两家之间,是平冢神社的茶馆。据说神社供举的神是源义家,至于为什么叫平冢神社,个中缘由浅见也不清楚。浅见的母亲雪江寡妇很喜欢吃平冢亭的饭团,所以母亲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浅见必定会买一些饭团作为礼物带同家。浅见和光子在平冢亭会面,并非出于什么特别的考虑,而且饭团店门前的氛围也不适合表白爱意。对此,光子也心领神会。 [点击阅读]
最后的莫希干人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0
摘要: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美国才开始摆脱对英国文学的依附,真正诞生了美国的民族文学。而书写这个文学《独立宣言》的代表人物,是欧文和库柏,他们同为美国民族文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而库柏则是“美国小说的鼻祖”。库柏的长篇小说《间谍》(一八二一),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蜚声世界文坛的小说。他的代表作边疆五部曲《皮裹腿故事集》,影响更为广远;而《最后的莫希干人》则为其中最出色的一部。 [点击阅读]
最后致意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我从笔记本的记载里发现,那是一八九二年三月底之前的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我们正坐着吃午饭,福尔摩斯接到了一份电报,并随手给了回电。他一语未发,但是看来心中有事,因为他随后站在炉火前面,脸上现出沉思的神色,抽着烟斗,不时瞧着那份电报。突然他转过身来对着我,眼里显出诡秘的神色。“华生,我想,我们必须把你看作是一位文学家,"他说。“怪诞这个词你怎么解释的?”“奇怪——异常,"我回答。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