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命案目睹记 - 第24节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似乎把这件事搞得一团糟!谁也不会搞成这个样子。”德摩克-克瑞达克闷闷不乐地说。
  他把长腿伸开,坐在那里,那副样子同忠诚的弗罗伦丝装饰得有些过分的客厅有些不相衬。他感到非常疲惫、烦恼、无精打采。
  玛波小姐用温和的、安慰的语调表示不同意。“不,不,我亲爱的孩子,你的成绩不错嘛。的确,很好的成绩。”
  “我的成绩很好,是吗?我让他们全家都给人毒死了。
  阿佛列-克瑞肯索普死了;现在哈乐德也死了。那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真不明白。”
  “搀毒的药片。”玛波小姐思索着说。
  “是的,实在,聪明透顶!那些药片和他所服用的一丝不差,完全一样。有一个印好的字条,上面有‘坤坡医师嘱寄’的字样。可是,坤坡根本没有定购。那药剂师也毫不知情。不是由那里来的。那盒药片是由洛塞津别庄来的。”
  “你真的知道是由洛塞津别庄来的吗?”
  “是的。我们已经查过。实际上,那盒子就是医师开给爱玛用的镇定剂盒子。”
  “哦,是开给爱玛的……”
  “是的,上面有她的指纹,还有那两个护士的指纹,以及配药的那个药剂师的指纹。自然没有别人的指纹。寄那盒药片的人是很细心的。”
  “那些镇定剂给拿走了,换成别的东西?”
  “是的。那就是药片令人伤脑筋的地方。每一片和另外一片都完全一样。”
  “你说的很对,”玛波小姐表示同意,“我记得很清楚我小的时候那些事。黑色混合剂,和褐色混合剂——那是治咳嗽的混合剂——还有白色混合剂,和某某医师的粉红色混合剂。当时的人不象现在的人一样常常搞不清。你知道吗,在圣玛丽牧场我那个村里,我们仍喜欢那种药。他们需要的始终是瓶装的药粉,不是药片。那些药片是什么?”她问。

  “草鸟头。那是一种平常都用毒药瓶盛着,以百分之一的分量冲淡之后当外用药用。”
  “原来哈乐德是吃了那些药片以后死的。”玛波小姐思索着说。德摩克-克瑞达克发出象哼哼似的声音。
  “你千万别怪我对你发牢骚,”他说,“‘把这些话都和珍阿姨谈谈’——那就是我的感觉。”
  “你真好,真好,”玛波小姐说,“我很感谢。因为你是亨利爵士的教子,我对你的态度和对一般普通的督察是迥然不同的。”
  德摩克-克瑞达克对她咧着嘴笑笑,但是他的笑容瞬息即逝。“但是,事实上,我仍然是把这一切搞得糟透了。”他说,“这里的警察局长到我们刑事部来要求协助破案。结果他们有什么收获?他们的收获只是我这个天字第一号的笨蛋!”
  “不是,不是。”玛波小姐说。
  “是的,是的。我不知道是谁毒死阿佛列。我不知道是谁毒死哈乐德,到末了,我一点儿也不知道原来那个遇害的女人是谁。本来,这个玛婷的线索似乎是一个非常有把握的推断。整个案情似乎都能吻合。可是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真正的玛婷露面了,原来是罗拔特-斯妥达-威斯特男爵的夫人——实在是非常不可能的事。那么,现在,那仓库里发现的女尸是谁呢?天晓得!起初我根据她可能是安娜-斯绰文斯卡的构想尽一切力量调查,后来发现到她与这件事没关系。”
  他的话给玛波发出的一声特别有意义的咳嗽声打断了。
  “可是,她真的没关系吗?”
  克瑞达克目不转睛地瞧着她。“唔,那个由牙买加寄来的明信片。”
  “是的,”玛波小姐说,“但是,那实在不是证据,对不对?我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把一张明信片由任何地方寄出。我记得布若瑞太太突然精神崩溃,情况非常严重。最后他们说她应该到一个精神病院观察一段时期。她很担心,怕子女知道这回事,所以,她就写了大约十四张明信片,并且安排好,分别由外国不同的地方寄出。上面说‘妈妈正在外国度假’。”她瞧瞧德摩克-克瑞达克,接着说,“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是的,当然。”克瑞达克说,同时目不转睛地瞧着她。
  “我们自然早该查查那张看起来和那个玛婷的线索很符合的明信片是否确实。”
  “很方便。”玛波小姐低声地说。
  “那明信片是符合的。”克瑞达克说。我们毕竟还有爱玛收到的署名玛婷-克瑞肯索普的信。那不是斯妥达-威斯特男爵夫人寄来的。但是,总是有人寄来的。必定是一个准备冒充玛婷的人。她以玛婷的身分出现,就可能从中赚一笔钱。这一点,你是不能否认的。”
  “是的,是的。”
  “于是,又发现爱玛写给她那封信封,上面有她伦敦的住址。那是在洛塞津别庄找到的;这就表示她实际上到过那里。”
  “但是,那遇害的女人并没有到过那里。”玛波小姐指出,“不是你所说的那个意思,她只是在死后才到洛塞津别庄来。那是给人由火车上推下来,掉到铁路路堤上的。”
  “啊——是的。”
  “那信封实在可以证明的就是那个凶手曾经到过那里,他大概由她身上取出那个信封,以及其他的证明文件和零碎的东西,也许由于一时弄错了,将那信封丢到地下——或者是——我现在纳闷,是弄错了吗?培根督察,还有你的部下,已经很彻底地搜查过那个地方,是不是?可是他们却没有发现。到后来,才在锅炉里出现。”
  “那是可以了解的,”克瑞达克说,“那个园丁老头儿看到地上让风吹来吹去的什么东西都会用叉子检起来,然后扔到锅炉里。”
  “那是那两个孩子很容易发现的地方。”玛波小姐思索着说。

  “你以为那是有意让他们发现的吗?”
  “唔,我只是有些纳闷。要知道那两个孩子下一次到什么地方去找,或者,甚至于建议他们到那里去找,那毕竟是相当容易的事……是的,我的确有些纳闷。这样就会使你不再想到关于安娜-斯绰文斯基的事了,是不是?”
  克瑞达克说,“那么,你一直都在想,实在可能是她吗?”
  “我想,你们开始调查关于她的情形时,有的人也许感到惊慌。如此而已,我以为有人不希望有人调查这件事。”
  “现在让我们继续把握住这个基本事实:有人要冒充玛婷。”克瑞达克说,“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她没有冒充,为什么?”
  “那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玛波小姐说。
  “有人拍了一个电报说玛婷要回法国去,然后安排和那女人一同旅行,在途中把她害死。到现在为止,你不是也这样想吗?”
  “不完全这样想,”玛波小姐说,“其实,我想你对这件事看得不够简单。”
  “简单?”克瑞达克叫了出来,“你把事情说得叫人莫名其妙。”他抱怨。
  玛波小姐很难过地说她不会做那样的事。
  “好啦,告诉我,”克瑞达克说,“你以为,你知道,或是不知道那遇害的女人是谁?”
  玛波小姐叹了一口气。“这很难。”她说,“我是说,很难说得得当,我不知道她是‘谁’”,但是,同时,我可以相当肯定,她‘曾经是’谁。不知道你是否明白我的意思。”
  克瑞达克两手向上一摊。“明白你的意思吗?我一点儿也不明白。”他向窗外瞧瞧。“你的露西-爱斯伯罗来看你了。”他说,“啊,我要走了,今天下午我非常缺乏自尊心,情绪很低,看到那样光芒四射、精明能干的成功人物,我受不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老妇还乡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3
摘要:正文第一幕火车站一阵报时钟声后,幕徐徐升起。接着就看到“居仑”两字。显然,这是北京处隐约可见的小城的名称,一片破烂、败落的景象。车站大楼同样破败不堪,墙上标出有的州通车,有的州不通;还贴着一张破烂不堪的列车时刻表,车站还包括一间发黑的信号室,一扇门上写着:禁止入内。在北京中间是一条通往车站的马路,样子可怜得很,它也只是用笔勾勒出来。 [点击阅读]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我相信我自己。我相信自己所售的商品。我相信我所在的公司。我相信我的同事和助手。我相信美国的商业方式。我相信生产者、创造者、制造者、销售者以及世界上所有正在努力工作的人们。我相信真理就是价值。我相信愉快的心情,也相信健康。我相信成功的关键并不是赚钱,而是创造价值。我相信阳光、空气、菠菜、苹果酱、酸-乳-、婴儿、羽绸和雪纺绸。请始终记住,人类语言里最伟大的词汇就是“自信”。 [点击阅读]
舞舞舞
作者:佚名
章节:117 人气:2
摘要:林少华一在日本当代作家中,村上春树的确是个不同凡响的存在,一颗文学奇星。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他的作品便风行东流列岛。出版社为他出了专集,杂志出了专号,书店设了专柜,每出一本书,销量少则10万,多则上百万册。其中1987年的《挪威的森林》上下册销出700余万册(1996年统计)。日本人口为我国的十分之一,就是说此书几乎每15人便拥有一册。以纯文学类小说而言,这绝对不是普通数字。 [点击阅读]
苦行记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译序《苦行记》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一部半自传体著作,作者以夸张的手法记录了他1861—一1865年间在美国西部地区的冒险生活。书中的情节大多是作者自己当年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我们可以在他的自传里发现那一系列真实的素材,也可以在他的其他作品中看到这些情节的艺术再现及作者审美趣旨的发展。《苦行记》也是十九世纪淘金热时期美国西部奇迹般繁荣的写照。 [点击阅读]
荆棘鸟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考琳·麦卡洛,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惠灵顿。她曾从事过多种工作——旅游业、图书馆、教书;后来终于成了一名神经病理学家,曾就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她的第一部小说是《蒂姆》,而《荆棘鸟》则构思了四年,作了大量的调查工作,方始动笔。此书一发表,作者便一举成名。作者是位多才多艺的人,喜欢摄影、音乐、绘画、服装裁剪等。她现定居于美国。 [点击阅读]
葬礼之后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老蓝斯坎伯拖着蹒跚的脚步,一个房间接一个房间地,逐一拉起房里的百叶窗。他那粘湿的双眼,不时地望向窗外,挤出了满脸的皱纹。他们就快要从火葬场回来了。他老迈的脚步加快了些。窗子这么多。“思德比府邸”是一幢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哥德式大建筑。每个房间的窗帘都是豪华锦缎或天鹅绒,有些墙面上仍旧系挂着丝绸,尽管这些都已年久褪色。 [点击阅读]
褐衣男子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使整个巴黎为之疯狂的俄籍舞者纳蒂娜,正一再的向台下不断喝彩赞好的观众鞠躬谢幕。她那细窄的双眼,此时显得更加的细眯,猩红的唇线微微上翘。当布幔缓缓下落,逐渐遮盖住五彩缤纷的舞台装饰时,热情的法国观众仍不停地击掌赞赏。舞者终于在蓝色和橘色的布幔旋涡中离开了舞台。一位蓄须的绅士热情地拥抱着她,那是剧院的经理。“了不起,真了不起!”他叫喊着。“今晚的表演,你已超越了自己。”他一本正经地亲吻她的双颊。 [点击阅读]
解忧杂货店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导读这就是东野圭吾的本事东野圭吾小说普及性之所以这么高,几乎等于畅销书保证,一个不能不提的因素,即他的作品并非只有谜团,只是卖弄诡计;一个更重要的元素,即他过人的说故事能力,以及很有温度的文字书写;身为作家,强项一堆,难怪东野的创作总是多元又量产。 [点击阅读]
雪莱诗集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孤独者1在芸芸众生的人海里,你敢否与世隔绝,独善其身?任周围的人们闹腾,你却漠不关心;冷落,估计,像一朵花在荒凉的沙漠里,不愿向着微风吐馨?2即使一个巴利阿人在印度丛林中,孤单、瘦削、受尽同胞的厌恶,他的命运之杯虽苦,犹胜似一个不懂得爱的可怜虫:背着致命的负荷,贻害无穷,那永远摆脱不了的担负。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3嘲笑鸟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我低头俯视着自己的鞋子,一层细密的灰尘正缓缓地落在磨旧的皮革上。此时,我正站在原来放着我和妹妹波丽姆的床铺的地方,旁边不远是放饭桌的地方。烟囱已经塌了,烧得焦黑的碎砖头堆成了一堆,靠这个我还勉强能认得出原来房间的位置,不然的话,在这茫茫灰海中,我靠什么来辨认方向?十二区的一切几乎已荡然无存。一个月以前,凯匹特的火焰炸弹摧毁了“夹缝地带”贫苦矿工的房子、镇子里的商店,甚至司法大楼。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