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出生在贵州省的一个小县城。它古老、安静,触目所及是青山绿水,但是因为大人们常常说起大城市的繁华,书上、电视上关于大城市的介绍也很多,我对大城市的生活充满向往。高楼、地铁、立交桥,这些在我的家乡看不见的东西,却常常牵动我年少的心。
还记得高二寒假,第一次和家人去上海。在陆家嘴鳞次栉比的高楼之间,我默默感受着大都市的气息,那是钢筋混凝土的味道。在近500 米高的环球金融中心顶层俯瞰,整个上海尽收眼底。走出几步,有一条地板透明的“观光天阁”,一开始我还不敢踩上去,生怕摔个粉身碎骨。在导游解说后,我踩了上去。这一步,让来自山区的我感受到现代建筑的伟大,也让我成为建筑设计师的梦想开始萌芽。
对我而言,梦想一旦产生,便不可阻挡。
回到贵州,我更加努力地学习,继续着“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日子,直到万千学子闯独木桥的高考结束。
我了解到土木工程专业是进行建筑设计的专业,而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在全国最强。我揣着艺术的梦,放弃了所有平行志愿的机会,志愿表上只填了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但当时,我自己却一点也不知道,土木工程和建筑学不一样。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以为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同济大学是一个恬然宁静的书香之地。主干道上伫立的毛主席像,路旁枝叶交错的百年梧桐,图书馆透出的泛黄灯光,路上来来去去的自行车,一切都让我憧憬往后的四载青春。
但是,入学一个星期,我发现,土木工程和建筑学有天壤之别:建筑是一门艺术,土木工程是一门技术,选择土木工程这一专业,真就是怀着艺术的梦,干起搬砖的活!之前我向往的色彩、外形、光线和布局都不是土木工程的事,钢筋、混凝土、水泥和土体才是我今后朝夕相处的伙伴。
不得不说,我对土木工程失望透顶,似乎隐隐约约地看到,自己不是拿着画笔在勾勒高楼大厦,而是在挑着混凝土、和着水泥、搬着砖!大一的几门专业基础课更是对我这样的想法推波助澜:土木工程材料老师不停地讲水泥和砂浆,画法几何老师拿着三角板画完平行画垂直,材料力学老师拉断钢筋、压坏混凝土,还要去劈木头……我真的很失望。
偶尔路过建筑学院,驻足看他们在画板上泼墨,在水池上搭桥,在搭建奇形怪状的房子,在讨论古典、优雅的园林……我真的很羡慕。
初进大学,生活上的完全独立、学习上的完全自主都让我不适应。没有了父母的约束,没有了老师的监督,我不仅没有找到高中时向往的自由,反而不知道每天该做什么。而在诸多迷茫和困惑中,是否要坚持土木工程这个专业尤其让我头痛。我想过退学,回贵州重新高考,重新选择专业;我想过大一上半学年结束后换专业,转到建筑学院去。总之,我很纠结。
我给家里打了很多电话,不停地抱怨土木工程多么不好,电话那头,妈妈总是很冷静地安慰我,劝我多适应一段时间,主动融入大学生活。但这都被我误解为妈妈的“维稳”策略,以至于我在电话里无数次向她发火。
我们最后一次讨论专业问题是在国庆长假,妈妈给出最终回复:“你已经做过一次自认为绝对正确的选择--去同济学土木。现在你觉得这不是你想要的,如果你回来再考一次,你真的能保证不再后悔?如果你拿定主意,那我支持你!去做你想做的吧!”那时,我才明白,原来妈妈没有一次不在意我的苦恼,我向她抱怨的每一句话,她都记在心里。
妈妈的那番话让我冷静下来,之后的一段时间,我暂时放下了回去高考的念头,我开始思考:现在自己极度焦躁,极度排斥自己的专业,究竟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问题,还是我自己的问题?
“十一”长假,很多同学都不在学校,我依旧每天去学院看书。长假结束前的那个晚上,在学院的学生科技创新中心,我看见一群同学正忙着粘木条,桌上的模型吸引了我。一问才知道,那是中央电视台新大楼的模型,是师兄师姐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赛的作品。在对大楼进行计算分析后,他们用502 胶水把每一根木条构件连接起来,制作了这个精致的模型。
看着眼前这个模型,我突然想到:原来高楼大厦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拔地而起的,这个专业竟然如此有趣!
离开科技创新中心,我走进土木学院的工程案例展示廊,这里陈列着土木学院的教授和校友们所主持的大型工程,有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这样的摩天大楼,有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这样的跨海大桥,也有上海地铁、世博变电站这样的地下建筑。
原来我一直惊叹的大型建筑都诞生在这里!就在那时,我重新认识了土木工程,明白了这个专业的伟大,也明白了同济土木在工程界的地位,更明白了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将来都可以有一番作为。
建筑和土木是两条不同的路,换句话说,建筑师在“仰望星空”,而土木工程师在“脚踏实地”,但是土木这一条路绝对不会不精彩!在对土木工程有了正确的认识后,我满怀憧憬地戴上了土木工程师的“安全帽”,继续同济四年的求学生涯。
|
目录 上页 下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