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罗兰小语 - 散文卷:我和我的家庭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给《妇女杂志》写现代生活专栏,一晃已近10年。在我来说,这专栏是我的一株无心之柳。因为我实在并不是一个很“家庭型”的人。回想《妇女杂志》创刊之初,发行人张任飞先生曾找我主持编务。我说,这不是我的专长,不敢承诺。又过了一阵,他因为看到我在联合报所发表的几篇《青春组曲》,就又提起,想让我写个专栏。在姑且一试的心请下,我答应下来,没想到这一写,就写了这么多年。
  说我不是个家庭型的人,主要是因为我自12岁进初中起,就在学校住读。离开学校以后,仍是只身在外做事。寒暑假才回家小住,不但自己觉得像个客人,家中也把我当成“稀客”。一切家常琐事似都与我无关。我在家的生活内容,除了一日三餐之外,就是和父母聊聊天,和弟弟妹妹利用清晨绝早的时间,打打球;或很迟的夜晚,享受散步、看星、说故事的快乐。既不知柴米油盐何价,也不知婚丧嫁娶的礼俗,过的完全是飘潇自适的“方外人”一般的生活。只因为学生生涯就是如此,尤其所读的是公费学校,连筹措学费的“人间事”都不存在。天天只知“打铃吃饭,打铃上课,打铃睡觉”,自己只要念书和游玩就足可对得起所有的人了。偶尔回家,父母既不想用家事来烦我,我自己也觉得无此必要,生活对我来说,似乎就是如此的不费丝毫力气,即可高枕无忧。
  这样的生活情调,养成了我日后脑中一直没有柴米油盐的习惯,而且也像命中注定我是要过如此的生涯。值得注意的是,这原因,并非因为我家中如何的富有;而是因为我的生活不需多少金钱。读书固然是公费,不必自己筹措,初入社会,是在北方乡下一个极小的小学教书。论收入,几乎是没有。由于战乱,学校发不出薪水,只能负担我的住处,和替我向当地唯一的饭馆挂账包皮饭,每天按时送来两餐,却使我能够继续享受“不问人间事”的神仙生活。没有钱而能有如此无忧无虑的日子可过,大概走遍天涯,也难以找到。而我的乡下生涯,却就是可以不需金钱而过得海阔天空。日常每天上6小时课,年轻的我,不知疲倦为何物,课后照样和学生一同打秋千、跳房子。晚上人散后,对着一罩小小油灯,写毛笔字,抄古诗词,或读《辞源》消遣。任凭世界大战惊天动地在远处进行,我这里却只是“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这学校,原是一座古庙的后院,前面庙门常关,后门贴着这么一副淡淡的对联。入夜只有院中一株老树与我为伴。

  在这所小学校所过的“神仙生涯”,是我一生中最可纪念的一段“清修岁月”。真个是,“觅得桃源好避秦”。日本人的铁蹄不至,炮火不扰,都只因为这是个偏远的小小村落。也可说,上天赐我这段生涯,是给我一次最具体的启示与导引。它使我知道,不受琐事牵绊的日子,并非来自物质上的富有,而是来自物欲上的淡泊。在那样“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而毫无收入的情形下所过的生活,却是无比的逍遥。日子里有享不尽的清风明月,云水田园;还加上乡间甘美无比的淳朴人情。也从那时,我体悟到不必栖栖逞逞在物质上营求,而自有精神上的富有的真理。
  离开乡间,回到都市,过了几年必须住在家里的生活,也被事实所迫,负担起从未打理过的柴米油盐,却始终觉得,那只是个过渡。譬如出门办事,坐车前往,车上的一切,不必认真。因为那只是个“过程”。战争应当不是常态,那么,在战时的生活形态也就只是一时的变局。心理上既觉得这只是“暂时如此”,因而一切的烦琐也就只当它是过眼云烟,而没有十分把它放在心上了。
  后来,战争果然结束,我也就挥别一切一切,只身一人,飘洋过海,来到台湾,追求另一种了无牵挂的日子。

  按理说,结婚成家,应当是无可避免地要成为一个“家庭型”的人了,但不知怎的,这些年来,无论收入多么微薄,我却只有很偶然的几段时间是家中没有帮手的。外子常常是在几乎翻脸的情形之下,强迫我接纳在我认为是毫无必要的佣人。说来很难令人相信,他并不是那种很“宠太太”的人。正相反,他给我的印象是“一点也不替我设想”,因而使我经常感到“受冷落”。我觉得他之所以时常“很生气”地叫介绍所送佣人来,并非因为怕我辛苦,而是因为我做的家事使他“受不了”。其实,我不但家事做得不坏,而且常常是越做越有兴趣。到我家里来过的人也都知道,我炒的菜既快又好;布置的房间虽不豪华,却很明朗。3个孩子在学时,虽然并不都是名列前茅,成人后却也都能“各安生理”。一个家庭主妇所该做到的,似也无非就是这些。只是外子常有这种“打击我理家情绪”的“不当措施”,使我不知不觉也就继续安于我那“非家庭型”的生活方式。真使我不得不相信这是“命中注定”的了。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要说明,为什么我给《妇女杂志》写了这么多年的专栏是个“意外”。因为我这一生中,用在家庭上的工作时间和心思,所占比例实在太少。就以今天为例,我早上6点钟起来,梳洗完毕,搭车去了故宫,在山上绕行一周,就坐在后山的石头上听蝉鸣。然后步行下山,坐车回家,已是9点。吃了一点东西,就坐在这里写这篇要交的文稿。11点多了,想起中午的菜单,跑下楼去想叮咛佣人一番,才看到她已经在做卤鸡和红苋菜。这只是她刚来时,我曾教给她的菜单之一。后来,她就经常在看见我忙写东西的时候,自动去做安排,倒也安排得有板有眼。有时反而会开玩笑地对我说:“等你下来再开始弄菜,不等到明天才怪!”
  像我这样一个时常放下家务而做自己的事的人,而要给《妇女杂志》写专栏,实在应当惭愧。

  不过,从读者们还算喜欢我所写的东西看来,或许,我正是占了一个只缘“不”在此山中的旁观者的“地利”之便,可以有机会用客观的心情,了解“家”之为物是包皮括了一些什么内容和有些什么苦乐,以及应当如何去处理和面对。由我这“局外人”虽然一直不是“家庭型”,却也终于维持了一个连自己都觉满意的家这件事实看来,主理家务可能有“必须完全投入”和“可以不完全投入”的两种路线。“必须完全投入”的好处是全心全力,有得来不易、问心无愧的完美;“可以不完全投入”的好处是,有机会腾身出来,旁观自己的处境和家庭各分子的动态。所谓“观其底蕴,察其几微”,可以在关键的地方“略施小术”,而扭转全局。只要目标正确,方法恰当,发自诚心,似乎也可顺利地带动这一班人生的列车。所需要的大概也只是得知道按哪一个扭,用哪一个键,动哪一个开关而已。
  大概我给《妇女杂志》写的这一小小专栏里,所透露的也只是这一点点枢机,使“身在此山中”的妇女同胞看了之后,能够会心一笑,肯定一下自己尚在犹豫之中的看法而已。
  当然,这并不是说,妇女们都可以学我的样,不动手做家事,而能有如此“尚可告慰”的下场。因为它第一得要有这么一个令你生气的、剥夺掉你做家事的愿望与乐趣的丈夫。不信你问问外子朱永丹,他为什么总是很“火大”地给我找个佣人,他决不说是为了怕我辛劳,而会告诉你,那是因为“我晚上上班或外出时,没人替他看家”。而我不肯找佣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他扣在家里,不让他出去”。
  任何女人如果遇上这样的丈夫,不离婚才怪!
  而我却就这样的“拥有了”一个家和一点“置身事外”的自由。
或许您还会喜欢:
韩寒《青春》
作者:韩寒
章节:45 人气:2
摘要:《青春》里收编了我最近的一些文章。这本书最早在台湾地区出版,大陆版本自然多有不同。这个书名源于早先时候富士康员工不断跳楼,我写了一篇文章,叫《青春》。这是一个太大的名词,其实不太恰当,就好比你不能弄一些街拍照片就出版一本摄影集叫《中国》。和很多人逝去的青春不一样,这篇文章得以幸存。文章里提到的一个朋友,是我的邻居,出现在很多的场合,包皮括《独唱团》里的《所有人问所有人》。 [点击阅读]
鬼车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4
摘要:这已经是苗我白近几天第4次在深夜3点钟被楼下的汽车报警器的鸣叫声吵醒了。他怒不可遏。从30岁起,苗我白的夜间睡眠改为一次性的:醒了当夜就再也睡不着,不管几点醒。这个毛病已经困扰苗我白6年。为了能睡一个完整的觉,苗我白每天下午从5点起就停止饮水,以防夜间膀胱骚扰大脑。和苗我白睡在一张床上的,是他的妻子鲍蕊。鲍蕊不是苗我白的原配妻子。苗我白的第一任妻子是崔文然,那是苗我白的至爱。 [点击阅读]
莫言《丰乳肥臀》
作者:莫言
章节:71 人气:2
摘要:母亲上官鲁氏。乳名璇儿。自幼丧母,随姑父于大巴掌和姑姑长大,嫁给铁匠儿子上官寿喜。晚年信仰甚督教,寿九五而终。大姐上官来弟。母亲与姑父于大巴掌所生。先嫁沙月亮,生女沙枣花。解放后迫嫁给残疾军人孙不言。后来爱上了从日本归来的鸟儿韩,生子鹦鹉韩,在搏斗中打死孙不言,被处决。二姐上官招弟。生父亦为于大巴掌;嫁给抗日别动大队的司令司马库,生女司马凤、司马凰。 [点击阅读]
莫言《蛙》
作者:莫言
章节:68 人气:2
摘要:小说写到了“代孕”,代孕女陈眉(姑姑)原是很漂亮的女人,因为火灾毁坏了姣好的面容,最终决定用代孕的方式去帮助家里、帮助父亲渡过生活难关。莫言说,“我是用看似非常轻松的笔调在写非常残酷的事实。这事实中包皮皮含着重大的人性问题。孩子生下来被抱走后,陈眉面临着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当她决定‘我不要钱了,我要给我的孩子喂奶’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点击阅读]
骚动之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鹰在头顶威严郑重地巡视了两圈,忽然一紧翅尖,以极其轻盈优雅的样子滑上峰顶,飘过黝森森的山林梢头,沉没到湖泊似的深邃清澈的天空中了。谷地上,那只天真灵秀的小布鸽,还在扑楞着翅膀,发出惊惧凄婉的呼救。“真他妈倒霉!”一丛枝叶张扬的山桃树后,跳起一个三十五六岁的男子,不胜遗憾的目光朝着鹰去的方向望了几望,侧转身子,向旁边的一方草地,做了一个无可奈何的手势。草地极小,处在乱石棘棵之中。 [点击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字经》,每句三个宇,偶句押韵,朗诵起来便于记忆。 [点击阅读]
乡关何处
作者:佚名
章节:91 人气:2
摘要:章诒和2008年的年初,我和一个从事出版业的朋友相约在建国门友谊商店里的星巴克咖啡店碰面。寒暄几句,朋友说:“愚姐,建议你看看野夫的散文,看几篇就行,你肯定喜欢。”我们各自喝完饮料,聊了几句,随即分手。翌日下午,我打去电话,说:“你推荐的文章,让我一夜无睡,让我痛哭流涕……我要认识那个叫野夫的人。”五月中旬,四川发生大地震。下旬,我在北京见到了野夫。 [点击阅读]
哲理小品文(中国卷)
作者:佚名
章节:195 人气:2
摘要:○席慕蓉一电话里,T告诉我,他为了一件忍无可忍的事,终于发脾气骂了人。我问他,发了脾气以后,会后悔吗?他说:“我要学着不后悔。就好像在摔了一个茶杯之后又百般设法要再粘起来的那种后悔,我不要。”我静静聆听着朋友低沉的声音,心里忽然有种怅惘的感觉。 [点击阅读]
狼图腾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mdas [点击阅读]
红楼梦杀人事件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云雾弥漫,宝玉迷失在云雾中。他茫然四顾,又顺着朱栏白石,绿树清溪,悠悠荡荡地,朝前方走去。花径尽头,十数棵参天的大树,掩映着一座青瓦红墙,雕梁画栋的高楼。黯青底色的匾额上,写着“太虚幻境”四个泥金大字,两边还挂着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镂刻着精致的花鸟图案的木门虚掩着,宝玉轻轻推开了门。门轴发出涩滞的声响,如一两声沉闷的叹息,一座幽森阴敞的大厅,古画轴一般,徐徐在他眼前展开。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