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罗兰小语 - 散文卷:他的记者生涯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外子是个新闻工作者,而且是个热爱新闻工作的人。
  当初他放弃了待遇优厚、工作清闲的美国机关,接下法新社驻台记者的工作时,不知有多少人反对,而他却毅然决然,毫无留恋地辞去了那个工作。只因这是他的本行(他在美国机关之前,曾任新闻工作多年),是他梦寐以求的一个理想的实现—一做一个国际通讯社的记者。
  读新闻系的同学常问我,做为一个记者的太太,有何感想?我的感想之一是:由于他爱他的工作,所以做太太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免去许多看愁眉苦脸的机会。
  结婚多年,他有火冒三丈的时候;有因与人意见相左而僵持“冷战”不理人的时候;
  有忙得颠三倒四,不耐烦的时候;但绝少愁眉苦脸的时候。我想,男人生活中占最大比重的是他的工作或事业。如果在这方面合他的意,那么,他整个的日常生活就都会顺理成章——他会轻轻快快地去上班,会高高兴兴地去“跑”新闻,会津津有味地谈他采访某项新闻的“神来之笔”、会如做侦探似的对某项新闻线索穷追不舍。由于他对这项工作有兴趣,所以工作越忙,他越快乐。尤其因为做新闻工作的人是有新闻才能交差,所以他不怕新闻多,工作累,而只怕没新闻,发不了稿。新闻是干他们这一行的人们最现实的考绩,没新闻也得挖几条来,谁善于“挖”新闻,谁就容易得到成功。
  我直到现在还替那些报纸发愁(以前更甚)天天出那么两三大张,哪里来的那么些东西,每人都能把它填得满满的呢?他现在每大规定要发几百字新闻电稿出来,真奇怪!
  怎么天天都有新闻?同时,我又经常替他担心,既然这些角角落落的新闻都很重要,又怎么能担保个漏掉?
  但日久天长,我也许始了解,做为一个新闻工作合,似乎会种关心大下事的天性。
  世界某一角落的某一小国的外长说了什么话,和某一大国的外长说了什么话,在他看来。
  都同样值得注意;关心则会中动的去经常探索各种事件的来龙去脉,因此,能有一种“金风未动蝉先觉”的对新闻的敏感。
  再有就是他那喜欢朋反的天性。喜欢朋友,交游广,关系够,发生了什么事,有人会主动地告诉你;各新闻局社固然足主要新闻资料的提供者,而在各公私机关,大小医院,以至于飞机场。大饭店工作的朋友也会及时提供你最突然的真正“新”闻。也就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他不能不“广交游”。不但正式的酒会、晚宴要参加,平常两三个人的小聚更是不能少。不但要接受人家的邀请,而更要主动的邀请人。不能只是当作应酬去参加,而且要真正享受与人相处的乐趣,才会自然而然的与人建立关系和感情。

  因此,在任何的茶会、酒会、晚宴上,他总是最迟告辞的人们中的一个,也是与人谈话谈得最久的一个。以前我怨他太爱应酬,后来我了解,这是他工作上所必须;再后我更了解,这是他爱好新闻工作的天性使他乐于与人周旋。又因为他是由衷的喜欢朋友,所以他的交游并不曾因为工作的需要而变为单纯的利害关系。常见他在酒会中与人谈得投机,直到席终人散,只剩他们这几个人余兴未尽,于是又相约去到别处小坐,或喝点饮料。或吃点宵夜,直到深夜方归。有时我应邀和他同去,就也只得奉陪到底。
  我天性不喜应酬,有时难免抱怨,酒会站得脚酸,然后还要被他拖着去东华西坐的耗到深夜或凌晨,认为是浪费了我的时间。后来双为取得谅解,我随时想回家就回家,不必陪着他去枯坐。这样,他叮以和朋友尽兴地谈,向我则可以回来趁着夜深人静,看看自己喜爱的书,或修改剩余的几页文章,彼此互不干扰。
  但尽管如此,我仍不得不有时勉强自己,放下渴望安闲的心情,打扮整齐上陪他参加应酬。仍必须适应他起居无定时的生活方式。当他临时打电话不回家吃饭,使我或佣人白忙一阵,而把菜又放入冰箱;或当他夜晚12点回家,说还没吃晚饭,害我们又得为他下厨时,我也必须谅解。
  有时他从早忙到晚,中饭也免了,这时如逼他吃饭,难免碰个钉子,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随他去饿着。当他半夜三更突然接到电话,有了什么新闻,向披衣起床,劈劈啪啪地去打字发稿,甚至拉我起来,一同去电信局送电报时,我也不能发烦。遇有重大新闻时,他里外忙不过来,就不得不全家总动员,听电话的听电话,送电稿的送电稿,时常找被他的工作紧张得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但他对他的工作却永远是甘之如饴。越是忙,他就越快乐;越是乱,他就越有精神;事情越复杂,他越冷静。

  有一大,正吃晚饭的时候,忽从电视新闻中听到我国针灸名医吴惠平赴高棉去为龙诺总理治半身不遂,他立刻放下饭碗,到书房从那堆积如山的资料中随手一抽,抽出吴惠平的资料,开始发新闻到国外去。我问他:“怎么你居然连这样的资料都有?而且随手拈来,毫不费力?”他笑笑说:“谁像你?看到资料不剪,剪了不贴,贴也不存,存了找不着。”
  他说的是实在话,我做事毫无次序,存了资料等于没有。找资料,对我来说,是件徒劳无功的苦差。后来索性知难而退,放弃了必须运用资料的这一行。(我最不爱写报导性的东西,就因为我怕找资料。他有时又会一开始看资料,就一直看下去,忘了要写的东西。)而他一向有条有理。法新社在台湾只有他一人负责,他自己在这10年来,日积月票已经有了一个相当丰富的“资料库”,我常说他“包皮打包皮唱”,一切自己来。采访、编写、外带会计出纳。至于采访工作的范围则是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无所不包皮,有时还要跑体育。像每年国际性的、高尔夫球赛、足球、篮球赛;去年还跑到曼谷去采访了亚运。其实他自己除年青时会打几下篮球之外,一切运动都外行。
  要采访这类新闻,还得临时恶补。起初,我常为他这种既复杂、又广泛、又要求迅速与正确的工作紧张,想帮忙又不知从何帮起。直到后来,我才发现,如果我想要帮他,最重要的是不要替他紧张,放心让他自己去忙,一切他自会处理。
  新闻工作者交游广阔,生活缺少规律,除发稿时间以外,他不在家的时候多。但是因为他重视他的工作,为怕漏掉新闻,无论他去哪里,总会时常打个电话回来问问有没有什么事,有没有什么电话或电报。然后告诉我他在哪里,电话多少号,以便必要时和他联络。
  他说:“表面上看,我们的工作不用按时上班下班,像是很轻松,其实,这是一个天天24小时,没有一刻间断的工作。”这工作比他当初在报馆做外勤记者时,更多一份负担。因为它没有截稿时间,随时有新闻,随时要发稿。所以他说这是一个必须“全神贯注”的工作。没事则已,万一有事,而你疏忽了,那就是失职。除非你不爱你的工作,而不想干了。否则,在这种必须24小时全神贯注的情形之下,即使是玩,心情也未必能完全松弛下来。

  这些年和他相处,我也学了很多。婚前,我只喜欢看看软性的读物,顶多看看文艺评论或哲学。但结婚之后,因为我的书留在大陆没有带来,而他的书架上没有一本软性读物。他的书都是些新闻评论、世界形势、外交资料、中国政局等等。在无书可看的情形之下,为了解闷,我也只得勉强阅读这些东西。久而久之,也就对它们发生了兴趣。
  现在他偶尔出差,或忙其他的事,要我帮他选择有关资料剪存,我也略能胜任了。
  他的办公室就在家里。现在是10点多钟,我在楼上写东西,他在楼下办公室里抽烟、看报、看电稿、翻资料、打字。11点半一过,他就会优哉游哉地把手往裤子后袋一插,站在落地窗前看花、看树、看天。12点一过,他就要看电视了。下午两点半,开始发稿。
  他说,当他看花着树的时候,想的是新闻;当他看电视的时候,听的是新闻;发稿的时候,当然发的是新闻。4点以后是他的“社交时间”,与朋友谈笑时,心里难免还想看新闻。有一次,去参加一个小型的酒会,才一进门,听见主人和另一位客人谈起,刚刚有一架某航空公司的飞机失事了。他立刻打听了一下,向主人道了歉,回身就走,到航空公司“追”新闻去了,留下我在那里替他应酬。
  这半生以来,我曾为他的怪脾气发过不少次的牢骚,认为他很难伺候。直到最近,我才忽然明白,怪脾气比整日愁眉苦脸好办得多了。
  当一个男人安享他的工作、热爱他的工作时,做太太的可以不必担心他的健康,不必担心他的情绪,也不必担心他因为不爱他的工作而发生种种的问题。脾气怪一点,难伺候一点又何妨?说不定正是因为他的怪脾气,才让我有心请写我那些不需资料的即兴文章呢!
或许您还会喜欢:
冬天里的春天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第一节沉沉的大雾,似乎永远也不会消散地弥漫着,笼罩在石湖上空。迷迷蒙蒙,混混沌沌,任什么都看不出来,若不是咿咿呀呀的桨声,船头逆浪的水声,和远处湖村稀疏的、不甚响亮的鞭炮声,真会以为是一个死去的世界。那劈脸而来的浓雾,有时凝聚成团,有时飘洒如雨,有时稠得使人感到窒息难受,有时丝丝缕缕地游动着,似乎松散开了,眼前留出一点可以回旋的空际。但是,未容喘息工夫,顷刻间,更浓更密的雾团又将人紧紧裹住。 [点击阅读]
出梁庄记
作者:佚名
章节:77 人气:2
摘要:阎连科: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李敬泽:《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点击阅读]
包氏父子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2
摘要:一天气还那么冷。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可是听说那些洋学堂就要开学了。这就是说,包国维在家里年也不过地就得去上学!公馆里许多人都不相信这回事。可是胡大把油腻腻的菜刀往砧板上一丢,拿围身布揩了揩手——伸个中指,其余四个指头凌空地扒了几扒:“哄你们的是这个。你们不信问老包:是他告诉我的。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大家把它当做一回事似地去到老包房里。 [点击阅读]
天使街23号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序幕太阳一点一点落下去。天空中的暮霭,只残留一片灰褐色*的微光,照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映出光明最后的告别。阵阵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天使街23号的方向游荡。整个天使街笼罩在浓密的树-阴-下,显得无比的萧条和凄凉。一个消瘦的身影呆呆地蜷缩在神秘井边,一动不动。时间一点一点流逝,树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成一体,大地慢慢被爬上半空的月亮映上了银灰色*。 [点击阅读]
孤独六讲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我写过一篇小说叫「因為孤独的缘故」,后来成為一本小说集的书名。2002年联合文学举办一个活动,以「孤独」為主题,邀我作了六场演讲,分别是:情慾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和暴力孤独。我可以孤独吗?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慾只是无可奈何的佔有。 [点击阅读]
尘埃落定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母亲正在铜盆中洗手,她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浸泡在温暖的牛奶里,嘘嘘地喘着气,好像使双手漂亮是件十分累人的事情。她用手指叩叩铜盆边沿,随着一声响亮,盆中的牛奶上荡起细密的波纹,鼓荡起嗡嗡的回音在屋子里飞翔。然后,她叫了一声桑吉卓玛。侍女桑吉卓玛应声端着另一个铜盆走了进来。那盆牛奶给放到地上。母亲软软地叫道:"来呀,多多。 [点击阅读]
山楂树之恋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等爱变成习惯◎小左从不回忆与你一起的往事,从不念起你的现在,只是记得,你在心里。我用了一晚上看完了《山楂树之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是先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评论,好奇心作祟,究竟是怎样纯洁的爱情呢?我是很少看这样的言情小说或是电视剧的,但是看过的一些,总是要被其中的主人公种种的灾难与不幸所感染,并且会在心里设定自己期望的结果,然后就期待结局就是自己安排的这样。 [点击阅读]
我的团长我的团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我在长江之南的某个小平原上抖抖索索地划拉着一盒火柴,但总是因无力而过度用力,结果不仅弄断了火柴梗子,还让满盒的火柴干戈寥落撒了半地。我只好又从脚下去捡那一地的火柴梗。我——孟烦了,二十四岁,今国军某支所谓新编师之一员,中尉副连长。我无力又猛力地划着火柴,这次我让整个空火柴盒从手上弹出去了。于是我再用抢命般的速度抢回地上那个火柴盒。“烦啦你个驴日的!连根火柴也日不着啊?!”我想起了我屡被冒犯的官威。 [点击阅读]
新结婚时代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2010年新版《新结婚时代》在《新结婚时代》中,对于谁是婚姻的“杀手”,王海鸰提出了新的质疑。小说中,引发婚姻矛盾的原因不是个性不合、第三者,或者两人缺乏沟通、相互猜疑,而是无法沟通的城乡间的鸿沟。从某种意义来说,《新结婚时代》比《中国式离婚》更沉重。门当户对该不该,许多读者从这本书中的两代人三种个性婚恋中展开了话题。 [点击阅读]
智齿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自从梁功辰换了那把硬度偏高的牙刷后,我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虽然用度日如年来形容有夸张的嫌疑,毕竟梁功辰一天只刷两次牙。但他每次刷牙时,我都极力躲闪,那牙刷分明是砂纸,每当那再硬一点儿就完全有资格被称之为“针”的刷毛接触我时,我都比较痛苦,像受刑。我是一颗智齿,梁功辰的智齿。从你的牙齿中缝往两边数,第8颗是智齿。也许你会说,智齿和盲肠一样,是人身上多余的东西。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