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理智与情感 - 《理智与情感》影评——《理智与情感》和李安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伍尔芙曾说过“在所有伟大作家之中,奥斯丁的伟大是最难在一瞬间把握的”
  这句话至少对我是十分适用的。
  读得第一本奥斯丁的书是《傲慢与偏见》,在高一军训期间读完的。当时觉得莫名其妙,读得兴味索然,一点也提不起兴趣。感觉只是一群女人天天参加舞会讨论和谁结婚的故事。无聊至极。
  从此再也没有读过奥斯丁了。直到最近才开始看《理智与情感》,本来是想在准备考试期间用来放松的读物,不想一读起来简直无法自拔,在备考最关键的几天里面 完全沉浸在了奥斯丁的世界里,最终读完了才想起还有考试这么回事,导致最后三天几乎全在熬夜复习中度过的。
  就这样,我把握奥斯丁的伟大用了整整六年的时间。
  这个学期还没有读到能这样震撼心灵的书呢,村上只能在我心里引起共鸣,而奥斯丁真正的深入了灵魂,初看之下可能很无聊,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着几个女人的生 活琐事,日常交际以及情感历程展开的,而那个时代又离我们那么遥远,以致我们有时会情不自禁的耻笑她们的孤陋寡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小资的女人的故事。 然而用心去体会之后,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绝妙之处。就像余华所说的经典作品 “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读者,都可以在这些作品中读到自己的感受,好比是在别人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
  书中透过人的这种外在形式,直达人性*的本质,唯有这样,其中的人物形象才会在200年后的今天读起来依然栩栩如生。时代的改变只是形式而已,只要社会还是由人这个物种构成,读者就会在《理智与情感》中找到自己,找到身边的人物,找到灵魂的所在。
  在这个世界上喜欢奥斯丁的人和讨厌她的人同样情绪激烈。喜欢她的人把她同莎士比亚,狄更斯相提并论;讨厌她的人认为她一无是处,就如同马克吐温所说的“一 个图书馆里面只要没有一本简奥斯丁的书就是好图书馆”。对于奥斯丁这个人我是极为尊敬的,因为她终生未嫁,对于任何一个终生未嫁的女人我觉得都值得致以最 高的尊重。因为她们的精神世界不需要由男人,家庭,甚至孩子来支撑。在《理智与情感》中一群女人才是主角,男人只是来来去去的串场作用。每当想到这里,我 就对这本书和作者的崇拜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犹如黄河决口,一发不可收拾。这种观念不要说在两个世纪以前,即使在今天仍然会让大多数人(男人女人都 算在内)在潜意识里面抵制。这个世界太需要这种独立的声音了。

  《理智与情感》讲述的是一个理智与情感的故事。里面有像是张口闭口就是钱的绝对理智,也有天天乱点鸳鸯谱的绝对情感,但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讲述一个人由情感 变为理智的故事。书中否定了绝对的功利化理智(就像现代社会人的思想意识),也不赞成绝对的情感(就像现代未入社会人的思想意识),而是以一种中庸态度来 把握理智与情感的分寸。其实我还是蛮喜欢十分感性*化的玛丽安,敢爱敢恨又不做作,不喜欢逢场作戏,总是把自己的真实情感释放出来,虽然在社会中显得突兀, 但是真实的可爱,没有所谓社会人的圆滑世故。想法天真浪漫,钟情于一见钟情,对自己不喜欢的人理都不理,幸好一直都有姐姐埃莉诺帮着圆场。埃莉诺代表着有 感性*的理智,懂得世故,社会的潜规则,待人接物恰当有礼貌,不卑不亢,不失礼节却又不趋炎附势。同时也有自己的感性*情感,只是能保持理性*的克制。她对待自 己喜欢的爱德华始终没有很热烈的表现,甚至没有暧昧的言语暗示,当得知他早已订婚五年的时候,表现的极为克制。我认为那是一种很强的独立精神——爱情不是 人生的全部,生命有更多的值得珍惜的东西,与玛丽安失恋后歇斯底里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故事的最后以玛丽安向姐姐学习而成为了一个有理智的人结束。理智 与情感不是对立的,正如感情最好的两姐妹开始分别代表着理智和情感,最后她们都成为了集理智与情感于一身的人。
  书中我最喜欢的情节之一是三姐妹的同父异母的哥哥最初想给她们三千英镑,最后如何被他那个绝对理智的妻子一步步规劝到一毛不拔还想着尽早把她们逼出家门。 这个情节时刻提醒着我人性*是如何堕落的以及找个好老婆的重要性*,如果找不到即使单身一辈子也没什么好可惜的。最喜欢的第二个情节是埃莉诺在听低俗粗鄙自以 为是的罗伯特大谈他的令人作呕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时,笑呵呵的表示赞同。她心里说到“没有必要去据理力争,因为他不配受到她的这种抬举”。虽然这是一种社 会社交技巧,但是我还是喜欢的不得了。社会俗人这么多,一个个去纠正实在浪费自己的才能,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俗到底,人生的宝贵时间不必浪费在他们身 上。所以不做解释,不做批判,甚至在必要时奉承两句,这是对自己的尊重。

  小说中埃莉诺和玛丽安的对话和独白(心理独白)十分精彩,很多人甚至认为这部作品如果用戏剧的方式去展现可能更好。作为衍生形式,奥斯丁的小说被改编成了无数的电影,被一次次的翻拍。
  说到《理智与情感》的电影版,就必须说到李安。其实我是因为想看这部电影才找出原著开始阅读的。这部电影算是李安第一部真正的英语片,之前的都是华人电影 (只是故事发生在美国)。名著改编的电影总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特别是文艺片。一部没有电脑特效,没有激*情床戏和裸露镜头,也没有打斗的名著改编的电影不 会有太多的人看,但是看得人则基本都是原著的忠实簇拥者,对于人物性*格,情节甚至对话都了如指掌。导演总是很难满足这些人的需要,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 一千个哈姆莱特,凡是电影中出现与自己理解的内容不一致时,观众就会百般挑剔。
  但是李安的《理智与情感》还是比较满足观众的。以东方的矜持在好莱坞式的娱乐环境下演绎英国的绅士淑女的爱情故事,的确很有意思。人物角色*的把握很到位, 演员阵容在今天看来实在堪称豪华,有英国超级才女Emma Thompson,也有大美女Kate Winslet,还有休格兰特,当然,在1995年的时候Kate还没出演《泰坦尼克》,格兰特要演《诺丁山》还要等上四年,应该说这部电影改变了很多人 的命运,导演编剧和演员都一炮成名。不过个人认为演的最好的不是那几个主演,而是演约翰爵士和他丈母娘的两个人,是原著中人物最好的诠释,只可惜没有那么 多的戏份。Alan Rickman的演技相当高超,而且对原著中的角色*有些自己的独特看法,很佩服他那种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诠释方式,难怪罗琳都根据他的意见来刻画斯内普这个 角色*。爱死他那种冷静不带感情却令人心动的声音了,期待《哈6》《哈7》中他的表演。
  本片编剧也是女主角Emma Thompson,饰演她最喜欢埃莉诺。剧本充分表现了她的文学才华和对电影艺术的把握。虽然以三十六岁的年龄出演19岁的埃莉诺实在有点太大了,尤其和 饰演她妹妹的Winslet一比,实在是显老。李安也在电影的前十四分钟里面没有给这个主角一个正面镜头,直到十四分钟在那段优美的《My Father's Favorite》钢琴曲中,才有了一个回眸镜头,其实论电影中的角色*,妹妹完全抢了姐姐的风头,Emma太过矜持克制,尽管坚强,却不引人注意。理智往 往就是这样,不露声色*的隐忍,别人就会以为你是个没感情的木头而忽视你,直到影片的最后,当埃莉诺得知爱德华没有结婚时的放声大哭才让人真正认识到她的情 感炽烈,给人以极度震撼的感觉。这就是Emma所理解的奥斯丁,就是她所能诠释的最好的埃莉诺。Emma在一群美女中间绝对算不上漂亮,在好莱坞这种商业 体制下也没再有什么大的作为,大家似乎更愿意选择看那种能让人过目不忘心跳不已的花瓶,《理智与情感》在奥斯卡中得到的唯一一个奖项是Emma的最佳改编 剧本。如此的才华却不被娱乐商业体制所接纳,让人痛惜扼腕,也是对理智的绝佳讽刺——我们重视的往往是女性*的外表,而不是她们的才华。理智与情感,这是个 永远值得思考探讨的问题。

  李安在有能力拍电影之前在家赋闲了整整六年,每天做饭读书研究电影写剧本带孩子,靠老婆的工资养活家庭。作为一个分泌雄性*荷尔蒙的人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令 人高兴的事。他也曾自我怀疑过“what if I am just an ordinary person, need a job. Never will be great”所以他去报了电脑班,试图接受社会的现实。好在他老婆因此骂了他一通,才使他坚信自己还是在电影方面会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这再次证明了一个 好老婆是多么的重要,找不到的话真不如一辈子光棍。
  李安的《卧虎藏龙》实在没有什么太好的地方,反正我不喜欢;对于《断背山》我是怀着最高的敬意看得,对于任何一部以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或书籍都表示尊重; 《色*戒》因为到处都是什么未删节版,太过于热门,所以至今仍不想看。如果说李安在家蛰伏的那六年是人生的悲剧,那么他那之后的人生道路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 喜剧,也正是因为那六年的厚积,才使得他今后的电影艺术生涯得以薄发。人生中不会永远是悲剧,也不总是喜剧。
  沃尔波尔说过“这个世界,凭理智去领会喜剧,凭情感来领会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握了理智与情感的中庸之道,才能够领会世界的悲喜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或许您还会喜欢:
元旦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她过去很坏……一向如此,他们常常在第五大道旅馆见面。”我母亲这么说,好像那一越轨的情景增加了她所提起的那对男女的罪过。她斜挎着眼镜,看着手里的编织活,声音厚重得嘶嘶作响,好像要烤焦她毫不倦怠的手指间编织的雪白童毯一样。(我母亲是一个典型的乐善好施的人,然而说出的话却尖酸刻薄,一点也不慈善。 [点击阅读]
其他诗集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印]戈斯这一时期②,诗人一开始便尝试一种新的样式——散文诗。虽然泰戈尔的大部分翻译作品都采用了散文诗这种形式,然而这些作品的孟加拉文原著,显然都是些出色的韵文。那么,诗人到底为什么动手写起了散文诗呢?人们自然会以为,采用散文诗写作与“散文”③《吉檀迦利》的成功(指英译本)有关,诗人自己也赞同这种观点(《再次集》导言)。 [点击阅读]
冒险史系列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一歇洛克-福尔摩斯始终称呼她为那位女人。我很少听见他提到她时用过别的称呼。在他的心目中,她才貌超群,其他女人无不黯然失色。这倒并不是说他对艾琳-艾德勒有什么近乎爱情的感情。因为对于他那强调理性、严谨刻板和令人钦佩、冷静沉着的头脑来说,一切情感,特别是爱情这种情感,都是格格不入的。我认为,他简直是世界上一架用于推理和观察的最完美无瑕的机器。但是作为情人,他却会把自己置于错误的地位。 [点击阅读]
冤家,一个爱情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第一章1赫尔曼·布罗德翻了个身,睁开一只眼睛。他睡得稀里糊涂,拿不准自己是在美国,在齐甫凯夫还是在德国难民营里。他甚至想象自己正躲在利普斯克的草料棚里。有时,这几处地方在他心里混在一起。他知道自己是在布鲁克林,可是他能听到纳粹分子的哈喝声。他们用刺刀乱捅,想把他吓出来,他拚命往草料棚深处钻。刺刀尖都碰到了他的脑袋。需要有个果断的动作才能完全清醒过来。 [点击阅读]
冰与火之歌2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彗星的尾巴划过清晨,好似紫红天幕上的一道伤口,在龙石岛的危崖绝壁上空汩汩泣血。老学士独自伫立在卧房外狂风怒吼的阳台上。信鸦长途跋涉之后,正是于此停息。两尊十二尺高的石像立在两侧,一边是地狱犬,一边是长翼龙,其上洒布着乌鸦粪便。这样的石像鬼为数过千,蹲踞于瓦雷利亚古城高墙之上。当年他初抵龙石岛,曾因满城的狰狞石像而局促不安。 [点击阅读]
刺猬的优雅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马克思(开场白)1.播种欲望的人马克思彻底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平时从不跟我讲话的小帕利埃今天早上如此向我宣布。安托万帕利埃,这个古老工业家族的继承者,他的父亲是我八个雇主之一。他是资产阶级大财团打的最后的饱嗝——特别而毫无杂质——此时,他正为自己的发现而洋洋得意,条件反射似的向我阐述起他的大道理,甚至没有考虑到我是否能听得懂, [点击阅读]
动物农场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0
摘要:庄园农场的琼斯先生锁好几间鸡棚准备过夜,只是这一天他喝得烂醉,竟忘记关上那几扇小门了。他东倒西歪地走过院子,手中一盏提灯的光圈也随着摇摇晃晃。走进后门,他把靴子甩掉,又从放在洗碗间的酒桶里给自己倒了这一天的最后一杯啤酒,就爬上床去。这时琼斯太太早已在那儿打呼噜了。琼斯先生寝室里的灯光一灭,农场里个个厩棚就响起一阵骚动和嘈杂的声响。 [点击阅读]
十一种孤独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在格蕾丝婚礼前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没人还会要求她工作。事实上,不管她想不想,都没人会让她干活。??打字机旁的玻璃纸盒里摆着一朵白色栀子礼花,这是她的老板阿特伍德先生送的礼物,连同礼花一起的还有个信封,里面卷着一张十美元的布鲁明戴尔商场①的购物礼券。自打那次在事务所圣诞派对上她热烈拥吻阿特伍德先生后,他总是待她彬彬有礼。 [点击阅读]
千只鹤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菊治踏入镰仓圆觉寺院内,对于是否去参加茶会还在踌躇不决。时间已经晚了。“栗本近子之会”每次在圆觉寺深院的茶室里举办茶会的时候,菊治照例收到请帖,可是自从父亲辞世后,他一次也不曾去过。因为他觉得给她发请帖,只不过是一种顾及亡父情面的礼节而已,实在不屑一顾。然而,这回的请帖上却附加了一句:切盼莅临,见见我的一个女弟子。读了请帖,菊治想起了近子的那块痣。菊治记得大概是八九岁的时候吧。 [点击阅读]
午夜的五分前
作者:佚名
章节:2 人气:0
摘要:店内的摆设几乎没有变化。除了满眼遍布的令人一看便联想到店名“圣母玛利亚号”的轮船模型、老旧航海图和小小的地球仪勉强算得上个性外,它与学生街上数不清的各色咖啡馆并没有太多分别。虽然没有特别吸引我的地方,不过想要喝杯咖啡的时候,学生时代的我总是来到这家店。在我和小金井小姐面前摆上两杯水,为我们点菜的店老板也没有变化。他穿着白色衬衫和灰色西装裤,显然这样的装扮与咖啡店店主的身份不甚相称。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