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空中疑案 - 第25节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突然出现的新情况使3人惊呆了,它为此案的侦破又提供了新的契机。安妮-莫里索案发时在现场,波洛陷入了深思,他的脸由于痛苦的思索而扭曲了。“我得好好想想。当时我胃痛,无法详细观察发生的情况。我只记得她是个皮肤略黑的姑娘,霍布里夫人叫她小姐。她让她到机舱后面去拿什么化妆盒。”
  “你的意思是,”福尼尔说,“她经过了她母亲的座位?”
  “对。”
  “再加上动机的可能性--,她应该被列入嫌疑之列。”
  “也许,”简说,“根据时间推算有些不恰当,那是飞机离开布尔歇机场不久发生的,而吉塞尔被谋杀时与这一时间相距较远。”
  “那么毒药有某种延续效果?”
  波洛哼哼了一下,双手捂着脸,“我得想想……,难道我以前的推论都错了吗?”
  “任何人都会出错,因此需要将自豪感隐藏起来,重新调整思路。”
  “说得对。”波洛说,“也许我对其中某点过分依赖了,我的整个推论都建立在它的上面。但是,假如我一开始就错了,那么这仅仅应当被视做是一个个事件的结果。”
  “现在,动机和机会都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福尼尔说,“你还想要什么呢?”
  “不。正如你所说的,毒药的延续效果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们现在要定出一个行动计划。”福尼尔说,“首先不能惊动安妮-莫里索,她并不知道你认出了她。我们已经知道她的住址,继续和亚历山大保持联系。我们要证明安妮-莫里索获得过蛇毒,还有那个买过吹管、贿赂过佩罗特的美国人,也许他就是安妮的丈夫理查兹。”

  “你说是她丈夫?哦!等等。”波洛用双手按住了太阳穴,“我快要有结论了。莫里索要么有罪,要么无辜。假如她是无辜的,那她为什么要撒谎?为什么不愿说自己是霍布里夫人的仆人?”
  “那又怎么样?”福尼尔说。
  “假如我的第一个假设是正确的,那么安妮-莫里索就不应当出现在飞机上。”
  福尼尔想:英国侦探贾普是说对了,这老家伙就想把事情弄复杂,他宁愿坚持自己的先入之见也不愿接受直截了当的答案。
  简想:我不明白他的意思。她怎么就不可能在飞机上?霍布里夫人让她去哪儿她就得去哪儿。
  猛然,波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有可能,并且非常容易加以证实。我去打个电话,看看霍布里夫人是否呆在家里。”
  “当心啊,别惊动了安妮-莫里索。”
  “放心吧,我会谨慎从事的。我只提一个无关痛痒的小问题。你和我一起去?”电话打通了,波洛很幸运,霍布里在家。
  “我是赫邱里-波洛。……是霍布里夫人?……不,不,都还好。……不是为那件事。我有个小问题……对……你从巴黎乘机去英国,通常要带上仆人吗?乘火车?……有没有什么例外的时候?……她离开你了,……突然离开的……哦,哦……对,对,……别担心。好了,谢谢。”

  他放下话筒,面对福尼尔微笑,“她的仆人通常乘船或是火车。吉塞尔夫人被害那一天,她决定让仆人乘飞机。”他一把抓住福尼尔的手臂,“我们赶快去她的饭店,没有时间了。”还未等福尼尔开口,波洛已经将他拽到旋转门旁。门卫替他们招来了出租车。波洛和福尼尔上了车。波洛一路嫌司机开得慢。
  “你这么慌张究竟是为了什么?”
  “因为,我的朋友,假如我的想法是对的,那么安妮-莫里索现在正置身在危险之中。哼!这车简直的在爬行。”然而,出租车风驰电掣般以每小时40英里的速度飞奔着。
  “这车迟早会出事的。”福尼尔说,“还有格雷小姐,她还在等我们打完电话回去。我们不辞而别,这没有礼貌。”
  “有没有礼貌不要紧,现在是安妮-莫里索生死攸关的问题。”
  出租车嘎地一声停在安妮-莫里索所往的饭店门前。波洛一个箭步冲了进去,差点撞上走出饭店的一个年轻人。波洛望着他站住了,“我记得这张脸,对,是那个演员雷蒙德-巴勒克拉夫。”
  福尼尔走到他面前,“波洛先生,我对你的思维方法表示钦佩,但我强烈请求你不要贸然行事。”
  “我当然不会贸然从事。假如理查兹夫人在这儿没事儿,那很好,我们就可以共同探讨下一步的计划,你不反对吧?”

  “不,当然不。”
  他们来到前台,波洛说:“理查兹夫人住在这儿吧。”
  “是,可今天她离开了。”
  “去哪儿了?”福尼尔亮出了证件。
  “不知道,她没有留下地址。”
  他们招来了门卫、行李员和电梯工。门卫说一位先生来找过她,可她出去了,他一直等到她回来,然后一起去餐厅吃午饭。他的外表像是个美国人,她对他的来访很吃惊。吃过饭,她收拾好行李,叫了辆出租车走了。
  他们找到当时值班的出租车司机。他说她去了火车北站,那个美国人没有和她在一起。
  “火车北站,就意味着她打算去英国,是2点钟的联运火车。也许这是想遮人耳目,不过我们得立即和布洛涅方面联系。”
  时钟指向了5点,简手捧一本书还在咖啡厅里等候。波洛走了过来,他的表情严肃,愤愤然。简一时不敢开口。
  “出什么事了?”她终于问。
  “生活是多么残酷,”波洛慢慢说,“当联运火车到达在布洛涅时,他们发现一个女人死在头等舱里,地安妮-莫里索!她手里拿着一个蓝色的小瓶,里面装着氢氰酸。”
  “哦,天哪!”简说,“是自杀?”
  “对,警方是这么认定的。”
  “你怎么想呢?”
  “我还能怎么想呢?”波洛摇摇头,“小姐,生活真残酷,活着需要勇气。”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两百年的孩子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1我是一个已经步入老境的日本小说家,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能够有机会面对北大附中的同学们发表讲话。现在,我在北京对年轻的中国人——也就是你们——发表讲话,可在内心里,却好像同时面对东京那些年轻的日本人发表讲话。今天这个讲话的稿子,预计在日本也将很快出版。像这样用同样的话语对中国和日本的年轻人进行呼吁,并请中国的年轻人和日本的年轻人倾听我的讲话,是我多年以来的夙愿。 [点击阅读]
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0
摘要:海明为、海明微、海明威,其实是一个人,美国著名小说家,英文名Hemingway,中文通常翻译为海明威,也有作品翻译为海鸣威,仅有少数地方翻译为海明为或海明微。由于均为音译,根据相关规定,外国人名可以选用同音字,因此,以上翻译都不能算错。海明威生于l899年,逝世于1961年,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独创性*的小说家。 [点击阅读]
个人的体验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鸟俯视着野鹿般昂然而优雅地摆在陈列架上的精美的非洲地图,很有克制地发出轻微的叹息。书店店员们从制服外衣里探出来的脖颈和手腕,星星点点凸起了鸡皮疙瘩。对于鸟的叹息,她们没有给予特别注意。暮色已深,初夏的暑热,犹如一个死去的巨人的体温,从覆盖地表的大气里全然脱落。人们都在幽暗的潜意识里摸摸索索地追寻白天残存在皮肤上的温暖记忆,最终只能无奈地吐出含混暧昧的叹息。 [点击阅读]
九三年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九三年》是雨果晚年的重要作品,这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他在《笑面人》(一八六九)的序中说过,他还要写两部续集:《君主政治》和《九三年久前者始终没有写成,后者写于一八七二年十二月至一八七三年六月,一八七四年出版。这时,雨果已经流亡归来;他在芒什海峡的泽西岛和盖尔内西岛度过了漫长的十九年,始终采取与倒行逆施的拿破仑第三誓不两立的态度,直到第二帝国崩溃,他才凯旋般返回巴黎。 [点击阅读]
交际花盛衰记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0
摘要:阿尔丰斯-赛拉菲诺-迪-波西亚亲王殿下①①阿尔丰斯-赛拉菲诺-迪-波西亚亲王(一八○——一八七三),一八三三年巴尔扎克曾在米兰这位亲王家作客。这部作品主要描写巴黎,是近日在您府上构思而成的。请允许我将您的名字列于卷首。这是在您的花园里成长,受怀念之情浇灌的一束文学之花。当我漫步在boschetti②中,那里的榆树林促使我回忆起香榭丽舍大街,这怀念之情牵动我的乡愁时,是您减轻了我的忧思。 [点击阅读]
人性的优点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0
摘要:1、改变人一生的24个字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而要去做手边清楚的事。1871年春天,一个年轻人,作为一名蒙特瑞综合医院的医科学生,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忧虑:怎样才能通过期末考试?该做些什么事情?该到什么地方去?怎样才能开业?怎样才能谋生?他拿起一本书,看到了对他的前途有着很大影响的24个字。这24个字使1871年这位年轻的医科学生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医学家。 [点击阅读]
人鱼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眼前是突兀林立的岩石群。多摩河上游的这片布满岩石的区域,地势险峻,令垂钓者望而却步。几年前,曾发现一女子被人推下悬崖赤裸裸地嵌陷在岩石缝中。岩石区怪石嶙峋、地势凶险,当初,调查现场的警官也是费尽周折才踏进这片岩石区域的。一个少女划破清澈的溪流浮出水面。十四五岁的样子,赤身倮体,一丝不挂。望着眼前的情景,垂钓者的两颊不由得痉挛起来。直到方才为止,在不断敲打、吞噬着岩石的激流中还不曾出现过任何物体。 [点击阅读]
他们来到巴格达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一克罗斯毕上尉从银行里走出来,好象刚刚兑换完支票,发现自己存折上的钱比估计的还要多一些,因此满面春风,喜气溢于形色。克罗斯毕上尉看上去很自鸣得意,他就是这样一种人。他五短身材,粗壮结实,脸色红润,蓄着很短的带军人风度的小胡子,走起路来有点摇晃,衣着稍许有点惹人注目。他爱听有趣的故事,人们都很喜欢他。他愉快乐观,普普通通,待人和善,尚未结婚,没有什么超凡拔群之处。在东方,象克罗斯毕这样的人很多。 [点击阅读]
以眨眼干杯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她有个大目的1以深蓝色的蓝宝石为中心,围绕镶嵌着一圈小小的钻石。把这些宝石连接到一起的,是灿灿发光的黄金。卖点在于其非凡的品质。项链、挂坠、耳环、再加上一对手镯,共计七千四百三十万日元。旁边是一条用红宝石、钻石和水晶组合而成的项链,二千八百万日元。耳环,一千万日元--双层玻璃的背后,仿佛就像是另一个世界。一颗小小的石头,其价格甚至要超过一个大活人。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它们是那样地耀眼夺目。 [点击阅读]
伊迪丝华顿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0
摘要:作者:伊迪丝·华顿脱剑鸣译在我还是个小女孩,又回到纽约时,这座古老的都市对我最重要的莫过于我父亲的书屋。这时候。我才第一次能够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一旦走出家门,走上那些简陋单调的街道,看不到一处像样的建筑或一座雄伟的教堂或华丽的宫殿,甚至看不到任何足以让人联想到历史的东西,这样的纽约能给一位熟视了无数美丽绝伦的建筑、无数地位显赫的古迹的孩子提供些什么景观呢?在我孩提时代的记忆当中,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