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卡拉马佐夫兄弟 - 尾声 第01节营救米卡的计划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一节营救米卡的计划
  米卡受审后的第五天,天还很早,也就是上午九点钟光景,阿辽沙到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家里去,以便最后决定某种于他们再人都极为重要的事情,此外,还有一桩受委托的事情要和她相商。她就坐在曾经接待格鲁申卡的那间屋子里和他谈话。伊凡-费多罗维奇躺在隔壁房间里,发着寒热,神志昏迷。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在闹出了法庭上那一幕以后,立刻吩咐批发病而且丧失知觉的伊凡-费多罗维奇抬到自己家中,完全不顾以后社会上一切难免的议论和责备。和她同住的两个女亲戚,有一个在出了法庭上的丑事以后立刻就回了莫斯科,另一个留了下来。但即使她们两个都离开,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也不会改变她的决心,仍旧会侍候病人,日夜守护他的。瓦尔文斯基和赫尔岑斯图勃在为他治病。莫斯科来的那位医生当时就已回了莫斯科,拒绝就病情发展的可能后果发表他的看法。那两位医生尽管竭力安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和阿辽沙的心,但是显然他们还不敢坚决让他们抱着病一定会痊愈的希望。阿辽沙每天两次前来看望得病的哥哥。但是这一次他是有一件极为麻烦的特殊事情,而且预感到这件事十分难于启齿,但他偏偏又很忙:他今天上午在另外一个地方还有另一件不能耽搁的事情要办,必须赶紧。此刻他们已经谈了一刻钟。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脸色苍白,十分疲倦,但同时又处在一种病态的特别兴奋的状态之中:她已经预感到阿辽沙现在到她这里来是为了什么。
  “关于他的决心您不必顾虑,”她用坚决而断然的口气对阿辽沙说,“无论如何,他终归要走这条路的:他应该逃走!这个不幸的、有名誉和良心的英雄,——我不是说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而是说正躺在那间屋里为了哥哥牺牲自己的那个,”卡捷琳娜用发亮的眼神补充了这一句,“他早就把全部潜逃的计划告诉了我。您知道,他已经找到了门路……这我已经告诉过您一点了。……您瞧,这事大概要在遣送第三批流放到西伯利亚去的犯人时进行,离现在还远哩。伊凡-费多罗维奇已经到第三批犯人的押送官那里去过。只是还不知道到时谁当流放队的队长,这是没法太早打听到的。也许明天我可以把详细计划拿给您看,那是伊凡-费多罗维奇在开庭的前一天为防万一留在我这里的,……就是那一次,您记得么?您在晚上遇到我们在这里拌嘴:他刚要走下楼梯,我一看见您,又把他叫了回来,——您记得么?您知道,我们当时为什么发生口角的?”
  “不,我不知道。”阿辽沙说。
  “自然,当时他还瞒着您,那就是这个逃跑计划。他在三天以前就对我透露了计划的全部要点,——当时我们就顶起嘴来,从那以后吵了三天嘴。我们吵嘴的原因是这样的:他对我说,如果一旦定罪,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可以同那个贱货一块儿逃到外国去,我一听就生气起来——我没法对你说为什么,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哦,当时我自然是为那个女人,为那个贱货而生气,为了她也竟要和德米特里一块儿逃到国外去!”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忽然提高了嗓音,气得嘴唇都哆嗦了。“伊凡-费多罗维奇一看见我为这贱货而生气,立刻想到我是在为了德米特里和她吃醋,因此我一定还在继续爱着德米特里。这就引起了第一次口角。我不想作什么解释,也不愿意请求原谅;使我感到难受的是这样的人竟会怀疑我仍旧爱着那个……何况在那以前,我自己早就老实告诉过他,我不爱德米特里,只爱他一个人!我单是为了恨这女人,才生德米特里的气的!过了三天,就在您到我家来的那个晚上,他拿来一个封好的信封交给我收下,让我在他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立刻拆开来看。唉,他已经预感到他要生病!他对我说,信封里有关于逃跑的详细计划,假使他死了,或者得了危险的病,就让我一个人营救米卡。他当时还把钱留给我,差不多有一万卢布,——这就是检察官不知从哪里打听到他派人去兑换现钞,在演词中提到过的那笔钱。使我当时突然感到十分惊讶的是伊凡-费多罗维奇尽管始终还深信我爱着米卡而十分嫉妒,却仍旧不放弃救他哥哥的念头,而且还把这桩营救他的事情偏偏都托给了我!唉,这真是牺牲!不,阿历克赛-费多罗维奇,这样一种自我牺牲的全部含义您是怎么也不会了解的!我真想跪到他的脚下,向他膜拜,但是忽然想到他可能会以为我完全是为了有人救米卡而感到高兴(而且他是一定会这样想的!),因此我对于他竟能生出这种不公平的念头,不由得心里十分气恼,结果不但不去吻他的脚,反而又对他吵闹起来!唉,我真是个不幸的人!我的性格就是这样的,——真是可怕的、不幸的性格!唉,您可以看到:我早晚会弄得使他抛弃我,去爱上另外一个比较容易相处的女人,象德米特里一样,但是到了那个时候……不,那时候我一定会无法忍受下去,我会自杀的!当时您一来,我一面招呼您,一面吩咐他回来;他跟着您走进来时,忽然朝我射来一瞥憎恨而轻蔑的眼光,顿时使我涌上一股怒气。您记得么?我忽然对您嚷道:这是他,是他一个人使我相信他哥哥德米特里是凶手的!我这是故意造谣,为了再骗他一下,其实他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他的哥哥是凶手,反而是我对他这样说的!唉,一切,一切祸根全是由于我的疯狂!法庭上那个该诅咒的场面,那是我,都是我给他造成的!他想向我证明他是正直的,尽管我爱他的哥哥,他仍旧不会为了报复和嫉妒而陷害他。因此他才到法庭上去了。……我是祸根,全是我一个人的错!”

  卡捷琳娜还从来没有对阿辽沙说过这类坦白的话。他感到她现在一定正处于那样悲痛难忍的境地,在这种时候,即使是最骄傲的心也会忍痛地粉碎它的骄傲,而完全被哀愁所压倒。唉,阿辽沙还知道使她现在这样痛苦的另一个可怕的原因,在米卡被判决以后的这些天里她无论怎样竭力对他隐瞒也隐瞒不住。不过不知为什么,如果她真决心自暴自弃到在此时此刻就自动向他说出这个原因来,他会更替她感到难过。她是为她自己在法庭上的“变心”而痛苦。阿辽沙预感到良心会促使她到他面前,正是要到阿辽沙面前来认错,痛哭流涕,捶胸顿足,呼天抢地,歇斯底里发作。但他很怕这种时刻,巴不得饶恕了这痛苦的女人。因此,他带来的使命就更加显得难于启齿。他又把话头引到了米卡身上。

  “不要紧,不要紧,您不必替他担心!”卡捷琳娜重又固执而且严厉地说了起来,“这些事在他都只是一会儿的事,我知道他,我十分了解他的心。您可以放心,他会答应逃走的。尤其这又不是现在。他还有时间去下这个决心。到了那个时候,伊凡-费多罗维奇病好了,自己会去安排一切,所以不需要我做什么事情。您不要着急,他会答应逃走的。其实他也已经答应了,因为难道他肯抛开他那个畜生么?人家不会放她到流放地去的,他不逃走又怎么办呢?主要的,他是怕您,怕您从道德方面着眼不赞成逃走的计划。但是既然您的批准是这样重要,您就应该宽宏大量地准许他去做。”卡捷琳娜尖刻地又加了这么一句。
  她沉默了一会,笑了笑。
  “他在那里说什么赞美诗,”她又说了起来,“又说什么他应该背负十字架,又讲什么责任,我记得,当时伊凡-费多罗维奇告诉过我许多许多。你知道他是怎样讲的!”卡捷琳娜忽然带着抑止不住的感情大声说,“您真想象不到,他在谈到这不幸的人的时候,是多么爱他,同时说不定又多么恨他!可我呢?唉,我当时带着一脸瞧不起的讥笑神情听着他的述说,看着他的眼泪!畜生!我才真是畜生!是我害得他得了这脑炎!至于那个被判刑的人,——难道他会愿意受苦么?”卡捷琳娜最后气冲冲地说,“这样的人能受苦么?象他这样的人是永远不会受苦的!”
  在这几句话里,流露出一种憎恨和轻蔑厌恶的情绪。但实际上却是她背叛了他。“也许这只是因为她痛感到自己对他做了错事,因此偶尔不免恨起他来。”阿辽沙心里想。他希望这只是“偶尔”的。在卡捷琳娜的最后那句话里,他听出了挑战的意思,但是没有去答理它。
  “我今天叫您来,就是希望您答应我劝他一下。或许照您看来,逃走也是不名誉的,不光明的,或者是所谓……不合基督教义的,是不是?”卡捷琳娜更加带着挑战的意味说。
  “不,没有什么。我会对他说明一切的。……”阿辽沙喃喃地说,“他今天叫您到他那里去,”他忽然顺口迸出这句话来。同时坚决地望着她的眼睛。她浑身哆嗦了一下,身子在沙发上微微地退避,离开他远些。

  “我?……难道这是可能的么?”她嘟囔说,脸色发白。
  “这是可能的,而且应该的!”阿辽沙坚决地说,一下子变得劲头十足了。“他很需要您,尤其是现在。如果没有必要,我不会说起这件事情,使您无故受痛苦。他有病,他象疯子一样,他一直要求见您。他并不想请您前去和他和解,他只要您能去一下,在门口露一露面。打从那天以后他身上发生了许多变化。他明白了自己在您面前做了无数的错事。他并不希望您饶恕:他自己就这样说:‘我是无法饶恕的。’他只希望您在门口露一面。……”
  “您这真是太突然了,……”卡捷琳娜喃喃地说,“这几天我一直预感到您会为这事到这里来的。……我早知道他会来叫我!……这是办不到的!”
  “即使是办不到,也请您做一下。请您想想,这是他第一次为侮辱了您而感到震惊,有生以来第一次,他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完全地理解过这一点!他说:假使她拒绝到我这里来,我‘今后会终身成为不幸的人’。您听听:一个判了二十年徒刑的犯人还想做个有幸福的人,——难道这不可怜么?您想一想:您是要去探望一个无辜遭到毁灭的人。”阿辽沙带着挑战的口气冲口说出这样一句话来。“他的手是干净的,他的手上没有血!为了他未来的无限苦难,您现在去见他一面吧!您应该去,在他动身踏进黑暗之前去送一送他,……只要在门槛上站一站就行,……您应该,您应该这样做!”阿辽沙说到最后一句时,用无比有力的口气着重说出了“应该”这两个字。
  “应该,但是……我做不到,”卡捷琳娜仿佛呻吟似的说,“他会瞧着我,……我做不到。”
  “你们的眼睛是应该相遇的。假使您现在下不了决心,您以后一辈子还怎样生活下去呢?”
  “不如一辈子忍受痛苦。”
  “您应该去,您应该去。”阿辽沙又一次毫不怜悯地强调说。
  “但是为什么要今天,为什么要在现在?……我不能离开病人……”
  “离开一会儿是可以的,这只是一会儿工夫。如果您不去,今天夜里他会得脑炎的。我不会撒谎,您可怜可怜吧!”
  “您也应该可怜可怜我。”卡捷琳娜凄恻地责备着,哭了。
  “这么说来,您会去的,”阿辽沙看见了她的眼泪以后,坚决地说,“我去对他说,您立刻就去。”
  “不,您无论如何不要说。”卡捷琳娜惊惶地叫道。“我去,但是您不要预先对他说,因为我尽管去,但说不定到了那儿又不走进去。……我还不知道……”
  她的嗓音哽住了。她困难地呼吸着。阿辽沙站起来准备走了。
  “要是我碰见了什么人可怎么办?”她忽然轻轻地说,脸上一下子又变得煞白了。
  “所以必须现在就去,这样您就不会遇见什么人。一个人也没有,我说的是实话。我们等着您。”他坚决地说完这句话,就走了出去
或许您还会喜欢: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理智与情感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0
摘要:【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点击阅读]
琥珀望远镜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0
摘要:猛兽们从深邃的山谷走来看着熟睡中的少女——威廉?布莱克紧挨着雪线有一个杜鹃花遮蔽的山谷,山谷里哗啦啦地流淌着一条乳白色的雪水融化而成的小溪,鸽子和红雀在巨大的松树间飞翔,在岩石和其下簇拥着的又直又硬的树叶间半遮半掩着一个洞。 [点击阅读]
瓦尔登湖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点击阅读]
生活在别处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吕新雨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 [点击阅读]
田园交响曲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在二十世纪法国作家中,若论哪一位最活跃,最独特,最重要,最喜欢颠覆,最爱惹是生非,最复杂,最多变,从而也最难捉摸,那么几乎可以肯定,非安德烈·纪德莫属。纪德的一生及其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这座迷宫迷惑了多少评论家,甚至迷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长达三十余年。这里顺便翻一翻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老账,只为从一个侧面说明纪德为人和为文的复杂性,在他的迷宫里迷途不足为奇。 [点击阅读]
男人这东西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对于性,少男们由于难以抑制自己而感到不安;与此同时,他们又抱有尝试性爱的愿望。因此,他们的实情是:置身于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的夹缝中苦苦思索,闷闷不乐。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成长为响当当的人是极其不易的。在此,我们所说的“响当当的人”指的是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健康且成熟的男人和女人。在成人之前,人,无一例外要逾越形形色色的障碍、壁垒。 [点击阅读]
畸形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大战末期,我在埃及认识了苏菲亚-里奥奈兹。她在当地领事馆某部门担任一个相当高的管理职位。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正式场会里,不久我便了解到她那令她登上那个职位的办事效率,尽管她还很年轻(当时她才二十二岁)。除了外貌让人看来极为顺眼之外,她还拥有清晰的头脑和令我觉得非常愉快的一本正经的幽默感。她是一个令人觉得特别容易交谈的对象,我们在一起吃过几次饭,偶尔跳跳舞,过得非常愉快。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0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白发鬼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诡怪的开场白此刻,在我面前,这所监狱里的心地善良的囚犯教诲师,正笑容可掬地等待着我开始讲述我的冗长的故事;在我旁边,教诲师委托的熟练的速记员已削好铅笔,正期待我开口。我要从现在起,按照善良的教诲师的劝告,一天讲一点,连日讲述我的不可思议的经历。教诲师说他想让人把我的口述速记下来,以后编成一部书出版。我也希望能那样。因为我的经历怪诞离奇,简直是世人做梦都想不到的。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