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静静的顿河 - 《静静的顿河》影评——爱情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里是那么的悲壮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一)
  ——他们结婚了吗?
  ——他们结婚了。
  ——他们有小孩吗?
  ——他们有小孩。他们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运气。
  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亚的爱情注定是不平静的。偷偷的恋情早已不是秘密,这样的状态却并没有让两个人的处境有美好的希望。阿克西尼亚继续要忍受丈夫的拳打脚踢,而葛利高里的家人则在村里人的流言和嘲笑里为他娶来一个年轻美丽的新娘。
  影片的开始部分有不少普通生活和劳作的场景,除了展现风土人情之外,更体现了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亚年轻热情、充满活力。已然遭遇的命运无法令他们就此屈服,他们选择了私奔。他们在一个将军的农庄干活,生活艰苦却也安逸多了,很快还有了一个女儿。
  父亲为儿子即将到来的兵役做准备,第一次来看望葛利高里。来到儿子这个并不被承认的家,父亲有些不知所措,身上的外套,脱了又穿,穿了有 脱。他看见小孙女,显得很高兴,说:一看就知道是我们家的人。而出门临走的时候,他却又对葛利高里说:小心,不要是替别人养孩子。老父亲的矛盾心情,也正 是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亚生存状态的尴尬。电影选取了多个典型的角度和细节,生动的描绘了理想和现实、爱情和生活的冲突,也为那不可测的将来留下隐隐的伏 笔。
  服兵役的日子很快来到,接着是漫长的战争。阿克西尼亚拽住葛利高里已踏上马镫的一条腿,痛哭不舍。这样的分别,不仅可能就此亲人一去不复 返,而且还会有不可预料又难以抵抗的不幸的发生。当葛利高里回来的时候,女儿生病死了,而阿克西尼亚在痛苦和压力下不得已又与地主家的少爷有染。
  阿克西尼亚的两次外遇,当然状态和性*质都很不同。而她两次因此被男人打,影片有详细的刻画,意义也不一样。已知道她和葛利高里的事情的丈 夫斯杰潘,服完兵役回到家,先装的若无其事,然后突然爆发。挑衅的眼神,愤怒的脸,挥起的拳头,越起的背影,阿克西尼亚摔倒在远处,然后又追打出屋。面对 无法改变或者说不受其影响的事实,在女人身上发泄愤怒,显得粗鲁而无能。葛利高里也由克制到爆发,不过他主要要收拾的是那个趁人之危的少爷。当他面对阿克 西尼亚,愤怒的和委屈的脸,苦苦的追求和不回头的背影,镜头的交替,是爱与痛苦的折磨。在这两个表面以表现男人为主的段落里,更深深的衬出一个女人的不幸 和无奈。

  (二)
  “你是这么陌生,就象这月亮,不冷不淡。我不爱你。我觉得对不起你,而我的心里却是空荡荡的,感觉就象站在这空旷的草原上。”
  娜塔莉娅是无辜的。当葛利高里在木车里躺在她身边、对她说出上面这翻话的时候,她的眼泪流到了心里。冷月高高在淡淡的浮云之上,骤然的落雪覆盖大地。那最迫人的寒气,是来自为爱而绝望的心。
  第一次见到葛利高里,情窦初开的娜塔莉娅就被他吸引。娜塔莉娅的爱情不需要多少的浪漫,就象她对生活没有太高要求,只要一个家,一份普通 人的正常生活。她不只是个可爱的小姐,她愿意做个任劳任怨的主妇,照顾丈夫孩子,照顾这个家。可怜的她呀,心随着葛利高里的忽远忽近而起伏。一段时间的回 归和平静,无法彻底平复她受伤的心,反而为最后的悲剧加重了砝码。当听说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亚又在一起后,她彻底绝望了,竟向天诅咒起这个她爱着、并为其 生为其死的男人。
  影片在表现娜塔莉娅的时候,用了大量的近景和脸部特写。那张原本天真美丽的少女的脸,在一次次被抛弃之后,渐渐变的憔悴、惨白、痛苦、甚至扭曲。从最初的含蓄憧憬,到最后将死时麻木绝望,从少女到怨妇,一步步加深的对比,将她的命运的悲剧渲染到最高|潮。

  那变幻陌测的天,忽而又-阴-云密布,狂风暴雨接踵而至。不仅社会的大环境是如此的动荡不安,极易变脸的天也预示着个人的悲剧。如同冷月、落雪一样,自然之物在这时显得是这么的无情。
  两个女人也终是要相见的。娜塔莉娅找到阿克西尼亚,无助的哀求,阿克西尼亚恶语相加,甚至讽刺她因自杀未遂而落下的残疾。而当她离开之 后,阿克西尼亚也悲从心起,乞求上天原谅自己。她们不是天生的敌人,她们只是遇上了同一个男人。她们也不是嫉妒对方,只是本能的要保护自己。
  一个女人的不幸,并没有成全另一个女人的幸福,于彼此都是更大的不幸。
  (三)
  ——我们之间已经没有话说了吗?
  ——我想,该说的我们都已经说完了。树一年只开一次花。
  ——你认为我们的花已经谢了吗?
  ——你不这么想吗?
  ——这事有点奇怪。我呀,阿克西尼亚,心里还是忘不掉你。我的两个孩子都大了,自己的头发也花白了,可是我仍然想着你。我常梦到你,我依然爱着你。
  ——我也是……
  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亚在河边再一次相遇了,这里曾是他们调情、定情的地方。一个喂马,一个挑水,就如同当初一样。那静静的顿河,流淌着的是热情的血液。
  在分开的这段日子里,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亚都回到了各自的家中。战争和动荡让两人没有机会相遇。但爱情之火并没有熄灭,再次相遇又重新燃 烧起来。这一段对阿克西尼亚的描写非常生动。当葛利高里突然闯进家来时的紧张激动,在河边相遇时避免尴尬的冷漠,再到贿赂大嫂主动相约,那种渴望又克制又 情不自禁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娜塔莉娅死了。后来阿克西尼亚的丈夫斯杰潘也在战事中死了。
  相遇然后又分别,似乎渐渐成了习惯。漫长的煎熬和等待,一次次的欢聚和悲伤之后,似乎终有了属于他们两的生活。可悲剧总会在最遐想的地方给人最大的打击。
  阿克西尼亚跟着葛利高里一起逃亡,在路上,阿克西尼亚中了枪(几个士兵突然冒出来,胡乱的朝他们开了几枪。“好象打中了”,士兵一边随意 的说着,一边骑马离去。此刻,阿克西尼亚和葛利高里还在画面之外,但那深深的凄哀和不幸已扑面而来)。她没有来的及和这一生的爱人说上一句话,就永远的闭 上了眼睛。葛利高里欲哭无泪,无处诉冤苦。
  天空-阴-沉,背后的大树压抑恐怖。这最后的悲剧来的有些突然,但似乎又在这纷乱之中由来已久。个人的不幸和着历史的冲撞,那闪耀的火花也终被大潮淹没。
  埋葬了阿克西尼亚,葛利高里从顿河的另一边朝自己的村庄走回来。他将自己的步枪和子弹都丢进了河里。他失去生活、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爱情,而这无奈背负或遭遇的历史,就让它留在大河中,留在历史的记忆里吧。
  《静静的顿河》,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这部旷世巨作被改编成总长超过五个小时的电影,无论小说还是电影,内容都太多太丰富了:历史社会的 变迁,个人情感的纠葛,信仰与怀疑,环境和景物,以及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就着电影的再现,只简单说说关于主人公的爱情,稍稍的感悟有关“静静的顿河”的 波澜壮阔。
或许您还会喜欢:
诺贝尔的囚徒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本书何以成为20世纪的一部经典小说呢?它的主题既不是战争,也不是异化——这两者乃是20世纪里小说的主要题材。卡尔-杰拉西的《诺贝尔的囚徒》(Cantor’sDilemma)之所以堪称经典,是因为它首次真实地描写了科学家的生活和道德观念。而在刚刚过去的那个狂暴动荡的世纪里,科学技术是最富有创造力的领域。卡尔-杰拉西是一个极富叙事技巧的作家,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科学家——他自诩为“口服避孕药之母”。 [点击阅读]
谍海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唐密·毕赐福在公寓过厅里把外套脱下,相当小心的挂在衣架上。他的动作很慢,帽子也很小心的挂在旁边的钩子上。他的妻子正在起居间坐着,用土黄色的毛线织一顶登山帽,他端端肩膀,换上一脸果敢的笑容,走了进去。毕赐福太太迅速的瞥他一眼,然后,又拼命的织起来。过了一两分钟,她说:“晚报上有什么消息吗?”唐密说:“闪电战来了,万岁!法国的情况不妙。”“目前的国际局势非常沉闷。”秋蓬这样说。 [点击阅读]
贝姨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八三八年七月中旬,一辆在巴黎街头新流行的叫做爵爷的马车,在大学街上走着,车上坐了一个中等身材的胖子,穿着国民自卫军上尉的制服。在那般以风雅为人诟病的巴黎人中间,居然有一些自以为穿上军服比便服不知要体面多少,并且认为女人们目光浅陋,只消羽毛高耸的军帽和全副武装,便会给她们一个好印象。这位第二军团的上尉,眉宇之间流露出一派心满意足的神气,使他红堂堂的皮色和着实肥胖的脸庞显得更光彩。 [点击阅读]
贵宾室的怪客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当浅见光彦决定乘坐“飞鸟”号豪华游轮去作环球航海旅游时,最吃惊的莫过于他自己了。“飞鸟”号是日本最大的豪华游轮,即使只住最便宜的“普通间”,作一次环球旅行所需的费用也大约要花上三百万日元。这是个几乎可以让浅见昏厥的数字。他一直认为这是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另一个世界的话题,所以,当乘坐“飞鸟”号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浅见的感受就好像是在做一个不祥的梦。 [点击阅读]
贵族之家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三)占有一席光荣的位置。而在他的全部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屠格涅夫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的六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与作家同时代的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屠格涅夫既是这些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作者,又是他们的歌手和裁判者。 [点击阅读]
赫塔米勒短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0
摘要:1他已经死了。也许他还活着。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着。我知道他再也不来了。每当铁皮咯吱作响的时候,每当我看见白色的树皮或者看见某人手中拿着一块手帕的时候,我就会浮想连翩,我就会想起我没有看见的某种事物。也许我应该想那些映入我的眼帘的事物,但是我不敢想。谁能告诉我必须想多久才能牢记那幕惨剧呢?怎样做才能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对它的记忆呢?我不知道我应该看外部世界的白树皮还是应该潜沉于内心世界之中。 [点击阅读]
追风筝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卡勒德·胡赛尼(Khaled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目前已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点击阅读]
通灵女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十岁的香樱里还不懂得“烦躁”这个词,所以,她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只能认为“烦死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自己也记不清楚了。虽然并非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如此,但是,每天早晨起床时、吃饭时、上学时,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每当这时候,母亲对待香樱里的惟一方法,就是说她,“什么呀,睡迷糊了吗?”香樱里自己也想:是呀,是睡迷糊了吧。 [点击阅读]
采果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吴笛译1如果你吩咐,我就把我的果实采满一筐又一筐,送到你的庭院,尽管有的已经掉落,有的还未成熟。因为这个季节身背丰盈果实的重负,浓荫下不时传来牧童哀怨的笛声。如果你吩咐,我就去河上扬帆启程。三月风躁动不安,把倦怠的波浪搅得满腹怨言。果园已结出全部果实,在这令人疲乏的黄昏时分,从你岸边的屋里传来你在夕阳中的呼唤。 [点击阅读]
野性的呼唤
作者:杰克·伦敦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它目睹了人与人、狗与狗、强者与弱者之间冷酷无情和生死争斗,于是为了生存,它学会了只求活命、不顾道义的处世原则,变得凶悍、机智而狡诈。最后,在森林中狼群的呼唤下,巴克狼性*复萌,逃入丛林,重归荒野。在小说中,杰克·伦敦运用拟人手法,把狗眼中的世界及人类的本质刻画地淋漓尽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现实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现实。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