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架山上号令一响,一拨人马浩荡冲下山去。在当时,三九品牌响彻国内,举目四顾,像它这样既有国有企业的正宗血统,又有资金、品牌和销售网络者,几乎没有几家。把企业交给三九,不但能够救活企业,而且没有贱卖国有资产的嫌疑。因此,赵新先每到一个省,书记、省长必出面接待,到了市里,更是惊动五大班子集体迎送,各地媒体也是追踪报道,热烈捧场。一些偏僻地方的企业听说三九开始大购并,便千里迢迢地跑到深圳三九总部,排着队要求兼并。河南兰考县一下子就把7家企业都送给了三九,在西部某省,一个酒厂的厂长当场下跪,恳请赵新先“吃掉”他的工厂。从1996年到2001年,三九出手购并了一百四十多家地方企业,平均每一个月购并两家。在这种跑马圈地式的疯狂购并中,三九集团迅速扩张成全国最大的中医药企业,总资产猛增到186亿元,所属企业遍及除了西藏之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形成了医药、汽车、食品、制酒、旅游饭店、商业、农业和房地产八大行业,其旗下甚至包括一家华南地区最大的夜总会。扩张之初,企业的负债率为19%,到1998年时,负债率已经高达80%。为了展示购并的赫赫战果,赵新先还在三九的厂史陈列室入门处,放置了一艘航空母舰的模型,军舰的甲板上放了数十架飞机,它们分别代表集团直属的二级子公司,在它们的旗下则还有上百家三级、四级公司。赵新先对这个创意十分满意,每有贵客来,他必在军舰前一一介绍。他说,“这就是中国中药产业的航空母舰,我们要让飞机达到100架。”到他退休之前,飞机最多的时候为98架。
赵新先式的激情,在1996年一点也不显得突兀。美国经济学家、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说过的一段话被企业家们每天挂在嘴上:“一个企业通过兼并其竞争对手的途径成为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一个突出现象。没有一个西方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事实上在当时,只有极少数企业家看到了狂热中潜伏的凶险。刚刚下定决心走专业化道路的王石在自己创办的《万科周刊》上写文章说:“新兴企业千万不要认为这是扩张的时机,现在对‘无产者’来说是一个机会,有10%~15%的人会因此成为‘有产者’,他们干不好无非还是一个‘无产者’,他们可以去搏。但是对那些80年代末90年代初创立的企业来说,现在不是扩张的时候,要控制住自己。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国家都管不了,你怎么管?”
《万科周刊》是一本没有公开刊号的企业内部刊物,所以并没有太多人听到王石的声音,即便听到了也未必有人会放到心里。
|
目录 上页 下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