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呼啸山庄 - 《呼啸山庄》读后感·毁灭与希望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无人过问,也无人流泪哀悼……十八年后仍然无依无靠,一如在我诞生那天同样的寂寞。”
  ——艾米莉•勃朗特
  这是艾米莉•勃朗特少女时期写下的诗,很有些自述的味道。体味其中的绝望,仿佛就能明白,她为什么会写下《呼啸山庄》这样的故事、为什么会塑造希刺克利夫和凯瑟琳这样的男女主角了。也许他们就是她的一部分:拥有强烈的情感,却不得不压抑地活着;向往生命的自由境界,却最终被生活的苦难倾轧。
  对于苦难,她有了思考。她以一个敏感女性*的细腻触觉,观察这个世界,并感受生活赋予人们的东西。然而她绝望了,我想,她不是绝望于自身的痛苦,而是绝望于——“痛苦”这种东西在人世间的永恒存在。“对社会与人的绝望构成了现代主义的全部特征” ,艾米莉•勃朗特的文字里,已经能咀嚼出20世纪现代主义作品才有的思想内涵。
  这个热情又压抑的小女人,将其对苦难的全部感受,埋在她的小说里。于是《呼啸山庄》承载了她的思考、绝望、疑问……或者,还有一点点希望?——《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是一个-阴-暗扭曲的故事。充斥全篇的暴风雨、雷电、荒原,还有男女主角的生命轨迹,都使人压抑且惊叹。《呼啸山庄》里,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人物的快乐与悲伤仿佛就融合在里头。这些自然的力量象征了缠绕两个家族的所有恩怨和痛苦情绪。而暴风雨正是人物始终难以平静的内心世界,那正如暴风雨一般不安。斗转星移,四季变幻,又预示着时间的流淌和生命的无可奈何。这种象征的手法,是一种对现实的抽象,也是作者对自己作品中许多无法直接表达出来的思想的诠释。这部作品的边边角角,再一次隐隐约约,闪过20世纪现代主义的身影。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处于不同程度的痛苦之中,可以说,是有情皆孽,无人不冤。
  男主角希刺克利夫和女主角凯瑟琳,几乎是一个人的两种表达。他们都有一种近乎疯狂的自由天性*,想用自己的手,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那样放纵的活着,让生命恣意流淌。于是在那么一个世界里,他们是另类,是“无礼的恶魔”和“粗野的丫头”。正是这一处相同的人生观,——《呼啸山庄》读后感——让他们相爱。

  然而,完全的自由,这也许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境界吧。人,总之是要被什么东西束缚着的,更何况,还要活在这个世上,还要在人群中生活。
  凯瑟琳一边疯狂地爱着,一边劝阻着自己,她很现实地明白自己除了爱情还不能失去别的什么。爱他,却不会嫁给他,《呼啸山庄》里有着冷冰冰的真实。对于爱情,它不像《傲慢与偏见》和《简爱》那样超尘脱俗,而是把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想法,直接拿来放在我们眼前。凯瑟琳的选择,是真实得可怕的选择。我一边难以置信,一边理解了她的不得已。在她心里,和林顿在一起,对大家都有好处……
  然而我不知道可不可以有别的理解,我小时候第一次看这本书时,一直固执地认为——她不愿嫁给希刺克利夫,除了社会地位和其他现实原因以外,更主要是因为,她认为两个人都像烈火一般,靠得太近会烧死对方,太相爱,也太相似了,愈是心里真正在意的,愈是要远远逃开——这种想法也许真的很牵强,但我直到现在还有些这么认为。
  又或者原因是,在她烈火燎原的生命中,林顿的世界是她不曾接触过的和风细雨。那个世界,有着英国传统社会最推崇的礼仪与教养,人们在华丽的包装下过着精致的生活,自以为是地高尚着。
  自幼失怙的凯瑟琳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世界,她为它所吸引了,因为她毕竟也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虽然她的家庭因为种种原因混乱不堪,使她早早脱离了这种生活。
  希刺克利夫对林顿的世界,反而能看得更透彻一些。在那个躲在林顿家偷看的晚上,他曾经对女仆耐丽说:“我们真瞧不起他们!你几时见我想要凯瑟琳要的东西来着,或是发现我们又哭又叫,在地上打滚,一间屋子一边一个,这样子玩法?就是再让我活一千次,我也不要拿我在这儿的地位和埃德加在画眉田庄的地位交换——就是让我有特权把约瑟夫从最高的屋尖上扔下来,而且在房子前面涂上辛德雷的血,我也不干!”

  希刺克利夫真正明白那种生活是苍白的,伪善的。被礼仪与教养包装着长大的林顿,一直被普遍认为是温柔善良的人,我却从他第一次出场便莫名感觉到他有种自私的残酷,也许这种残酷正是被上流社会所谓的“道德标准”冶炼出来的。这些上流社会的绅士,高雅,自命不凡,因为自身有文化有教养,竟然以为自己有权利瞧不起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机会得到这些的人。难道一个人有知识和教养的最终目的就是瞧不起别人?林顿和他的妹妹伊莎贝拉,表面上都是温柔有教养的公子小姐,其实,他们已经被满是标准规矩的上流社会异化了,不懂得何谓人性*,何谓悲悯,只知道以自我为中心地活着。
  凯瑟琳嫁给林顿之后,我相信她的天性*是抵触这种生存态度的。当希刺克利夫回来后展开了一系列报复行动时,凯瑟琳最终爆发式地认为自己被生活折磨过了头。也许她并不后悔,她只是绝望,因为无论她做什么努力,都驱逐不了她和她爱的人所受的苦难。她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厉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且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思想的中心。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
  因此我不愿用背叛这个词形容她或许显得愚蠢的努力,,——《呼啸山庄》读后感——因为她始终没有背离两个人共同的美好追求,只是尽自己所能地想要改变所爱之人身受的痛苦命运。我也不愿用误会这个词形容她和希刺克利夫之间发生的事,因为根本没有误会。虽然没有听完那段自白,但希刺克利夫显然一直明白凯瑟琳始终爱着自己。他的离开,应该是因为,发现自己对身受的一切都无能为力,现实如此残酷,自己却什么都改变不了,也什么都要不起。
  出身,遭遇,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他遇到的一切足以让一个正常的灵魂扭曲。他狂暴,这是他曾有过的压抑的反弹。他有强烈的情感,其实谁没有呢,只不过在人与人虚与委蛇的世界里,大家都规避情感,只有他,还有凯瑟琳,宁愿背负骂名,也要试图自由地活着。甚至对于老恩萧的收养,他多半也在感激之余视作折磨——如果没有老恩萧的收养,他也许浑浑噩噩过完一生,无知反而更加快乐,现在,却必须明白自己失去的究竟是什么。哪种生活更残酷?

  那么他想报复的对象又是什么呢?是娶了他所爱的女人的情敌,还是曾经虐待过他的人?我想这些具体的人只是代表,代表那个错待了他,欺侮了他的世界,他所恨的已经不只是具体的某个人了,而是生命中所有他不能逃脱的痛苦。
  因此,他一步步走来,变强,打倒昔日的敌人,却发现仍然无法摆脱所有的痛苦,甚至随着敌人的死去,他恨的东西失去了代言人,他找不到目标了,就像重拳打在了棉花里。他的生命一片荒芜,只有爱与恨留下的印迹还在,不时刺痛他的灵魂。更可怕的是,他突然发觉自己竟然是新一轮的苦难的制造者,那又是否意味着,他自己就是自己所痛恨的东西的新的代表?难道他最后应该报复的人,竟是自己……他仍旧在苦难中挣扎。
  还有林顿兄妹、辛德雷、哈里顿、小凯瑟琳……所有人,谁不是在苦难中挣扎呢?只不过,内容不同,程度不同罢了。那究竟是个什么世界,或者说,这究竟是个什么世界,为什么人们要承受这么多苦难?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富贵,有的人却又一生坎坷?是冥冥中有人左右了生命,还是我们自身的劣根性*造就了人类社会的多灾多难?
  《呼啸山庄》,这样成功地进行了对人性*多角度地、深刻地挖掘。它讲述了爱情,也展示了爱情中现实而残酷的东西。它刻画了仇恨,也触摸了处于仇恨中的人深层次的悲哀。还有,它也并非一味悲观,而是用最后的晴朗天空,给读者,还有作者自己,预留了一个可喜的前景。,——《呼啸山庄》读后感
  它的悲剧性*思考方式,和象征主义手法,有着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对人性*多重挖掘的萌芽。我个人认为,《呼啸山庄》,是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创作的所有小说里,最好的一部。
  如果我说的太夸张了,就请理解成——我最喜欢的一部!
或许您还会喜欢:
美索不达米亚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本书记载的是大约四年前发生的事。本人以为目前的情况已经发展到必须将实情公诸于世的阶段,曾经有一些最狂妄、最可笑的谣传,都说重要的证据已经让人扣留了。另外还有诸如此类很无聊的话。那些曲解的报道尤其在美国报纸上出现得更多。实际情况的记述最好不是出自考察团团员的手笔。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大家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假定他的记述是有偏见的。因此,我便建议爱咪-列瑟兰小姐担任这项任务。她显然是担任这工作的适当人选。 [点击阅读]
群山回唱
作者:佚名
章节:80 人气:0
摘要:谨以此书献给哈里斯和法拉,他们是我双眼的努雷①;也献给我父亲,他或会为此骄傲为了伊莱恩走出对与错的观念,有一片田野,我将与你在那儿相会。——鲁米,十三世纪1952年秋那好吧。你们想听故事,我就给你们讲个故事。但是就这一个。你俩谁都别让我多讲。很晚了,咱们明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你和我,帕丽。今天夜里你需要好好睡上一觉。你也是,阿卜杜拉。儿子,我和你妹妹出门的时候,就指望你了。你母亲也要指望你。 [点击阅读]
翻过平城山的女人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1细雨无声湿佛颔,恍觉春至奈良坡。——会津八一人们把位于奈良县和京都府交界即古时的大和国与山城国交界处的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带称为平城山。从前在女子学校广泛传唱的一首歌中有过这样的歌词:“思恋何等苦,直叫人神伤黯然,踟蹰情难诉,不觉竟至平城山,心中悲情何以堪。”这首歌曲的歌名就叫平城山。翻过平城山往来于奈良与京都之间的道路被称作奈良坡。 [点击阅读]
老处女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在五十年代的老纽约,屈指可数的几家人在单纯和富有方面居统治地位,其中就有罗尔斯顿家。强健的英国人和面色红润、身体笨拙的荷兰人合为一体创造出一个繁荣谨慎,却又挥金如土的社会。“办事要办得漂亮”一直是这个谨小慎微的世界上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个世界全是由银行家,与印度做生意的商人、造船厂家和船具商的财富建造起来的。 [点击阅读]
老母塔之夜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下午,当我和我的随从们听到一个情况后,便决定在将要参加的审判会上采取强硬的态度。我们动身去“法庭”的时候,天色已晚,只见路上人很多。这些人在院子里找不到座位,只好站着,以便能看见我们走过来。我们刚刚走进院子,大门就关了起来。对我们来说,这可不是好兆头。看起来,穆巴拉克施加了影响,而且产生了效果。我们从人群中挤到听众广场上。那里本来只有一张椅子,现在增加了一条长板凳,笞刑刑具还放在那里。 [点击阅读]
老铁手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杰斐逊城是密苏里州的州府,同时也是柯洛县的县府,它位于密苏里河右岸一个风景优美的山丘地带,从这里可以俯视到下面奔腾不息的密苏里河和河上热闹繁忙的景象。杰斐逊城的居民那时候比现在少多了,尽管如此,由于它的地理位置、以及由于地区法院定期在这里举行会议,这赋予它一个重要的地位。这里有好几家大饭店,这些饭店价格昂贵,住宿条件还过得去,提供的膳食也还可口。 [点击阅读]
背德者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引子天主啊,我颁扬你,是你把我造就成如此卓异之人。[诗篇]①第139篇,14句①亦译《圣咏集》,《圣经·旧约》中的一卷,共一百五十篇。我给予本书以应有的价值。这是一个尽含苦涩渣滓的果实,宛似荒漠中的药西瓜。药西瓜生长在石灰质地带,吃了非但不解渴,口里还会感到火烧火燎,然而在金色的沙上却不乏瑰丽之态。 [点击阅读]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我相信我自己。我相信自己所售的商品。我相信我所在的公司。我相信我的同事和助手。我相信美国的商业方式。我相信生产者、创造者、制造者、销售者以及世界上所有正在努力工作的人们。我相信真理就是价值。我相信愉快的心情,也相信健康。我相信成功的关键并不是赚钱,而是创造价值。我相信阳光、空气、菠菜、苹果酱、酸-乳-、婴儿、羽绸和雪纺绸。请始终记住,人类语言里最伟大的词汇就是“自信”。 [点击阅读]
舞舞舞
作者:佚名
章节:117 人气:0
摘要:林少华一在日本当代作家中,村上春树的确是个不同凡响的存在,一颗文学奇星。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他的作品便风行东流列岛。出版社为他出了专集,杂志出了专号,书店设了专柜,每出一本书,销量少则10万,多则上百万册。其中1987年的《挪威的森林》上下册销出700余万册(1996年统计)。日本人口为我国的十分之一,就是说此书几乎每15人便拥有一册。以纯文学类小说而言,这绝对不是普通数字。 [点击阅读]
艳阳下的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罗吉-安墨林船长于一七八二年在皮梳湾外的小岛上建造一栋大房子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那是他怪异行径的极致。像他这样出身名门的人,应该有一幢华厦,座落在一大片草地上,附近也许有一条小溪流过,还有很好的牧场。可是安墨林船长毕生只爱一样:就是大海。所以他把他的大房子——而且由于必要,是一栋非常坚固的大房子——建在这个有风吹袭,海鸥翱翔的小岛上。每次一涨潮,这里就会和陆地隔开。他没有娶妻,大海就是他唯一的配偶。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