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货币战争2 - 9.3 安·兰德:格林斯潘的精神导师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你无比崇拜的思想巨匠们曾教导你大地是平的,原子是最小的物质。整个科学史的过程就是谬论被不断地戳穿的过程,而不是取得了任何成就。”
  “只有最无知愚昧的人才会依然信奉那个陈旧的眼见为实的说法。你所看见的正是首先需要被怀疑的。”
  ——安·兰德
  如果有谁不知道安·兰德的名字,那么此人肯定不能被称之为美国通。安·兰德的著作曾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精英们的世界观。
  安·兰德(Ayn Rand)是苏联犹太裔美女作家,早年生活在苏联,年轻时移民到美国。她与欧美的国际银行家族关系密切,渊源非同寻常。她在1957年出版的《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共有1168页,发行量高达8000万册,成为西方世界中传播规模仅次于《圣经》的图书。有人说如果把该书“放在铁轨上可以让火车出轨”。出版前,美国兰登出版集团的编辑曾建议她删去部分内容,安·兰德回答说:“你会删减《圣经》吗?”结果小说一字不改地出版了,并随即引发了美国知识分子阶层的超级精神大地震。半个世纪以来,对该书的评价可谓汗牛充栋,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1952年,才华横溢年仅26岁就已声名远扬的格林斯潘,通过朋友介绍加入了“安·兰德圈子”。严肃略显枯燥的格林斯潘刚接近魅力四射的美女作家安·兰德,就对她崇拜得五体投地。在随后长达8年多的时间里,格林斯潘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到安·兰德的住所去同她探讨问题。这事有点令人费解,“安·兰德圈子”关注的是“高端”哲学问题和思想问题,而格林斯潘显然跟这个圈子“不搭界”,他是精通数学模型和数据统计的专家,曾提到自己年轻时代没有太多宏观思维习惯,对理论问题兴趣缺乏,兴奋点主要集中在技巧性或者数据性的实用层面上。究竟是什么使他对安·兰德的小沙龙这么感兴趣呢?

  当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格林斯潘似乎并不是冲着美貌去的,倒是介绍格林斯潘与安·兰德认识的那位老兄最终发展成了美女作家的情人。
  设想一下,连续8年每周都去参加几个小时的讨论,这对于生活繁忙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即便是与至亲好友或父母居住在同一个城市,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每周聚会一次,更何况是大忙人格林斯潘。显然格林斯潘不是个小说家,更不是个哲学家,也不是一个对宏观理论感兴趣的人。他能坚持如此之久,可见安·兰德的小沙龙具备一个超级“精神磁场”,以非凡的吸引力令格林斯潘着迷。
  其实,吸引格林斯潘的正是安·兰德的思想和世界观,一种他前所未遇的重大灵魂挑战,一种他从前无法想像的精神境界,一种重新认识世界经济运作机制的智慧升华!

  1952年到1957年,正是安·兰德创作《阿特拉斯耸耸肩》的高潮期,也正是格林斯潘对世界认识发生重大嬗变的5年。这本书不仅使格林斯潘产生了永久性的“脑震荡”,也令安·兰德成为格林斯潘的终身精神导师。
  《阿特拉斯耸耸肩》中的阿特拉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一手擎天扛住了倾斜的天宇,庇护着芸芸众生,但得到好处的人类对他并没有应有的感激,还对大力神的无私奉献怀着不尊重的态度。这本书的核心就是,世界上只有少数精英是“扛住天宇”的“大力神”,是精英们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他们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但这些精英却受到社会不公正的待遇,并没有被赋予足够的权力。既然被庇护的绝大多数没有思想和灵魂的普通人都能随时罢工或撂挑子,那么如果有一天精英们也罢工了,这个世界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安·兰德提出了一个异常尖锐的历史观和世界观问题,那就是究竟谁是历史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几千年漫长的人类历史中,这个问题被反复激烈地争论着,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到底是人民大众,还是少数精英?
  全书的“书眼”在于,金钱是构成社会各种运作机制中最核心的主轴,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历史等方方面面,实际上都围绕着金钱在运行。这本书的理念就是不承认任何道德,而认为金钱就是道德的唯一衡量标准。拥有金钱的人创造财富的能力要远远大于常人,必然成为社会的强者。安·兰德认为社会要获取进步,必须鼓励强者,不能同情弱者。

  这个观点非常符合金权崛起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换言之,当经过了数千年的压抑之后,一旦金权在社会上起到了主宰作用,金权势力极大释放,那么掌握着金权的国际银行家,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整个世界的主人,而且成为道德的楷模与化身。
  这本书在美国社会的高层人士中备受推崇,因为此书恰恰道出了他们自己的心声。该书的畅销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些世界精英联手推动和合力造势的结果,统治精英就是要利用这本书来为整个社会进行一次彻底的道德洗脑。
  《阿特拉斯耸耸肩》已在2007年被引进到中国,但是很多人其实并不真正理解这本书所表述的精神内涵,多把它当成一本哲学书籍,或者小说,还有读者把它当成一本代表反叛思潮的书来看。其实,该书最重要之处在于它栩栩如生地描绘出统治这个世界的超级精英们的精神世界。通过读这本书,读者可以触及到能量惊人的“盎格鲁—美利坚权势集团”的鲜活灵魂。
或许您还会喜欢:
活出全新的自己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0
摘要:分享我灵性成长的体悟二00七年五月,方智出版社发行了我的第一本著作《遇见未知的自己》,一晃眼,两年就过去了。这两年间,发生了很多改变,最大的改变就是:我在家庭主妇身分之外,又多了一个新的身分认同:畅销作家。至目前为止,《遇见未知的自己》在海峡两岸卖出了三十多万本,让很多人跌破眼镜。我也收到无数读者的来信,倾诉他们读书以后的心声,并且表达他们的感谢。而我自己,还是不断地在成长。 [点击阅读]
浪潮之巅
作者:佚名
章节:76 人气:0
摘要:1.百年帝国编者按:当吴军跟我谈起想写这个《浪潮之巅》系列的时候,心中吃了一惊也有很多感动。吃惊是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吴军是谷歌的研究员、是《数学之美》的作者、是一个科学家,很难想象关注学术领域的他对商业领域也有着自己的观察。感动是因为收到第一篇文章,通读下来,感觉这些故事编纂起来出一本书也不为过!但他却投给我们这个“小小”的黑板报。 [点击阅读]
海底两万里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0
摘要:人们一定还记得1866年海上发生的一件离奇的、神秘的、无法解释的怪事。且不说当时哄动沿海居民和世界舆论的各种传闻,这里只说一般航海人员特别激动的心情。欧美的进出口商人、船长和船主、各国的海军官佐以及这两大洲的各国政府都非常注意这件事。这事大体是这样:不久以前,好些大船在海上碰见了一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很长的物体,形状很像纺锤,有时发出磷光,它的体积比鲸鱼大得多,行动起来也比鲸鱼快得多。 [点击阅读]
海底捞你学不会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0
摘要:2009年4月,海底捞案例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上发表后,几个出版社相继约我写一本海底捞的书。可是我对写海底捞的书实在没把握,加之又忙,就一一回绝了。2010年初,我的老朋友《中国企业家》特刊部主任边杰,带着《中国企业家》执行总编辑李岷特地到北大找我。我动心了,给海底捞董事长张勇打电话,要写这本书。张勇很犹豫,他说:“海底捞现在已经名声在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再出一本书,怕吹过了。 [点击阅读]
淡定的人生不寂寞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对爱情的淡定。“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收藏起点点滴滴的心事,留到以后和你慢慢聊。”这是对婚姻的淡定。“我是一只修行千年的狐,千年修行,千年孤独。 [点击阅读]
潜伏在办公室第一季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内容简介《潜伏》并不仅仅是部谍战片,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职场教程……余则成的经历,有绝对的现实意义,他用亲身体验,教导我们如何在险恶的职场生存……作者将职场里的二十三条生存法则一一解读,加入案例和实际分析,完整地诠释职场上的潜规则……这里讲的,是别人从未说过的,是中国文化里不足为外人道的东西, [点击阅读]
潜伏在办公室第二季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内容简介《潜伏》并不仅仅是部谍战片,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职场教程。余则成的经历,有绝对的现实意义,他用亲身体验,教导我们如何在险恶的职场生存。这里讲的,是别人从未说过的,是中国文化里不足为外人道的东西,但同样也是如今中国人的职场环境。第二部延续讲故事的风格,主角仍然是王小峰,他将继续遇到各种问题,各种人,那些问题和人熟悉得就像发生在我们周围。 [点击阅读]
潜意识的力量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0
摘要:1《潜意识的力量》第一部分《潜意识的力量》第一部分(1)[美]约瑟夫·墨菲著吴忌寒译唤起潜意识的力量吧!你将拥有的是完善的人格平静的心灵持久的幸福无尽的喜悦……引言奇迹随时发生,你准备好迎接它了吗我曾周游世界。在此期间,我多次目睹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发生在形形色色的人身上。我相信,这样的奇迹同样会在你的身上发生,因为它往往就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 [点击阅读]
激励孩子一生的88个励志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87 人气:0
摘要:第1章走下去,你还有双完美的脚2010年10月10日晚上,中国达人秀总决赛圆满落幕,断臂青年刘伟凭借一曲钢琴合唱《you’rebeautiful》夺得总决赛冠军。1987年出生的他,从小便热爱足球,希望长大能成为一位职业球员。可是,10岁那年,一场噩运突然降临于他身上——因和伙伴们玩捉迷藏而被电击,失去双臂,成为一残疾人,从此足球之梦与他失之交臂。 [点击阅读]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爱丽丝靠着姐姐坐在河岸边很久了,由于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她开始感到厌倦,她一次又—次地瞧瞧姐姐正在读的那本书,可是书里没有图画,也没有对话,爱丽丝想:“要是一本书里没有图画和对话,那还有什么意思呢?”天热得她非常困,甚至迷糊了,但是爱丽丝还是认真地盘算着,做一只雏菊花环的乐趣,能不能抵得上摘雏菊的麻烦呢?就在这时,突然一只粉红眼睛的白兔,贴着她身边跑过去了。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