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厚黑学 - 评李宗吾《厚黑学》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评李宗吾《厚黑学》
  李宗吾大谈厚黑,实则是为了吸引眼球,以期其他读者能注意到他的有关于时政和人伦的文章,从而与更多的国人讨论他的救国理想,而他所着意较深的是《心理与力学》(又名《厚黑原理》)、《社会问题之商榷》、《中国学术之趋势》等著作。不想这个广告做得并成功,其本人也颇为懊丧。如果他能活至今日,发现其所发明的“厚黑”一词已经和另一个词“潜规则”成为大众心中解读社会的两个关键词,估计是要大摇其头的。不过他倒极有可能迷上互联网这个交流平台,在新浪博客的人气超过薛涌也实有可能。
  广告的不成功,主要还是他的学说本身不切时弊。虽然他的理想大致不错,但是他的文章里弥漫着太多过于乐观(比如中国主义的学说必将统一印度主义和西方主义)和不重视实用的因素(他念兹在兹的是讨论,而不是实行),再加上他本人偏居一隅、身处学术圈外,导致他的“合力主义”理论未能流行。而理论的价值就在于能否为世人提供讨论的话题。
  其理论的形而上基础在于将伦理道德、社会政治问题与物理问题联系在一起,他最为看重的著作是《心理与力学》,而书名就显示了这种方法,不妨称之为“朴素唯物主义”或“万物有灵论”。他本人将这种方法称之为一种“臆说”,是很恰当的。遗憾的是,这只是一种蜻蜓点水式的表面之论,一种牵强的比喻,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最多也只是为理论增添了一些趣味。因为与常人的思维方式迥异,故这种论述方法不仅很难为其论点增强说服力,反倒是使性*质严肃的内容显得轻浮而缺乏稳固的基础。比如他把老子的理论与牛顿相比,把庄子的理论与爱因斯坦相比,在今天看来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或许这与今人将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相比颇有类似。

  李宗吾的文中处处可见其作为一个“四川土著”的那种轻松、诙谐、机灵、乐观的“油腔滑调”之风,他每以“厚黑教主”自嘲,还半真半假地鼓励别人靠骂他来出名。不过这只是特别突出其个性*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好为人师、重视教育、忧国忧民、英雄主义气概、梦想大同社会、喜欢空谈、喜欢以言论参与政治(从而倾向于夸大理论对于现实的影响力)、以民族文化为骄傲,这些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士)的风格,均在其文中体现无疑。作为一个老同盟会会员,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民权民族)和军政训政宪政的政治纲领也受到他的竭力鼓吹。其对于“进步”的不移信念也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普遍想法。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思想特征是,李宗吾喜欢把各种理论首先分为正反两方,然后各个击破,最后综合为一,这可以说是理论上的折中主义,而这种折中的态度,或许正是极端和混乱的时代所急需的良药;他把历史的进程也看作是从无秩序的自由混乱,到过度秩序的独裁专制,再到兼容并蓄的民主共和,不管是婚姻制度、政治制度还是经济分配制度在他看来都是这样。这种思想特征,可以说与黑格尔的“正反合”颇有巧合,虽然在其文字中似从未引用黑格尔。

  李宗吾所最擅长的,也是现代学者普遍缺乏的,就是一种能够把话说明白的能力。民国时期的学者,写作时总在白话文里夹杂一些文言文,必要时对某一文字或词语的来源进行考察,这样反而使文意晓畅、说理有力,也更有一种亲切感。这大大好于现代学者喜欢搬弄外语知识和生造翻译词汇的文风。
  有学者在李宗吾的文中读出了“个人主义”乃至是“自由主义”,并称李宗吾与胡适相似(见《被忽略的大师:李宗吾新传》)。胡适我并不熟悉,仅有的印象是一个有浪漫情怀的帅小伙。不过要李宗吾说成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拥护者,恐怕是犯了以己度人的错误。这仅从他反对达尔文式的“生存竞争”和斯密式的经济学即可看出。不仅如此,他还支持把银行、土地、使用机器的工厂和公司、国际贸易这四个经济部门全部收归国有,以此看来,他似乎更近于普通所谓的社会主义。
  不妨摘抄李宗吾的一篇短文《我的思想统系》中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所有读《厚黑学》的读者都须知道以下内容,否则必致误解。
  开头:
  民国元年,我发表厚黑学,受的影响,真是不小,处处遭人猜忌,以致沦落不偶,一事无成,久而久之,一般人觉得黔驴无技,才与我相忘于无形,但是常常有人问我,发表此文,动机安在?目的安在?是否愤时嫉俗,有意同社会捣乱,抑或意在改良社会,特将黑幕揭穿。我说:“我写此文,最初目的,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后来我才悟得:厚黑二字,确是成功秘诀,而为办事上之必要技术。用此种技术,以图谋一己之私利,我们名之曰厚,曰黑,用此种技术,以图谋众人之公利,则厚字即成为“忍辱负重”,黑字即成为“刚毅果断”。自古圣贤豪杰,皆忍辱负重者也,皆刚毅果断者也。
  结尾:
  ……学术界通例,其说愈偏者愈新奇,愈受人欢迎……阳明讲良知,说得头头是道,我讲厚黑学,也说得头头是道,其实皆一偏之见也。
  我研究人性*,由《厚黑学》而生出一条臆说:“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由此臆说,生出“合力主义”。本此主义,而谈经济,谈政治,谈国际,谈学术趋势,与其他种种,我的思想,始终是一贯。所谓厚黑学者,特思想之过程耳,理论甚为粗浅,而一般人乃注意及之,或称许,或低斥,啧啧众口,其他作品。则不甚注意,白居易云“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长恨歌以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我也有同样的感慨,故把我思想之统系写出,借释众人之疑。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不夜之侯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本书是中国茶人的一部命运史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评语:“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点击阅读]
今生今世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知道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愿:“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一九七七年九月八日致夏志清)在张所着《对照记》中,也压根儿不见他的踪影。 [点击阅读]
余华《兄弟》
作者:余华
章节:70 人气:2
摘要:《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点击阅读]
余震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2006年1月6日多伦多圣麦克医院沃尔佛医生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看见秘书凯西的眉毛挑了一挑。“急诊外科转过来的,等你有一会儿了。”凯西朝一号诊疗室努了努嘴。沃尔佛医生挂牌行医已经将近二十年了。在还没有出现一个叫亨利?沃尔佛的心理医生的时候,早已存在着一个叫凯西?史密斯的医务秘书了。凯西在医院里已经工作了三十三年,可谓阅人无数。 [点击阅读]
你在高原
作者:佚名
章节:427 人气:2
摘要:《你在高原》包皮罗万象、精彩纷呈,是一部足踏大地之书,一部行走之书,一部“时代的伟大记录”。各种人物和传奇、各种隐秘的艺术与生命的密码悉数囊括其中。它的辽阔旷远与缜密精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它的强大的思想的力量和令人尊敬的“疯狂的激情”,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力。 [点击阅读]
冬天里的春天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第一节沉沉的大雾,似乎永远也不会消散地弥漫着,笼罩在石湖上空。迷迷蒙蒙,混混沌沌,任什么都看不出来,若不是咿咿呀呀的桨声,船头逆浪的水声,和远处湖村稀疏的、不甚响亮的鞭炮声,真会以为是一个死去的世界。那劈脸而来的浓雾,有时凝聚成团,有时飘洒如雨,有时稠得使人感到窒息难受,有时丝丝缕缕地游动着,似乎松散开了,眼前留出一点可以回旋的空际。但是,未容喘息工夫,顷刻间,更浓更密的雾团又将人紧紧裹住。 [点击阅读]
凉州往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1风儿一阵紧过一阵,猎猎风声卷起的,不只是峡谷的惊叫,还有一颗少女的心。水英英幸福得要死了,她还从没跟家远哥这么亲近过这么幸福过呢。五糊爷带上拾粮上路的时候,还是一脑子的雾水。两天前他被青石岭牧场主水二爷召去,原以为是说丫头拾草的事,没想,水二爷只字未提拾草,倒是怪惊惊说,我想让拾粮到院里来。让拾粮去院里?这个老东西,总是做些莫名其妙的事。 [点击阅读]
出梁庄记
作者:佚名
章节:77 人气:2
摘要:阎连科: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李敬泽:《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点击阅读]
包氏父子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2
摘要:一天气还那么冷。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可是听说那些洋学堂就要开学了。这就是说,包国维在家里年也不过地就得去上学!公馆里许多人都不相信这回事。可是胡大把油腻腻的菜刀往砧板上一丢,拿围身布揩了揩手——伸个中指,其余四个指头凌空地扒了几扒:“哄你们的是这个。你们不信问老包:是他告诉我的。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大家把它当做一回事似地去到老包房里。 [点击阅读]
哲理小品文(中国卷)
作者:佚名
章节:195 人气:2
摘要:○席慕蓉一电话里,T告诉我,他为了一件忍无可忍的事,终于发脾气骂了人。我问他,发了脾气以后,会后悔吗?他说:“我要学着不后悔。就好像在摔了一个茶杯之后又百般设法要再粘起来的那种后悔,我不要。”我静静聆听着朋友低沉的声音,心里忽然有种怅惘的感觉。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