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褐衣男子 - 第三十六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那已是两年以前的事了。我们现在仍然住在小岛上。在我的面前,摆在粗木桌上的,是苏珊妮写给我的信。
  亲爱的林中婴儿们——亲爱的相爱的疯子:
  我不惊奇——一点也不惊奇。虽然我们一直在谈着巴黎以及法国长袍,但是我一直觉得那一点也不真实——我感到你们俩有一天会突然失踪,以美好的古老吉普赛方式完婚。但是你们是一对疯子!你们弃绝巨富的主意是荒谬的。瑞斯想要争辩这件事,但是我已说服他留待以后再说,他可以帮哈瑞管理财产——而且管理得更好。毕竟蜜月无法永远继续下去——你不在这里,安妮,所以我可以安心地这样说,而不会招来你像野猫一般的攻击——在荒野之地的爱将持续一段长时间,但是有一天你将突然开始梦想公园巷的一幢房子、各种皮毛、巴黎长袍、最大的汽车和最新的婴儿车、法国女仆以及北国的护土,哦,是的,你将这样!
  现在好好地享受你们的蜜月吧,亲爱的疯子们,让它成为长长的蜜月。还有,偶尔想想我,这日渐发胖舒适的人!
  你们亲爱的朋友
  苏珊妮-布莱儿上。
  附笔:我送给你们一套锅子当结婚礼物,还有一大块鸡肝饼,好让你们记得我。

  还有另一封信我偶尔会拿出来看看。那比苏珊妮的信晚了很久才到,而且附有一个包裹。看起来是由玻利维亚某个地方寄来的。
  我亲爱的安妮-贝汀菲尔:
  我忍不住写信给你,写这封信对我来说,其乐趣不如你收到的大。我们的朋友瑞斯并不如同他自己所认为的那么聪明,对吧?
  我想我该指定你为我的文稿执行人。我把日记寄给你。其中没有什么可让瑞斯和他的党徒感兴趣的,但是我想有几页你可能有兴趣看看。以你喜欢的任何方式利用它吧。我建议你替每日公报写一篇——“我所遇到的罪犯”。我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我必须是主角。
  我想你现在已不是安妮-贝汀菲尔了,而是厄兹里夫人,公园巷之后。我该说,我对你一点恶意都没有。当然,不得不在我有生之年一切从头开始是很艰苦的事,但是,保守秘密,我为了这种偶发事件,保存了一点点基金,现在变得很有用处,而且我有了一些顾客。对了,如果你遇到你那可笑的朋友,亚瑟-敏可士,告诉他我没忘掉他,好吗?那将令他大为震惊。
  就整体来说,我想我已表现了最基督、最体谅的精神了,甚至对彼吉特也是如此。我碰巧听说他——也许该说是彼吉特太太——前几天又生下了第六个孩子。英格兰不久将被彼吉特家族搞得人口膨胀。我送给那孩子一个银杯,而且,在一张明信片上,宣称我愿意当他的教父。我可以想见彼吉特一定面无笑容地拿着明信片和银杯一起跑到苏格兰警场去!

  祝福你,清澈如水的眼睛。有一天你会了解,你没有嫁给我是一项多大的错误。
  永远属于你的,
  尤斯特士-彼得勒上
  哈瑞愤愤不已。这是我与他看法不同的一点。对他来说,尤斯特士爵士是那个企图谋害我的人,也是该为他朋友之死负责的人。尤斯特士爵士对我的企图,总是令我困惑不已。这真是所谓的“不可解说”。因为我确信,他对我一直有着真诚的好感。
  那为什么他两度企图夺取我的生命?哈瑞说:“因为他是个该死的流氓,”而且似乎认为就是这样。苏珊妮较有辨别能力。我跟她从头研究过,她认为是一种“恐惧结”。苏珊妮的说法有点像心理分析学家。她向我指出尤斯特士爵士的一生,都由一种安全与舒适的欲望所驱使着。他有一种敏锐的自我防护感。而纳蒂娜的被杀解除了他某种抑制感。他的行动并不代表他对我的感情状态,而是他对自身安全尖锐的恐惧感的结果。我想苏珊妮是对的。至于纳蒂娜,她是那种找死的女人。男人之所以做出一些悖于常理的事,是为了致富,但是女人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不应该假装坠入爱河。

  我很容易便可以原谅尤斯特士爵士,但是我永远无法原谅纳蒂娜,永远,永远,永远!
  有一天我打开一个用“每日公报”包着的锡罐,突然看到“褐衣男子”这几个字。这是多么久以前的事了!当然我很久以前便与“每日公报”断绝了联系——比它跟我断绝关系更早。我浪漫式的婚礼受到了大众的喝彩。
  我的儿子躺在阳光下,踢着他的小腿。如果你喜欢。你可以说他是“褐衣男子”。他尽可能穿得很少,几乎一丝不挂,这是非洲最好的服装。他的身子象咖啡果实一样褐。他总是在地上挖掘。我想他象爸爸一样。他将同样对冰河期的白土产生狂热。
  苏珊妮在他出生时拍来一封电报给我:
  “恭喜疯人岛上的生力军诞生并致我的爱意,他的头是长形头还是短形头?”
  我不打算忍受苏珊妮这一点。我给了他一封既经济又切题的回电:
  “阔形头!”
或许您还会喜欢:
24个比利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序言本书叙述的是一则真实故事──威廉.密里根是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犯,因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他不像精神病或一般小说上所记载的其他多重人格病患一样使用杜撰的假名,从被逮捕到被控诉开始,他一直都是争论性的公众人物。他的面孔出现在各报章杂志的头版和封面上,心智检查的结果不仅出现在夜间电视新闻节目,更成了报纸的头条新闻,迅速传遍全世界。 [点击阅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剧照(20张)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维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发表反战剧本《耶雷米亚》。 [点击阅读]
七钟面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早起那平易近人的年轻人,杰米·狄西加,每次两级阶梯地跑下“烟囱屋”的宽大楼梯,他下楼的速度如此急速,因而撞上了正端着二壶热咖啡穿过大厅的堂堂主仆崔威尔。由于崔威尔的镇定和敏捷,幸而没有造成任何灾难。 [点击阅读]
人间失格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日本著名小说家太宰治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作品,发表于1948年,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纤细的自传体中透露出极致的颓废,毁灭式的绝笔之作。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藉由叶藏的独白,窥探太宰治的内心世界,一个“充满了可耻的一生”。在发表这部作品的同年,太宰治就自杀身亡。 [点击阅读]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结局(1)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字叫爱迪的人,故事从结尾处爱迪死在阳光下开始。从结尾开始讲一个故事,似乎颇为奇怪。但是,所有的结尾亦是开端。我们只是当时不知道而已。爱迪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小时,像大部分其它时间一样,是在“红宝石码头”——壮观的灰色大海边上的一个游乐场里度过的。 [点击阅读]
假戏成真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接听电话的是波洛的能干秘书李蒙小姐。她把速记簿摆到一边去,拎起话筒,平淡的说,“屈拉法加8137。”赫邱里-波洛躺回直立的椅背上,闭起双眼。他的手指在桌缘上轻敲着,脑子里继续构思着原先正在口述的信文的优美段落。李蒙小姐手掩话筒,低声问说:“你要不要接听德文郡纳瑟坎伯打来的叫人电话?”波洛皱起眉头。这个地名对他毫无意义。“打电话的人叫什么名字?”他谨慎地问。李蒙小姐对着话筒讲话。 [点击阅读]
冰与火之歌5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2
摘要:人味在夜空中飘荡。狼灵停在一棵树下,嗅了嗅,灰棕色毛皮上洒满了斑驳阴影。松林的风为他送来人味,里面混合着更淡的狐狸、兔子、海豹、鹿,甚至狼的气味。其实这些东西的气味也是人味:旧皮的臭气,死亡和酸败的气息,且被更浓烈的烟、血和腐物的味道所覆盖。只有人类才会剥取其他动物的毛皮毛发,穿戴起来。狼灵不怕人,就和狼一样。他腹中充满饥饿与仇恨,于是他发出一声低吼,呼唤他的独眼兄弟,呼唤他的狡猾小妹。 [点击阅读]
南回归线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南回归线》作为亨利·米勒自传式罗曼史的重要作品,主要叙述和描写了亨利·米勒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以及与此有关的种种感想、联想、遐想和幻想。亨利·米勒在书中描写的一次次性*冲动构成了一部性*狂想曲,而他的性*狂想曲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建自我的非道德化倾向的一部分。 [点击阅读]
南非洲历险记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南非洲历险记--第一章在奥兰治河边第一章在奥兰治河边1854年2月27日,有两个人躺在奥兰治河边一棵高大的垂柳下,一边闲谈一边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河面。这条被荷兰殖民者称作格鲁特河,被土著霍顿督人称作加列普的奥兰治河,可以与非洲大陆的三大动脉:尼罗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相提并论。像这三大河流一样,它也有自己的高水位、急流和瀑布。 [点击阅读]
印第安酋长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亲爱的读者,你知道,“青角”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无论用在谁身上,这个词都损人、气人到极点,它指的是触角。“青”就是青,“角”就是触角。因此“青角”是个刚到这个国家(指美国),缺乏经验,尚显稚嫩的人,如果他不想惹人嫌,就得小心翼翼地探出他的触角。我当初也是这么一个“青角”。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