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褐衣男子 - 第四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没有人前去证明死去女子的身份。侦讯结果揭露了以下的事实。
  一月八日午后一点钟刚过,一位穿着华丽、略带外国腔的女子,走进骑士桥的房地产经纪商——巴勒及巴克先生的办公室。她说她要在靠近伦敦的泰晤士河畔租赁或购买一幢房子。经纪商给了她一些特出的房子资料,其中包括“磨房”。她留下了她的名字——卡斯蒂娜夫人,住址是瑞兹,但是证实结果那儿并没这个名字的人,而饭店的人也认不出那死者的身份。
  尤斯特士-彼得勒爵士家园丁的太太,詹姆士太太,是“磨房”的管理员,住在面向大路的小屋里。她作了一番正词。那天下午三点钟左右,一位女士去看房子。她拿出房地产经纪商给她的证明书,詹姆士太太照一般惯例,把房子的钥匙交给她。“磨房”跟她住的小屋有一段距离,他通常不跟来看房子的人一起去。几分钟之后,来了一位年轻男子。詹姆士太太将他描述为身高、肩宽,有着古铜色般的脸孔及明亮的灰眼睛,胡须刮的很干净,穿着褐色的衣服。他向詹姆士太太解释说,他是那位女士的朋友,本来要一起来看房子,但是途中在电信局稍作停留发一封电报而迟到了。她指引他到“磨房”去,然后就没在去想这件事。
  五分钟之后,他再度出现,把钥匙交还给她并解释说,那房子恐怕不适合他们。詹姆士太太每看到那位女士,但是心想她可能先走了。她注意到的是,那位年轻男子似乎为了某种原因而显得十分不安。“他看起来就象是见到了鬼魂的人一样,我以为他生病了。”
  第二天。另一位男女去看房子,发现尸体躺在楼上的一间房间里。詹姆士太太认出了那具尸体,就是前一天来看房子的那位女士。房地产经纪商也认出了那就是卡斯蒂娜夫人。法医鉴定那女子死去已二十四小时左右。每日公报遽下结论,认为地下铁车站出事的那位男子,勒死了那位女士,然后自杀。然而,由于地下铁车站的死者是在两点钟死亡,而那为女士在那天三点种的时候,还好端端的活着,照逻辑推论,那两个事件应该是毫不相干,而那死去的男子口袋中所发现的看房子的证明书。仅仅只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巧合而已。

  一项“为某一不知名的人所蓄意谋杀“的裁决回覆下来,警方(以及每日公报)奉命搜捕那”穿褐色衣服的男子“。由于詹姆士太太肯定在那位女士进入“磨房”之前,里面没有任何人,而且那天下午,除了那个可疑的男子之外,没有任何人再进入那房子,因此合乎逻辑的结论是,那位男子便是谋杀不幸的卡斯蒂娜的凶手。她是被一条坚实的黑绳子所勒死,而且是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勒住,因此没有机会喊叫。她所携带的黑色丝质手提包里,有一本写的满满的记事本,一些零钱,一条洁净漂亮的花边手帕,以及伦敦的头等回程车票。没有什么可提供做线索的东西。
  这就是每日公报所刊载的详情细节,而他们每天所叫喊的就是“搜捕穿褐色衣服的男子”。平均每天有五百个人写信给“每日公报”说,他们已找到了那个男子,而有着褐色脸孔的高大青年们暗自诅咒,因为他们的裁缝已说服了他们订做了褐色的衣服。地下火车站的事件,被认为只是巧合,而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褪。
  那只是巧合?我不太相信。我是有点偏见——地下铁事件是我个人钟爱的秘密——但是对我来说,这两件死亡事件之间,似乎有某种关连。两件事件中都出现一位脸孔晒的褐黄的青年男子——显然是住在海外的英国人——而且还有其他的相关连处。由于考虑到这些其他相关连处,最后迫使我采取一项紧急的步骤。我出现在苏格兰警场,要求见负责“磨房”事件的人。
  他们对我的要求考虑了半天,因为我误闯入了“遗失雨伞案件”的部门。但是最后我还是被引进了一间小房间里,见到了米陀探长。
  米陀探长个子矮小,有着一颗生姜似的头,以及我认为的特别暴躁的脾气。一位同样穿着便服的随员,毫不碍眼地坐在一角。

  “早安,”我紧张地说。
  “早安。请坐。我知道你有一些你认为也许对我们有帮助的事要告诉我。”
  他的语气带着好象我所要说的没什么大不了的意味,我的脾气被激起了。
  “你们当然知道有关一个男子在地下火车站死亡的事,嗯?那个人口袋里有一张探视马罗同样那幢房子的证明书。”
  “啊!”探长说:“你是在侦讯会上作见证的那位贝汀菲尔小姐。那个男子口袋确实是有一张证明书。其他有很多人也有——只是没死掉而已。”
  我鼓起力气说:
  “你们不觉得奇怪,那个男子口袋里没有车票?”
  “丢掉车票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我自己也掉过。”
  “而且也没有钱。”
  “他裤袋里有些零钱。”
  “但是没有记事本。”
  “有些人并不带记事本这些东西。”
  我尝试另一个要点。
  “难道你们不觉得奇怪,为什么那个医生后来就没再出现过?”
  “忙碌的医务人员很少看报纸。他也许已经忘掉了整个事件。”
  “事实上,探长,你是决心不起任何疑心。”
  我娇嗔地说。
  “呃,我想你对奇怪这个字眼有些太感兴趣了,贝汀菲尔小姐。年轻的少女都是浪漫的,我知道——对神秘一类的事物特别感兴趣。然而由于我是一个大忙人——”
  我接受他的暗示站了起来。
  这时,坐在角落的那个人谦和地说:
  “探长,也许这位小姐愿意简单地告诉我们她对那事件的看法?”
  探长觉得这个建议可以接受。
  “好,过来,贝汀菲尔小姐,不要觉得我得罪了你。你问了问题也作了暗示。请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你脑子里所想的。”
  我在受伤害的尊严及急切想表示我的看法之间挣扎了一番。结果受伤害的尊严一边失败了。
  “你在侦讯时说,你确信那不是自杀事件?”

  “是的,我确信。那个男子受到惊吓,是什么令他那么恐惧?不是我,而是某一个正沿着月台向我们走来的人——一个他认识的人。”
  “你没有看到任何人吧?”
  “没有,”我承认。“我没转过头。然而尸体一被抬上月台,很快就有一个人自称是医生,挤过来检视。”
  “这并没什么不寻常之处。”
  “但他并不是医生。”
  “什么?”
  “他不是医生,”我重复。
  “你怎么知道,贝汀菲尔小姐?”
  “这很难说。战时我曾在医院工作过,我知道医生如何检视人体,而且都具有某一种职业性的灵巧与冷漠,这是那个人所没有的。除此之外,医生通常不会摸人体的右胸检视心脏。”
  “他摸右边?”
  “是的,那时我并没注意到,我只是觉得有点不对劲。但是回家之后,我就想出来了,然后我才晓得为什么那时整个过程都令我觉得不对劲。”
  “嗯,”探长说。他慢慢地拿起纸来。
  “他的手在尸体的上身摸索,一定很有机会从尸体的衣袋中拿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
  “对我来说,不太可能,”探长说。“不过——你能不能描述一下他?”
  “他身高肩宽,穿着黑色大衣及黑靴子,头戴黑色圆顶礼帽。他戴着金边眼镜,留着刺拉拉的胡子。”
  “除去大衣、胡子和眼镜之外,就很难辨认他了,”探长抱怨地说。“如果他有意,也能很容易地在五分钟之内改变他的相貌——如果他像你所说的是扒手的话,他一定会这样做。”
  我并没有暗示他是扒手之类的人物。至此我已对探长完全失望而放弃了。
  “关于他,你还有没有什么要告诉我们的?”当我站起来准备离去时,他问。
  “有。”我说。我抓住我临别攻击的机会。“他的头是明显的短头颅,这并不容易改变。”
  我得意地看到米陀探长手中的笔摇晃了一下。显然他不晓得“短头颅”这个字怎么拼法。
或许您还会喜欢:
隔墙有眼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1六点钟过了。一小时前去专务董事办公室的会计科科长还没有回来。专务董事兼营业部主任有单独的办公室,和会计科分开。天空分外清澄。从窗外射进来的光线已很薄弱,暮色苍茫。室内灯光幽暗。十来个科员没精打采,桌上虽然摊开着贴本,却无所事事。五点钟下班时间一过,其他科只剩下两三个人影,唯有这会计科像座孤岛似地亮着灯,人人满脸倦容。 [点击阅读]
青年近卫军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2
摘要:亚·法捷耶夫(1901年12月24日——1956年5月13日)全名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他是俄罗斯古典文学传亚·法捷耶夫统的继承者,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精神鼓舞下写成的;他笔下的主人公们是为建设新生活而斗争的英勇战士。 [点击阅读]
青春咖啡馆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那家咖啡馆有两道门,她总是从最窄的那扇门进出,那扇门人称黑暗之门。咖啡厅很小,她总是在小厅最里端的同一张桌子旁落座。初来乍到的那段时光,她从不跟任何人搭讪,日子一长,她认识了孔岱咖啡馆里的那些常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跟我们年纪相仿,我的意思是说,我们都在十九到二十五岁之间。有时候,她会坐到他们中间去,但大部分时间里,她还是喜欢坐她自己的那个专座,也就是说坐最里端的那个位子。她来咖啡馆的时间也不固定。 [点击阅读]
静静的顿河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评论重读《静静的顿河》,那些久违了的又陌生又熟悉的人物,以及他们痛苦的思想和命运,又一次激起了我内心的热情。顿河这条伟大的河流所哺育的哥萨克民族通过战争,在痛苦和流血之后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肖洛霍夫把拥护苏维埃、迈向社会主义称为伟大的人类真理,并把它作为作品的主题之一。肖洛霍夫对顿河无比热爱,书中经常出现作者对顿河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赞颂。顿河草原上散发出的青草和泥土的浓烈味道,让读者过目不忘。 [点击阅读]
飘(乱世佳人)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2
摘要:生平简介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时时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点击阅读]
马丁伊登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2
摘要:那人用弹簧锁钥匙开门走了进去,后面跟着一个年轻人。年轻人笨拙地脱下了便帽。他穿一身粗布衣服,带着海洋的咸味。来到这宽阔的大汀他显然感到拘束,连帽子也不知道怎么处置。正想塞进外衣口袋,那人却接了过去。接得自然,一声不响,那笨拙的青年心里不禁感激,“他明白我,”他心想,“他会帮我到底的。 [点击阅读]
马克吐温作品集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1868年在纽约采访州长竞选的素材写成的一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以夸张的漫画式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美国社会中竞选的种种秽事丑闻,揭露了竞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篇小说以独立党候选人“我”的自白与大量的新闻、匿名信等引文的对照构成完整的故事,用犀利、夸张、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腐败政治的愤怒谴责。 [点击阅读]
马普尔小姐探案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马普尔小姐的故事——我亲爱的,我想我没告诉过你们——你,雷蒙德,还有你,琼——有关几年前发生的一桩奇特的小案子。不管怎样,我不想让人们觉得我很自负——当然了,我也知道和你们年轻人比起来我根本算不上聪明——雷蒙德会写那些关于令人讨厌的男男女女们的非常现代的书——琼会画那些出众的图画,上面全是一些四四方方的人,身上有的地方非常奇怪地凸了出来——你们都很聪明,我亲爱的, [点击阅读]
魔山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一《魔山》是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震撼世界文坛的力作,是德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对《魔山》的评价很高,他于一九三○年看了这部书后曾说:“我觉得《魔山》是整个欧洲生活的精髓。”确实,它不愧为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一九二九年托马斯·曼获诺贝尔文学奖,《魔山》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评论界公认的事实。二关于托马斯·曼,我国读者并不陌生。 [点击阅读]
魔戒第三部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在首部曲《魔戒远征队》中,记述了灰袍甘道夫发现哈比人佛罗多所拥有的戒指,其实正是至尊魔戒,统御所有权能之戒的魔戒之王。因此,佛罗多和伙伴们从夏尔一路被魔多的黑骑士追杀,最后,在伊利雅德的游侠亚拉冈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克服万难,逃到了瑞文戴尔的爱隆居所。爱隆在该处慎重地举行了一场会议,决定将魔戒摧毁,佛罗多也被指派为魔戒持有者。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