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 -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3)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文字在讲述的同时也在倾听,阅读时将我推到离事实近到几乎无法忍受的距离。汉娜·克拉尔使我们所有的评价失语,她通过提炼和对情节的安排产生一种毋庸置疑的率直,在脑海中开始回响。她笔下的事件似乎自己在讲故事。汉娜·克拉尔的高明之处在于她不加评论,却在每个句子后面无形地参与着。她无须虚构,仅仅通过对词语、词序、剪裁的敏锐感觉,令人叹服地进行文学创作。在她的作品中,事件仿佛被迫回到亲历者的隐身之处。亚历山大·沃纳(AlexandruVona)则是相反的例子,他在虚构时却给人以纪实的印象。沃纳的文字无须修饰也能熠熠生辉,他这样描写“在家的感觉”:“??我在夜的黑暗中走进房间,认出了凳子。因为我知道,这时候它一定在那里,(而且我知道,我)在同样被黑暗包皮围的陌生房间中不会认出它——事实上我什么都没看见。”还有,“整个城市像音乐会上邻座那一动不动的剪影”,或者,“我在谈话时关注自己的表情总是多于对方,而我对自己的了解,并不比在对方眼中折射的更多。”沃纳的文字中,迷失在简洁中发生,已经确认的事实重又变回陌生,扩展为范式。但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却让人不得而知。句子在大脑中做了什么,不会示人。
  文章也可以是隐喻的,像安东尼奥·罗伯·安图尼施(AntonioLoboAntunes)的作品,将文字拼成画面,再引向迷失:“黑色的情绪和愤怒的忧郁化为云的色彩,在海上团成一个个靠垫,摞在一起,仿佛到处是塔夫绸的双下巴。”这是他的小说《鸟儿归来》中的句子。
  上述三位作家的写作方式完全不同,但他们的文字都将我深深吸引,令人赞叹。他们让我跳出自己,用他们的文字重新审视我的生活。人们在赞美散文时喜欢说,这句话很有诗意,或许是因为它单独存在即能达意的缘故。但散文中的好句子只可能与诗中的好句子,而非平庸的句子相似。不论在哪里,只有好的文字才会有相似之处。“当鸟儿死去,它们的肚皮在风中朝向天空”,这样的句子出现在安图尼施的散文中再自然不过。它听上去之所以是好的诗句,只因为它是好的散文句。
  在物品及表述行为而非表达思想的词汇中,已经存在太多的陷阱。然而,我又离开花边,走上铺着柏油马路的地毯。我十五岁进城,接触到许多新鲜事物,开始学习罗马尼亚语。起初很吃力,尽管竖起耳朵全神贯注,还是什么都听不懂。我穿上了蜥蜴头皮鞋在街上啪嗒啪嗒,却迷失了自己。走过城市,感觉除了脚尖为高跟鞋存在之外,身上别无他物。我只好尽量少说话。半年以后,一切突然变了,我似乎没做什么,所有人行横道、机关窗口、电车、商店里的货物,一下子都为我学会了这门新的语言。

  如果某个地方充斥着你不懂的语言,你就要和它一道去倾听。日子久了,你在这里生活的时光就为你学会了语言,这和大脑没什么关系。我一直以为,人们对词语的倾听不够重视。倾听是在为说话做准备,时候一到,话语会自动从嘴里涌出来。忽然有一天,罗马尼亚语就变成了我自己的语言。不同的是,当我——并非情愿地——不得不用德语词汇和它们做比较时,罗语词汇睁大了眼睛。它的纷杂具有一种感性、调皮、突如其来的美。
  村里的方言德语说:风在走;学校的标准德语说:风在吹(wehen),七岁的我听着感觉风在让自己痛(wehen);罗语则说:风在打(vintulbate),你会立刻听到运动的声响:风不是让自己,而是让别人痛。不同语言对停止刮风的表达也大相径庭。德语说:风躺下了,是平坦的、水平的;罗语说:风站住了(vintulastat),是直立的、垂直的。“风”只是不同语言表达同一事物时持续换位的一个例子,几乎每个句子都是另外一种视角。罗语眼中的世界如此不同,是因为罗语的词汇不同,这些词汇又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被织入语法的网中。
  百合(Lilie),在罗语中是阳性,crin。阴性的Lilie和阳性的crin观察的目光自然是不一样的。人们在德语中和百合女士打交道,在罗语中和百合先生打交道。拥有两种视角的人,二者在头脑中交织在一起。阴性百合和阳性百合敞开自己,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荡着秋千,荡进对方的身体里去。物体内部会产生一阵骚乱,因为它无法清晰地辨认自己了。百合在两种同时奔跑的语言中变成了什么?一个男人脸上的女人鼻子?一片修长淡绿的上腭?一只白手套,还是白色衣领?它散发来与去的气味,还是让我们嗅出超越时间之上的停留?两种语言交汇下的百合,通过两种百合视角,碰撞出一个神秘而永无终结的过程。双体百合在大脑中无法停歇,不断讲述着有关自己和世界出人意料的故事。与单语百合相比,人们在双语百合中看到更为丰富的内涵。

  从一种语言走向另一种语言时会发生变样,这时母语的视角被置于外来语种的审视之下。母语无需作为,它是不经意间产生的一种天赋,在迟来的异域语言打量下,原本天然而唯一的语词世界中,它的偶然性悄然闪现。从此,母语不再是事物唯一的栖所,母语词汇也不再是事物唯一的尺度。当然,对个体而言,母语仍然是无法撼动的,即便在外语的观照下被相对化,我们终归还是信任母语的标准。我们知道,这尽管偶然但源于直觉的标准是我们拥有的最安全、最基本的标准,它无偿地将自己提供给嘴唇,无须有意识地学习。母语像皮肤一样,随时随地无条件地存在着,如果被小看、被歧视、甚或被禁止,也会像皮肤一样受伤。我从罗马尼亚的一个方言小村走出来,操一口学校里学到的寒酸的德语普通话,走进城市的官方语言。和我经历类似的人,会和我感到一样的困顿。来到城市的头两年中,在语言中找一个合适的字眼,往往比在陌生的街区找路还要困难。罗语就像我口袋里的零钱,货架上的商品还没有完全吸引我的目光,它已经不够用来支付了。我要说的话,必须用合适的词语来支付,可是它们绝大多数我都不认识,认识的有限几个在用时又想不起来。
  现在我明白了,将我逼到自己思考水平之下的这种渐进、这种迟疑,也给了我时间,让我惊羡罗语为事物带来的变样。我知道这是我的幸运。罗语的燕子,rindunica,“小排排坐”,对我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其内涵比德语中的“燕子”要丰富得多。一个鸟的名字,同时也为我们描绘出这样的图景:燕子黑压压地并排坐在铁丝上。没有接触罗语之前,每个夏天,我都会看到这样的风景。我慨叹人们能如此美丽地称呼燕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意识到,罗语词汇较德语更感性,和我的感觉更合拍。不论说话还是写作,我都不愿再失去这变样的两端。虽然我的作品中从未出现过一句罗语,但它一直伴随着我的文字,这一点毋庸置疑。它已经走进我的视线,在那里生了根,发了芽。

  母语在外语的审视下,其偶然性变得清晰可辨,但这并不使母语感觉受伤。相反,将母语置于其他语言的目光之下,会产生一种彻底的公证关系,像成全一份无需努力得来的爱情。我爱自己的母语,从来不是因为它更好,而是因为它与我最亲密。
  遗憾的是,对母语本能的信任有时会遭受彻底的破坏。纳粹灭绝犹太人的行动之后,保罗·策兰(PaulCelan)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即他的母语也是杀害他母亲的刽子手的语言。策兰无法抖落身上这冰冷的套索。他人生学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德语,这种语言在他大脑中根深蒂固,无法剔除。即便散发着集中营烟囱的气味,策兰也必须将它当做最隐秘的言语障碍保留于心。虽然他是在依第语、罗马尼亚语和俄语环境中长大,日后法语成为他日常生活的语言,也无法撼动德语在他心中的地位。乔治·阿瑟·歌德施密特(GeorgesArthurGoldschmidt)在犹太人大屠杀之后拒绝再讲德语,几十年只用法语写作。但他并没有将德语遗忘,他最后的几部德语作品水平之高,令许多德国作家都无法超越。我们可以说,歌德施密特的母语被长期剥夺了。
  许多德语作家微醺于这样的观点,即母语在必要时可以代替其他一切。尽管这必要性在他们身上从未发生,他们依然热衷于鼓吹“语言即家园”。他们的故乡触手可及,从来无须质疑,他们的家园也从来没有危及过他们的生命。因此从他们嘴里说出这句话常常会激怒我。这些文人有义务将自己与那些逃脱了希特勒刽子手的魔掌,到处颠沛流离的人相联系。在他们身上,“语言即家园”浓缩成简单的自我肯定,它仅仅意味着“这世界上还有我存在着”。对这些流亡者来说,“语言即家园”成为他们在陌生的土地上,用话语表达的对自我的坚持。那些脚踩安全的土地,可以自由来去故乡的人大可不必于此费神。从他们嘴里说出这句话,弱化了流亡者失去的一切,让他们对自己破碎的存在、孤独和永远无法重拾的自我认同视而不见,只因为母语作为头颅携带的故乡能弥补一切。母语的携带不是可能,而是一种必然,除非死后,母语也随之消失。但这又与家园有何相干?
或许您还会喜欢:
女人十日谈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十位年轻的女人,为活跃无聊的产房生活,十天内讲述了!”00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初恋、引诱、遗弃、强||奸、复仇、婚外情的荒唐、性*生活的尴尬……在妙趣横生兼带苦涩酸楚的故事背后,则是前苏联社会的fu败、男人灵魂的丑陋、妇女处境的悲惨,以及她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烈渴望和执着追求……这便是《女人十日谈》向读者展示的画面及其底蕴。 [点击阅读]
死光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中华读书报记者施诺一位当年出版斯蒂芬·金小说的编辑曾预言:“过不了多久,斯蒂芬·金在中国就会像在美国一样普及。”中国出版商认为这位给美国出版商带来巨额利润的畅销书作者也会给中国出版社带来利润,全国有5家出版社先后推出斯蒂芬·金,盗版书商也蜂拥而至,制作粗糙的盗版书在市场迅速露面。然而,令出版商失望的是,斯蒂芬·金并没有给中国出版商带来惊喜。它的销售业绩并不理想,没有出现预想中热卖的高xdx潮。 [点击阅读]
冰与火之歌3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2
摘要:天灰灰的,冷得怕人,狗闻不到气味。黑色的大母狗嗅嗅熊的踪迹,缩了回去,夹着尾巴躲进狗群里。这群狗凄惨地蜷缩在河岸边,任凭寒风抽打。风钻过层层羊毛和皮衣,齐特也觉得冷,该死的寒气对人对狗都一样,可他却不得不待在原地。想到这里,他的嘴扭成一团,满脸疖子因恼怒而发红。我本该安安全全留在长城,照料那群臭乌鸦,为伊蒙老师傅生火才对。 [点击阅读]
厄兆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从前,但不是很久以前,有一个恶魔来到了缅因州的小镇罗克堡。他在1970年杀死了一个名叫爱尔玛·弗莱彻特的女服务员;在1971年,一个名叫波琳·图塔克尔的女人和一个叫切瑞尔·穆迪的初中生;1974年,一个叫卡洛尔·杜巴戈的可爱的小女孩;1975年,一个名叫艾塔·林戈得的教师;最后,在同一年的早冬,一个叫玛丽·凯特·汉德拉森的小学生。 [点击阅读]
大卫·科波菲尔
作者:佚名
章节:75 人气:2
摘要:大卫·科波菲尔尚未来到人间,父亲就已去世,他在母亲及女仆辟果提的照管下长大。不久,母亲改嫁,后父摩德斯通凶狠贪婪,他把大卫看作累赘,婚前就把大卫送到辟果提的哥哥家里。辟果提是个正直善良的渔民,住在雅茅斯海边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与收养的一对孤儿(他妹妹的女儿爱弥丽和他弟弟的儿子海穆)相依为命,大卫和他们一起过着清苦和睦的生活。 [点击阅读]
傲慢与偏见
作者:佚名
章节:70 人气:2
摘要:简·奥斯汀(Jane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 [点击阅读]
北回归线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亨利·米勒(HenryMiller,1891年12月26日-1980年6月7日)男,美国“垮掉派”作家,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和业余画家,其阅历相当丰富,从事过多种职业,并潜心研究过禅宗、犹太教苦修派、星相学、浮世绘等稀奇古怪的学问,被公推为美国文坛“前无古人, [点击阅读]
古兰经
作者:佚名
章节:116 人气:2
摘要:《古兰经》概述《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徒认为它是安拉对先知穆罕默德所启示的真实语言,在穆罕默德死后汇集为书。《古兰经》的阿拉伯文在纯洁和优美上都无与伦比,在风格上是达到纯全的地步。为了在斋月诵读,《古兰经》分为30卷,一月中每天读1卷。但是《古兰经》主要划分单位却是长短不等的114章。《法蒂哈》即开端一章是简短的祈祷词,其他各章大致按长短次序排列;第二章最长;最后两三章最短。 [点击阅读]
基督山伯爵
作者:佚名
章节:130 人气:2
摘要:大仲马(1802-1870),法国十九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杰出的通俗小说家。其祖父是侯爵德·拉·巴那特里,与黑奴结合生下其父,名亚历山大,受洗时用母姓仲马。大仲马三岁时父亲病故,二十岁只身闯荡巴黎,曾当过公爵的书记员、国民自卫军指挥官。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他因为拥护共和而流亡。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 [点击阅读]
好兵帅克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雅·哈谢克(1883~1923),捷克作家,有“捷克散文之父”之称。哈谢克是一个唐·吉诃德式的人物,单枪匹马向资产阶级社会挑战,同时,他又酗酒及至不能自拔。他一生写了上千篇短篇小说和小品,还写过剧本,大多是讽刺小说。哈谢克生于布拉格一穷苦教员家庭,13岁时父亲病故,上中学时因参加反对奥匈帝国的示威游行,多次遭拘留和逮捕。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