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低地 - 低地(10)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希望,从他的鼻子里长出一只手,或者从他的脸颊,它一直长在他的脸上,他不能把它从自己身上撞开。洗脸的时候,他用手碰脸,那是他自己的手,脸上的泡沫和肥皂比手多。父亲的怒气在颧骨和下巴里耸动。
  他本来想和你做游戏的,母亲说,但你总是必然把一切搞砸,现在别哭了。
  我本想说些什么,但我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我看向我的双手。它们像被砍下来一样放在我面前的窗台上,一动不动。我的指甲又脏了。我闻闻我的手,分辨不出它的气味。污垢没有气味,我的皮肤也没有。
  我活动手指,似乎它们很冷。它们快要掉到地上了,但是我笔直地坐在椅子上。
  红色的发网躺在桌脚旁。我捡起它,放到窗台上。我马上又把它拿在手里,在拳头里碾碎它。当我打开手掌,手心里的皮肤皱巴巴,汗淋淋,发网缩成一团,湿漉漉的。我用一根金属发卡清理指甲,看到它们是如此宽平。
  父亲坐在报纸后,目光在字母间爬行。墙壁后面,祖父的收音机在谈论阿登纳。母亲坐在一块白色抹布后。毛衣针在她的额头和膝盖之间上上下下。母亲和父亲又没有什么话说了,寥寥几句里大部分又是关于母牛和钱。白天他们工作,互相打不到照面,夜里他们背对背睡着,互相不看一眼。
  母亲在缝一块墙布。节约炉上方被铁丝架弄得锈迹斑斑,磨损得厉害。站在节约炉边的女人简直只有一只眼睛。她的另一只眼和鼻子的一部分留在洗衣机里。她手里拿着一只汤碗和搅勺,头发里别着一朵花。
  她穿着高跟鞋,我很喜欢。鞋子下能看到这样的箴言:亲爱的丈夫,我建议你,远离小酒店、葡萄酒和啤酒。晚餐时总要在家,爱你的妻子,要不一切都完了。
  母亲在家里做了很多墙布。厨房里的桌子上方挂着一块苹果和梨图案的墙布,上面还有一瓶葡萄酒和一只没有脑袋的烤鸡。图案下面有一行字:吃得好,忘烦恼。

  来到房子里的所有人都喜欢这条格言。母亲不得不给很多来访者在一小块报纸上写下它,因为他们也想绣上这句话。
  母亲说,墙布不仅漂亮,而且富有教益。
  母亲只在晚上缝纫,那时候屋子已经打扫干净,院子里很冷,漆黑一片,人们不能外出。
  白天母亲没有时间缝纫。每天她都要说很多遍,她没有时间,她的工作从来做不完。缝纫不属于工作,所以她在晚上缝纫。
  母亲永远在辛苦工作。但村里人不会赞扬她的勤奋。他们只谈论那个女邻居,说她一文不值,她在大白天里看书,说她的全部家务就是翻跟头,她的丈夫也不比她更有用,因为他容忍了这一切。
  母亲的视线一会儿在桶里,一会儿在地上。
  每个星期六母亲都清洗走道,每一次她都跪上好几小时。
  有一天,母亲会跪在沙堆中间,慢慢清洗道路。她会把所有的沙子都抓在指甲里。沙子会重新变干燥,掉落到一起。有一天夜里母亲梦到了这些沙,早晨她讲起这个梦,一边咯咯直笑,但是梦的场景印在她皮肤的擦伤处。
  因为每天清洗,整个房子的地板都腐烂了。木蠹蛾的幼虫从潮湿处逃命出来,钻进门板、桌面和门把手。连全家福的相框也被它们咬出积着粉末的纹缕。母亲用一把新扫帚扫掉木粉屑。
  所有的扫帚她都是从扎扫帚匠海因里希那里买来的。粗糙的扫帚柄涂满油迹,用焦糖粘在一起。扎扫帚匠的妻子每天烤糕点。一天是油炸圈饼,另一天是糖蜗牛。即使糕点已经烤好,还是闻得到面团里的酵母味。
  房子里充满酵母和散落四处的糖粉。节约炉上有一小锅牛奶,里面是软化了的酵母。牛奶边缘鼓起一个浑浊的大水泡,像一只流露出猜忌目光的眼睛。
  扎扫帚匠的妻子在家里养了七只猫。它们没有名字,但每一只都认识别的猫,扎扫帚匠和他的妻子也认识。

  最幼小的一只睡在放鸡蛋的篮子里,至今没有打碎一只蛋。
  最老的一只睡在下面的十字架上。它的肚子从木板的两侧垂下来。它打着呼噜,扎扫帚匠每次都会说,这是年纪大了的缘故。要是有人问他,它多老了,他就说非常老,不再直视那人的脸,迅速找到一项要弯腰做的工作,工作时他头冲下,屁股朝天地站着。他的双手在膝盖以下,放在地上。
  冬天来到世上的猫崽被溺死在开水桶里,那些夏天出生的则被溺死在冷水桶。溺死之后,冬天和夏天里它们都被埋在粪堆下。
  夜里,从花园传来沙沙的响声,扎扫帚匠从睡梦中跳起,跑进厨房,沿着地毯来回走。
  第二天早上,他用镰刀砍下嫩树枝的枝杈,扎成一捆。
  他砍一会儿,喝一会儿。傍晚时分,他看一会儿虚空,喝一会儿,看看虚空,喝一会儿,再喝一会儿,所有的树枝早已扎好,放在地上,他仍然留在花园里。
  他总是把烧酒瓶放在上衣里。他的汗水和撒在花园里的尿闻起来都一股烧酒味。
  他的目光滑过各处。双眼偶尔突出脸部。它们湿润、混浊、冷漠。风从他汗湿的衬衫内部鼓起。
  花园里空荡荡的地方像个巨大的坑。扎扫帚匠的鞋子没办法再从凹处走出来。他走路的时候,膝盖撞到一起。他的双脚互相抢着步子,左脚踩右脚。
  他看到面前有无数双鞋子,可都和他毫无关系,他踏着同样和他无关的鞋子踩在上面。这许多鞋子里没有一双是他的,这许多条腿里也没有一双是他的。
  现在,猫在屋子里吃吃睡睡打呼噜。它们从院子里进来,拖着一身破烂的皮毛,迈着僵直的腿跨过门槛。它们竖起毛,直到在身体里又找到一丝温暖。
  晚上它们团团围坐在母牛的后腿周围,望着扎扫帚匠的妻子挤牛奶的手。它们饥肠辘辘,不耐烦地咂着舌头。

  它们的目光直直锁定在挤牛奶的手指上。从Rx房里喷出白色的牛奶。它们的眼睛发直,像葡萄一样澄净。扎扫帚匠的妻子把牛奶桶卡在她的两腿之间。她咬着下唇。她的嘴巴像一条线,坚硬,狭长。鼻根部的血管膨胀,她把额头抵在母牛的肚子上。母牛把脑袋埋进食槽大吃。粪污的尾巴偶尔甩个小圈。它的腿无力地站在干草里。
  扎扫帚匠的妻子推开挤奶用的小凳。她举起牛奶桶。把泛着泡沫的牛奶从桶嘴倒进一只大汤碗。她切下一片面包皮,扯成大块浸在牛奶里。
  她把碗放在地上。猫跳起来,跃过她的手臂,挤到碗边。它们贪婪地呜呜叫。它们的舌头变得又长又红。较弱小的猫站在圈外。它们从后头注视着碗,好像这样看看就会饱了。
  冬日的夜晚,猫顺着楼梯爬到屋顶下。它们发光的眼睛扫视前方。它们冲着面粉箱怒吼,在熏肉贮藏间散步。它们倚在熏制过的肥肉块上,舔着它咸咸的边缘。它们再次下到房间里来时,髭须间悬着甲虫壳和黄蜂壳。耳朵里塞着脏兮兮的脂肪。它们把面粉和烟灰涂在墙上,墙上靠着扫帚。
  做好的扫帚都靠在走廊的墙上,扫帚柄朝下。猫在其中穿行,倒下一把扫帚,就在夯实的土地上掀起一阵灰尘,猫一下子跃过花园门。
  每个月,母亲都会买一把靠在那里的扫帚。扫帚总是带着一股油炸圈饼和李子酒的气味,总是沾满灰尘和小蜘蛛。
  母亲带着买来的扫帚走入巷口的大门之后,直接走向井水管,抽出很多水浇在上面。清澈的水流进扫帚,再脏兮兮地淌出来,流进院子。
  母亲在篱笆上敲打扫帚,木条嘎吱直响,扎扫帚的枝条里蹦出闪亮的小种子,跳到石子路上,在石头上弹跳了好一会儿。等它们停住的时候,就看不见了。它们不再发光了。
  母亲用新扫帚先刷扫墙壁。
或许您还会喜欢:
迷恋
作者:佚名
章节:104 人气:2
摘要:“喂??…喂????”…嘟嘟…嘟嘟嘟…二零零三年,成南。…又来了…又来了,该死的骚扰电话,今天是十八岁的我的第十七个生日…是我喝海带汤的日子没错了,偏偏接到这狗屎味儿的无声电话…^=_=已经一个星期了,“喂…嘟,喂…嘟”(?誄每次都是一样)那边也不说话,就是偷听我的声音然后就断了…今天早晨我居然在生日餐桌上又被涮了一次…^-_-凭我出神入化的第六感, [点击阅读]
青年近卫军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2
摘要:亚·法捷耶夫(1901年12月24日——1956年5月13日)全名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他是俄罗斯古典文学传亚·法捷耶夫统的继承者,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精神鼓舞下写成的;他笔下的主人公们是为建设新生活而斗争的英勇战士。 [点击阅读]
1Q84 BOOK1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2
摘要:&nbs;A.今年年初,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凭借着《海边的卡夫卡》入选美国“2005年十大最佳图书”。而后,他又获得了有“诺贝尔文学奖前奏”之称的“弗朗茨·卡夫卡”奖。风头正健的村上春树,前不久在中国出版了新书《东京奇谭集》。 [点击阅读]
卡拉马佐夫兄弟
作者:佚名
章节:94 人气:2
摘要:献给安娜-格里戈里耶芙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卡拉马佐夫兄弟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第十二章第二十四节)第一部第一卷一个家庭的历史第一节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阿历克赛-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是我县地主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的第三个儿子。 [点击阅读]
尤物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3
摘要:渡边伸出不隐约的双手捧住她的脸,动作温柔得教她感到难以承受。她是没指望或许该说不敢指望会更贴切一些,他的温柔对待,以及他此刻凝视她的眼神,他把她拉进自己怀里,抱着她好长好长一段时间,什么话也没有说。终于,他开始吻她,整个晚上,因为过度渴望而凝聚成的硬结,此刻开始化解为缓缓的甜蜜,流过她的每一根神经和每一颗细胞,就象一条遗忘的溪流。 [点击阅读]
德伯家的苔丝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五月下旬的一个傍晚,一位为编写新郡志而正在考察这一带居民谱系的牧师告诉约翰·德伯:他是该地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后裔。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使这个贫穷的乡村小贩乐得手舞足蹈,他异想天开地要17岁的大女儿苔丝到附近一个有钱的德伯老太那里去认“本家”,幻想借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 [点击阅读]
最优美的散文
作者:佚名
章节:93 人气:2
摘要:冬日漫步(1)[美国]亨利·大卫·梭罗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博物学家、散文家、超验现实主义作家。生于美国康科德,毕业于剑桥大学。他是一名虔诚的超验主义信徒,并用毕生的实践来体验这一思想,曾隐居家乡的瓦尔登湖长达两年之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其代表作《瓦尔登悍又名《乎散记》,是他隐居生活的真实记录。 [点击阅读]
野蒿园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3
摘要:在站台上穿梭着的人们,没有人会知道,这个年仅二十四岁、体态娇孝显得郁郁寡欢的年轻女入,正在为一个小时后将要和下车的男子偷救而浑身燥热……一傍晚,有泽迪子从紫野的家里赶到新干线的京都车站时,时间是七点十分。虽说快过了四月中旬,白昼日渐延长,但一过七点,毕竟天色昏暗,车站前已开始闪烁着霓虹灯那光怪陆离的灯光。迪子沿左边笔直地穿过站台,在检票口抬头望着列车的时刻表。 [点击阅读]
飘(乱世佳人)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2
摘要:生平简介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时时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点击阅读]
1Q84 book3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nbs;《1Q84Book3》内容简介“你為什麼死的?”“為了要这样再生。”“再生需要有什麼?”“人无法為自己再生。要為别人才行。”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超过30年创作履歷中,自我期待最重要的一部!《1Q84Book3》突破性*完结!少年时代的爱恋,分隔二十年后再重逢&helli;天吾和青豆,两个孤独的灵魂同样的十二月,终於在这1Q84年的世界,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