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猜火车 - 《猜火车》读书笔记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看《猜火车》电影时,望文生义的以为会看见火车,很奇怪片中并没有什么火车隆隆或铁道悠长的镜头。直到最近看了新版《猜火车》小说,才知道这个命名的真实含义。
  猜火车(Transpotting)一种解释为:打发时间的游戏,在站台上近距离观看火车飞速驶过,记下各节车厢编号,记的最多者胜出,另一 种解释为:因长期吸毒导致血管受损,如同火车道一般断续斑驳,从血管上找到可以注射的地方,也叫猜火车。书与电影的名字,就取自后面这种解释。
  本书讲述了几个住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近没落小镇雷斯的年轻人,瑞顿、“变态男”、“卑鄙”、“屎霸”等靠领取和欺诈救济金过活。每天除了毒|品,就是酒精、暴力和女人,周遭不是失业者、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就是妓女、毒贩子和小混混。
  瑞顿一心要戒毒却屡次失败:“变态男”除了吸毒就是不停的换女人:“卑鄙”是个暴力狂,连好哥们儿也对他心有余悸:“屎霸”心地善良,却总被别人伤害。
  这四个一起长大的同伴,在经历了毒友死亡、好友患艾滋、以及失恋、家人去世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决定联手干一票大买卖,用分赃的钱去满足各自的欲|望,没想到最被信赖的朋友瑞顿,却在最后时刻背叛了大家……

  一:小说比电影更精彩
  电影《猜火车》由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1996年拍摄完成,英国大帅哥伊万•麦格雷戈(Ewan McGregor)扮演书中主角瑞顿、此片桂冠不少,因以备受争议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体现展示着现代青年梦魇般的自我放逐的生活状态。而成为1996英 国最卖座电影冠军。据说也是“近十年来英国最好的作品,英国电影扬眉吐气之作”。但说实话,看过小说以后,觉得电影太局限了,电影展现的内容,连书的一半 都不到。毕竟容量有限,一些很有特点的人物被删掉了,比如“卑鄙”的父亲,一个连亲生儿子都唾弃他的老酒鬼,在电影中就没露面。而只有他的存在,才能解释 “卑鄙”暴虐性*格的成因,只有他与“卑鄙”的几次接触,才令读者对“卑鄙”这个坏的流油的家伙心生怜悯,再有就是电影对结局的正面处理,为了给主人公的背 叛找个更堂而皇之的借口,很多情节都做了大幅改动,把坏人改的更讨厌,把好人改的更无辜。这也令垮掉一代的垮掉状态,变得不那么纯粹了。
  二:译本比原著更好看
  本书被誉为描写垮掉一代堕落生活最棒的小说,英国俚语写作的奇葩。俚语创作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充分展现了80年代英国年轻人的颓废文化。除吸 毒、暴力、性*解放等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之外,对话也打破了英国一贯绅士的形象。充满年轻人式的愤怒又无助的语言。但它并不是一部故意靠低俗加分的作品。阅 读这种语言会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他们的心态,脆弱、迷茫又无可救药。他们是一群可爱、可恨又可怜的人。《猜火车》也因其独特的俚语写作被非主流刊物推举为年 轻人的叛逆《圣经》。而主流媒体如《泰晤士报》的评价也非常肯定:本书的腔调和风格,让对当今小说倒尽胃口的读者耳目一新。

  有意思的是,英国俚语在翻译成中文之后,不可避免的变成中国俚语了。国骂也好,京骂也罢。你并不会因为这些话出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之口,而觉 得有什么不对劲儿。因为说这话的年轻人,无论是什么肤色*什么国籍,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内心世界,都有共通之处。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迷茫的年轻人通用的国际 语言。这种即原汁原味,又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形式。本身也很有看头。
  三:预言比怀旧更震撼
  到底什么促成垮掉一代的诞生,西方至今还在不断探讨这个社会问题。有人认为那是年轻人叛逆期的整体失控,也有人认为是物质极大丰富后的副产品——精神空虚。无论什么原因,结果总算还好,垮掉的一代没有真正垮掉。正如书的结局所示,总有些人逃离出来。

  其实本书并没有批判什么,指责什么。并没有画清善恶的界限。只真实记录了这些年轻人又想沉沦又想自我救赎的痛苦挣扎。从怀疑一切、推翻一切, 到接受一切、认可一切的过程。这就是生活。时隔30年再看一遍,觉得它依然先锋、另类、酷味十足。但毕竟已经时过境迁,书中更多的弥漫的是欧洲80年代的 气息,一种陌生的怀旧。
  但正如本书腰封上所写,几十年后,中国也将迎来自己的垮掉的一代。如果垮掉是不可避免的社会进程,是文明必然要经历的阵痛。我们甚至已经看到了一些苗头。这让这本书又充满了超前意识和预言感。
  很难说清垮掉一代的年轻人是活的轻松还是沉重,但《猜火车》肯定是一部沉甸甸的小说无疑,正如纽约《Time Out》杂志对它的评价:风趣、大胆、锥心、真实、原创、一针见血,而且震撼人心。这是一部真正的另类作品,你会强迫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阅读这本小说。而 《纽约时报》则提醒读者:别因为看过了电影,就错过看这部小说。
或许您还会喜欢:
被偷换的孩子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田龟规则1古义人躺在书房的简易床上,戴着耳机专注地听着录音机。“好了,我该到那边去了。”接着“咚”地响了一声,隔了一会儿,吾良又接着说:“不过我和你之间的通信并不会中断,因为我特意准备了田龟程序。现在你那边的时间已经很晚了,你休息吧。”古义人听不明白吾良什么意思,只感觉一阵撕心裂肺的痛楚。默然良久,他才把田龟放回书架,打算睡觉。 [点击阅读]
迷茫的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2
摘要:1去年春天,三泽顺子刚从东京的一所女子大学毕业,就立刻进了R报社工作了。当时,在入社考试时,有关人员问她希望到哪个部去,她回答说,想到社会部。有关人员看了她的履历表说:“你的英语不错嘛!”是的,三泽顺子毕业的那所女子大学,英语教学是相当有名气的。然而,后来顺子没有能到社会部去,却被分配在R报社的资料调查部。和顺子同时考入报社的女性还有事业部的一个,校阅部的一个。 [点击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
作者:佚名
章节:129 人气:2
摘要:《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 [点击阅读]
透明的遗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好像睡着了,尽管只是短暂的时间,感到“咯噔”一下小小的震动,醒了过来,西村裕一条件反射般站了起来,急忙朝车门方向走去。“咯噔”一声响过以后,不到二十秒钟将抵达Y车站。但站起身来,立即发觉窗外的景色与往常不同。只见一片广阔的河滩,电车临近铁桥,从脚下传来“轰隆、轰隆”重重的金属声。西村苦笑了一下,心想习惯这东西实在太可怕了。 [点击阅读]
银河系漫游指南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书评无法抗拒——《波士顿环球报》科幻小说,却又滑稽风趣到极点……古怪、疯狂,彻底跳出此前所有科幻小说的固有套路。——《华盛顿邮报》主角阿瑟·邓特与库尔特·冯尼格笔下的人物颇为神似,全书充满对人类社会现实的嘲讽和批判。——《芝加哥论坛报》一句话,这是有史以来最滑稽、最古怪的科幻小说,封面和封底之间,奇思妙想随处可见。 [点击阅读]
雪国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一】你好,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没有牵挂的人了,为了美的事业,他穷尽了一生的心血,直到七十三岁高龄,还每周三次伏案写作。但他身体不好,创作与《雪国》齐名的《古都》后,住进了医院内科,多年持续不断用安眠药,从写作《古都》之前,就到了滥用的地步。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2燃烧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壶中茶水的热气早已散发到冰冷的空气中,可我双手仍紧紧地握着茶壶。我的肌肉因为冷而绷得紧紧的。此时如果有一群野狗来袭击,我肯定来不及爬到树上,就会遭到野狗的撕咬。我应该站起来,活动一下僵硬的四肢,可我却坐着,像顽石一样一动不动。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了,周围的树丛已隐隐显露出轮廓。我不能和太阳搏斗,只能看着它一点点地把我拖入白昼,而即将到来的这一天是几个月来我一直所惧怕的。 [点击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麦田的守望者》简介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 [点击阅读]
黄金假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人世间,每隔五十年,或者一百年,要发生一次异常怪的事情。这如同天地异变、大规模战争和瘟疫大流行一样,比人们的恶梦和小说家变的凭空臆想要怪诞得多。人间社会不啻不头庞然巨兽,不知什么时候患上莫名其妙的怪病,脾气会因此变得乖戾反常,不可捉摸。因而,世上往往会突如其来地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关于“黄金面具”的荒唐无稽的风情,兴许可算作这每五十年或者每一百年发生一次的社会疯狂和变态吧。 [点击阅读]
黑暗的另一半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砍他,”马辛说,“砍他,我要站在这儿看。我要看血流出来。快点,别让我说第二遍。”——乔治·斯达克:《马辛的方式》人们真正的生活开始于不同的时期,这一点和他们原始的肉体相反。泰德·波蒙特是个小男孩,他出生在新泽西州伯根菲尔德市的里杰威,他真正的生活开始于1960年。那年,有两件事在他身上发生。第一件事决定了他的一生,而第二件事却几乎结束了他的一生。那年,泰德·波蒙特十一岁。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