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布登勃洛克一家 - 第一部 第二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本城诗人让·雅克·霍甫斯台德先生,为了今天的聚会,肯定他口袋里已经写好了几首小诗。
  他的年龄不比老约翰·布登勃洛克先生小,衣着也完全是同一风格,只不过他的衣服是绿色的。他与他的朋友相比瘦削些、活泼些,他的鼻子又尖又长,一对灵活的小眼睛微微泛着绿色。
  “非常感谢,”他和男主人们握过了手又向女主人彬彬有礼地欠了欠身……尤其是向参议夫人,他对她特别赞赏……以后,这样说道。他行礼的姿势是年轻一代无法模仿的,脸上老是挂着一层温文而雅的笑容。“非常感谢你们的邀请,亲爱的朋友们。我和医生,在匡尼希街遇到了这两位小朋友,”他用手指了指汤姆和克利斯蒂安,这两个穿着蓝色的短外衣,系着皮带,正站在他身边的孩子。“他们刚放学回来。非常精神的小伙子,参议夫人,您说对不对?托马斯,又规矩又实在,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商人,谁也用不着怀疑。克利斯蒂安,我看可真是个小精灵,怎么着?真有点独特……可是我并不想隐瞒我对他的偏爱。我认为,他得深造;他很有天资,很聪明……”
  老布登勃洛克先生拿出他的镀金鼻烟盒来,一边说道:“简直是个猴子!霍甫斯台德,他会不会成为诗人?”
  永格曼小姐把窗帘拉严,不久屋子就笼罩在蜡烛微微摇闪着的柔和而舒适的光辉里,蜡烛分别插在一架水晶枝形挂灯架和小书几上的枝形灯架上。
  参议夫人说,“喏,克利斯蒂安,”她的头发泛着金色的闪亮,“你今天下午学的是什么?”
  原来今天克利斯蒂安上的是习作、唱歌和算术课。

  男孩子已经七岁了,现在模样儿已经长得和父亲毫厘不差,看着都令人觉得有点可笑。他那和父亲酷似的深陷的小圆眼睛,与父亲酷似的高翘的鹰勾鼻子也逐渐成形了,从他颧骨下面的一两条线纹看来,他的面容是不会永远保持现在这种童稚的丰润的。
  “大家笑得要死,”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他的眼睛在大家的脸上移来移去,“你们猜施藤格先生对齐格蒙特·克斯特曼都说了些什么?”他弯着腰,摇晃着头,装腔作势地向着空中说,“我的好孩子,从外表看你又圆又滑,可是从内心看,你比谁都黑……”。他说话时不但模仿着老师奇怪的发音,把“黑”念成“贺”,而且将老师对“外表圆滑”装出的一副厌恶的表情很滑稽地形容出来,引来哄堂大笑。
  老布登勃洛克只是笑着重复了一句,“真像只猴子”霍甫斯台德却兴奋得不知所措,“妙极了!”他喊道,“妙极了!你们一定要认识马齐路斯·施藤格先生才成!简直一模一样!唉呀,简直妙极了!”
  由于缺乏这种模仿才能,所以托马斯只是站在他兄弟的身旁笑着,他诚心诚意地笑着,一点儿妒意也没有。他的牙齿生得不太好,不仅很小,还略带一些黄色,鼻子却非常秀美,眼睛和脸型都和他祖父非常像。
  这时主客们都已经落座,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坐在沙发上。他们要么跟孩子们谈话,要么谈谈今年气候的早寒,谈谈这所房子……霍甫斯台德在鉴赏小书几上摆着的一个非常精致的墨水壶,是一件塞弗勒的磁品,一只黑白斑点猎犬的形状。格拉包夫医生的年纪和参议差不多,稀疏的胡须后面生着一张长而和善的面孔,脸上永远浮现着欢快的笑容。他这时正在观看桌子上面陈列的一些物品,蛋糕啊,葡萄干面包啊,各种样式的盐缸啊等等。这些都是亲戚朋友们为温居送来的“面包和盐”。然而,这些“面包”其实是一些丰实甜美的大蛋糕,盐也是盛在沉重的金器皿里。从这一点看来,如果不是富有的人家是不会送这样的礼品的。

  “我这回有事情做了,”医生指着这些甜点心吓唬孩子们说,然后他摇了摇头,从桌上拿起一个沉重的盛胡椒、盐、芥酱的瓶架来。
  “这些都是尊敬的莱勃瑞西特·克罗格先生送来的,”老布登勃洛克先生说,作了个笑脸。“我们的这位亲家非常大方。他那所布格门前别墅建成时,我就没有送他们这么贵重的礼。可是他的习性一向如此……贵族派头,花钱大手大脚!一位时髦的绅士……”
  门铃又响了几下。来的是万德利希牧师,一位矮胖的老绅士。他身着黑色长袍,头发扑着白粉,一张白白的、笑嘻嘻的面孔上生着一对炯炯有神的灰眼睛。他的太太已死去多年,自认为是一位旧时代的独身汉,这一点和与他同来的经纪人格瑞替安先生一样。经纪人的身材很高,总是习惯地把一只瘦手握成一个望远镜的样子放在眼睛上面,似乎在鉴赏一幅油画似的,他是一位公认的艺术鉴赏家。
  接着,议员朗哈尔斯博士与夫人也来了,他是布登勃洛克这家的多年老友,此外还有肥胖的葡萄酒商人科本,一张紫红色的大脸夹在高高的垫肩中间,他妻子的肥胖程度与他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当克罗格一家人最后进来时,已经过了四点半钟。克罗格家祖孙三代都到齐了,老克罗格、克罗格参议夫妇、以及两个孙子……亚寇伯和尤尔根。孩子们的年龄和汤姆、克利斯蒂安年纪差不多。克罗格参议夫人的父母亲、木材批发商鄂威尔狄克和他的太太,几乎是和克罗格一家同时进来的。这一对老夫妻非常恩爱,直到今天,在大庭广众前,他们仍用燕尔新婚时的名相呼。

  “来得迟的总是贵客,”布登勃洛克参议一边说着,一边上前吻了吻他岳母的手。
  “只要一来,就来一大堆!”约翰·布登勃洛克一面朝着克罗格全家人挥胳臂,一面同老克罗格先生握手……莱勃瑞西特·克罗格被称为时髦的交际家,是一位仪表堂堂,体格魁伟的人物,虽然头发上还薄薄地扑着一层白粉,衣着却非常入时。背心是用天鹅绒料子制成的,并且钉着两排闪闪发光的钻石扣子。他的儿子尤斯图斯留着短短的颊须和两撇上翘的小胡子,不论是身材还是举动,都酷似他的父亲,甚至连挥手的姿势也又从容又优雅跟他的父亲一样。
  大家只是站着随便地闲谈,谁也不忙着入座。都在等着今晚那一桩最主要的事情。最后,老约翰·布登勃洛克先生一边把手臂伸给科本太太,一边提高了嗓子宣布说,“喏,先生们,太太们,要是大家都很饿的话……”
  通向餐厅的白色双扇门已经被永格曼小姐和使女打开,主客们开始徐缓地向餐厅走去;大家心中都很踏实,在布登勃洛克家里一定有一顿丰美可口的晚餐……
或许您还会喜欢:
阿甘正传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朋友:当白痴的滋味可不像巧克力。别人会嘲笑你,对你不耐烦,态度恶劣。呐,人家说,要善待不幸的人,可是我告诉你——事实不一定是这样。话虽如此,我并不埋怨,因为我自认生活过得很有意思,可以这么说。我生下来就是个白痴:我的智商将近七十,这个数字跟我的智力相符,他们是这么说的。 [点击阅读]
马克吐温作品集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1868年在纽约采访州长竞选的素材写成的一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以夸张的漫画式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美国社会中竞选的种种秽事丑闻,揭露了竞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篇小说以独立党候选人“我”的自白与大量的新闻、匿名信等引文的对照构成完整的故事,用犀利、夸张、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腐败政治的愤怒谴责。 [点击阅读]
魔山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一《魔山》是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震撼世界文坛的力作,是德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对《魔山》的评价很高,他于一九三○年看了这部书后曾说:“我觉得《魔山》是整个欧洲生活的精髓。”确实,它不愧为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一九二九年托马斯·曼获诺贝尔文学奖,《魔山》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评论界公认的事实。二关于托马斯·曼,我国读者并不陌生。 [点击阅读]
1973年的弹子球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喜欢听人讲陌生的地方,近乎病态地喜欢。有一段时间——10年前的事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逢人就问自己生身故乡和成长期间住过的地方的事。那个时代似乎极端缺乏愿意听人讲话那一类型的人,所以无论哪一个都对我讲得十分投入。甚至有素不相识的人在哪里听说我这个嗜好而特意跑来一吐为快。他们简直像往枯井里扔石子一样向我说各种各样——委实各种各样——的事,说罢全都心满意足地离去了。 [点击阅读]
24个比利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序言本书叙述的是一则真实故事──威廉.密里根是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犯,因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他不像精神病或一般小说上所记载的其他多重人格病患一样使用杜撰的假名,从被逮捕到被控诉开始,他一直都是争论性的公众人物。他的面孔出现在各报章杂志的头版和封面上,心智检查的结果不仅出现在夜间电视新闻节目,更成了报纸的头条新闻,迅速传遍全世界。 [点击阅读]
ABC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在我的这本记叙性的书中,我摒弃了常规,仅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亲自处理过的一些案件和勘查过的现场,而其它章节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写的。我希冀读者相信书中的情节是真实的。虽然在描述各种不同人物的思想及感情上过于细腻,可是我保证,这都是我当时精细的笔录。此外,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还亲自对它们进行过校对。 [点击阅读]
H庄园的一次午餐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埃莉诺·凯瑟琳·卡莱尔,您被指控于本年七月二十七日杀害了玛丽·杰勒德。您是否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埃莉诺·卡莱尔笔直地站立着。她那傲然高昂的头、生气勃勃的蓝色眼睛使人惊讶。她的头发像煤炭一样乌黑。修剪应时的眉毛形成两条细线。法庭笼罩在一片沉闷而紧张的寂静中。 [点击阅读]
一个人的好天气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0
摘要:正文第1节:春天(1)春天一个雨天,我来到了这个家。有间屋子的门楣上摆着一排漂亮的镜框,里面全是猫的照片。再往屋里一看,从左面墙开始,隔过中间窗户,一直转到右面墙的一半,又挂了快一圈儿猫的照片,我懒得去数多少张了。照片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有的猫不理睬我,有的猫死盯着我。整个房间就像个佛龛,令人窒息。我呆呆地站在门口。"这围脖真好看哪。 [点击阅读]
一朵桔梗花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1.一串白藤花序幕花街上,点着常夜灯。如今,连一点痕迹都没有了,可是大正(注:日本年号,1911-1926)末年,在那个伸入濑户内海的小小港埠里,有一所即今是当时也使人觉得凄寂的风化区,名字就叫“常夜坡”。活了这么一把年纪,到如今还常常会想起那整晚点着的白花花、冷清清的灯光;奇异的是每次想起,它总是那么凄冷,了无生气。 [点击阅读]
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阿里阿德理-奥列弗夫人在朋友朱迪思-巴特勒家作客。一天德雷克夫人家准备给村里的孩子们开个晚会,奥列弗夫人便跟朋友一道前去帮忙。德雷克夫人家热闹非凡.女人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进进出出地搬着椅子、小桌子、花瓶什么的.还搬来许多老南瓜,有条不紊地放在选定的位置上。今天要举行的是万圣节前夜晚会,邀请了一群十至十七岁的孩子作客。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