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北回归线 - 小说《北回归线》内容简介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北回归线》是米勒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此书以回忆录的形式写就,米勒在书中追忆他同几位作家、艺术家朋友在巴黎度过的一段日子, 旨在通过诸如工作、交谈、宴饮、嫖*妓等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夸张、变形生活细节描写提示人性*,探究青年人如何在特定环境中将自己造就成艺术家这一传统西 方文学主题。
  抽空看亨利.米勒的小说《北回归线》(他还有一本叫《南回归线》想来是姊妹篇了)。按我一往的习惯先不看什么译者序呀之类的,直接看正文,以免先入为主。
  看不懂。真的看不懂!
  从头到尾的梦游般的疯言呓语,通篇的粗俗语言,无处不在的粗野污秽的性*描写,疯子一样的思维逻辑,随便流淌的结构,意识与现实的混沌不清。
  通览了一遍,不知道所写要说的是什么,反把自己也弄得昏昏然如坠云雾。
  回过头来再看《总译序》(中国人民大学/杨恒达)(1995年2月):
  --亨利.米勒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他最初发表的自传性*三部曲《北回归线》(1934)、黑色*的春天》(1936)、《南回归线》(1939)都是先在法国面世的。由于他的作品中存在露骨的性*描写,英语国家长期拒绝发表他的作品,所以他最初在英语国家默默无闻......
  --......随着对他的其余作品的解禁,亨利 .米勒的名字在美国乃至世界上变得家喻户晓,他被六十年代反正统文化运动的参加者们奉为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亨利.米勒受到文学界著名专家、学者、文人的如此赞扬绝不是偶然的,但他的作品有强烈的争议亦是事实......
  --我们首先应该把他看作西方现代文明的批评者......

  为了找回自我,找回家园,亨利.米勒形成了强烈的反叛精神,他的这种反叛精神所采用的方式,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伯雷十分相似。拉伯雷以激烈的口气,粗俗污秽的语言,猛烈攻击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院、哲学院及其支柱巴黎神学院、法院、教会等,这同我们在亨利. 米勒作品中看到的何其相似尔......
  --我们应该把亨利.米勒看作自我的重建者。
  亨利.米勒被人称作是自卢梭以来写出了最好的忏悔作品的人。
  --亨利.米勒在作品中表现渴望回归自然的内在自我,特别注重两个方面。其一,他十分怀念他在布鲁克林的儿童时代与青少年时代,他把儿童、青少年时代的种种经历和体验的回忆同梦境和幻觉结合在一起......其二,他突出了性*的问题,以大量的性*描写来表现人性*受到文明的压抑而爆发出来的发泄式的反映人性*从机器文明中逃回自然、逃回原始世界的强烈愿望。
  --我们还应该把亨利.米勒视为文学上的革新者。
  ......由亨利.米勒开创的这种新型的独特体裁看来,他不仅是一位极力推行先锋派文学主张的革新者,也是各种现代主义手法的集大成者......
  再来看看《痴人说梦》--试论亨利.米勒及其代表作《北回归线》(代译序)(袁洪庚/1993年2月28日于兰州大学)
  “在梦中,人尽可以任凭幻想这匹野马随意四处驰骋,而痴人说梦必然更不顾羞耻、荒诞离奇。从某种意义上讲,《北回归线》便是现代美国文学界痴人、怪人、狂人亨利.米勒的白日梦。”
  --米勒著有七部小说、两部剧本及许多书评、游记、回忆录、书信集和论文集。两部“回归线小说”当属他最著名的作品,而1949--1960年间出版的 “殉色*三部曲”(《性*爱之旅》、《情|欲之网》、《春梦之结》),加上《黑色*的春天》(1936)和《在克利希度过的平静日子》(1956)这两部纪实小说。《马洛西的大石像》与《空调恶梦》是两部游记,文笔生动、流畅,也很受评论家重视。

  --从艺术形式上看,米勒的“回归线小说”......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形式--用揶揄、夸张的笔触即兴描写自己一段时间内的全部经历,不论是美还是丑,同时掺进一段段怪诞、冷峻、出人意料的议论。
  --米勒的另一文体特点是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写幻觉和梦幻,于是现实与幻觉、现实与梦境、现实与虚构往往不留痕迹地结为浑然一休,合读者产生非理性*的直观感、直觉感。
  --换言之,本书属于认真、严肃探讨人生重大问题的“实验小说”......
  --......其实,性*描写只是手段,米勒并不等同于为写性*而写性*的色*情文学作家。他并无意挑逗读者的情|欲--这一点是西方司法部门辨别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婬*秽”的标准。六十年代米勒、D.H.劳伦斯及其它一些作家的著作均依据此原则在美国解禁。
  米勒的性*描写是为他的人生哲学及政治观点服务的,充分表现出当代西方人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米勒曾称自己为“文化暴徒”,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痴人、怪人、狂人的米勒及其作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社会和文化领域,其文学价值也非一般名家可比拟。
  ......1991年是米勒的“整日子”--诞生一百周年......
  ......抑或米勒终究有一天也会象爱伦.坡一样,成为超越其社会学价值的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

  《序》(阿那依斯.宁)(阿那依斯.宁--1903-1977 美国作家、精神分析专家。生于法国巴黎,后入美国籍。1930-1940居留巴黎期间同亨利.米勒过从甚密)
  “假如真有可能,眼前这本书或许可以叫我们恢复一些基本的胃口。书的主旨似乎是要流露某种激愤悲苦的情绪,而且这种激愤悲苦的情绪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然而书中还表现出狂妄的放纵和疯子似的欢欣,充满活力,趣味横生,有时则几乎沦为狂言呓语。它在极左和极右之间不断来回摆动,留下味同嚼蜡,空洞无物的一段段空白。它已超越乐观和悲观的范畴。作者叫我们最终战栗不已。痛苦已不再有隐秘的藏匿之处”
  ......本书由它自己的线索连接起来,单凭种种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构成......
  ......如果本书中能诱发出一种能量,能令那些死气沉沉的人大惊失色*、从沉睡中猛醒,那就让我们额手称庆吧,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悲剧恰恰就在于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使它从昏睡中醒来......
  ......本书予以我们的正是血和肉。书中只有酒、食物、笑、欲|望、激*情、好奇心--一些滋养我人最崇高、最虚无缥缈的创作之根基的简单事实,上层结构则被砍去。该书送来一股清风,吹倒了枯朽的树木,它们的根部业已枯萎并且在我们时代的不毛之地中消失。该书触到了这些树根,以后继续向下挖,去发掘地下的道道清泉。(1963)
  看了这一些的序、代序,好象明白了一些,却不知是不是已被牵着了鼻子?
  还需要再慢慢的细读,找到自己的感觉。
或许您还会喜欢:
模仿犯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2
摘要:1996年9月12日。直到事情过去很久以后,塚田真一还能从头到尾想起自己那天早上的每一个活动。那时在想些什么,起床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在散步常走的小道上看到了什么,和谁擦肩而过,公园的花坛开着什么样的花等等这样的细节仍然历历在目。把所有事情的细节都深深地印在脑子里,这种习惯是他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养成的。每天经历的一个瞬间接一个瞬间,就像拍照片一样详细地留存在记忆中。 [点击阅读]
死亡约会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怎样,非把她杀掉不行吧?”这句话流进寂静的暗夜,在附近回响片刻,旋即在黑暗中向死海消逝。赫邱里·白罗手搁窗环上,迟疑了一阵。随即双眉紧皱,猛然关起窗子,仿佛要把有害的夜气全部关在外头一样,白罗自幼就相信,外头的空气最好不要让它流进房间,尤其夜晚的空气对身体更是有害。放下窗帘,紧紧挡住窗户,他向床铺走去,微微一笑。 [点击阅读]
死亡草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不解之谜。”雷蒙德-韦思特吐出一圈烟云,用一种自我欣赏,不紧不慢的腔调重复道:“不解之谜呀。”他很满意地环顾着四周。这房子已经有些年头了,屋顶的房梁已经变黑。房间里陈设着属于那个年代的家具,做工考究。雷蒙德-韦斯特露出了赞许的目光。作为一名作家,他喜欢完美。他在简姑姑的房间里总能找到那种舒适的感觉,因为她把房间布置得很有个性。他一眼望过去,她直直地坐在壁炉边祖父留下来的那把椅子上。 [点击阅读]
沉睡的记忆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既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可是不知在何处漂浮着微光。整个白色公馆朦胧地浮现在黑暗之中。L字形的公馆中,位于最黑暗处的门微开着。从门缝露出来的光线,像是窥探外面一样。周围是一片寂静的黑暗,冷雨持续地下着,甚至连虫鸣都停止了。关掉公馆内的灯,借着手电筒的微亮,三个男人走了出来。前面的男人手拿铁锹,后面的两个人一前一后地抬着木箱。 [点击阅读]
波洛圣诞探案记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我亲爱的詹姆斯:你一直是我最忠实最宽容的读者之一,正因为这样,当我受到你一点儿批评,我就为此感到极大的不安。你抱怨说我的谋杀事件变得太文雅了,事实上是太贫血了。称渴望一件“血淋淋的暴力谋杀”,一件不容质疑的谋杀案:这就是特别为你而作的故事。我希望它能让你满意。 [点击阅读]
海顿斯坦诗选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海神庙完成了,耸立在玫瑰如绣的花园里,旁边站着建造者,臂膀上,靠着他年轻的妻.她用孩童般的愉悦之声说:“我的杯中溢满了快乐,把我带到纳克萨斯①海滨的人,如今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光辉的神庙,这是他不朽的故土。”她的丈夫严肃地说:“人死后,他的名字会消失,而神庙,却永远如此屹立。一个有作为的艺术家,在看到自己的精神为人传颂时,他就永远活着,行动着。 [点击阅读]
火花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2
摘要:“你这个白痴!”他老婆说着就把她的牌甩了下去。我急忙扭过头去,避免看见海利·德莱恩的脸;不过为什么我想避免看见那张脸,我可不能告诉你,就更不可能告诉你为什么我竟然会料想到(如果我真的料想到的话)像他这样年纪的一个显要人物会注意到我这样一个完全无足轻重的小青年遇到的事了。 [点击阅读]
烟囱大厦的秘密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君子-周!”“啊,那木是吉米-麦克格拉吗?”佳色游览团的团员是七位面色抑郁的女士和三位汗流泱背的男士。现在,他们都相当注意地从旁观望。他们的导游凯德先生显然碰到一个老朋友了。他们都非常赞美凯德先生。他那瘦高的个儿,晒得黑黑的面孔和轻松愉快的态度,都很令人欣赏。团员当中若有争论,他总能轻轻地为他们排解,并且能够把他们哄得心平气和。现在,他遇见的这个朋友的确是一个样子很奇特的人。 [点击阅读]
爱弥儿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助。塞涅卡:《忿怒》第十一章第十三节。※※※这本集子中的感想和看法,是没有什么次序的,而且差不多是不连贯的,它开始是为了使一位善于思考的贤良的母亲看了高兴而写的。 [点击阅读]
牙医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吃早饭的时候,莫利先生的心情绝称不上极佳。他抱怨熏肉的味道不好,不明白咖啡为什么非要给弄得象泥浆似的,而他对面包的评价是每一片都比上一片更难以下咽。莫利先生个头不高,却有一副给人决断感的颚和好斗感的下巴。他姐姐身材高大,颇有女手榴弹兵的气度,她料理着他的生活。她若有所思地看着弟弟,问他洗澡水是不是又该冷了。莫利先生勉强回答了一声没冷。 [点击阅读]